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的气质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s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写文字为目的旅游是卑鄙的。
  旅游就是从人的笼子里逃出来,逃亡到大自然的牧场放养自己的一次过程。
  落笔时,我卑鄙。
  ——引用(张廷珍)
  因了“三生杜牧,十里扬州”,“因了“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多情江南,常常想有那么一天,我一袭旗袍,撑一把油纸伞,行走在乌墙青石小巷里,穿梭在小桥流水的画面中,有风,轻轻吹拂着我的长发,有雨,丝丝细细的飘散着……这一天,我梦想了很多年。
  直到我遇到了乌镇。
  当我涉过三月的清凉,随山水的清音缱绻而来,捻开深藏在岁月深处的画廊,这座经历了风雨漂洗的沿江古镇,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在我的面前徐徐展开:
  一条河流穿街而过,两岸房屋排列,长廊蔽日,小桥相连。密密的古宅间,是一条条幽深的小巷,小巷静谧、深窄,有望不到尽头的感觉。一座座清韵悠悠的小桥古朴典雅,乌篷船在微波荡漾的河面上穿梭往来,散发着古老气息的木屋与小桥流水交相辉映。
  最美丽的当属别具一格的小水阁,它们空架河流之上,宛如建在水中,形成沿河而架的小水阁。下部用木柱或石柱打入河床,上架大梁,再构建房屋。远远看去,像飘在水上的小船,又比小船宽敞,微风吹过,河水轻轻流过,仿佛这些小水阁也在缓缓飘摇,于是,这些小水阁让乌镇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枕水人家。
  安静、典雅、气定神闲,一种特有的气质瞬间打动了我。
  我想,一个令人迷恋的景点是应该有其独特的气质的,正如一个成熟的文化人一样。气质能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间,不经意地展示其迷人的风采。
  乌镇,犹如一本厚厚的史书,静静地栖居在乌河之滨,让我沿着一条通往江南的小道去慢慢品读。穿行在年代久远的老巷,古旧的门楣残雕和斑驳的漆痕昭示出时光久远的魅力。屹立多年的乌墙黛瓦,悠远的叫卖声,微醺的暖阳透过轻纱般的亭亭杨柳,落在光滑的石板路上,曲曲折折的石板路,由于年久的磨合显得光亮平滑,走在上面观赏两旁的密屋,脚下的石板路也在丰富的景象中生动地延伸。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疏窗微启,低过屋檐的光阴在行走之中,渐渐明朗。雕梁画栋掩映在斑驳暗影,青砖灰瓦续写百年风霜。它宛如从苏轼诗中流出来的山水画,温婉静谧,似水柔情。
  我承认,我的性格天生悲悯沉静,无论多美的景与物,我总能从中读到忧伤。小时候读到《项脊轩志》里的“百年老屋,尘泥渗漉”,脑海里就挥之不去故乡那些老旧的瓦屋,灰黯的墙壁。此刻,我正在穿越时光的迷雾,试图认领支离破碎的过去。
  这是个轻易撕扯情绪的季节,婉约和浪漫随处可见,小桥流水,轻柔婉约,丝绸旗袍,冉冉飘逸,清新的画面相互交融,散发出一种不可诉说的禅意。一个女子与我擦肩而过,她穿着民国时的旗袍,披着坎肩,款款行走在曲折蜿蜒的石巷,那古典忧郁的美,瞬间倾了我的城。我看着她,无法移回我的目光,然而却心生慈悲,可知,一路走来,便是苍老。
  乌镇小街,有卖服装的,卖丝巾的,卖旗袍的……任你选择,总有心怡的物件被你收入囊中。有些地方有姿态不同的人物塑像,让你不由得想触摸一下,想合个影,留下纪念,也和这些历史人物一起感受历史的沧桑和苍凉。
  酒吧、咖啡吧、茶馆、剧院、莲足道馆……小巷墙壁各种各样的植物悬挂着,朵朵小花露出美丽的笑脸,携带暖意,简明、通俗又满目深情,欢迎着每一位过客 。一些游客围着老街上一字排开的八仙桌,在紫铜暖锅的热气里,喝着散白酒,吃着卤鸡鸭,眺望着乌镇市河夜景,互敬一杯酒,一种家味就浓到内心了。酒罢,和好友们携手漫步,并肩泛舟。可以朝立逢源桥头看晨雾缭绕,夕住似水年华聆呢喃耳语,夜宿十二星座听枕水潺潺……连流水都有微光和低语,前世和今生。
  想起诗人西川说过一段话:“你在街上走,你忽然站那儿了,你开始看点东西,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来,然后继续走,诗就在这里面。”我相信每一个到过乌镇的人,当他们对自然心中一动的时候,他们就变成了诗人。
  晚风徐徐,轻纱曼舞,夜船吹笛,人语驿边桥——夜色中的乌镇,如红粉知己般,展现出它朦胧诱人的姿态。我慢慢地走着,被古老的气息浸染,忽然不知今夕是何年。忽然想回到从前的时光,哪怕做一名丫鬟,小步轻迈,拾阶而上,手端玉盘,穿过木闾楼回廊,送给君王,看他君临天下,把酒当歌,书写历史辉煌……
  如果说恬静悠远基本可以写意乌镇人的性情,那么乌镇的气质,一直在随着世事变迁添加异质和新鲜的元素。
  比如书院。
