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灵的真情趣

来源 :小说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3880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画是爱玲的茶余饭后事,也是她人生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说是茶余饭后事,是因为研习水墨是她十年来写作生涯的业余爱好。罗丹说的好,“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有了真诚,才能孕育出真正的艺术。爱玲的作品之所以具有一种动人的力量,我以为不是娴熟的技巧或一味模仿,正是她作品中透露出来的真情趣。
  人有情趣不难,但难得真诚,不然就小了滑了。她是一个真诚的人,诚恳、质朴、醇厚,灵性极高,有时候不免有几分笨拙,然而,绝不矫揉造作,绝不呈虚骄之态。跟她交往尽可直抒胸臆。古人所谓“文如其人”之说,这自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于爱玲来说,她的人与画则达到了一致。
  面对爱玲的作品,你似乎可以感到阵阵清风,爽快与惬意,你仿佛又回归到自然,郁郁葱葱的紫藤,宁静的荷花,淘气的小鸡,无不透露出一股天真之气,一种率意之情。
  真则纯,纯则清,清则雅,雅则静,所以爱玲的作品是古拙、恬淡、简约的,拙在用笔上是很难达到的韵味,淡既是一种手法,又是一种情调。作为一种情调,她创造出一种与世无争、顺乎自然的拙朴,淡远的风格。她喜欢用水墨来渲染一种情思,精于用水,巧于用墨,如作品《墨荷》,大墨块儿取势写荷叶,简淡地用笔勾出荷花,水草,淡墨点染烘托雅静的气氛和意境;再如作品《紫藤》,以篆书枯笔写藤,水色交融点出藤花、叶子,再以墨勾叶筋,以墨破色,纵心所欲,各造其妙。
  读爱玲的作品,很自然地会感到一种“田园”的意味,这源于作者童年的经历。她在黑龙江的农家小院里养鸡鸭鹅,白天到荒草甸里放养,与它们说心事,晚上赶回家抱着绒毛鸡抵御暗夜和孤独,观察它们入睡,等待父母归家,她曾一直自称自己的童年是无数只鸡的成长史,她是一个懂得鸡的睡梦的人。她除了迷恋她那群绒毛鸡鸭,还迷恋后菜园,那是黑龙江连队里家家户户都有的一小片土地,根据各自的喜好种植瓜果蔬菜,她常独自一人坐在菜园地垄上与植物为伴,这些童年里的寻常之物,一经摄入她的心灵,注入她的情思,便产生出不寻常的意味儿,就像她崇尚和遵循的“萬物有灵”。她无疑算得上是一个抒情的画者。
  爱玲学画初端不俗,起点很高,而且未学工笔,首起中国画大写意,直接从齐白石、吴昌硕入手,习得其自然天成之气,生命情趣的浓重,后陆续临潘天寿大写意花鸟,习其刚健之笔与构图之险。而她有自己的艺术观,她主张对前人“不重其迹而贵师其心”,这个“心”就是意境的创造。她不盲从大师,敢于标新立异,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画形式和意境。祝枝山说:“绘画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得其意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间矣,不甚难哉!”爱玲的绘画实践表明,她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正为如此,她笔下的意笔花草、生灵才具有一种生气,一种真趣。
  如果说,爱玲早期的绘画作品还显得形似重神似,状物高于达意,画中的“我”还不堪突出,那么她近两年的创作则渐入佳境,人与自然的契合,主观与客观、物与情的统一,正是由于她保持住人生的诗意,生命、憧憬与情思,并将其传导给读者,所以她的作品中流露出的真情趣才会有那样强烈的感染力量。
  爱玲的作品之所以有大的变化,与她不间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大的关系,除了绘画本身的相关知识,她努力阅读《易经》《道德经》《论语》《美学散步》等,甚至西方现代雕塑方面的《罗丹的艺术》,开启西方现代绘画大师塞尚的《塞尚艺术》等等,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一切世间物象的摹画终将抵达形而上,形而上在西方为抽象,而在中国画之中便是意象。也即老子所说的混沌,自然,这是一生努力追求的境界。
