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曾经是“贡品”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u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臭豆腐,其名虽俗气,却是一种有着丰富文化的民间特色小吃,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相传,在明清时期,臭豆腐被皇宫御赐为“贡品”。它以“闻着臭、吃着香”为特色,外陋内秀、平中见奇,常令人一经品味,欲罢不能。据专家研究,臭豆腐中富含植物性乳酸菌,吃臭豆腐,可以增加食欲,还能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如今,臭豆腐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古老而传统的小吃,闻名中外。
  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臭豆腐的制作工艺和食用方式均存在地区上的差异,因此,关于臭豆腐的来源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以朱元璋和王致和的传说故事最有影响力。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公元1344年,淮北大旱,饿殍遍野。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先后因饥饿去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朱元璋去皇觉寺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虽然常常受到老和尚的斥责,却也能吃饱饭。但是没过多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吃了,而且时值乱世人人自危,寺里也得不到任何施舍了,于是主持就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就这样,才做了五十天行童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但是年景不好,时常讨不到饭,常常饿肚子。
  有一回,朱元璋讨饭到徽州,实在找不到别的东西可以充饑,饿得无法忍受,只好捡起人家丢弃的过期发臭的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了吃。不料,此豆腐虽臭,但味道十分鲜美,让他刻骨铭心。
  公元1352年,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精明强干,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后来做了反元起义军统帅。一次,他率十万大军途经徽州,旧地重游,让他想起了当年乞讨时候吃过的豆腐,于是令炊厨取当地溪水制作臭豆腐犒赏三军。从此,油煎豆腐之美名广为流传,成了美味可口的传统佳肴。
  另一种说法认为,臭豆腐的来源与清代一名叫王致和的举人有关。相传,康熙年间,安徽黄山有一个叫王致和的年轻人,他家中不富裕,仅靠父亲在家乡开的一间豆腐坊维持生计。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在豆腐坊帮忙,学会了做豆腐。王致和从小就勤奋好学,立志苦读诗书,考取功名。后来,他在科举考试中顺利通过乡试,成为当地举人。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王致和上京赶考,不幸名落孙山。他想返归故里,却路途遥远,盘缠皆无;想留在京城继续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却又距离下次科举考试时间甚远。思来想去,王致和最终决定留在京城,一边谋生计,一边读书。于是,他决定开间小豆腐坊,并在安徽会馆附件租赁了几间房子,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之后,他每天都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
  有一次,正值盛夏,豆腐还剩好多没卖出去,眼看就要发霉了,王致和又不甘心扔掉。这时,他突然想起家乡有用它们制成酱豆腐的做法,但是具体怎么做想不起来了。于是,他尝试着把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加盐封在坛子里。之后,他歇伏停业,一心攻读,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过了一段时间,王致和想起那坛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坛子,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全变成了绿色。他觉得很好奇,就用油煎熟后入口,觉得虽然有点臭但味道出奇鲜美,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
