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小说中阴冷风的形成与扩散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f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19世纪起,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便形成了一股潮流。而伴随着现实刻画、现实批判风气的形成,当时创作中的“阴冷”风格也渐渐淡开。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在此方面的成就可算得上是首屈一指。他的创作不仅多带上了“阴冷”之风,还对后来很多中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得其小说中的阴冷之风得以在不同国界扩散。本文主要从时代背景、个人遭遇、文学交流等方面来阐述爱伦·坡《黑猫》中阴冷之风的形成与扩散,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 “阴冷”风格 风格形成 阴冷风扩散
  “阴冷”文风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借助独特的写作方法,选择诡异的意象,给读者造成一种恐怖阴森之感。埃德加·爱伦·坡的创作明显地呈现出这种特点,这一方面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另一面则与他的独特个性密切相连。下面,本文先简述爱伦·坡作品中阴冷风形成的原因,然后再探究这种风格的扩散及其对爱伦·坡的影响。
  一 爱伦·坡作品中“阴冷”文风形成的原因
  “阴冷”文风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作家在其社会生活经历基础上长期进行研究与探索的结果。所以,爱伦·坡作品中阴冷文风的形成既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少不了他遭遇的独特经历。
  1 时代背景下的潮流追赶
  爱伦·坡生活于19世纪的美国,而当时美国人们对哥特式小说十分推崇,所以其创作也很明显受到了哥特式小说的影响。哥特式小说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是由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兰托城堡》开创的一种早期小说模式。这种小说问世不久,就引起了克拉拉·里夫、索菲娅·李、威廉·贝克福德等人的仿效,从而使得这种小说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体裁,并迅速从英国扩展到整个欧美。而到18世纪90年代,哥特式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就逐渐演化成了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恐怖型哥特式小说,其特点是在保留大量传统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人病态的邪恶,以增加神秘、恐怖的效果,如马修·刘易斯的《僧人》;而另一个分支则是感伤型哥特式小说,其特点是保留了原有小说的古堡场景,但抛弃了过分的神秘成分和极度的恐怖气氛,使故事更趋向于合乎逻辑的解释,如玛丽·拉德克利夫的《尤道弗的奥秘》。而这两个分支在当时对美国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爱伦·坡便是其中一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爱伦·坡也逐渐倾向于借助一些带有诡异意味的事物或通过营造恐怖气氛来冷化自己的作品,同时在此基础上,他就进行了创作开拓,其作品更注重刻画人物的诡异和心理的颓废,从而开创了心理式的哥特式小说的写作模式,因此也使得其作品中的阴冷文风更加浓厚。
  2 独特经历下的审美偏向
  1809年,爱伦·坡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其父亲和母亲均是演员出身,所以家庭条件并不富裕。而就在坡出生后的一年,其父亲离家出走,而母亲隔年也死于肺病,所以,不到两岁的爱伦·坡就成了孤儿。后来在苏格兰商人约翰·爱伦的收养下,他得以存活,但其养父并没有从法律对其进行收养,只是名义上的寄养,养父这种行为自然也给爱伦·坡的心理埋下了阴影,加上养父严厉苛刻的教育方式,爱伦·坡的心理更未得到健康的发展。而在1824年,其养父由于生意倒闭而变得脾气暴躁,时常对其进行斥责,同时,他暗恋的一位女士也病故了,对一直借助爱情来寻求安慰的爱伦·坡来说,这无疑是又一个重大的打击。所以,在一年之内,爱伦·坡在心理上就承受了双重打击,这对其品格和心理机制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年以后,其养父凭借遗产而得以翻身,重新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其对爱伦·坡却十分苛刻,在爱伦·坡上学期间只给其三分之一的学费,在这种生活状况下,经济贫困的爱伦·坡便选择了赌场,想借此来挣得其余的学费,但不幸的是,爱伦·坡因此欠下了巨债,其养父拒绝为其偿还,最终,受环境的逼迫,爱伦·坡入学不到一年就辍学。而在其入学之前,也就是其养父重新富裕之时,爱伦·坡曾与一位少女私定婚约,但因双方父母都反对而无疾而终。所以,纵观爱伦·坡的一生,举目无亲、生活穷困潦倒不说,还两次遭受爱情的沉重打击,这自然给爱伦·坡的心理留下了黑色阴影,让他觉得这是个冰冷的世界,是个让人厌弃的世界。而受这种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爱伦·坡最终将其心声呈现在了其作品中,从而使得其作品弥漫着阴冷之气,这不能不说是其悲惨遭遇下的独特体验。
