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画是爱玲的茶余饭后事,也是她人生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说是茶余饭后事,是因为研习水墨是她十年来写作生涯的业余爱好。罗丹说的好,“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有了真诚,才能孕育出真正的艺术。爱玲的作品之所以具有一种动人的力量,我以为不是娴熟的技巧或一味模仿,正是她作品中透露出来的真情趣。
人有情趣不难,但难得真诚,不然就小了滑了。她是一个真诚的人,诚恳、质朴、醇厚,灵性极高,有时候不免有几分笨拙,然而,绝不矫揉造作,绝不呈虚骄之态。跟她交往尽可直抒胸臆。古人所谓“文如其人”之说,这自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于爱玲来说,她的人与画则达到了一致。
面对爱玲的作品,你似乎可以感到阵阵清风,爽快与惬意,你仿佛又回归到自然,郁郁葱葱的紫藤,宁静的荷花,淘气的小鸡,无不透露出一股天真之气,一种率意之情。
真则纯,纯则清,清则雅,雅则静,所以爱玲的作品是古拙、恬淡、简约的,拙在用笔上是很难达到的韵味,淡既是一种手法,又是一种情调。作为一种情调,她创造出一种与世无争、顺乎自然的拙朴,淡远的风格。她喜欢用水墨来渲染一种情思,精于用水,巧于用墨,如作品《墨荷》,大墨块儿取势写荷叶,简淡地用笔勾出荷花,水草,淡墨点染烘托雅静的气氛和意境;再如作品《紫藤》,以篆书枯笔写藤,水色交融点出藤花、叶子,再以墨勾叶筋,以墨破色,纵心所欲,各造其妙。
读爱玲的作品,很自然地会感到一种“田园”的意味,这源于作者童年的经历。她在黑龙江的农家小院里养鸡鸭鹅,白天到荒草甸里放养,与它们说心事,晚上赶回家抱着绒毛鸡抵御暗夜和孤独,观察它们入睡,等待父母归家,她曾一直自称自己的童年是无数只鸡的成长史,她是一个懂得鸡的睡梦的人。她除了迷恋她那群绒毛鸡鸭,还迷恋后菜园,那是黑龙江连队里家家户户都有的一小片土地,根据各自的喜好种植瓜果蔬菜,她常独自一人坐在菜园地垄上与植物为伴,这些童年里的寻常之物,一经摄入她的心灵,注入她的情思,便产生出不寻常的意味儿,就像她崇尚和遵循的“萬物有灵”。她无疑算得上是一个抒情的画者。
爱玲学画初端不俗,起点很高,而且未学工笔,首起中国画大写意,直接从齐白石、吴昌硕入手,习得其自然天成之气,生命情趣的浓重,后陆续临潘天寿大写意花鸟,习其刚健之笔与构图之险。而她有自己的艺术观,她主张对前人“不重其迹而贵师其心”,这个“心”就是意境的创造。她不盲从大师,敢于标新立异,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画形式和意境。祝枝山说:“绘画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得其意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间矣,不甚难哉!”爱玲的绘画实践表明,她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正为如此,她笔下的意笔花草、生灵才具有一种生气,一种真趣。
如果说,爱玲早期的绘画作品还显得形似重神似,状物高于达意,画中的“我”还不堪突出,那么她近两年的创作则渐入佳境,人与自然的契合,主观与客观、物与情的统一,正是由于她保持住人生的诗意,生命、憧憬与情思,并将其传导给读者,所以她的作品中流露出的真情趣才会有那样强烈的感染力量。
爱玲的作品之所以有大的变化,与她不间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大的关系,除了绘画本身的相关知识,她努力阅读《易经》《道德经》《论语》《美学散步》等,甚至西方现代雕塑方面的《罗丹的艺术》,开启西方现代绘画大师塞尚的《塞尚艺术》等等,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一切世间物象的摹画终将抵达形而上,形而上在西方为抽象,而在中国画之中便是意象。也即老子所说的混沌,自然,这是一生努力追求的境界。
