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到无人的荒岛,何以为伴?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all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送你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你只能带八张唱片、一本《圣经》和莎士比亚著作之外的书、一件没有实际用途的奢侈品,你会带什么?为什么?
  自1942年1月29日创办以来,BBC电台的“荒岛大碟”(Desert Island Discs)节目每期都在谈论着这个话题。这个广播史上最长久的音乐节目尽管多次易主,却始终保持其特有的主旨和风格。在节目的开始,你总能听到艾瑞克·科茨的《睡意沉沉的环礁湖畔》(By The Sleepy Lagoon)。正是这首创作于1930年的作品,让科茨和他的音乐在年轻听众的心中成为不朽。
  完美、全能、技艺精湛,用这些词来形容科茨毫不为过,他的管弦乐创作无疑对一战后流行音乐文化的推动有着巨大的贡献。当阿尔伯特·基特尔比(Albert Ketèlbey,1875-1959)等其他同类作曲家逐渐在日新月异的音乐风尚中黯然失色时,科茨却成为沙龙风尚的巨人,被誉为“英国轻音乐的卫冕之王”。
  1886年8月27日,艾瑞克·科茨出生于诺丁汉郡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哈里森·科茨是当地的一位医生,母亲玛丽·简则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六岁这年,科茨潜在的音乐天赋让他得到了一份礼物——小提琴,自此他开始学习器乐,之后也学习了和声。1906年,二十岁的科茨进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跟随莱昂内尔·特蒂斯(Lionel Tertis)主修中提琴,之后还随弗雷德里克·科德尔(Frederick Corder)学习作曲。迫于经济压力,科茨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但没过多久,他便热衷于他的事业。早在1907年,还是学生的科茨便先后在歌舞剧院、萨沃剧院的交响乐团兼职小提琴手。毕业后,他又跟着托马斯·比彻姆巡演了两年。1910年,科茨被女王音乐厅管弦乐团(Queen's Hall Orchestra)聘为第二中提琴手。与此同时,《爆石者约翰》(Stonecracker John,1909年)的成功也让他成为颇有声誉的歌曲作家。
  1910年到1919年,科茨任女王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首席中提琴手,并与埃尔加、爱德华·杰曼(Edward German)、戴留斯、理查·施特劳斯、霍斯特、格兰维尔·班托克(Granville Bantock)、埃塞尔·史密斯(Ethel Smyth)、弗兰克·布里奇(Frank Bridge)以及沃恩·威廉斯等顶级指挥家合作。
  1911年的BBC逍遥音乐节上,科茨的《小组曲》在女王音乐厅乐团的演奏下首次亮相。之后,他的小圆舞曲《树精》(Wood Nymphs,1917年)也成为当时倍受欢迎的返场曲。
  《夏日》(Summer Days)是一首三乐章的小交响曲,创作于1919年,并于同年十月由女王音乐厅乐团首演。当时正值一战结束,人们正在恢复和重建中逐步回归正常的生活。不难想象,乐曲中描绘的乡村美景甜怡、悠然,仿佛猛咽苦药后的巧克力,让人暂时忘却战后的痛苦与悲凉。苦中的甘甜、心灵的鸡汤,这样的音乐当然令人神往。首演之后,该曲便得到埃尔加在内的充分赞赏,而类似的避世怀旧之风亦迅速受到热捧。
  《搭起我孤独的帐篷》(I Pitch My Lonely Caravan,1921年)、《我听见你歌唱》(I Heard You Singing,1923年)和《黄昏鸟声》(Bird Songs At Eventide,1926年)是科茨很有代表性的三首歌曲,经由当时非常著名的歌手录音问世后便一炮走红,并迅速被要求改编成唱片中所收录的这两首交响狂想曲。第一首的高男中音是布朗洛(William Brownlow,1902-1984),是一位音乐会圈里很知名的富家子弟。
  幻想曲《灰姑娘》(Cinderella,1929年)的舞蹈性非常明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芭蕾。而1932年科茨创作的《婚礼上的丑角演员》(The Jester at the Wedding),灵感来自科茨妻子的一则小故事。这套六乐章的组曲最终也是作曲家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唱片中听到的,正是1934年科茨仅录制的第一乐章进行曲——《公主嫁到》(The Princess Arrives)和第四乐章圆舞曲《橙花之舞》(The Dance of the Orange Blossoms)。
  作为英国演出权协会的创办人及董事之一,科茨对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推广有着独特敏锐的眼光和见解。在实际操作中,他经常会根据录音及广播的不同要求,来随时调整自己的音乐创作及呈现。创作于1932年的《伦敦组曲》(London Suite)最早的标题其实是《伦敦的每一天》(London Everyday),其中最著名的《骑士桥进行曲》(Knightsbridge March)和唱片最后的《伦敦桥进行曲》(London Bridge March),更是广播节目高频选用的背景音乐。
  听过这张唱片,你一定不会奇怪为何“荒岛大碟”对科茨如此情有独钟。假如有一天真的置身于无人的荒岛,有这张科茨的英国轻音乐唱片相伴必然是不错的选择吧……
  这张唱片中收录的作品,可谓艾瑞克·科茨最具代表性和音乐情趣的作品,并由作曲家本人指挥演奏录制。更难能可贵的是,唱片全部由这些作品的原版录音重新制作,要知道其中一些作品的原版唱片原本就非常难得。在制作过程中,仅尽量去除一些明显的杂音,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始录音。
  尽管与现代的高保真技术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但上世纪三十年代哥伦比亚工作室的录音有着相对稳定的清晰度保证。但个别没有在同等条件下的录音,尤其1926年在魏尔摩音乐厅采用西电录音系统录制的《夏日》组曲,就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更多的音质问题。
