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位选择到空间集聚的逻辑演绎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b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现代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缺乏相应的微观基础,无法从微观主体的区位决策演绎到空间集聚。本文旨在探索个体选址行为到实现空间集聚的内在机制,并基于空间互补视角探讨了空间集聚的条件——自然的抑或人为造成的空间互补利益可以加速空间集聚,并使之在这一区位形成维持和锁定效应。
  
  关键词 区位决策 集聚经济 空间竞争 空间互补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及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现代经济中极为重要的普遍现象,空间经济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揭示这种空间集聚的原因及形成机制。作为学科研究的基石和起点,古典区位理论集中关注了单个决策主体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区位选择原则。杜能(Thunen)的“农业区位”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阿隆索(Alonso)的“土地竟租”理论直接将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存在作为先验的前提条件,考察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但他们都没有解释为什么存在一个中心商业区。韦伯(Weber)系统阐述了决定厂商选址的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等区位因子,但他将集聚视为不同经济主体分散决策的偶然结果。显然,这些传统区位理论未能在不同微观决策主体的选址行为和宏观空间集聚之间搭起一座联系的桥梁,而是将其视为“黑箱”而回避了空间集聚的初始原因。以克鲁格曼(Krugman)、藤田(Fujita)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者在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和市场外部性(主要从金钱外部性角度)的框架下,通过模拟集聚经济的形成过程,对集聚经济做出了卓有成效的阐述。但对于这个产业区位形成的最初原因,他将其归结为“历史的偶然”,偶然的区位事件一旦发生,它便开始了一个累积过程,并将可能具有某种长期聚集结果。也就是说,他对初始的产业集聚仍未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而仅仅将其视为偶然的结果。现代空间经济研究迄今为止仍缺乏相应的微观基础。正基于此,探索微观主体基于自身利益所做出的区位决策如何导致空间集聚,重塑空间集聚的微观基础是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不容回避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
  针对传统理论的缺陷,本文拟选择一个新的视角,来探索微观决策主体的个体选址行为到实现空间集聚的内在机制。第二部分将综述霍特林模型的主要思想,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第三部分构建模型。最后是结论。
  
  二、从微观主体的区位决策到空间集聚的理论逻辑
  
  1.霍特林模型的努力及其建模思路
  一直以来,尽管遇到种种困难,霍特林模型在为探寻从微观主体的区位选择到空间集聚的机制做出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根据霍特林模型的分析思路,空间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竞争形式,亦即由于消费者向企业支付的是计人运输成本的最低价格,因此每一家企业实际上往往是同一些临近的企业直接竞争,而无需考虑行业内的企业总数。为此,有必要将不同决策主体纳入到一个互有影响的一体化框架中加以考察,霍特林(Hotelling)提供了这一思路研究的基本范式。
  霍特林的原始模型研究了提供同质、同价产品的两寡头企业间的区位竞争。消费者被假定均匀分布在一条连续的线性市场,且每个消费者购买等量的单位产品。理性的消费者选择提供最小总成本(产品价格和运输成本之和)的厂商购买产品。其结果是在没有价格竞争情况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态竞争结果是两家企业均倾向于向市场中心集聚。这个均衡是在选址策略中的纳什均衡。
  霍特林模型的成立有诸多限制条件。例如,如果放弃线性成本假定,取而代之以运输成本随距离变化呈严格凸性,霍特林模型将得到策略主体在市场中尽可能远离的“最大化差异”的结果;如果两个企业各自采取最优的削价策略行为,这将不仅导致第二阶段价格均衡的不存在,而且也反过来使第一阶段的区位均衡丧失,从而出现了均衡不存在的问题
  尽管如此,霍特林模型揭示了一个多个不同决策主体相互影响条件下的空间集聚效应,应当说具有开创性贡献,这也为从微观主体选址决策到空间集聚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即集聚经济并非仅仅源于韦伯所指出的不同主体分散决策的偶然结果,而是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霍特林模型集中探索了两个同质经济主体为争夺市场而发生集聚的过程,我们将称之为竞争性集聚。现实中诸多集聚现象往往并非同质厂商间为竞争而作出区位选择的结果,相反是异质厂商间基于相互之间的利益互补的结果,亦即空间互补性集聚。
  2.区位选择、决策主体间相互作用与空间集聚
  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最终必然发生在某个特定的地理空间上,因此区位首先表现为经济社会活动发生在此点而非彼点的具体地理位置。更进一步说,经济社会活动为何选择此点而非彼点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对于理性的微观决策主体而言,这无疑取决于不同位置所带来的利益差别。为此,区域经济学将经济区位视为由地理坐标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这种经济利益差别因微观主体的不同而不同。
  经济社会活动中存在三类微观主体,即自然主体(地理位置以及附属于土地的不可移动要素,包括资源、环境、生态等)、经济主体(企业)和社会主体(个人),后两者是能动性微观决策主体。能动性决策主体进行区位选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与自然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亦为能动性决策主体选择自然主体的过程。在不同决策主体的选址不存在竞争性的条件下,微观主体将选择给其带来最大利润(效用)的区位,不同决策主体的区位偏好不一。诸如,对于成本指向的生产性企业而言,韦伯(WeMr)的理论具有代表性,因企业的目标函数不同,自然因子(土地、资源、环境等自然属性)、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等将以不同的权重在企业选址行为中作用;对于市场指向的商业企业来说,市场因子无疑将占据更大的权重;而对于个人,消费品的可获得性、就业机会以及就业的通勤成本、人居环境等将对选址起决定性作用。
  显然,这些决定能动性决策主体的区位因素不仅取决于纯粹的自然主体,还与能动性决策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密不可分。诸如,(1)市场因子是企业主体同对其产品存在需求的其他企业和个人发生的联系;(2)成本因子是企业主体同经济主体(与之存在投入产出关系得其它企业)、社会主体(劳动力成本)、自然主体(资源成本)等的联系;(3)集聚因子是企业主体与经济主体(同类企业、关联产业)的相互作用。(4)个人选址有赖于经济主体(需求成本、就业成本收益)的区位选择。总之,可以看出单个微观决策主体的选址行为实质上是在同其他决策主体发生某种关联,并受其影响。由此,通过这个变换,我们就将单个决策主体的区位选择行为同其他决策主体联系起来,从而可以在多主体区位决策相互关联的框架内考察空间集聚问题。总之,研究从分散决策的微观主体选址行为到空间集聚的关键在于将其他决策主体的影响纳入到其自身选址的偏好函数中。   三、一般模型:基于空间互补视角
  
