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珠海航展上的航天产品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1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1月初,第7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举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强大阵容参展,占据了航天展馆的半壁江山。
  航天科技集团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已经在国内多次展出,大家比较熟悉,然而轨道舱实物却是第一次对公众展示。不但普通观众对它很有兴趣,很多其他展商的代表也围着轨道舱反复观看,不少外国观众还与之合影留念。作为航天人,记者一直对神舟飞船没有什么神秘感,没想到它的出场会引来这么多关注。毕竟这个世界上能制造载人飞船的国家只有3个,如何叫观众不激动呢。
  本次展览上还有很多难得见到的空间探测器模型。因为国力有限,中国在嫦娥一号以前从来没有发射过空间探测器。但是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空间科技界终于能够拥有自己的空间探测器了。本次展览上展出的空间探测器有硬X射线空间望远镜、空间太阳望远镜和月球着陆探测器三种。其中月球着陆探测器吸引了很多观众的注意,中华民族对月亮一直有着强烈的向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的成功激发了国人对月球新的热情。月球着陆探测器作为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的第二步,将为我国航天事业和空间探索事业开辟新的篇章。
  本次展览上展出的SAR卫星值得关注。SAR卫星可以昼夜工作,还可以穿透云层和浅地表进行观察,因此即使在恶劣天气下也能获取地面情况的信息,这对灾害期间的对地观测非常有利。我国的环境监测卫星体系中已经列入了SAR卫星的计划,而模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SAR卫星已经进入工程研制阶段,即将服役。今后如果再遭遇冰雪灾之类的情况,SAR卫星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另外本次展出的SAR卫星采用了珩架式天线,它在发射前可以收缩到很小的体积,到空间再展开为大尺寸天线,这项技术的难度极高,美国掌握它的时间也并不长。中国能迅速跟踪并突破大尺寸天线展开技术,为今后多种类型先进航天器的研制创造了条件。
  


  本次展览上还展出了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模型,虽然使用东方红四号平台的两颗卫星现都发生了故障,但任何卫星平台在刚刚投入使用时都会出大大小小的问题。本次展览上东方红四号的出现,表明航天科技集团对它还是充满信心的,相信经过修改设计和工艺,东方红四号一定能成为航天乃至中国的拳头产品。
  人类航天发展至今,如何把航天器和航天员送入太空一直是个大问题。如今的航天器向两个极端发展,大卫星和飞船越来越大,而小卫星却越来越小。而且小卫星中有很多是不发达国家和高校采购的,他们也负担不起很高的发射费用。在珠海航展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针对这些需求推出了多个火箭产品,尤其长征五号火箭引人注目。虽然长征五号的模型此前也出现在国内外的一些展会上,但在2007年长征五号的发动机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它配套的海南文昌的新航天发射场也在2008年开工建设,长征五号首飞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以往人们对航天科技集团的认识只是火箭、卫星、飞船,实际上航天科技集团在武器研制上也有相当多的建树,此次航天科技集团展出了FT系列制导炸弹、彩虹-3等多型无人机、AR-1精确攻击导弹和多型火箭炮武器系统。
  俄罗斯展团这次也带来了大量航天器模型,还慷慨地散发资料。特别是对GLONASS系统的介绍空前详细。
  本次俄罗斯方面展出的卫星和火箭模型,与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俄罗斯国家年”展览非常相似,但是展商的身份却发生了变化。2006年俄罗斯国家年期间,是俄罗斯航天局出面布展。而本次珠海航展是各航天企业自行布展。
  本次俄罗斯展出的具体型号有“光子”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地球资源-P对地观测卫星、“快讯”系列通信卫星,当然还有俄罗斯工业出口的拳头产品“联盟”火箭。
  


  比较有意思的是,俄罗斯航天界如今也在追赶小卫星的潮流。俄罗斯方面散发了不少小卫星星座的资料,包括减灾星座、海洋观测星座、太阳物理观测星座、雷达星座等。不过多数星座都只是计划,而且卫星的小型化程度不高,比西方国家差得远,部分指标甚至不如中国的卫星。
  而俄罗斯最新推出的快讯-AM通信卫星,其各项指标也比当今的国际水平落后不少。
  另外俄罗斯方面对载人航天没有做什么宣传,连2006年曾经在京展出的“快船”新型飞船也消失了。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
  以上这些情况,可能是由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无力在航天事业上投入充足资金,导致长期“吃老本”。而这10多年是国际航天事业大发展的时期,从西方到中国在卫星技术和卫星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俄罗斯在这方面已经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想要追赶相当艰难。
  但是俄罗斯在火箭方面仍然有雄厚的实力。这是因为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周期很长,从开始研制到型号成熟要20年左右,而且前苏联在火箭方面积累了强大的家底,这份“老本”一时还不至于吃完。
其他文献