  王致和屡试不中,只好弃学从商,又开起了豆腐坊。他把卖剩的豆腐按照过去的方法加工成臭豆腐,没想到深受人们的喜爱,生意日渐兴隆。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臭豆腐的质量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他在延寿街中间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房,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意。清朝末叶,臭豆腐传入宫廷。相传,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欢吃它,将其列为御膳小菜,但嫌“臭豆腐”这个名称不雅,就取名“青方”。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明代学者何日华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写到,安徽黟县人喜欢在夏秋之际用盐使豆腐变色生毛,擦洗干净投入沸油中煎炸,有海中鳄鱼的味道。这说明臭豆腐的做法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
  以上三种说法是被现在的人们普遍接受的臭豆腐来源的说法。其实,不管这几种传说是真是假,臭豆腐的悠久历史都是不可否认的。
  摘自《震撼世界的中国民间智慧》
其他文献
我和我的朋友坐在树荫下。六月的黄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在我们眼前,在苍翠的山岩和一片有灰瓦屋顶的屋舍之间,流着浩浩荡荡东去的扬子江。我们居高临下。这地方从前叫西山,但自从有了一点人工的装饰,一个运动场,一些花木和假山石和铺道,便成了公园。而且在这凉风时至的岩边有了茶座。  我们就坐在茶座间。一棵枝叶四出的巨大的常绿树荫蔽着。这种有椭圆形叶子的乔木在我们家乡名黄桷树,常生长在岩边岭上,给行路人休憩时以清
期刊
历史上的曹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在他心目中,孙权是孩子们的榜样,史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曹操为教育子女,有针对性地为他们选择老师,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深明法度。为激励孩子们发愤学习,曹操颁布了《诸儿令》:“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意思是说,儿子们小的时候,我都喜欢,但是长大了,我会量才而用,说到做到。对部下,我不偏心,对你们我也公正,唯
期刊
明朝,有一位名叫刘南恒的先生,曾任当朝工部尚书,年老告老还乡。一天,有一个直指使到下面巡察工作,正好来到了他的家乡。这位直指使在饮食方面非常苛求下属官吏、郡县的长官,每逢接待他都感到担忧,生怕哪点疏漏,伺候不好招致灾祸。刘南恒老先生听说后,就劝慰地方长官:“你们不要害怕,这是我的学生,我应当好好开导他,让他明白道理。”  直指使来后,刘南恒一大早,就把他叫到自己的家里,说:“我本想好好设宴款待你,
期刊
清人项鸿祚在《〈忆云词丙稿〉自序》中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项鸿祚将写词为文视为人生的无益之事,并以之来充实自己的有涯之生,似乎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一个“遣”字,也道出了其中的凄婉之情。项鸿祚在后面紧接着又说了一句“时异景迁,结习不改”,无奈这样的结习已经形成,难以改变了。是沉迷其中,还是自得其乐,就不得而知了。  相比之下,明代的董其昌要洒脱得多。他结念泉石,薄于宦情,虽耽于收藏之乐
期刊
从小到大我从未听母亲讲过她的身世,直到2008年的那一天。  那天,我在翻阅史料时发现了这样一件事:孔祥熙的大儿子——有名的“衙内”孔令侃,当年竟要娶张乐怡的妹妹为妻。张乐怡者,堂堂“国舅”宋子文之夫人也,亦即孔令侃的舅妈。然而孔大少爷却扬言道:“娶了她,我跟宋子文就是连襟了!”了解到张乐怡和母亲同为江西九江人,于是我忍不住问她:“妈,你知道这件事吗?”  那一年母亲90岁。她的回忆是从其自身开始
期刊
天刚黑,小雪人就醒了。它走下山,站在山路口,孤零零的。寒风呼呼地吹,它拿出红色塑料袋套头上,这是帽子;蓝色塑料袋围脖子上,这是围巾;白色塑料袋裹身上,这是防风衣。现在,它暖和多了——其实,雪人也怕冷,但它就这么孤零零地站着。万一有人要上山,它会告诉他:“走小心点,山路很滑。”  礼物  地里只有一棵树,它很孤独。花开时,花香引来一只猴子。花谢了,猴子要走,树说:“先别走,我还没送你礼物呢。”猴子留
期刊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
期刊
现在,即使是隆冬时节,但菜市场里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应有尽有。如果在古代,甚至在几十年前,这个时候想吃上时鲜蔬菜可是一种奢望。那么,古人在冬天都吃什么蔬菜?  先秦时期已有腌菜干菜  《释名》称:“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  入冬以后,万物凋敝,蔬菜自然也不例外。面对冬天蔬菜不足的情况,古人首先想到是如何延长蔬菜保质期,防止提早腐烂,于是有了“腌菜”。腌菜先秦人称为“菹(葅)”,念作zū。何谓
期刊
从高中开始寄宿生活以来,我每周五晚上都会给家里打电话,多半时候都是我爸接的。等我爸把话筒交给我妈时,我妈就成了哑巴,只是笑着没再说什么。  后来我爸和我妈都有了各自的手机号,但我多数情况下也只给我爸打,因为他的号码太好记了。  以实惠原则来掂量事物几乎是每个持家有道的家庭妇女所应具备的日常生活技能,我妈把它发挥到了极致。她到菜市场买根蔥都可以跟摊主为三毛钱磨磨唧唧半小时,对方拗不过她的嘴上功夫,最
期刊
这里要说的是一个清官,享有“铁面御吏”美誉的人。他叫赵抃。  赵抃27岁中进士,从此离开家乡浙江衢州,开始在北宋中期从政。他先后出任河南彰德,福建崇安,安徽泗县,四川成都、益州、茂州,江西赣州,浙江杭州、绍兴、淳安等处的地方官员,长江流域遍地都有他匆忙的脚印。之后,他官至殿中御史、参知政事(副宰相)、太子少保。  有人说,身在官场,就得仿效泥鳅之圆滑,令人捉摸不定。但赵抃生来就是一副直肠子,说话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