这里再简单说一下她的文学世界,因为她的国画和文学是一对儿孪生兄弟。爱玲主攻小说创作,偶作诗歌、随笔,发表了一百多万字,在小说世界里她主张“生命、思索、灵魂”的小说观,主张一个作家持有宇宙观,这和她的绘画理念融为一体。她在两个领域的研习里,探索了小说语言和大写意笔墨的关系,包括小说的细节和绘画的细部之间的关系,两种语言和细节都存有“叙述调性”的“至简”张力可以借鉴,是绵长之中存韧力,是简中纳繁复,纯中融丰盈。同是出于一个画者的精神之地,黑龙江的红村,鲁西银城,胶东的威海,都形成了她小说世界的三个地域特色,在这地域之上的人的命运却褪尽了“趣”,人们在沉重、挣扎、寻觅的生存路上蹒跚前行,但现实重力并未一味下沉,小说中的人物而是转化成“人格的独立、精神的成长、非暴力不合作”的个性和处事原则。她有过一个简单的相对论,如果说用西方小说世界里的一个大师对应她对绘画的追求,她觉得她想向着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主张“轻盈负重”的方向努力,如果说用西方小说世界的大师对应她的小说追求,她觉得她想向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深邃的方向寻觅。但,似乎童年的黑龙江小山村,是她绘画世界里最深的精神来源,是她最本真的“我”。
这样就清晰起来了,画是爱玲完成“轻盈”的那一部分生命,小说是完成“厚重”的那一部分生命。无论绘画还是小说创作,一生履行自身修养和人格建构是她的人生追求。近七年的绘画时间里,爱玲勤奋临摹和绘画了《兰》《荷》《小鸡》《四季》几个系列作品。
无论是绘画还是写作,爱玲自有她的苦楚,也是她的不足。她认为体验到的东西难以能全情表达出来,轻易表达出来的常常是浅尝辄止。所以,纵有临摹和绘画那精神和内心的野心,但无丰厚的生命积淀与广博学识和修养,无法拓宽人的格局和性情,她深知一切的努力都仅仅是在靠近,这便需要自己一生去补习。
作者简介:刘忠宝,男,1974年生,笔名穆风,号至乐轩主。祖籍山东聊城。进修于荣宝斋画院人物画高研班。荣宝斋画院职业画家,中国《鉴宝》推介画家。部分作品被韩国、日本友人收藏。
主攻水墨人物画、大写意花鸟。主创“古装人物系列”,多以古典文人墨客和儒释道为主,意在挖掘中国人的正气风骨,对中国传统精神的传承与思辨;大型“威海渔民”系列现代水墨人物画;青海玉树“藏族人物”系列;“枯荷与雾荷”大写意花鸟画系列等。整体画风呈现中国画的深沉、厚重、博大的静气与清气,自然生命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人有情趣不难,但难得真诚,不然就小了滑了。她是一个真诚的人,诚恳、质朴、醇厚,灵性极高,有时候不免有几分笨拙,然而,绝不矫揉造作,绝不呈虚骄之态。跟她交往尽可直抒胸臆。古人所谓“文如其人”之说,这自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于爱玲来说,她的人与画则达到了一致。
面对爱玲的作品,你似乎可以感到阵阵清风,爽快与惬意,你仿佛又回归到自然,郁郁葱葱的紫藤,宁静的荷花,淘气的小鸡,无不透露出一股天真之气,一种率意之情。
真则纯,纯则清,清则雅,雅则静,所以爱玲的作品是古拙、恬淡、简约的,拙在用笔上是很难达到的韵味,淡既是一种手法,又是一种情调。作为一种情调,她创造出一种与世无争、顺乎自然的拙朴,淡远的风格。她喜欢用水墨来渲染一种情思,精于用水,巧于用墨,如作品《墨荷》,大墨块儿取势写荷叶,简淡地用笔勾出荷花,水草,淡墨点染烘托雅静的气氛和意境;再如作品《紫藤》,以篆书枯笔写藤,水色交融点出藤花、叶子,再以墨勾叶筋,以墨破色,纵心所欲,各造其妙。
读爱玲的作品,很自然地会感到一种“田园”的意味,这源于作者童年的经历。她在黑龙江的农家小院里养鸡鸭鹅,白天到荒草甸里放养,与它们说心事,晚上赶回家抱着绒毛鸡抵御暗夜和孤独,观察它们入睡,等待父母归家,她曾一直自称自己的童年是无数只鸡的成长史,她是一个懂得鸡的睡梦的人。她除了迷恋她那群绒毛鸡鸭,还迷恋后菜园,那是黑龙江连队里家家户户都有的一小片土地,根据各自的喜好种植瓜果蔬菜,她常独自一人坐在菜园地垄上与植物为伴,这些童年里的寻常之物,一经摄入她的心灵,注入她的情思,便产生出不寻常的意味儿,就像她崇尚和遵循的“萬物有灵”。她无疑算得上是一个抒情的画者。