  1.基于分散决策的企业选址行为
  为简化起见,模型的研究仍假设经济活动发生在一个一维线性空间中;消费者沿线均匀连续分布,且总人口标准化为1;与霍特林模型不同,消费者存在两种基本需求品x和y,且A区消费者和B区消费者对x和y有不同偏好,并均受总收入水平m的预算约束;A、B区在0.5点分界。
用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分别表示为是指不同经济社会主体之间所存在的一种互相需要、互相补充的关系,亦即多个决策主体的空间邻近将为彼此带来正的外部效应。具有代表性的,马歇尔(Marshall)认为与集聚相关的外部性有大规模生产、知识的溢出、成熟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本地大市场相联系的前后向关联等。为此,这里将两异质企业间存在的空间毗邻所带来的互补利益纳入分析框架之中。
  考察一个两阶段的选址模型,第一阶段x商品生产企业进行选址,其选址行为依据(4)式进行。第二阶段y商品生产企业进行选址。所不同的是,假设空间临近为其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且随着距离的缩小,额外收益越大。假设额外收益是两企业间空间距离的一次线性函数,随着距离的增加,额外收益呈减少趋势,可表述为:
  
  四、结论及启示
  
  从微观主体的选址行为演绎到空间集聚的关键在于将单个决策主体的区位利益同其他决策主体选址行为联系起来,从而在多主体区位决策相互关联的框架内考察空间集聚问题。相应的,模型处理的关键在于将其他决策主体的影响纳入到其自身选址的偏好函数中。
  与霍特林模型相比,本文所构建模型的最大特点是基于空间互补,而非空间竞争来分析空间集聚机制,这更具有现实解释力。该模型的最大现实意义在于表明,空间集聚并不必然是“偶然’’的结果,自然的抑或人为造成的空间互补利益可以改变企业主体的区位决策,使之形成空间集聚。这种空间互补带来的额外利益可能源于企业间相互作用(如马歇尔所提出的知识的溢出、成熟劳动力市场、前后向关联等),也可以是源于某一特定区位所外生的区位利益,(如税收减免、公共服务的供给、投资环境的改善等)。这就为自主发展某一地区提供了理论依据,即:为经济主体提供一定的额外区位利益,可以使产业在某一特定区位集聚,并将在这一区位形成维持和锁定效应。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与西方市民社会的制度结构不同,中国宗法社会的制度结构是礼法并举。礼制规范不但包括了市民社会非正式约束中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文化传承、价值观念、风俗习性等因素,而且还涵盖了市民社会正式规则中的全部经济规则、合约和大部分政治规则的内容。而宗法社会的法只涉及市民社会正式规则中政治规则的刑法合约,是对礼必要的补充。  关键词 礼 法 制度 宗法社会 市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D033〔文献标识
宽容  名言速记: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欧文  素材分析:  宽容的内涵已不仅限于人与人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旷达与博爱。宽容是灿烂的阳光,照亮了被尘埃蒙蔽的天下,温暖世人。倘若人世间没有宽容,太阳也会死去。  韩琦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词人。他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到地方十几年的任职生涯。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他都为北宋的发展竭尽全力,也有不少故
内容提要 西方哲学史开山祖师泰勒斯被归入"七贤"之列,也就是被认为最有智慧。那么,什么是先贤所认为的"智慧"呢?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在当时还不发达,也不普遍,而且早在他晚年从事哲学研究之前,就已有"智慧"之名,因此普鲁塔克把思辨等同于智慧,这显然是后起的观念。泰勒斯的"智慧"也主要不是体现在他的军事工程学、数学、天文学和经济学(致富术)等方面的贡献,而是跟"七贤"中的其他几位政治家一样,体现在政治上。
