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饭是母亲做的手擀面,我像往常一样去叫奶奶吃饭,可刚一抬脚就想起什么,奶奶在七个多小时以前已经葬下了。她生前的房间里空空荡荡,灯泡散发的昏黄色光弥漫成别样的伤感,一张抵窗放置的八仙桌上摆放着奶奶的照片。照片中的她微闭嘴唇,一双指节突出好比枯枝的手攥着拐杖,略显紧张地望着镜头。
奶奶的生命在年初就显出了颓势。曾经有半个多月,奶奶就赖在床上昏睡。春节前我去老家给奶奶拍照,好说歹说她才答应,在她那样的年纪自然会将拍照看成是一种不祥的征兆。我把奶奶从椅子上移到门前的阳光下,感到她变得很轻很瘦小了。奶奶怯生生地把目光抬到镜头的高度,眼神里尽是茫然。
奶奶是最后一代小脚女人。按现时标准,奶奶是十足的早婚,嫁到宋家时才15岁。当年,苏北平原多灾多难,连年旱灾水灾,庄稼收成有限,再加上盗贼横行,日寇暴虐,生活可想而知。
奶奶和爷爷入洞房的那晚,蟊贼趁黑来犯,并突破了外围的炮楼屏障,深入村中抢劫。族里的壮丁和贼匪在外边混战一片。奶奶不顾阻拦,拎起土枪就爬上了碉堡。村子里枪声大作,奶奶却兴奋得手舞足蹈。当零星的贼人被击退后,奶奶回到新房,开门后竟与一个躲藏在床底的贼人打了个照面。奶奶抢先扣动了扳机,贼人当场毙命,奶奶也吓得瘫倒地上。多少年后,说起这事,奶奶还辩解说不是因为害怕而跌倒,而是脚板小、稳头差……
那天早上,等我接着父亲的电话赶到老家,奶奶已经故去两个小时。她被安置在一张芦苇席上,大半个身子被整张白纸蒙住,仅露出一截簇新的绿色裤管和一双套着绣花鞋的小脚。一大把用来驱赶蚊虫的艾草侧放在身旁。院子里出奇地安静。隔着竹帘子,我听见母亲在淘米做饭,庭院里的水杉树上有鸟在鸣叫……死亡的声音或许就是寂静?我有点恍惚。
听说奶奶过去时没有痛苦,长叹两口气就天人相隔了;再早两天,奶奶总是抱怨在屋子里看见许多人,像是要和她告别,其实除了她屋里再无别人了;还听说奶奶去世的前夜,家里的狗叫了一整夜,连父亲的厉声呵斥都不能让它停下来。在我们那个小山村,传说黑狗可以看到亡人的灵魂。
奶奶一生中育有两儿两女,那一年,她的小儿子(我的小叔)偷偷去河里洗澡,滑入深沟夭折了。当地的礼仪是未成年人死亡后不能进家门,可奶奶不管这些,把小叔背回家好好安顿了才让爷爷拉出去葬下。后来,奶奶养成了远离河流的习惯,即使非要走河边不可,她也沿着河堤的外围走。
奶奶的倔强是有名的。当年爷爷的妹妹嫁给镇上的保安团长,奶奶硬是反对这门亲事,理由就是:跟了那个人没好下场。为此她还和姑奶大闹了一场,再不和姑奶来往。解放前夕,姑奶的丈夫怕被镇压,撇下她独自逃去台湾,从此音信全无,姑奶守了近50年的活寡。因为不忍心让小姑子在婆家遭白眼,奶奶暗地里让爷爷把她接回娘家安顿好。但奶奶还是遵守原则,不和自己的小姑子说一句话,若是迎面碰上了,奶奶会掉头就走。逢年过节的,她让我们兄妹几个给姑奶送吃的,自己从不出面。寂寞的姑奶去世时,奶奶却是第一个到,仔细给姑奶洗身换寿衣,口里低声念叨着谁也听不懂的话。
唢呐呜咽、长号。县里的灵车已经在村头候着了。奶奶的屋子里忽地挤满了人,爷爷辈和叔叔辈的长者七手八脚地将奶奶裹上了一层白布,女眷哭喊着阻挠担架的起行、担架手紧张而大声的嚷嚷、灵棚里止不住的哀乐声,还有“全无敌”的刺鼻气味……奶奶就这样急急忙忙地上路了。从房间到车牌号为6789的灵车是30米,从村子到殡仪馆是22公里,这就是86岁的奶奶在人世的最后旅程,孤独地躺在灵车漆黑的后仓里。
族里的公共墓地。人们打开一口簇新的棺材,先用奶奶生前喜欢的棉衣摆放出一个人形,然后把骨灰撒在“她”的怀里。此时,奶奶的照片就搁在棺头,照片上的她就穿着棺木里的那件老式青布棉袄。透过镜头,我看见的是奶奶的生前和身后,只觉得鼻子一阵发酸,赶紧转过身去,却没能忍住眼泪。
奶奶安息处的松树林就是她领着姐妹们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栽下的,如今已是亭亭如盖;记得生产队那会,奶奶也不服老,割草的数量每每是村里最多的;夏秋季节在打谷场上分粮食,最大的那堆肯定是我们家的,奶奶就蹲在边上和娘们开着玩笑。后来的几年,奶奶迷信上了鬼神,我们孝敬给她的零花钱,也多被她用来买烧纸,多次劝她不如买点想吃的东西,可是奶奶照旧是不理不睬、我行我素。
