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各高职院校存在重课程而轻德育学分管理现状,在德育学分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少,实践程度差,加快高职院校德育学分体系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德育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的体现,也是实现优质发展、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实施德育学分体系建设的意义
与传统德育工作相比,受互联网、物联网、现代信息等的影响,高校德育工作在内容、方法、形式、评价等方面出现差异化,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追求和生活方式变化较大,学习、生活轨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鉴于高职学生规模、特点和未来发展,德育教育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内涵,重视并实施德育学分制,是时代发展和职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的基本特征
1.系统性。应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整体规划德育学分制各组成部分,包括德育目标的“校本化”建设、德育学分课程体系开发、校内外德育实践资源整合、德育过程的组织管理、保障体系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发等,使之成为完整有效的德育养成系统。
2.职业性。应更加鲜明地体现职业教育自身特点,加强 “职业人”方向教育。教育目标应追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突出强调职业情感的体验以及就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或职业综合能力;教育内容应注重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利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挖掘德育资源,在探究与实践中学习。
3.实践性。德育学分课程应采用“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技术,实施“活动”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德育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既包括教师指导下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又包括在创设情景中的体验、感悟和熏陶过程。其本质是手脑并用,多种感官配合,教、学、做合一。
4.开放性。德育学分制的建设还应力求体现学分制的基本要求,即“弹性、灵活、兼容”的特征和个性化成长的价值理念。因此,德育学分制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要具有多样化的选择性,实现形成性评价、即时性评价、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的结合。
三、高职院校德育学分体系建设的策略
1.将德育学分体系建设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德育学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和过程中,渗透到教学体系中,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
2.将德育学分体系建设融入专业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德育教育,以职业化成长和发展指导学习、扮演角色,引导学生认同社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等。
3.将德育学分体系建設理念落实到课程体系中。构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可分为三类:理论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相互交融。注重构建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做人、生存、健体、创新、审美和心理承受等基本能力或技能。
4.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探索学生日常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方案,多渠道开辟校企合作文化对接,把企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训练引入到校园,走进课堂,弥补理论教学上的空洞、抽象的不足,将德育教育落在实处。
5.创建一个科学多元的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与社会对接的德育学分评价体系,构建“德育、理论、技能”三位一体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将德育育人水平与日常教学工作结合。建立考核细则,形成一套评价标准体系。
四、高职院校德育学分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法
1.提高通识育人教育意识。通识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通过多样化的选择,能实现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
2.注重发挥专业教育的德育功能。专业课丰富的专业知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专业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的共同命运,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职业道德;专业课的实践性、技术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等。
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优秀大学文化,深入挖掘吸取学校周边区域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及独特的区域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大学文化的内容、形式和载体,打造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具有区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品牌。
4.提高实践教学的德育育人效果。积极构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军事训练”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区分不同类型实践育人形式,实施分专业、分年级、分层次、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
5.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等新媒体手段。立足校园网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实施“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项目建设。探索建立优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称(职务)评聘等方面的激励机制。鼓励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设博客微博,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网络德育活动。
总之,重视高职院校德育学分体系研究与实践,深入广泛的开展好德育育人工作,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德树人,培养出更多社会发展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基金项目:2017年山东省青少年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德育学分体系建设与实践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唐开鹏.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以德育学分制构建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8.5.
[2]刘勇.德育学分制评价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9.
[3]王辉.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论坛.2014.07.
[4]闫献伟,李怀珍,陈勇.基于德育学分制的德育评价体系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5.
[5]赵越.浅谈德育学分制在高职学生诚信教育中的运用[J].科技风.2016.9.
(作者单位:东营职业学院)
一、高职院校实施德育学分体系建设的意义
与传统德育工作相比,受互联网、物联网、现代信息等的影响,高校德育工作在内容、方法、形式、评价等方面出现差异化,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追求和生活方式变化较大,学习、生活轨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鉴于高职学生规模、特点和未来发展,德育教育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内涵,重视并实施德育学分制,是时代发展和职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的基本特征
1.系统性。应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整体规划德育学分制各组成部分,包括德育目标的“校本化”建设、德育学分课程体系开发、校内外德育实践资源整合、德育过程的组织管理、保障体系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发等,使之成为完整有效的德育养成系统。
2.职业性。应更加鲜明地体现职业教育自身特点,加强 “职业人”方向教育。教育目标应追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突出强调职业情感的体验以及就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或职业综合能力;教育内容应注重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利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挖掘德育资源,在探究与实践中学习。
3.实践性。德育学分课程应采用“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技术,实施“活动”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德育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既包括教师指导下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又包括在创设情景中的体验、感悟和熏陶过程。其本质是手脑并用,多种感官配合,教、学、做合一。
4.开放性。德育学分制的建设还应力求体现学分制的基本要求,即“弹性、灵活、兼容”的特征和个性化成长的价值理念。因此,德育学分制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要具有多样化的选择性,实现形成性评价、即时性评价、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的结合。
三、高职院校德育学分体系建设的策略
1.将德育学分体系建设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德育学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和过程中,渗透到教学体系中,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
2.将德育学分体系建设融入专业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德育教育,以职业化成长和发展指导学习、扮演角色,引导学生认同社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等。
3.将德育学分体系建設理念落实到课程体系中。构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可分为三类:理论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相互交融。注重构建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做人、生存、健体、创新、审美和心理承受等基本能力或技能。
4.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探索学生日常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方案,多渠道开辟校企合作文化对接,把企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训练引入到校园,走进课堂,弥补理论教学上的空洞、抽象的不足,将德育教育落在实处。
5.创建一个科学多元的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与社会对接的德育学分评价体系,构建“德育、理论、技能”三位一体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将德育育人水平与日常教学工作结合。建立考核细则,形成一套评价标准体系。
四、高职院校德育学分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法
1.提高通识育人教育意识。通识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通过多样化的选择,能实现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
2.注重发挥专业教育的德育功能。专业课丰富的专业知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专业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的共同命运,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职业道德;专业课的实践性、技术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等。
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优秀大学文化,深入挖掘吸取学校周边区域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及独特的区域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大学文化的内容、形式和载体,打造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具有区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品牌。
4.提高实践教学的德育育人效果。积极构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军事训练”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区分不同类型实践育人形式,实施分专业、分年级、分层次、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
5.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等新媒体手段。立足校园网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实施“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项目建设。探索建立优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称(职务)评聘等方面的激励机制。鼓励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设博客微博,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网络德育活动。
总之,重视高职院校德育学分体系研究与实践,深入广泛的开展好德育育人工作,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德树人,培养出更多社会发展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基金项目:2017年山东省青少年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德育学分体系建设与实践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唐开鹏.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以德育学分制构建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8.5.
[2]刘勇.德育学分制评价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9.
[3]王辉.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论坛.2014.07.
[4]闫献伟,李怀珍,陈勇.基于德育学分制的德育评价体系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5.
[5]赵越.浅谈德育学分制在高职学生诚信教育中的运用[J].科技风.2016.9.
(作者单位:东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