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爬坡的双锥体》教学设计、反思及点评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er720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殊不知眼见的东西有可能也是假相,而被假相所掩盖的真相却未必被人们所认识。“会爬坡的双锥体”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范例。
  将“会爬坡的双锥体”作为活动主题,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其中蕴藏的真正奥秘;同时通过这次探究使学生懂得,在遇到事情时,不能光看事物的表面现象就盲目地下结论,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探究、解释所发生的现象,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中四年级的探究课题。
  我在确定活动主题后,就开始着手查找相关的教学教法的资料。首师大出版社《综合实践教师指导用书》中的教学指导思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研究制作双锥体,第二部分是探究双锥体由低向高运动的真正原因,并用科学的方法及观点来揭示其中的奥秘。
  但是,我了解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这一现象大多数没有见过或者亲身体验过,也就是说在学生的认知里没有相关的感性经验和概念,再加上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偏差,那么制作出来的双锥体就会不标准、不规范,极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学生后面的探究活动;也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或不连贯。
  基于以上考虑,我在设计本次活动时,决定把“制作”这一环节放一放,直接向学生出示我课前做好的支架和双锥体,让学生进行探究。在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进行有效的研究活动后,再作为课后延伸,来引导他们自主选材、设计、制作。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思路是: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提倡亲历亲为。这种过程性的学习是一种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实现过程学习的最适当的方法就是自主探究与合作。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事物,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成果,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对双锥体“爬坡”这一现象的观察及原因分析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组织活动、策划方案等方面的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双锥体爬坡与它自身的形状、轨道的夹角、坡度有关,揭示双锥体爬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
  
  双锥体“爬坡”的科学原理。
  
  教学难点
  
  1 双锥体由低向高滚动的条件有哪些。
  2 双锥体运动的真正奥秘。
  
  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安排1课时。分为四个时段。
  第一时段:通过学生生活中一个熟悉的现象——物体下落,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本课初始,我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一个熟悉现象——物体下落,来引入教学。目的是通过我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物体下落与下滚的现象。引出在地球上,物体由于受地心引力的作用,都有一种向下的趋势,就是将自己的重心尽量靠近地面的概念,从而加强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知。巧妙地为后面问题的生成做好铺垫。
  第二时段:给学生播放双锥体由低向高滚动这一现象的录像,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活动主题。
  本环节我是在学生对物体下落这一现象的认知基础上,直接出示双锥体,引出课题、板书,同时播放双锥体由低向高滚动这一现象的录像(见图1)。目的是让学生看到一个相反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使问题生成,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三时段:以自主探究活动为平台,明确探究目标,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观察分析等能力,培养他们在活动中协作互助的能力。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分为两个部分,每部分的教学目标都是不同的,也是不可缺少的,都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认知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学生自主探究怎样使手中的双锥体由低向高滚动,并找出使双锥体由低向高滚动的条件有哪些。
  
  
  这一部分是本次活动的教学难点,难就难在需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这种大胆的放手,极有可能出现混乱的局面,使课堂活动失控,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下降,造成探究活动不能很好地延续下去。为此,我在课前精心地设计、制作了“双椎体爬坡”的教学模具组件(见图2),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了统一的活动平台。同时,我还在学生自主探究前明确探究目标,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能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我有时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有时又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出现,甚至有时又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例如,当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并不急于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而是问他们该怎么办,让他们各抒己见,然后引导组与组之间交流、互助,在生生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探究看似是自由活动,其实还是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
  此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亲历亲为的实践过程中,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现象,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成果,使他们在体验与探究中进行学习与认知。此过程能使他们的探究意识,探究和实践的能力得到发展。
  第二部分:学生通过对双锥体位移高度的测量得出的数据,来发现双锥体运动的真正奥秘。
  这一部分是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也是活动的总结与概括。目的是引导学生测量从双椎体的某一点到地面(或桌面)的垂直距离,同时以这个点为测量目标,记录双锥体在运动位移时这个点距离地面(或桌面)不同的数据值。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得出的数据,来对比、思考,生生讨论、交流,从中发现双锥体的运动还是在由高向低滚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揭示“双椎体爬坡”的原因。
  在活动中,我并没有一定要求学生必须测量双椎体的轴心距地面(或桌面)的垂直距离,而是引导学生测量双椎体的某一点到地面(或桌面)的垂直距离,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测量时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测量双椎体的轴心会更方便、简单,得出的数据更准确。这也是这次活动的一个小小探究点。
  第四时段:本时段为课程的结束部分,针对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保持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我在课的结尾处设置了一道课后自主探究思考题:“我国沈阳有 一个地方,有三种奇怪的自然景观——怪坡、响山和嗡顶,被人们称为三迷。如果同学们感兴趣,可以自己试着进行一次探究。看看谁能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其中的奥秘。”目的是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现象,加强科学观的思想教育。
  
