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除了有效的引导,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的方法,要把教材上的内容和实际联系起来.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使枯燥的知识点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中以项目为驱动载体,改枯燥的课堂讲授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为主,加强了师生双面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实践 主动学习 项目驱动
引言
建筑构造是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认识、了解、从事建筑行业的第一步,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该课为二年级上期,此时学生专业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少,而该课涉及建筑制图、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多门学科,各知识点交错、繁杂。课程中理论知识需要学生构建框架,而知识体系如何恰当的与实践结合,是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方法是以“知识点”为线索的。建筑各个部分的结构(基础-墙-地板-楼梯-屋顶-门和窗户等)为主线,延伸至建筑平面、剖面、立面设计。这些知识点内容较多、复杂,通过章节来学习,难以把握课程的总体框架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中会感到内容枯燥,重、难点难掌握,而在实际应用中,不知如何应用知识点。另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功底薄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为有限,学生平时学习兴趣本身不高,往往通过在考试前突击书本内容,靠死记硬背。这与高职教学提高学生技能、“学以致用”、“工学结合”目标相冲突。
二、基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设计
注重以人为本,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转为以学生为主,转为从学生需求和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本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核心是以项目为载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展示互评和拓展训练等完成课学习。该模式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活动、教学反思三部分。各部分与项目驱动式教学的任务选取、下达、协作、完成、延伸及考核等一一对应,教学全过程有机串联起来。
(一)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保障,包括学情分析和教学资源准备。
1.学情分析
本课程学生已学习了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等基础课程,具备建筑识图、制图基本能力。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对部分高职的学生而言,不喜理论、偏爱操作,对理实结合的课程兴趣浓厚。对照课程标准,通过一个完整项目将构造与设计两部分融汇起来,主要包括:外墙身的细部构造、楼梯构造、屋顶排水设计、屋顶细部构造以及总体的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图设计。再通过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图纸。
此外还需对教学环境、场地设备、授课时间等进行分析。课程周课时4节。课堂授课安排在制图实训室和CAD实训室,具备绘图桌椅,cad软件,保证每人每桌,每人每机,方便开展教学,实训室周末也对外开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和完成实训项目。同时学校配套教學教务质量管理系统,掌握学生动态。
2.教学资源准备
本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包括课视频、PPT、电子教材、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南、习题、动画、模型等;同时还有教学所需项目图纸、考试或竞赛题库、讨论问题库及模拟实等。教学资源应遵循实用、导学、形象原则,以便学生学习。案例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和常见的实体建筑,以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实地观察建筑构造及做法,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提升。
(二)教学活动设计
本研究教学活动以项目为驱动,围绕项目导入、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评价、课后练学五阶段构建融“学训研用”于一体模式。整个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1.项目导入、项目分析
课前导学是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学习建议等进行介绍,此阶段学生可根据任务单、实训指导书根据教师的提示讲解,查询相关资料。目的使学生完成浅层学习。该阶段教学活动流程为:教师发布任务单进行,分发相关资源,如“楼梯设计”的任务单,学生按任务单要求进行小组讨论,同时结合自身水平选择性地开展教材阅读相关资料的查询,了解操作步骤,教师参与讨论并答疑,确定方案。教师监控学习进度,对进度迟缓、表现不积极的学生适时提醒、鼓励和引导,要求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
2.项目实施、项目评价
课中主要完成项目,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相关知识点以及操作技巧,同时养成遵纪守法、积极创新、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课堂开展小组间深度交流,以小组协作形式围绕项目任务展开,教师引导学生在项目化虚设的案例背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环节:
1)任务剖析:教师引导学生以讨论、问答等形式对课堂项目进行协作任务分析。
2)分组讨论:将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不一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完成基础知识理解,对发现的问题展开组内讨论、组间交流,进一步实现知识的应用。教师实时掌握各组完成情况,引导并进行个性化辅导,适当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完成项目的信心,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
3)学生互评。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评价内容和评分标准进行自评、互评,使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并践行公正、公平意识。
4)教师点评。教师根据提交的图样,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强调本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将学内容有更清晰。
5)项目小结。教师总结项目情况完成情况,揭示问题、肯定成绩、激励先进、鼓励后进,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堂课内容,促进知识内化和技能提升。
6)课堂拓展。本环节教师可设置思政元素、职业道德相关的问题,如“楼梯设计时,作为设计者需要的职业道德及素养有哪些?”等,让学生课后延伸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课后练学
发布课后练习,使学生“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技能的内化与迁移。作品完成后按时提交,并将优秀作品传到群里面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反思,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
遵循连续性、全面性、多元性原则,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50%+总结性评价50%”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围绕基础知识、软件、职业道德、思政表现等展开考核。总结性评价包含课程考核、综合评价、职业精神、能力目标、表达沟通、创新表现等展开。
教学反思包括学生反思和教师反思。学生课后认真反思自身学习过程及成效,客观评价整个教学过程,针对学习内容、进度及任务难度提出建议。教师通过课堂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收集学生意见,并查阅学生评价,及时总结各教学环节得失,并用于指导后续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4 后记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毕业后会做事、能做事、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需要。该模式采用项目为载体,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重构了师生角色,促进了师生、生生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教学实施后教师及时收集整理学生反馈并总结反思,改进教学策略,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王鲁艺,赵蒙成“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反思与未来进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
[2]郭焕萍 刘源运用混合教学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0)
[3]黄荣怀 汪燕未来教育之教学新形态:弹性教学与主动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
