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李白一生中创作的诗歌数量高达千首,月亮作为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之一,在诗人李白的作品中,已有300余首中满含“月”的意蕴。向来以飘逸洒脱诗风著称的豪放派大诗人,其作品中的“月”的描写也是变化多端,有圆月、新月、弯月;随着时令变化而有晓月、夜月,春月、秋月,满月、新月;随着赏月地点变化而有城月、楼月、花间月;随着诗人的四处漂泊而有金陵月、洞庭月、天门月;与自己的动态相联系的则有问月、乘月、揽月。月的阴晴圆缺和诗人的坎坷经历有着相似的表征,诗人天生飘逸洒脱得的性格也使月成为他独一无二的自然之友,月亮成为诗人倾诉的对象,也是他怀古言志、爱国念家的寄托。
月亮在阴阳学说中被认为是阴柔的代表,比太阳更具诗情画意,更能引发作家们的无限联想,其阴晴圆缺的周期变化也与人类的悲欢离合命运相呼应,因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融于月亮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咏月诗词。所谓 “千古皓月照诗心”,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咏月的诗词俯拾即是。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成为友人,成为倾诉对象,成为情感寄托,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精彩的篇章。“诗仙”李白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词作品充分展现了飘逸卓然的仙者风范。纵观李白诗词,“月”字大量出现,开拓了题材的选取,承载了诗人的多种思想情感,已成为李白诗词中具有高度代表性的一种精神文化符号,与诗词传达的中心主旨息息相关。
爱国怀古之月
李白一生关心政治、关注社会,往往把自己的爱国忧国之情借自然景物抒发出来,景情合一表达内心的忧乐。遥挂夜空的月亮在诗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就成了诗人心中帝王国家的化身,借月亮抒发爱国忧君之情。不论是《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中“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还是《塞下曲六首(其三)》中“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都是以月作象征,抒发了诗人对大唐王朝的热爱与赞美。而战场也是李白笔下常常出现的地点,在《胡无人行》中诗人用“太白入月敌可摧”强烈表达了自己希望上战场杀敌的心愿,满是他欲奋勇杀敌的雄心壮志,同样是诗人一腔爱国情的体现。同时,诗人也常在怀古之时借月亮抒发对古时往事的叹息,对历史深深的反思。如《乌栖曲》中“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望月讽刺宫廷淫靡生活;《长门怨》中“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借咏阿娇失宠被废长门宫的史事借喻今人遭遇的痛苦;《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一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更是将古今联系融合,自然永恒世事无常的无奈与释然跃然纸上。
思乡念友之月
自古以来月亮就被当作是家乡的象征,以月亮来抒发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文化模式。在李白的众多诗词中,最具代表的望月思乡名篇便是《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月开头,以思乡作结,看似是明月驚扰睡眠,实则却是诗人因乡愁不得入眠,只得对着天上的一轮明月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青年时期的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以“峨眉山月半轮秋”抒发自己因仗剑天涯而辞别故乡的不舍眷恋之情,到老年时便以《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中“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入峨眉”中用通篇的明月悲叹了沧桑老人对故土的刻骨思念,诗中句句有月,反复吟咏,思乡之情表达的缠绵悱恻。在诗人心中,正是有了明月的照耀,故乡的山水才显得更加可爱,而也只有将心绪寄托给明月,才能彻底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月,在思念家乡的基础上,更是抒发了对家乡或远方亲戚朋友的思念之情。李白在与友人酬唱往还的诗篇中也常常借月亮抒发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把自己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寄托给天上的明月,请明月带着自己愁思和友人一起离去。无论是《送张舍人之山东》中的“梧洲如见月,千里共婵娟”,还是在《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里用一句“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抑或《江西送友人之罗浮》那句“中阔道万里,霞月遥相思”,都写尽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期望。李白的诗篇中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不仅是自己的思念,更感同身受底层人民的思念。《塞下曲其五》中借“边月随弓影,胡剑拂霜花”,替征夫诉尽了思乡之情;而守在京城的闺妇见月则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在这无尽的月色下,多少闺妇思夫,多少幽怨情深,抒发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亦是人民大众的一种共同心声。
人生哲理之月
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这轮明月不仅是感情的寄托与象征,更是人生哲理的领航,从月亮引出的无数思考,关于宇宙永恒、人事苍茫、岁月悠悠的沉吟与感叹,与明月同辉。《把酒问月》是李白最为著名的一首哲理诗,开篇先对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引领全篇;随后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书写人与月的关系,人追随月亮时月亮高不可攀,月亮行走却和人紧紧相随,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即若离,道是无情却有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写尽月亮永恒人世易变的沧桑;最后“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从无常求有常,表达对美好人生的汲汲追求。
纵观李白的诗词,月亮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意象,承载着诗人一生丰富的思想情感。李白的月亮世界里,那一轮明月有着多重含义,是诗人爱国思想情感的载体,是喻人言己、表达赞美的美好象征,也是对古今世界、人生哲理的问询与思索。从“月”字出发,探析李白诗词中的“月”字意蕴,既是对经典诗词的深入赏析,也是对李白自身的独特理解,有利于把握太白词对于后世的影响。“月”字在李白诗词中的含义与表征,值得更加深入地去分析研究。