其他文献
2011年下半年,登上国家大剧院交响乐舞台的世界名团不胜枚举,过去人们翘首以待的大牌、大腕,现在一个个地接踵而至。从这一点看,人们不能不为我们国家近年来的音乐文化发展感到惊讶。我有幸出席了国家大剧院下半年所有到访名团的音乐会,对他们的演奏和目前的状态有着一定的感受和了解。  意想不到的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  2011年下半年第一个露面的是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这个创建于1969年的乐团,虽然只有四十二
期刊
记得我在“展品之一”中,曾介绍过两张一套德国Christophorus公司出品的唱片,由圣彼得堡普莱耶尔三重奏团演出,用“时代乐器”(亦称“古乐器”或“本真乐器”)演奏安东·埃布尔的三重奏。我说:“这两张一套的唱片不但演奏精彩,而且录音非常令人满意,声音清晰而透明。”不久之后,我就买到了这个三重奏团演奏的另一张唱片,名叫《献给沙皇的音乐—— 为亚历山大一世和他家属而作》。我是作为“展品之二”来介绍
期刊
这世间有许多杰出的作曲家,尽管作品深受爱戴,但对音乐史的变革并没有做出太多贡献。只有少数作曲家能够做到集前人之大成,开后人之先河。巴赫、勋伯格、瓦格纳和贝多芬都是个中佼佼者,充满了创新精神。古典音乐的演出界也同样如此。在帕布罗·卡萨尔斯之前,人们通常以为大提琴是一件连音都拉不准的乐器。卡萨尔斯通过演释巴赫的大提琴组曲改变了人们对大提琴的概念,让我们的听觉体验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  迪特里希·
期刊
歌剧录音在录音技术发明之初是紧跟时代的潮流,无论亨德尔如何绚烂,莫扎特如何经典,美声时代的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如何优雅,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歌剧录音都是威尔第到真实主义的天下。威尔第在1901年去世时声誉已经完全遮盖了前人的光芒,成为意大利最伟大的作曲家,莱翁卡瓦洛、马斯卡尼和普契尼都活到二十世纪,他们的歌剧都成为唱片公司竞相录制的对象。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歌剧录音——莱翁卡瓦洛的《丑角》
期刊
巴塞尔是瑞士的第三大城市,它位于这个被誉为“欧洲花园”的国度的西北角,如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左右两个大国——德国和法国之间。巴塞尔城市的市徽是一个向左弯曲的黑色的权杖,它体现着尊贵和威严。这也难怪,因为巴塞尔(Basel)一词源于古希腊的Basilea,它的意思就是“王位,王权,王尊”;而权杖下端三个分开的尖角不仅表明了它与相邻的德国、法国的地理位置,还暗示着在古罗马时期它甚至享有与德、法这
期刊
“中国风格”的由来  ○ 钢琴这件乐器从1709年问世至今,已经走过了三百年的辉煌岁月。钢琴传入中国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真正进入民众的社会生活当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在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基督教会的教堂内,在教会学堂内,在以西方音乐教育为主体的专业音乐学校(如创办于1927年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内,钢琴作为西方音乐“王冠上的明珠”主要在城市上层社会中流传。自从钢琴传入中国,就会面临这件乐器的中
期刊
如今,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对专业性的赞美之辞有着盲目崇拜的时代。人们不再谈论一个艺术家全面的优秀了,取而代之的是像这样的句子“特别是他对后杰苏阿尔多(Carlo Gesualdo,1566-1613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时代作品的演释”。对,它听上去不错,而且不太容易引起争议。这种“纸上谈兵”(Look-Ma-No-Hands)的评论文章总是充满了华丽的辞藻,现在,它开始逐渐蔓延到音乐类随笔
期刊
中国钢琴音乐的节奏问题  ○ 中国钢琴音乐在节奏上同样表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锣鼓节奏、复合节奏、设计节奏、变量节奏。这些怎样理解呢?  ● 首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锣鼓节奏十分丰富发达,这自然成为表述中国钢琴音乐民族特征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最常见的锣鼓节奏如瞿维《花鼓》节奏,《双飞蝴蝶》的连续切分节奏,左焕《随想曲》“递减”式节奏,《跳绳》中的“递减加密”节奏,《侗乡鼓楼》早
期刊
能与柏林和维也纳两大乐团抗衡的大概只有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了,门盖尔贝格正是这个乐团历史上第一位伟大指挥家,虽然他并未染指歌剧,但在交响乐指挥大师中绝对是独树一帜,他与富特文格勒都属于浪漫派大师,是托斯卡尼尼的对立面。法国指挥学派基本属于中庸类型,其代表人物有蒙都、孟许和克吕依坦,蒙都在其巴黎时期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留下录音,而后两位的录音以立体声居多。英国人比彻姆是音乐史上富有传奇色彩
期刊
1998,2003。  2000,2011。  巴黎,上海。  伦敦,上海。  这两组时间,这两组地点,看似毫不相干;但是,一个名字,一部戏,将这四千多天、几万公里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那便是维克多·雨果和《巴黎圣母院》。  1998年1月,戛纳MIDEM会展国际唱片大展,《巴黎圣母院》概念版首次亮相。  1998年9月16日,巴黎国会大厅,《巴黎圣母院》法文版首演。  2003年1月22日,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