  二 爱伦·坡《猫》中“阴冷”文风形成的表现
  受时代和个人经历的综合影响,爱伦·坡诸多作品中都弥漫着阴冷之风,让读者不寒而栗。虽然他这种写作历来倍受争议,但其对“阴冷”文风的开拓却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其在作品对“阴冷”文风的展现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技巧也是倍受关注的,以其《黑猫》为例:
  1 客观冷静的外部描写
  在《黑猫》这部作品中,作者首先将自己置身事外,进而通过客观冷静的描写来展示外部环境,从而使得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客观、冷静的态度,而一旦作家这种冷静的描写达到极致时,便会向读者呈现出一幅冷若冰霜的图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到“戳透脊梁的冰凉”,而这也正是爱伦·坡作品的一种特性。其作品《黑猫》在描写主人公杀猫时,便是对其外部环境以及作家的态度进行了冷静描写,使得该作品中冷色调的描写十分明显,而更让读者寒颤的是主人公在杀害自己妻子后没有一点惊慌、没有一丝懊悔,有的是完全的淡然甚至是漠然。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我挣脱她的手,一斧子劈在她的脑壳上。她都没来得及呻吟一声,就当场送了命。
  干完这天理难容的杀人勾当,我立刻就苦苦思索藏匿尸首的事了。我知道,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要想把尸首搬出去,都有被邻里撞见的危险。种种方案走马灯一样在脑子里穿梭。我一会儿琢磨着剁碎它来个焚尸灭迹,一会儿想着在地窖里挖个洞埋了,再一转念,又思忖干脆扔到院子的井里去,或者像平日装货一样装进箱子,找个搬运工弄出去。后来我灵机一动,突然想出一个自认万全的计策:我决定把尸首砌进地窖的墙壁里。
  看到这里,读者内心难免不发出阵阵寒颤。因为主人公太冷血、太无人性,他杀害自己妻子后没有一点自责,而且前提是“妻子和我性情相投”,当时他们也没有发生任何争执,但就是这样,他在杀害妻子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毁尸灭迹而不是懊悔和忏悔。而作家就是通过这种惨无人道的、没有情感温度的客观描写来突出小说的阴冷,让读者读之而寒。   2 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
  通过刻画人物恐惧、变态、歪曲的心理来冷化作品,从而向读者传达一种阴森恐怖的幻觉,是爱伦·坡作品的另一特性。作家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理刻画不仅可以使自己作品中的事物不按外部的逻辑顺序出现,还可以使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事物不是纯客观的,而是经过主客观相互影响的,从而加强作品的表现力。除此之外,人物的心理刻画可以直接展示主人公当时或复杂或恐惧的心境,进而影响读者的阅读心境,让读者直接感受到文本的阴冷。而爱伦·坡在其小说《黑猫》中便采用了这种写作技巧,将阴冷之风呈现于无形之中。
  我灵机一动,突然想出一个自认万全的计策:我决定把尸首砌进地窖的墙壁里。这个地窖派这个用场再合适不过。地窖的墙壁造得不牢,新近又用粗糙的灰泥彻底粉刷了一遍,因地窖潮湿,灰泥还没干燥。巧的是,墙上有个地方,本是虚设的烟囱或壁炉,经填补后,也就跟别处毫无二致了。我确信自己很轻易地就能把这儿挖开,塞进尸首,再把墙原样砌好。保管谁都看不出任何破绽。
  这段毁尸灭迹的幻想便是主人公的心理暗示,而透过他的心理,读者可以很清晰地了解主人公的冷酷无情,感受到作品中的恐惧情绪,从而冲击着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作家正是通过对主人公残酷的心理进行描写,让读者在直接感知主人公冷酷的同时感受到作品本身散发出来的阵阵寒意,从而完成阴冷文风的形成与开拓。
  3 内聚焦的写作处理
  聚焦也称为视角,即作品中对故事观察和描述的角度,而视角的特征是由叙述者来决定的。而内聚焦的聚焦者是存在于故事本身的,聚焦者往往是故事中的某个人或某几个人,故事的讲述则是通过他们的话语展现出来的。这种视角的处理有两个特征: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不仅可以参与事件的过程,还可以离开作品环境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其次,这个人物的视角由于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具有全知性,不能叙述本角色以外的内容,但它可以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读者随着叙述者的一举一动去寻找事情的真相。所以,这种叙述有它自身的好处,而为了使作品的恐怖气氛更加逼真,更加为读者所接受,爱伦·坡在其创作过程中就对其作品进行了内聚焦处理,从而加重了作品的阴冷。如其作品《黑猫》中的叙述就是借助意识不清醒的主人公的怪诞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综上所述,爱伦·坡在其作品中正是借助了种种表达技巧,使得其阴冷文风巧妙地呈现在文本之内、余留在读者心中,从而造就了阴冷文风的形成,为其扩散提供了可能。