李白一生中创作的诗歌数量高达千首,月亮作为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之一,在诗人李白的作品中,已有300余首中满含“月”的意蕴。向来以飘逸洒脱诗风著称的豪放派大诗人,其作品中的“月”的描写也是变化多端,有圆月、新月、弯月;随着时令变化而有晓月、夜月,春月、秋月,满月、新月;随着赏月地点变化而有城月、楼月、花间月;随着诗人的四处漂泊而有金陵月、洞庭月、天门月;与自己的动态相联系的则有问月、乘月、揽月。月的阴晴圆缺和诗人的坎坷经历有着相似的表征,诗人天生飘逸洒脱得的性格也使月成为他独一无二的自然之友,月亮成为诗人倾诉的对象,也是他怀古言志、爱国念家的寄托。
月亮在阴阳学说中被认为是阴柔的代表,比太阳更具诗情画意,更能引发作家们的无限联想,其阴晴圆缺的周期变化也与人类的悲欢离合命运相呼应,因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融于月亮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咏月诗词。所谓 “千古皓月照诗心”,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咏月的诗词俯拾即是。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成为友人,成为倾诉对象,成为情感寄托,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精彩的篇章。“诗仙”李白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词作品充分展现了飘逸卓然的仙者风范。纵观李白诗词,“月”字大量出现,开拓了题材的选取,承载了诗人的多种思想情感,已成为李白诗词中具有高度代表性的一种精神文化符号,与诗词传达的中心主旨息息相关。
爱国怀古之月
李白一生关心政治、关注社会,往往把自己的爱国忧国之情借自然景物抒发出来,景情合一表达内心的忧乐。遥挂夜空的月亮在诗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就成了诗人心中帝王国家的化身,借月亮抒发爱国忧君之情。不论是《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中“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还是《塞下曲六首(其三)》中“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都是以月作象征,抒发了诗人对大唐王朝的热爱与赞美。而战场也是李白笔下常常出现的地点,在《胡无人行》中诗人用“太白入月敌可摧”强烈表达了自己希望上战场杀敌的心愿,满是他欲奋勇杀敌的雄心壮志,同样是诗人一腔爱国情的体现。同时,诗人也常在怀古之时借月亮抒发对古时往事的叹息,对历史深深的反思。如《乌栖曲》中“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望月讽刺宫廷淫靡生活;《长门怨》中“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借咏阿娇失宠被废长门宫的史事借喻今人遭遇的痛苦;《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一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更是将古今联系融合,自然永恒世事无常的无奈与释然跃然纸上。
思乡念友之月
自古以来月亮就被当作是家乡的象征,以月亮来抒发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文化模式。在李白的众多诗词中,最具代表的望月思乡名篇便是《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月开头,以思乡作结,看似是明月驚扰睡眠,实则却是诗人因乡愁不得入眠,只得对着天上的一轮明月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青年时期的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以“峨眉山月半轮秋”抒发自己因仗剑天涯而辞别故乡的不舍眷恋之情,到老年时便以《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中“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入峨眉”中用通篇的明月悲叹了沧桑老人对故土的刻骨思念,诗中句句有月,反复吟咏,思乡之情表达的缠绵悱恻。在诗人心中,正是有了明月的照耀,故乡的山水才显得更加可爱,而也只有将心绪寄托给明月,才能彻底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月,在思念家乡的基础上,更是抒发了对家乡或远方亲戚朋友的思念之情。李白在与友人酬唱往还的诗篇中也常常借月亮抒发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把自己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寄托给天上的明月,请明月带着自己愁思和友人一起离去。无论是《送张舍人之山东》中的“梧洲如见月,千里共婵娟”,还是在《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里用一句“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抑或《江西送友人之罗浮》那句“中阔道万里,霞月遥相思”,都写尽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期望。李白的诗篇中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不仅是自己的思念,更感同身受底层人民的思念。《塞下曲其五》中借“边月随弓影,胡剑拂霜花”,替征夫诉尽了思乡之情;而守在京城的闺妇见月则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在这无尽的月色下,多少闺妇思夫,多少幽怨情深,抒发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亦是人民大众的一种共同心声。
人生哲理之月
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这轮明月不仅是感情的寄托与象征,更是人生哲理的领航,从月亮引出的无数思考,关于宇宙永恒、人事苍茫、岁月悠悠的沉吟与感叹,与明月同辉。《把酒问月》是李白最为著名的一首哲理诗,开篇先对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引领全篇;随后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书写人与月的关系,人追随月亮时月亮高不可攀,月亮行走却和人紧紧相随,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即若离,道是无情却有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写尽月亮永恒人世易变的沧桑;最后“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从无常求有常,表达对美好人生的汲汲追求。
纵观李白的诗词,月亮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意象,承载着诗人一生丰富的思想情感。李白的月亮世界里,那一轮明月有着多重含义,是诗人爱国思想情感的载体,是喻人言己、表达赞美的美好象征,也是对古今世界、人生哲理的问询与思索。从“月”字出发,探析李白诗词中的“月”字意蕴,既是对经典诗词的深入赏析,也是对李白自身的独特理解,有利于把握太白词对于后世的影响。“月”字在李白诗词中的含义与表征,值得更加深入地去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