  印象中的书院都是寂寞的。江南四大书院大多是背倚和面朝壁立千丈的嵩山,不知道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寂寞之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而坐落在古镇的书院,却平添了一份塵世的从容。
  随着熙攘的人群,我走进昭明书院。书院坐北朝南,是半回廊二层硬山式古建筑群,前厅陈列有昭明太子塑像和乌镇文化名人大家介绍,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的“六朝遗胜”石牌坊,主楼才为昭明书院图书馆。里面摆放着一万多册书:有文化、社会科学、艺术、休闲旅游等方面的图书和杂志。这些书籍宁静、质朴、厚重,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撑起的时代魄力。
  谈到书院,不得不谈到木心。
  木心,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式大师,画家、作家在文学、美术、音乐方面均有杰出创作。作家陈村读到木心的《上海赋》时,称自己“如遭雷击”,乃为文宣告说:“不告诉读书人木心先生的消息,是我的冷血,是对美好中文的亵渎。”他指出:“企图中文写作的人,早点读到木心,会对自己有个度量。”因为“木心是中文写作的标高。”
  喜欢木心,源于他的“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诗句,初读深情,再读泪眼婆娑。
  来乌镇,错过木心,便是错过了一生。   我来到以木心先生命名的阅览室和书画室,里面开有拂风阁书店,亲水平台,迴廊上有方砖水墨毛笔习字台。昭明书院的过廊边和校文台遗址的周边,百米长的雾带萦绕周围,水面上水雾氤氲,雾气弥漫。行走在书院内,淡淡的雾便在栏杆边漂移,在我们的脚下飘动,犹如那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一直在乌镇的过去和现在缓缓流动着。我忐忑触摸着那些古老与现代的书籍,思绪在书中、在水中、在摇橹声里、在古镇拥挤的人群中、在车马很慢很慢的石桥上盈盈绕绕,仿似沉静在与先生一起习字研画的意境中……
  想起那个素人渔夫的梦想,住在溪边茅草屋里只关心雨水、阳光、清浅的浪,再把凉薄的文字织成锦锻,等午夜梦回时再去感触窗外老街的冷风划过肌肤的微凉。
  先生想必也如是。
  相比于昭明书院,立志书院不算大。书院大门的门楣上嵌着“立志”二字,悬有“茅盾纪念馆”木质匾额,里面书香气浓,进门穿越过道,小天井内植桂花树,迎面是一个封火墙,门上方砖雕“立志书院”四字,讲堂正中题有“文学巨匠茅盾”六大字,下边安放着茅盾右手握笔的半身铜造像,书院内陈列着介绍茅盾一生的革命活动和所走过文学道路的150多帧照片,以及他的作品、手稿、书刊、题字和曾经使用过的物品,真实系统地反映了茅盾一生走过的道路和文学业绩。大师以故乡乌镇为题材写了多部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站在书院,仰望先人,不禁感慨万千。古往今来,多少叱咤风云的皇帝只留下孤冢一堆,荒草數野,而唯有廖落明亮的书院,映照于文化的天空。当浮躁成为一种常态,书院的宁静便成了人们的文化追求和精神向往。在这里,那个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的大师又生动起来,带着他的飘逸和纯真,汹涌着流淌进后人的心里,仿佛看得到那一缕通透的魂魄。正是他们,托起了乌镇一片人文光耀的天空。
  出得书院,微风习习,石板悠长。坐在栅栏处,轻轻啜饮着好友先春递过来的菊花茶,似捧住一段岁月。啜一口,时光流淌在茶香中;啜一口,时光浮泛在味蕾上。知堂老人的话多么经典: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乌镇已是千年尘梦。它像一个阅历丰富的沧桑老人,留住了美好,接纳了不公,宽容了过失……却依然静水流深,波澜不惊,怀揣童心微笑着向岁月诉说着荣幸。
  我想,这就是乌镇气质。
  【责任编辑】 泉伶
其他文献
如果能走到世纪之外  花老的眼神里一定还会存留  年少时的记忆  如果腳步丢失  会在生命的尽头  把尘封叠叠的心事做最后的吐露  夕阳 金色的山  蜻蜓和蝴蝶在野菊的世界里拼杀  掏鸟的少年不慎摔下  一双纤长的手扶起他  女孩比男孩大  马尾辫 大眼睛  粉色格衣裳  从市区来乡下游玩  时光荏苒  长大的男孩顺着记忆来到城市  一边工作一边寻找……  意想不到的遇见在窄窄的街道  女孩和一位
期刊
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我想到了同学章长顺。  办公室里,我正帮着韩司机长核算他这趟车跑下来省了多少煤的时候,叫班员小孟蓦地推开了屋门:韩司机长,你们车“放飏”了,冒出玉泉岭出站信号,与下行列车正面冲突!韩司机长心急火燎地问道:人,人呢?小孟说:全跳车了。  听了小孟的话,我心里猛一“咯噔”,昨天晚上还看见章长顺在单身宿舍甩扑克牌玩呢。章长顺和韩司机长一个车,今天是白班。我跑到运转室,值班员告诉我