  这里再简单说一下她的文学世界,因为她的国画和文学是一对儿孪生兄弟。爱玲主攻小说创作,偶作诗歌、随笔,发表了一百多万字,在小说世界里她主张“生命、思索、灵魂”的小说观,主张一个作家持有宇宙观,这和她的绘画理念融为一体。她在两个领域的研习里,探索了小说语言和大写意笔墨的关系,包括小说的细节和绘画的细部之间的关系,两种语言和细节都存有“叙述调性”的“至简”张力可以借鉴,是绵长之中存韧力,是简中纳繁复,纯中融丰盈。同是出于一个画者的精神之地,黑龙江的红村,鲁西银城,胶东的威海,都形成了她小说世界的三个地域特色,在这地域之上的人的命运却褪尽了“趣”,人们在沉重、挣扎、寻觅的生存路上蹒跚前行,但现实重力并未一味下沉,小说中的人物而是转化成“人格的独立、精神的成长、非暴力不合作”的个性和处事原则。她有过一个简单的相对论,如果说用西方小说世界里的一个大师对应她对绘画的追求,她觉得她想向着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主张“轻盈负重”的方向努力,如果说用西方小说世界的大师对应她的小说追求,她觉得她想向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深邃的方向寻觅。但,似乎童年的黑龙江小山村,是她绘画世界里最深的精神来源,是她最本真的“我”。
  这样就清晰起来了,画是爱玲完成“轻盈”的那一部分生命,小说是完成“厚重”的那一部分生命。无论绘画还是小说创作,一生履行自身修养和人格建构是她的人生追求。近七年的绘画时间里,爱玲勤奋临摹和绘画了《兰》《荷》《小鸡》《四季》几个系列作品。
  无论是绘画还是写作,爱玲自有她的苦楚,也是她的不足。她认为体验到的东西难以能全情表达出来,轻易表达出来的常常是浅尝辄止。所以,纵有临摹和绘画那精神和内心的野心,但无丰厚的生命积淀与广博学识和修养,无法拓宽人的格局和性情,她深知一切的努力都仅仅是在靠近,这便需要自己一生去补习。
  作者简介:刘忠宝,男,1974年生,笔名穆风,号至乐轩主。祖籍山东聊城。进修于荣宝斋画院人物画高研班。荣宝斋画院职业画家,中国《鉴宝》推介画家。部分作品被韩国、日本友人收藏。
  主攻水墨人物画、大写意花鸟。主创“古装人物系列”,多以古典文人墨客和儒释道为主,意在挖掘中国人的正气风骨,对中国传统精神的传承与思辨;大型“威海渔民”系列现代水墨人物画;青海玉树“藏族人物”系列;“枯荷与雾荷”大写意花鸟画系列等。整体画风呈现中国画的深沉、厚重、博大的静气与清气,自然生命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其他文献
杭育比我小六岁,1957年生人。这个年龄差,小时候不能带他玩。十年动乱之后,1977年恢复高考,将我们拉入同一时间轴——我从北大荒农场考入黑龙江大学,他进了杭州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之前他在杭州郊县插队,返城后做过汽车修理工。因为都是学中文,都有一脑门子的文学梦,上大学时开始写小说。1985年,我们出版了第一本集子《白栎树沙沙响》,是二人合集。但几乎同时,他出版了自己的小说集《最后一个渔佬儿》。
期刊
主持人语:  人的成长是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从遵从动物本能到理性判断自己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再到按照社会价值标准对自己进行评判,人要经历无数次与自己的“战争”才能“长大”,比如本期蒋冬梅《亮光》中的“他”。小说以青春期少年冲出“本我”重围的经历去阐释成长的艰辛,用一次次本我与自我激烈冲突的瞬间,凸显人性之“光”。篇幅虽短,主题深刻,乃微小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善即是美,娟子作品《底线》的精彩,在于
期刊
那天晚上,三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捡到了一名弃婴。  一  “在这清澈的夜晚,繁星闪烁,带来拯救的神之子,躺在圣母的怀抱里,甜美地安眠着。”一群白衣天使正在唱诵着圣经,仿佛救世主已经降临在人间。  站在台上的教父说:“耶稣之所以降生在马厩里,正是为了救赎无家可归的人们,拯救他们的灵魂。人最可悲的莫过于无家可归,可是,世界上有无数无家可归的人,在孤独中渴望有人给你提供食物……”  台下蹲坐着一群衣衫褴褛