  课后反思
  
  我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会爬坡的双锥体》一课为依托,在对教材进行修改、设计、整合后实施了以上的教学活动。
  《会爬坡的双锥体》主要学习过程是以科学探索为主线,以学生的实践为基础,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
  《会爬坡的双锥体》主题活动,不仅给了学生一个学习、探究、提高综合能力的机会,也使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中受益匪浅。
  
  (一)经历和体验是不能省略的教育环节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通过两次亲历自主探究,对双锥体爬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这种认知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随着活动的过程而不断深化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活动体验,使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发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这种真实、自主、开放的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使教学探究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进发思想的火花,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二)生生合作,自主探究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浓厚,都能够积极、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具有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都得到好的发展。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积极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发展,他们的潜能被激发,认知在体验和研究过程中不断加深、内化。
  
  (三)活动中的“非预设生成”问题
  在本次活动中,部分学生的想法是我始料未及的,可以说是意外惊喜。例如,在讨论使双锥体爬坡的条件时,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说到:“轨道的倾斜度不能大于双锥体的半径,否则双锥体就不会爬坡。”我当时被惊呆了,没想到四年级的孩子能探究到这么有深度的问题,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是非常强的。在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双椎体的运动轨迹其实是在由高向低运动后,我提出质疑:“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双锥体由低向高运动呢?”我的教学目的是想单一的引导学生明白,物体在倾斜的轨道上“由低向高”位移是人们视觉上的错觉。可是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说:“这是由于双锥体本身在轨道上滚动时的支点不同,使得我们看到双锥体好像在爬坡。”可我当时按部就班地按既定教案实施教学,没有灵活地抓住这一生成点,激发学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课后,当我反思到这里时,感到自己教学应变能力不足,使得一些可以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点被流失掉了。没能及时引导学生探究锥体自身的形状也是造成双锥体“爬坡”的主要原因,我深感遗憾。
  这使我领悟到,现实的教学不可能一切尽在预设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教师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的。哪怕课前预设再充分,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会出现许多“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结果往往具有两极性——尴尬或精彩。如何善待“非预设的生成”,使其更好地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不仅体现了综合实践教师对课题的钻研深度,教师自身的知识功底,还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应变能力。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深刻感悟到做好一名综合实践的教师是不容易的。
  
  点评:
  
  此选题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目标准确翔实,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施,既对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活动有具体的指导作用。也对学生具体的学习评价提供了依据。教学活动开始,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双锥体爬坡的现象,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得当。在教师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小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双锥体运动的体验与探究,学习运用试验、观察。测量、分析、归纳等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不仅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大胆的质疑精神也得到有效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有效地体验科学研究过程,积极主动交流、沟通,不仅学生的认知得到直接有效发展,学生通过互教、互学、互助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意识,这些情意因素进一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非认知品质的提高。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小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很好范例,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其他文献
等待──写给《安徽税务》邹宏标焦急地等待,恭候你的来临。轻轻地掀开你的面纱,一遍遍地读你。漫步"税苑",欣赏那醉人的诗篇,研究"税收征管"吸取宝贵的经验。站在"税收第一线",体味那收
生活给了我们思考自我与他人的机会和平台,在这个巨大而纷杂的社会熔炉里,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反思:生而为优,活而为正。敏感的聆听和观察是一种教育学理解。在教育行动中我们通
“读写例话”担负着指导学生阅读和作文的任务,是前一个单元的重点读写知识的总结和概括,是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它在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篇幅和地位。
二叠纪—三叠纪是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的关键时期,但对其构造演化的认识仍存在较多争议。以四棵树凹陷三叠系为研究对象,综合沉积环境、古流向、砾石成分、砂岩碎屑组分和碎屑锆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着重去培养哪些方面的素质呢?一、注重思想素质的培养文如其人,它是为表达思想和感情服务的。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没有鲜明的阶级立
期刊
在新课改推进过程中,“有效教学”理念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相关理论研究、操作研究方面盛极一时。然而,在政治课“有效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值得反思的现实问题。    一、考试文化扭曲有效为急功近利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由于受考试、升学、就业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对于教师价值的认同、对于学校价值的认同,甚至对于教育价值的认同,往往是看具体的分数,而不是
近年来,随着高校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加,辅导员工作队伍也在相应壮大,特别是高校的新任的青年辅导员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以我校为例,2012年新入校的辅导员大多是应届毕业生或具有短
呵,税票牛斌呵,税票──山乡的野花开了,我带着你去采撷。果林里的果香飘来,我带着你去感受农夫的喜悦。混浊的小河边,我和你战胜过畏缩和胆怯.泥泞的小路上,我和你一同顶风冒雪……
案例描述1.创设问题情境,确定活动主题三垟湿地作为温州生态园,被明确定位为城市的“绿肾”。随着生态园建设的深入开展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垟人也越来
当前.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形式。然而.课堂是由许多个教学细节共同组成的。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具有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