欧空局将启动太空垃圾监控系统    欧空局于4月2日在第5届欧洲太空碎片会议上宣布了一项计划:在未来数年内启动一个轨道太空碎片监控系统。该计划旨在未来2年~3年内提供“预报”服务。目前,该监控系统还处于早期规划阶段。  欧空局表示,研究的关键领域是测量、碎片环境表征、环境建模,以及预报(包括轨道预报方面)、对在轨和再人大气任务段的风险分析、保护与防护、碎片减轻和矫正、碎片政策与指南等。研究人员一直
期刊
空间站航天员进入联盟号避险    3月12日,国际空间站遭受一块太空垃圾的威胁,站上3名航天员不得不按指令进入俄联盟号飞船内暂避。这块碎片并不大,宽约13厘米,来自一台星上发动机。它从距空间站约4.5千米处飞过。3月11日夜NASA才收到警告,已来不及让空间站采取机动措施。确认危险已过后,航天员们重返站内。整个过程持续了10分钟。让航天员躲进飞船是预防性措施,万一情况危急,飞船可与空间站脱离,把航
期刊
2009年4月15日零点16分,春夜中的中华大地一片静谧。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大凉山深处腾空而起,在我国东南地区上空划出了一道美丽的轨迹。约26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太平洋上空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3.6万千米、倾角20.5度的轨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是我国正在开展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我国预计于2020年前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本次发射是
期刊
俄罗斯选出团队研制新型运载火箭    据《美国航空周刊》4月6日报道,俄罗斯航天局已经选中Samara航天中心、能源公司和Makeev火箭设计局共同组成的团队研制新一代中型火箭。该团队在竞标中击败了俄罗斯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科研生产中心及其“安加拉”火箭。  依照俄罗斯航天局要求,新的运载火箭可将运送重达20吨的载荷进入距地面200千米的轨道。新型火箭为两级火箭,第一级使用液氧/煤油为燃料,第二级使
期刊
美导弹防御局计划进行模拟动能拦截器试飞试验    美国导弹防御局计划在今年4月中旬使用模拟拦截器进行一次试飞,从而为计划在今年中下旬进行的首个模拟动能拦截器试飞试验做准备。  包括电子设备,推力矢量控制设备在内的动能拦截器模拟硬件将参与此次试验。试验中,模拟拦截器没有一级发动机和二级发动机,不产生动能。这次模拟试飞包括倒数计秒、发射后的各种程序,但不会实施发射。在正式试验前,还将进行三次地面点火测
期刊
经过多次推迟发射,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3月15日19:43,载有7名航天员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腾空而起,开始了为期1 3天的航天飞行,同时拉开了2009年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序幕。    多次难产的2009年首航    这次任务代号为STS-119,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25次飞行,第28次飞往国际空间站。这次使命将包括四次太空行走,在空间站右侧安装主架和装配太阳能电池板。
期刊
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再传捷报    7月7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成功进行了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动机长程摇摆试车。  本次试车是新一代大推力发动机进行的第101次试车。参试人员在圆满完成该型号第100次试车任务之后,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在长达280秒的摇摆动作中,发动机工况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标志着新一代大推力发动机的研制再迈新台阶。  本次试车是该发动机伺服机构状态改进后的首次热摇摆
期刊
地处祖国西北边疆的新疆,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受“全国校园文化航天科普活动启动仪式”的启示,天山脚下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昌吉市的外国语学校(原昌吉市第一中学)和第四中学,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一周年之际,分别举办了《航天娃娃说说月球——月球科普知识挂图》展览。  两校领导对举办月球科普知识展览给予了大力支持,主办
期刊
2008年5月12日,一场罕见的特大地震震惊中外,以遥感卫星、通信卫星等科学手段组成的“太空救援队”,为救灾指挥,次生灾害的预防、灾害评估以及灾后重建等决策提供了基础信息,为夺取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大量的基础信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科学组织下,在第一时间展开了紧急抗震救灾工作,使灾害以及次生灾害损失尽可能地降低到了最小限度。卫星在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汶川地震逐渐
期刊
太空行走的训练设备(上)    62.航天员太空行走有哪些训练设备?  航天员太空行走的训练设备有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四大类:1-g模拟设备、失重飞机、水下训练设备和专用训练设备。在这四大类设备中,最常用的是失重飞机和水下训练设备。水下训练设备主要是中性浮力水池,这是航天员太空行走训练的必备设备,是在地面模拟太空失重环境的比较理想的一种方法。专用训练设备包括虚拟现实技术、遥控机械臂训练模拟器、载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