期刊
血!  鲜血顺着吴玉的额头流到眼睛里,一片慑人心魄的红。  剧烈的头痛,让吴玉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年的茫然,车内的血腥气,将他拉回现实。  他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车祸。  人若点儿背,喝口凉水都塞牙。  吴玉在工厂下岗了。他和妻子买了一个临街的门市房,想开个超市,现在还差三万元资金做周转。  这三万元和谁借呢?想了半天,吴玉想到了老家的朋友王羽。  吴玉就给王羽打电话,本来是想说借钱的事,但一紧张,竟把
期刊
安庆的写作素来以乡土小说见长,倚重熟悉的乡村生活经验,挖掘乡土大地上丰富的人情和人性,是他小说的鲜明风格。《父亲背走的秋季和冬季》就是一篇探讨乡村伦理、传达人性温情的小说。小说的篇幅不过两万余字,故事脉络也很清晰,然而通过故事时间的延展和细腻的笔触,安庆成功地将小说的主人公——父亲沉默内敛的性格以及深沉厚重的精神世界呈现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具有现代色彩和浪漫气质的农民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期刊
听到士琪退休的消息,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  这个点儿请人喝酒其实不太礼貌。因为谁也不知道被请的人有没有事,有没有约,能不能来?或者人家根本不想来,找个理由一推。  树生不管这些,仍给士琪打了电话。  树生的司机把士琪接到了一家酒店。士琪打量着宽敞的酒店,吧台上面挂着一排灯笼,灯光温柔祥和,便问:“你不是说到咱们上自大时常去的那家饭店吗?”  树生哈哈大笑:“这就是啊。二十多年了,你以为光咱们长年纪
期刊
方少聪的这篇小说让我想到了罗兰·巴特对写作的一个断言,他曾称“从福楼拜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整个文学都变成了一种语言的问题。写作避开现实,朝向语言和形式、朝向写作行为本身。在语言结构和风格之间存在着表示另一种形式性现实的空间:这就是写作。”就修辞上的气势而言,我确信我读到的《湍流》是一篇被语言搅拌机嚼碎的“写作”,因为在我看来,如果这是一个“小说”的话,那太蹩脚了。但毋庸置疑,《湍流》就是一篇如此与众
期刊
2017年末,我在北京郊区一间活动板房里见到了湍流史学者。他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穿着最好的袜子,一副无动于衷但略微紧张的神色,富有童话意味的眼睛在破碎的眼镜下闪耀着困意的光。  他最早的作品是一篇关于流域治理的科普短文,发表在1989年8月的《济南日报》,当时二十出头的他开始对水文抱有很大兴趣。九十年代的头三年里,在一些朋友的鼓励下,他以笔名 “修渠者”,创作了不下百篇水文故事,从西门豹治邺写到三
期刊
洲上人老得快,五十挨边就叫“爷”。  张爷起得早,一睁眼就叽叽咕咕唱曲。本来他就是不做声,下巴也老往下掉,一唱曲就更是嘴歪眼斜:  栀子花开十二匹,  六匹高来六匹低。  六匹高来开得早,  六匹低来开得迟。  我今摘花不得时。  刚刚还鼾声如雷的杨爷被吵醒,骂:  老色鬼,号丧!唐寡妇没准哪天就给你号死了!  杨爷因为夜里喝酒,瞌困重。每天早上都是张爷唱曲把他吵醒。他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忙忙乱乱地
期刊
他从四川那边过来。四川那边龙门阵多。他胡子很长,垂胸,看不出他多大年纪,六十岁,或者一百多岁。他声音洪亮,一定是摆龙门阵练出来的。场子小,声音细了,在场人听不见。他的听力不好,别人对他说话,也不可细声。他不聋,耳朵里一直藏着某种秘密。他吸水烟壶,白铜的水烟壶,刻有古老的文字。粗丝绳系上挖耳勺 。那挖耳勺是银质的,有花有纹有字。摆龙门阵场合,他挖耳朵。耳朵里滚出黑芝麻粒一样的东西。他一粒一粒地拾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