正如安娜·昆德拉所说:“有些路很远,走下去会很累,可是,不走又会后悔。”艺考于我而言便是如此。  选考结束后,我便去了杭州最大的美术培训机构进行专业集训,在那里度过了漫长的10个月。晚上十一点半下课,教室自动断电,我们仍用手机打着光在黑夜里洗刷调色盘。上课迟到一分钟要被罚交一大瓶颜料,整天不停地挥动手臂以提升画画速度和增强画面效果,每天抱着很重的画具跑去上课,一天下来感到腰酸背痛,但我依旧努力着打
海归成“巨婴”谁之过,背后的家庭教育值得深思  据报道,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一个年轻人,留学两年便花光了父母给的200万并弃学,归国后到大专院校求学,结果坚持了不到两个月就再次弃学。接下来整天与游戏为伴,一事无成,仅剩下向父母伸手要钱。不言而喻,这名年轻人成了活脱脱的“巨婴”。  稍微梳理一下这名年轻人成长的轨迹:在他10岁的时候,父母因三观不合离异,他随父亲生活。一年后,父母分别再组家庭,他就一直由
优优是我的几个闺密中过得最风光的一个女孩。她还不到30岁,就已经是一家公司的销售部门经理了。前不久,又通过了某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我们都很羡慕她,感觉她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我们觉得很难的事情,她似乎总能轻而易举地做到。可再仔细想想,她值得拥有更好的。  10年前,高中毕业后的优优,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不得已辍学成了一名最普通的打工者。起初,她只能做导购员、洗碗工之类的粗活。可即使是一份最普通
在看重一件事物的时候,你知道执着;  在看清一件事物的時候,愿你也知摆脱。  世间无数纷扰,我只愿你常安。  今年西南地区好像早早地便进入了冬天,秋风还未萧瑟,地上便已经落满了枯黄的落叶,袭来料峭的寒风。所有的学校都进入了紧张的一模甚至二模,好像我们那年这个时候全市第一次诊断考试已经落下帷幕。那是我们第一次看到来自未来的不确定,不确定自己能不能上大学,不确定自己会去哪个城市,不确定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我们的班主任,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口中总喜欢说“之乎者也”的吴老师,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跳过龙门。人活着,就要学有所成,志存高远也。同时你们要记住,长大后,你们每一个人要有把‘刷子’,这样,人生才不致于虚度矣。”  当时,年幼的我们压根不懂得老师嘴里所说的“刷子”是什么意思。我当时还傻乎乎地想,虽然我们家穷,有时一连好多天吃
我是一名复读生,我所讲述的也是有关复读那一年发生的故事,写写那些永不会再来的时光,写写那些莫名的感动与触碰,以及自己一步步的成长与蜕变????????????????????????????????????????。  一  2018年的7月,复读班早已开学,我在报志愿的最后关头,选择了从头再来。周围的人对这个决定都无法理解,纷纷劝说我没必要选择复读,离一本线只有6分而已,也足够上一个好的二本了。
适合话题:  抱怨;行动;  顾虑;克服;  差距;时机;  当下  曾有个年轻读者给杨绛写信,抱怨这个社会太浮躁了。  在回信里,楊绛先生对他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想得太多,大致已经成了我们这代人的通病。  很多人在做一件事之前,总会先想很多东西,中间会遇到什么困难?付出那么多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到时候别人又会怎么看自己?  于是想到最后,只能自欺欺人地说:算了,我还没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