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发展视域下城乡中学研学旅行的实施路径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anjun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具体情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但目前,城乡中学研学旅行在顶层设计、团队结构、基地资源以及活动开展等方面不尽相同,不利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剖析城乡中学研学旅行差异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提高城乡中学研学旅行实施质量的路径与方法,为促进城乡中学研学旅行的均衡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均衡发展;城乡差异;研学旅行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8-0061-04
  2016年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强调研学旅行需纳入中小学日常教育计划。据此,各地中小学依托自身和社会力量积极展开各学科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但由于教学资源分配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原因,城乡学校的研学旅行开展情况也有所差别,城市中学开展研学旅行的机会远远大于偏远的农村中学。在此背景下,通过构建城乡学校研学旅行共同体等一系列措施,改善当前城乡学校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有助于加速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使每个学生均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通过剖析城乡中学研学旅行在顶层设计、团队结构、基地资源以及活动开展等方面的差异,结合均衡发展理论,提出提高城乡中学研学旅行实施质量的路径与方法,为促进城乡中学研学旅行的均衡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城乡中学研学旅行对比分析
  2019年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国内学校研学旅行平均参与率为37.6%,呈现出名校参与多、城市学校参与数量明显多于农村等特点。
  (一)研学顶层设计差异
  研学顶层设计即教育行政部门是否给予相应支持以发动学校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各学校领导小组是否积极制定相关协议、预案等有效开展研学活动。城市学生爱好广泛,对于研学旅行此种新兴教育模式兴趣浓厚,成为相关领导部门积极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农村学生离农愿望强烈,同时面临考试升学的强大压力,学校相关部门主要以提高学生成绩作为教学主要目标而无暇顾及研学旅行。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学校研学顶层设计差异明显。
  (二)研学团队结构差异
  在当前研学市场快速发展、人才需求迫切的背景下,研学团队迅猛发展。城市学校能够积极寻求本地企业等其他合作方用以负责研学活动的路程、饮食、住宿等,使团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研学团队队伍实现扩充、团队结构不断优化,同时城市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更新快,积极配合学校的意愿亦更强。农村学校由于地域的限制性,得到研学合作方提供支持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同时学生家长对于研学旅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潜在的安全问题,愿意积极配合学校的意愿不高。由此导致的城乡研学团队结构差异明显。
  (三)研学基地资源差异
  城市研学旅行基地可以选择的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公园、景区、博物馆、科技馆、科研机构、高校等场所,而农村研学旅行基地则可以发挥农业科普和自然教育的优势,主要类型集中在自然风景、农业区域、人文风情等方面。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和落后,因而缺少开展研学旅行所需环境条件的支持。从研学资源开发效率上来看,城市本身可供选择的研学基地较多,加之研学顶层设计支持,研学资源的开发效率高于农村。目前,城乡之间研学基地选择受限,难以实现研学资源共享,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研学活动开展差异
  受上述研学顶层设计、团队结构、基地资源等方面的影响,城乡中学研学活动开展状况存在差异。以2019年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你好,宁夏”研学夏令营活动为例,该研学主题为“远赴西北神奇宁夏,感受异域地理人文”;研学内容涉及宁夏博物馆、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沙坡头”、西夏博物馆、沙湖自然保护区及宁夏湿地博物馆、岩画博物馆、水洞沟、水洞沟明长城遗址等行程及当地民俗风情、饮食特色体验等;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实现,内容丰富且成效显著。而位于乡村的多数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为例,根据调研访谈结果发现,此学校并未开展过研学旅行活动,这与当地顶层设计不重视及团队人才、基地资源缺乏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均衡发展视域下城乡中学研学旅行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随着办学条件等外界环境的日益优化,当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正在实现质的转变,即从资源平均配置逐渐向办学质量提升的方向转移,其中构建“城乡学校教育共同体”成为实现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由此全国各地中小学相关实践研究积极展开。例如,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教育集团于2020年举行“城乡学校教育共同体”启动仪式暨第一届共同体活动。在石家庄市教科所的带领下,与来自河北省部分县区的10所友好学校签订协议,本着“优势互补,互相协作,共同提高”的原则,共同探索;初步形成了合作形式深层化、合作模式多元化的交流机制,即通过建立校际学习共同体、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成立科研探究共同体、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推进“互联网+”教育共同体,实现城乡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种校际结对的教育共同体,从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目标出发,将城乡教育帮扶从松散状态发展为共建共享的紧密型形式,对更好地发挥优质学校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以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惠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目前,构建城乡学校教育共同体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已在多地取得良好效果,而研学旅行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急需研发城乡学校教育共同体理念下的研学模式,以加强城乡间研学资源共同开发、丰富研学旅行开展形式、提高活动质量和效率。于研学主体而言,此种研学模式将城乡师生联结起来共同实践,能有效拓宽其合作意识与途径。城乡教师在研学地点可通过合作教学来进行研讨交流、互相引领、相互补充,在研学实践中可通过不断增加相关经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而在推进城乡学校开展深度合作的同时,还能不断促进其专业的发展。城乡学生则通过团队合作、深入探究、制作项目产品、共享实践工具,在双向互动和交往中进行知识的碰撞与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总而言之,构建城乡中学研学旅行共同体,不仅能够实现在教育理念、课程改革、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共建共享;还可直接地将受惠面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成长、在互相交流中不断进步,从而推动城乡教育的良性互動、优势互补,对加速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三、构建城乡中学研学旅行共同体
  共同体强调打破城乡教育资源界限并对其进行整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加强城乡间教育资源的共同开发,推动实现城乡教育的良性互动、优势互补,以解决农村研学旅行启动难的根本问题。共同体的构建以开创交流平台为开端,以筛选研学资源、师生共设研学方案为过渡,在研学提升实践、共享研学成果的过程中促进其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具体流程设计如图所示。
  首先,以开创交流平台为开端。学校可组织城乡师生搭建较为大众化的QQ、微信、钉钉、美篇等线上“研学坊”交流平台,并通过建立严格的制度规范进行引领,最大程度地发挥合作的实效性,组织师生合理利用平台。例如,研学方案的分享、交流、修订,学生间的对话、角色及分工,为研学旅行的共同开展做好心理铺垫和有力保障。