爱玲学画初端不俗,起点很高,而且未学工笔,首起中国画大写意,直接从齐白石、吴昌硕入手,习得其自然天成之气,生命情趣的浓重,后陆续临潘天寿大写意花鸟,习其刚健之笔与构图之险。而她有自己的艺术观,她主张对前人“不重其迹而贵师其心”,这个“心”就是意境的创造。她不盲从大师,敢于标新立异,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画形式和意境。祝枝山说:“绘画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得其意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间矣,不甚难哉!”爱玲的绘画实践表明,她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正为如此,她笔下的意笔花草、生灵才具有一种生气,一种真趣。
如果说,爱玲早期的绘画作品还显得形似重神似,状物高于达意,画中的“我”还不堪突出,那么她近两年的创作则渐入佳境,人与自然的契合,主观与客观、物与情的统一,正是由于她保持住人生的诗意,生命、憧憬与情思,并将其传导给读者,所以她的作品中流露出的真情趣才会有那样强烈的感染力量。
爱玲的作品之所以有大的变化,与她不间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大的关系,除了绘画本身的相关知识,她努力阅读《易经》《道德经》《论语》《美学散步》等,甚至西方现代雕塑方面的《罗丹的艺术》,开启西方现代绘画大师塞尚的《塞尚艺术》等等,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一切世间物象的摹画终将抵达形而上,形而上在西方为抽象,而在中国画之中便是意象。也即老子所说的混沌,自然,这是一生努力追求的境界。
这里再简单说一下她的文学世界,因为她的国画和文学是一对儿孪生兄弟。爱玲主攻小说创作,偶作诗歌、随笔,发表了一百多万字,在小说世界里她主张“生命、思索、灵魂”的小说观,主张一个作家持有宇宙观,这和她的绘画理念融为一体。她在两个领域的研习里,探索了小说语言和大写意笔墨的关系,包括小说的细节和绘画的细部之间的关系,两种语言和细节都存有“叙述调性”的“至简”张力可以借鉴,是绵长之中存韧力,是简中纳繁复,纯中融丰盈。同是出于一个画者的精神之地,黑龙江的红村,鲁西银城,胶东的威海,都形成了她小说世界的三个地域特色,在这地域之上的人的命运却褪尽了“趣”,人们在沉重、挣扎、寻觅的生存路上蹒跚前行,但现实重力并未一味下沉,小说中的人物而是转化成“人格的独立、精神的成长、非暴力不合作”的个性和处事原则。她有过一个简单的相对论,如果说用西方小说世界里的一个大师对应她对绘画的追求,她觉得她想向着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主张“轻盈负重”的方向努力,如果说用西方小说世界的大师对应她的小说追求,她觉得她想向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深邃的方向寻觅。但,似乎童年的黑龙江小山村,是她绘画世界里最深的精神来源,是她最本真的“我”。
这样就清晰起来了,画是爱玲完成“轻盈”的那一部分生命,小说是完成“厚重”的那一部分生命。无论绘画还是小说创作,一生履行自身修养和人格建构是她的人生追求。近七年的绘画时间里,爱玲勤奋临摹和绘画了《兰》《荷》《小鸡》《四季》几个系列作品。
无论是绘画还是写作,爱玲自有她的苦楚,也是她的不足。她认为体验到的东西难以能全情表达出来,轻易表达出来的常常是浅尝辄止。所以,纵有临摹和绘画那精神和内心的野心,但无丰厚的生命积淀与广博学识和修养,无法拓宽人的格局和性情,她深知一切的努力都仅仅是在靠近,这便需要自己一生去补习。
作者简介:刘忠宝,男,1974年生,笔名穆风,号至乐轩主。祖籍山东聊城。进修于荣宝斋画院人物画高研班。荣宝斋画院职业画家,中国《鉴宝》推介画家。部分作品被韩国、日本友人收藏。
主攻水墨人物画、大写意花鸟。主创“古装人物系列”,多以古典文人墨客和儒释道为主,意在挖掘中国人的正气风骨,对中国传统精神的传承与思辨;大型“威海渔民”系列现代水墨人物画;青海玉树“藏族人物”系列;“枯荷与雾荷”大写意花鸟画系列等。整体画风呈现中国画的深沉、厚重、博大的静气与清气,自然生命生生不息的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