随着阴阳先生一声“时辰到,归位”的吆喝,十来个强壮的乡民抬起棺木,让它顺着罗盘测定的方向缓缓下落。于是,在众人的又一次手忙脚乱中,奶奶就此从地平线上消失。她的左首就是13年前葬下的爷爷,一块红色的条状木板搭在他们的棺木上,据说灵魂得以顺畅地通过。
奶奶的生命在年初就显出了颓势。曾经有半个多月,奶奶就赖在床上昏睡。春节前我去老家给奶奶拍照,好说歹说她才答应,在她那样的年纪自然会将拍照看成是一种不祥的征兆。我把奶奶从椅子上移到门前的阳光下,感到她变得很轻很瘦小了。奶奶怯生生地把目光抬到镜头的高度,眼神里尽是茫然。
奶奶是最后一代小脚女人。按现时标准,奶奶是十足的早婚,嫁到宋家时才15岁。当年,苏北平原多灾多难,连年旱灾水灾,庄稼收成有限,再加上盗贼横行,日寇暴虐,生活可想而知。
奶奶和爷爷入洞房的那晚,蟊贼趁黑来犯,并突破了外围的炮楼屏障,深入村中抢劫。族里的壮丁和贼匪在外边混战一片。奶奶不顾阻拦,拎起土枪就爬上了碉堡。村子里枪声大作,奶奶却兴奋得手舞足蹈。当零星的贼人被击退后,奶奶回到新房,开门后竟与一个躲藏在床底的贼人打了个照面。奶奶抢先扣动了扳机,贼人当场毙命,奶奶也吓得瘫倒地上。多少年后,说起这事,奶奶还辩解说不是因为害怕而跌倒,而是脚板小、稳头差……
那天早上,等我接着父亲的电话赶到老家,奶奶已经故去两个小时。她被安置在一张芦苇席上,大半个身子被整张白纸蒙住,仅露出一截簇新的绿色裤管和一双套着绣花鞋的小脚。一大把用来驱赶蚊虫的艾草侧放在身旁。院子里出奇地安静。隔着竹帘子,我听见母亲在淘米做饭,庭院里的水杉树上有鸟在鸣叫……死亡的声音或许就是寂静?我有点恍惚。
听说奶奶过去时没有痛苦,长叹两口气就天人相隔了;再早两天,奶奶总是抱怨在屋子里看见许多人,像是要和她告别,其实除了她屋里再无别人了;还听说奶奶去世的前夜,家里的狗叫了一整夜,连父亲的厉声呵斥都不能让它停下来。在我们那个小山村,传说黑狗可以看到亡人的灵魂。
奶奶一生中育有两儿两女,那一年,她的小儿子(我的小叔)偷偷去河里洗澡,滑入深沟夭折了。当地的礼仪是未成年人死亡后不能进家门,可奶奶不管这些,把小叔背回家好好安顿了才让爷爷拉出去葬下。后来,奶奶养成了远离河流的习惯,即使非要走河边不可,她也沿着河堤的外围走。
奶奶的倔强是有名的。当年爷爷的妹妹嫁给镇上的保安团长,奶奶硬是反对这门亲事,理由就是:跟了那个人没好下场。为此她还和姑奶大闹了一场,再不和姑奶来往。解放前夕,姑奶的丈夫怕被镇压,撇下她独自逃去台湾,从此音信全无,姑奶守了近50年的活寡。因为不忍心让小姑子在婆家遭白眼,奶奶暗地里让爷爷把她接回娘家安顿好。但奶奶还是遵守原则,不和自己的小姑子说一句话,若是迎面碰上了,奶奶会掉头就走。逢年过节的,她让我们兄妹几个给姑奶送吃的,自己从不出面。寂寞的姑奶去世时,奶奶却是第一个到,仔细给姑奶洗身换寿衣,口里低声念叨着谁也听不懂的话。
唢呐呜咽、长号。县里的灵车已经在村头候着了。奶奶的屋子里忽地挤满了人,爷爷辈和叔叔辈的长者七手八脚地将奶奶裹上了一层白布,女眷哭喊着阻挠担架的起行、担架手紧张而大声的嚷嚷、灵棚里止不住的哀乐声,还有“全无敌”的刺鼻气味……奶奶就这样急急忙忙地上路了。从房间到车牌号为6789的灵车是30米,从村子到殡仪馆是22公里,这就是86岁的奶奶在人世的最后旅程,孤独地躺在灵车漆黑的后仓里。
族里的公共墓地。人们打开一口簇新的棺材,先用奶奶生前喜欢的棉衣摆放出一个人形,然后把骨灰撒在“她”的怀里。此时,奶奶的照片就搁在棺头,照片上的她就穿着棺木里的那件老式青布棉袄。透过镜头,我看见的是奶奶的生前和身后,只觉得鼻子一阵发酸,赶紧转过身去,却没能忍住眼泪。
奶奶安息处的松树林就是她领着姐妹们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栽下的,如今已是亭亭如盖;记得生产队那会,奶奶也不服老,割草的数量每每是村里最多的;夏秋季节在打谷场上分粮食,最大的那堆肯定是我们家的,奶奶就蹲在边上和娘们开着玩笑。后来的几年,奶奶迷信上了鬼神,我们孝敬给她的零花钱,也多被她用来买烧纸,多次劝她不如买点想吃的东西,可是奶奶照旧是不理不睬、我行我素。
随着阴阳先生一声“时辰到,归位”的吆喝,十来个强壮的乡民抬起棺木,让它顺着罗盘测定的方向缓缓下落。于是,在众人的又一次手忙脚乱中,奶奶就此从地平线上消失。她的左首就是13年前葬下的爷爷,一块红色的条状木板搭在他们的棺木上,据说灵魂得以顺畅地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