期刊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朝东边望去,青色的云朵堆在一起,仿佛凝固了的玻璃水。鐵轨两边的蒿草长得很盛,绿得都快能拧出水来,烟从村子里缓缓升腾了起来,四处笼罩着,此般情景,让我恍若置身云端。从村里出来,不远处,就能看见两条铁轨横在地上,突兀的样子往往让人以为走错了地方。以前经常来村上卖糖葫芦的那个中年人就在这里转晕了好几回,后来还是我和驴蛋把他带了出去。这几年,村里人很少,大多数人都飞走了,飞到了更遥远的地
期刊
麻雀  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麻雀,是最熟悉而又普通的鸟类。那时江南的乡村,随处可见它的影子,用欢呼雀跃来形容,是最好不过。  童年生活里,每每放学路上,满眼都是一团团、一簇簇、成群结队、密密麻麻的小精灵。它们汇集在乡间小路、农田屋舍,掠食水稻,抑或飞到晒谷坪,直接觅食。麻雀落地,蹦蹦跳跳,始终和人保持距离。待人走近,哄地腾起一片云,时而落地卷起一阵浪,时而从这丘水田飞向那块旱地。麻雀
期刊
無论时光如何飞速流逝,行踪如何漂泊不定,人们对故乡,总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愈是趋近暮年,这种情感往往愈是灼热。  近来与一位身处异国他乡的同学在微信里闲聊时,她说:她对国外的生活十分满意。觉得环境美,空气清新,污染少,公共道德水准高,饮食方面海鲜多,水果便宜,但是从她的言辞中依然流露出非常想念故国的情怀。真可谓“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人们对故土的依恋,是由来已久的。记得父亲与我说
期刊
八十年代未期,父親被任命为市第九中学校长。我听到后,脑袋都要爆炸了。“到九中当校长?那可是全市公认的乱学校,不仅脏、乱、差,学生成绩全市倒数第一,你父亲去那儿就是掉进火坑了,回去说说千万可别去。”我的好朋友都这样劝我。  回到家里,我看到父亲依旧如往常一样,哼着小曲,就冲着父亲说:“爹嘀,去全市倒数第一的破学校工作,你还挺高兴呀?”父亲看着我笑了笑说:“学校哪有破的?” “成绩不好,全市倒数第一是
期刊
從大连上沈大高速行驶两个多小时转庄盖高速,在小石棚收费口下高速后,沿305国道向东,在大石棚桥右转,路过史屯、沈屯,很快行驶到洼岭,离老家也越来越近了。  老家位于营口盖州市小石棚乡大槽峪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从前槽峪村路的真实写照,那时路面坑洼不平,每当有牛车或马车迎面而过时,都要一方先将车停靠路边,等对方过去了才能走。牛车或马车过去后,车轱辘压在路面突起的石头上“噔”地响了一声,坐在
期刊
如果明天的路你不知道该往哪走?或许你还记得那个无法替代的家乡,一份初心与理想、亲人弥留的微笑,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一  一个小村庄,一群白鹅,一个梳着短发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本书。“妈妈,等我长大了,要走出小山村,考一所好大学,让你和爸爸过上好日子。”连绵不断的山峰,坑坑洼洼的小路。多少路过的人,感叹这里太偏远,交通也异常不便。可在小女孩的眼中,这山,这路,真的很美。这些给她的童年带来了不一样的
期刊
为贯彻落实2021年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20年全省教研、科研、培训工作,总结成绩,直面问题,进一步筹划下一步工作,我们组织召开全省基础教育研训工作会议,凝聚全省研训力量,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全省基础教育研训工作按着新发展阶段的要求迈上新台阶,为辽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支撑。  一、2020年基础教育研训工作成绩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期刊
从营口出发还是多云的天气,开了三个小时的车,车载音乐也循环播放了三个小时。进入丹东地界时,天渐渐阴了下来。  “爸,咱快到了。先歇会儿吧。”开启右转向灯,右打轮,靠边,刹车。  少轩解下安全带,抬头望了望车窗外阴下来的天空,下车,点燃一支香烟,扶着驾驶室的门,深情地望着副驾驶位置上的父亲。  父亲不言语,一路上只是静静地听着车上反复播放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目视前方,嘴角微微上扬。  伴随着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