  其次,以筛选研学资源、师生共设研学方案为过渡。共同开展研学旅行前,由城乡师生依据主题先对本区域的研学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在充分研究本地环境和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正确有效地筛选出较为典型且具备区域特色的研学资源并依据研学资源进行方案设计。其中教师负责设计研学目标及方案的总体框架,学生则负责了解信息、收集资料,进一步熟悉本地资源并依据所学知识初步设计研学方案及路线;设计结束后由师生共同探讨修改,进一步整合修订,为后续共同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做好准备。
  再次,在研学提升实践、共享研学成果的过程中促进其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研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当地师生的作用,采取城乡师生小组合作的方式,组内角色依据研学地点的变化采取轮流制。由当地师生充当讲解员和引领员,遇到问题先询问小组内的当地学生,组内、组间进行交流探讨,无法解决时共同寻求教师帮助。研学结束后城乡师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成果交流与共享,如开展研学知识竞赛、撰写研学论文、举办摄影展等,发挥城乡学生合作力量,加强思想的碰撞、融合。最终,依据研学过程中的知识体验进行方案最终修订并将其开发成校本课程,从而加深城乡师生研学成果的共享。
  最后,需注重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在构建城乡中学研学旅行共同体的过程中,应制定城乡学校教师定期双向流动制度,即定期选派城市的优秀教师到农村挂职锻炼,在充分了解服务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基础上与农村学校领导及学科教师共同研讨符合当地学生学情的研学旅行实施方案,加速农村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实施;农村教师分批到城市学校实际学习,切实参与城市学校研学旅行实施的各个环节,包括前期准备、实施过程、后期评价,在实践过程中丰富对研学旅行的具体认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效实现合作共赢。
  四、结语
  目前,国内对于中学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身的开发策略、标准体系构建、研究进展、问题及策略。但针对城乡教育共同体理念下的中学研学模式的相关研究较少,未能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部分学者分析了构建城乡学校教育共同体,对于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的积极意义,但并未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笔者在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20年度 “基于城乡教育共同体理念的地理研学模式研究”(编号:JJZX2020Y09)课题中尝试将城乡学校教育共同体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创作了本文。今后,在城乡中学研学旅行过程中如何切实发挥教育共同体的实际功能,仍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冯志旭.地理学科研学向跨学科主题的综合研学转变[J].地理教学,2020,(19):61~64.
  [2]张建梁.统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8,(03):14~15.
  [3]郑銮娟.基于空间理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潮州市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11):75~77.
其他文献
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STEM教学理念在当下备受关注,它以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理念。文章基于STEM教育理念,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STEM教学理念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旨在为学生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
文章主要面向儿童高阶思维的培养,根据杜威提出的思维过程“怀疑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问题解决”进行教学设计并实践。具体来说,以闯关式游戏导入,引发原理思考,生成相应问题,再探究,提假设,理清编程思路,最后完成相应程序。过程中研究,过程中学习,轻技术,重思维,尤为重视高阶思维的培养。文章以递归为例,进行一个知识主题的教学设计,为游戏化编程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尽最大可能培养儿童批判思考、决策选择、问题求解、创造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
构建STEM整合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文章将STEM跨学科的理念与初中课程融合,以设计“智能菜园”为问题情境,基于以工程设计为主轴的“参与、探索、解释、工程、深化、评价”6E模式开展STEM课程实践,在课程中学生设计并搭建水循环、菜苗催芽育苗、研究光质比的调配、参观植物工厂等,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利用跨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记载于传世经典,践行于历代英贤。优秀传统文化超越时空,历久弥新,与当今时代精神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使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大同理想,正在变成越来越清晰的社会现实。当今时代,讲好传统文化,不只是吟唱诗文、训诂经义,必须扣紧时代脉博,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传世经典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摘 要:物理学科中的实验内容极为丰富,因此教师要做好筛选和优化处理,让学生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物理实验操作,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进而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自然形成物理学科的认知基础。整合实验内容、精选实验形式、优化实验设计、做好实验组织,教师从多角度出发做出教学辅助,可以确保学生的家庭实验顺利开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家庭实验;创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摘 要] 案例教学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日益得到重视,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在质量监控方面有待研究。针对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以“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单元与系统实例”教学实践为例,提出化解矛盾的做法。实践证明,采用案例教学能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缩短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该案例教学的实践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他课程
摘 要:高中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在高中阶段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此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物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通过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找到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式;通过创设生活式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式教学,让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 要: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基本功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采取适当策略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教师要善于把个人魅力转化为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获取学习的愉悦,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教学;
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是我国基础教育最常用的方式.然而,考试成绩单往往只能提供成绩排名和及格率等数据,要从成绩单中直接获取学生在班级中的成绩分布以及偏科情
为实现教学工作的减负增效,文章在精细数据的支持下,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对精细数据下的精准教学进行探索。通过精准的备课,准确抓住重难点,精准预设教学情境,课堂上一方面利用精细数据平台实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给出个性化的指导和巩固作业,实现教学的轻负高质;另一方面利用精细数据平台进行教学评价,改变以往碎片化的评价为整体系统多元的评价,为课堂教学减负增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