  三 爱伦·坡作品中“阴冷”文风的扩散
  当然,爱伦·坡的这种独创性写作在当时倍受争议,但其影响也是巨大的。在欧洲众多国家中,最早翻译爱伦·坡作品的便是俄国,到19世纪40年代,爱伦·坡作品的俄译本便大量出现,而深受其影响的便是俄国著名作家安特莱夫。其著作《红笑》、《沉默》等便是在这种影响下创作出来的。安特莱夫在创作中也十分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并通过这种刻画传达出一种神秘悲凉乃至阴郁怪诞的心境。正如A·E·夏莫特评价其作品时所说的那样:“他的作品完全是爱伦·坡和梅特林克式的,既怪诞又神秘;富于象征性,往往又耸人听闻。”可见,其受爱伦·坡创作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除此之外,我国著名作家鲁迅也深受其影响。20世纪初,爱伦·坡的作品在中国大受欢迎,无论是其《黑猫》还是《幽会》都广受欢迎,而他的《泄密的心》更是重译数量多达五六次。而最先把爱伦·坡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的正是鲁迅,而鲁迅自己也曾说爱伦·坡小说对其早期的创作产生了影响,这点可以从他的《死后》与爱伦·坡的《活埋》看出。这两部作品都是写主人公把自己想象成即将死去的人,灵魂出窍、意识游离,从而来探索“生与死”这个主题。他们的构思是十分相近的,而至于主题,鲁迅只是反其意而用之。可见,鲁迅的早期创作深受爱伦·坡风格的影响。
  所以,在爱伦·坡阴冷文风形成之后,更在安特莱夫和鲁迅的创作借鉴之下,爱伦·坡的阴冷文风最终飘洋过海,在不同国界得到了扩散,从而加深了不同国度的读者对其作品的理解,也使得爱伦·坡开创的阴冷文风成为了文学风格的一种典范。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 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3] 鲁迅著,张秀枫编:《鲁迅小说全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版。
  [4] 陈禹辛:《“阴冷风”的扩散——爱伦·坡、安特莱夫和鲁迅小说创作之比较》,《英语研究》,2012年第10期。
  [5] 李弗不:《安特莱夫式的“阴冷”——鲁迅〈药〉和安特莱夫〈默〉之比较》,《阅读与写作》,2008年第6期。
  (计越波,大连艺术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 生态女性主义阐述了自然与女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女性从本质上是与自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旨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意图建立一个互依共存、两性和谐相处的世界。本文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角度对薇拉·凯瑟的小说《我的安东尼亚》进行了充分地解读,呼吁女性和自然要挣脱父权制的枷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安东尼亚 自然 薇拉·凯瑟 和谐 
期刊
摘要 夏洛特·帕·吉尔曼的《黄色墙纸》和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都是反映19世纪女性争取自身自由和权利的著名短篇小说,然而不同作品中的两个女主人公“我”和马拉德夫人在争取自由和反抗男权主义的斗争中意识不同,而且受当时社会条件限制,她们争取自由的努力以疯癫和付出了生命为代价而结束。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两位女主人公在挣脱男权禁锢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解读女权主义运动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渐变,以及在这两篇小说中
期刊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F·S·菲茨杰拉德最经典的作品,因为故事的情节与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有很大的相似性而具有强烈的自传体色彩。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这段时期是传统的美国梦和工业化的美国文明的交替时期。在社会财富急剧膨胀的同时,传统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现代社会对财富的追求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出身贫寒却雄心勃勃的盖茨比把富家美女黛西视作自己“美国梦”的化身,拼命追求,甚至不择手段,并最终
期刊