[4]王竹立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
[5]杨公安 白旭东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逻辑模型与体系建构D].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实践 主动学习 项目驱动
引言
建筑构造是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认识、了解、从事建筑行业的第一步,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该课为二年级上期,此时学生专业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少,而该课涉及建筑制图、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多门学科,各知识点交错、繁杂。课程中理论知识需要学生构建框架,而知识体系如何恰当的与实践结合,是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方法是以“知识点”为线索的。建筑各个部分的结构(基础-墙-地板-楼梯-屋顶-门和窗户等)为主线,延伸至建筑平面、剖面、立面设计。这些知识点内容较多、复杂,通过章节来学习,难以把握课程的总体框架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中会感到内容枯燥,重、难点难掌握,而在实际应用中,不知如何应用知识点。另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功底薄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为有限,学生平时学习兴趣本身不高,往往通过在考试前突击书本内容,靠死记硬背。这与高职教学提高学生技能、“学以致用”、“工学结合”目标相冲突。
二、基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设计
注重以人为本,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转为以学生为主,转为从学生需求和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本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核心是以项目为载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展示互评和拓展训练等完成课学习。该模式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活动、教学反思三部分。各部分与项目驱动式教学的任务选取、下达、协作、完成、延伸及考核等一一对应,教学全过程有机串联起来。
(一)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保障,包括学情分析和教学资源准备。
1.学情分析
本课程学生已学习了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等基础课程,具备建筑识图、制图基本能力。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对部分高职的学生而言,不喜理论、偏爱操作,对理实结合的课程兴趣浓厚。对照课程标准,通过一个完整项目将构造与设计两部分融汇起来,主要包括:外墙身的细部构造、楼梯构造、屋顶排水设计、屋顶细部构造以及总体的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图设计。再通过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图纸。
此外还需对教学环境、场地设备、授课时间等进行分析。课程周课时4节。课堂授课安排在制图实训室和CAD实训室,具备绘图桌椅,cad软件,保证每人每桌,每人每机,方便开展教学,实训室周末也对外开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和完成实训项目。同时学校配套教學教务质量管理系统,掌握学生动态。
2.教学资源准备
本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包括课视频、PPT、电子教材、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南、习题、动画、模型等;同时还有教学所需项目图纸、考试或竞赛题库、讨论问题库及模拟实等。教学资源应遵循实用、导学、形象原则,以便学生学习。案例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和常见的实体建筑,以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实地观察建筑构造及做法,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提升。
(二)教学活动设计
本研究教学活动以项目为驱动,围绕项目导入、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评价、课后练学五阶段构建融“学训研用”于一体模式。整个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1.项目导入、项目分析
课前导学是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学习建议等进行介绍,此阶段学生可根据任务单、实训指导书根据教师的提示讲解,查询相关资料。目的使学生完成浅层学习。该阶段教学活动流程为:教师发布任务单进行,分发相关资源,如“楼梯设计”的任务单,学生按任务单要求进行小组讨论,同时结合自身水平选择性地开展教材阅读相关资料的查询,了解操作步骤,教师参与讨论并答疑,确定方案。教师监控学习进度,对进度迟缓、表现不积极的学生适时提醒、鼓励和引导,要求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
2.项目实施、项目评价
课中主要完成项目,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相关知识点以及操作技巧,同时养成遵纪守法、积极创新、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课堂开展小组间深度交流,以小组协作形式围绕项目任务展开,教师引导学生在项目化虚设的案例背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环节:
1)任务剖析:教师引导学生以讨论、问答等形式对课堂项目进行协作任务分析。
2)分组讨论:将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不一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完成基础知识理解,对发现的问题展开组内讨论、组间交流,进一步实现知识的应用。教师实时掌握各组完成情况,引导并进行个性化辅导,适当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完成项目的信心,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
3)学生互评。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评价内容和评分标准进行自评、互评,使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并践行公正、公平意识。
4)教师点评。教师根据提交的图样,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强调本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将学内容有更清晰。
5)项目小结。教师总结项目情况完成情况,揭示问题、肯定成绩、激励先进、鼓励后进,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堂课内容,促进知识内化和技能提升。
6)课堂拓展。本环节教师可设置思政元素、职业道德相关的问题,如“楼梯设计时,作为设计者需要的职业道德及素养有哪些?”等,让学生课后延伸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课后练学
发布课后练习,使学生“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技能的内化与迁移。作品完成后按时提交,并将优秀作品传到群里面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反思,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
遵循连续性、全面性、多元性原则,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50%+总结性评价50%”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围绕基础知识、软件、职业道德、思政表现等展开考核。总结性评价包含课程考核、综合评价、职业精神、能力目标、表达沟通、创新表现等展开。
教学反思包括学生反思和教师反思。学生课后认真反思自身学习过程及成效,客观评价整个教学过程,针对学习内容、进度及任务难度提出建议。教师通过课堂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收集学生意见,并查阅学生评价,及时总结各教学环节得失,并用于指导后续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4 后记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毕业后会做事、能做事、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需要。该模式采用项目为载体,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重构了师生角色,促进了师生、生生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教学实施后教师及时收集整理学生反馈并总结反思,改进教学策略,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王鲁艺,赵蒙成“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反思与未来进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
[2]郭焕萍 刘源运用混合教学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0)
[3]黄荣怀 汪燕未来教育之教学新形态:弹性教学与主动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
[4]王竹立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
[5]杨公安 白旭东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逻辑模型与体系建构D].中国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