摘要 作为艺术长廊中经久不衰的女性形象,美国小说《飘》的女主人公斯嘉丽与中国小说《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都以其鲜活的个性及戏剧化的人生经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塑造了两个独特而光芒四射的女性形象,同时,这两个女性形象又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东西文化在女性价值观问题上的异同。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斯嘉丽与林道静形象所透射出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斯嘉丽与林道静 女性形象 女性价值观 文化内涵
期刊
摘要 爱德华·艾比是一位常年居住在美国西南部沙漠的生态作家和环保先锋,他把自己称为一株独居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后世评论家因此把他称作“沙漠之子”。《孤独的沙漠》是爱德华·艾比的一部生态散文著作,文笔流畅优美,充满了智慧的闪光和思想的反叛精神,是美国生态文学史中可以与《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相媲美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孤独的沙漠》 唯发展主义批判 民族挽歌  20世纪后半期,美国文坛涌现出一批
期刊
摘要 《坎特维尔的幽灵》是奥斯卡·王尔德早期的一部短篇佳作。本文剖析了其中三组相互对立、交融的二元对立: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现实、邪恶的幽灵与纯洁的孩子,指出二元对立有助于表现王尔德对英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现代精神、唯美主义艺术与功利主义现实的批判和认同,并表达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对纯真美好世界的向往,也使小说呈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 《坎特维尔的幽灵》 二元对立 解构  引言 
期刊
摘要 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特点是着力探讨女性问题。众多追随夏洛蒂·勃朗特文学作品的读者,都对其特殊的文学魅力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作品中强烈的反抗意识和鲜明的主观性是最为吸引读者的地方。在夏洛蒂·勃朗特所处的时代,女性受到较大的制约,传统观念规范着女性的思维、行为,传统的文学模型限定着女性的写作方向。因而,探讨和研究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文学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女性 文学 《教师》 模仿男性
期刊
摘要 东野圭吾迄今为止共写了74部作品,其中绝大部分作品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追捧,在亚洲掀起一股“东野圭吾”热潮。代表其巅峰之作的《白夜行》写于1999年,正值东野圭吾创作的高峰期。《白夜行》以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衰退的社会现实为背景,运用独特的视角和异于他人的写作手法,体现出中后期的“圭吾式”推理小说特点,即对社会性和人性的探讨。作家以内聚焦的视角形式,通过各种矛盾的碰撞,揭示了男、女主人公扭曲的人
期刊
摘要 华兹华斯和艾青关于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理论,在其各自的名作《致杜鹃》及《我爱这土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描写湖光山色之美的华兹华斯的作品适宜于用整齐的格律体来表现;而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中奔走呼号的艾青的作品必须突破格律的束缚,才能传达出中国人民火一样的爱国热情。诗歌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了诗人不同的风格,使世界诗坛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 艾青 诗歌 内容 形式 
期刊
摘要 村上春树在作品中描绘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其中《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绿子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直子、绿子、初美的女性形象特征揭示日本女性性格特征。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直子、初美是日本传统女性的代表,受传统观念约束,没有主见、依附于男人,最后被人抛弃而走投无路选择了自杀;第二,绿子是日本社会中有觉悟的女性代表,有主见、乐观、坚强,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第三,村上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