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凉山太玄观怀古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zon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同城东北16千米处有座采凉山,海拔比恒山还要高百余米,是大同之镇山。采凉山在北魏时称纥真山,古籍中也作纥贞山、纥干山。“纥真”一词源于鲜卑语,是三十里之意,就是说此山距北魏平城有三十里之距。唐昭宗诗云:“纥真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落。”就是说此山。因山高气寒,山顶多积雪,后亦名采凉山。《金史·地理志》:“白登县有采掠山。”其中的“采掠山”就是“采凉山”。《清一统志》亦有“采掠山”一条,下引“在县东北四十里。一名采药山。其山多产药材。”“采凉积雪”是明清“云中八景”之一。明代因三次得罪宦官王振被谪戍大同的仰瞻曾赋诗云:“欲登采凉赋春诗,残雪深藏去路歧。……马嘶踏遍银山顶,鸟倦惊飞玉树枝。”这是以一位出生于江南官吏的视角对“采凉积雪”的真实描写。
  北魏语“纥真”为“三十里”之意,那为什么《清一统志》中改为了“四十里”呢?这里的“三十里”与“四十里”只是一个约数,北魏平城的范围是“周回三十二里”,而明清大同府城的范围仅为“周十三里”,尽管每里长度历代各有不同,但从中也可见此二城规模上的差距。
  采凉山西南有支余脉称“白登山”,白登山其实是一座不高的土丘,却因汉高祖的那次“北击匈奴”而名声在外。西汉后期匈奴失去了草原霸主的地位,被迫或南迁汉化,或西迁。东汉时,鲜卑族正式登上了这座舞台。北魏时先后曾在白登山营建了“东包白登的鹿苑”、白登山西侧的“太祖庙”   “白登宫”   “白登台”等建筑;明时在白登山南麓亦建有代王九墓,这些红墙碧瓦规模仅次于“十三陵”的陵墓也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冲刷得了无痕迹。故郦道元言:“物不停固,白登亦继褫矣。”在白登山所建造的这些建筑亦纷纷毁掉了。
  采凉山旧有采凉观、碧霞宫、地藏寺、太乙观、太玄观等古迹。太玄观位于采凉山西南的一处断层,名红石崖。红石崖顾名思义就是一处红色石头构成的断崖。此处崖陡林密、道曲幽静,不愧为一处修身养性的避世之所。顺着一条狭窄的山谷缓步而上,约莫走两里地,就到了石崖下,崖下有两进院落,分别为太玄观与奶奶庙。二院落东侧的半山处亦有一祠堂。顺着之字形的石阶山路攀岩而上,就到了红色陡立的巨石之下,这里因崖修建了三重殿宇,自下而上,规模由大及小,每层殿前都建有一凭栏处。在最底层八仙殿前的月台上有两凉亭,右侧凉亭下是一块1988年9月18日立的《重修太玄观碑记》,碑文记载:“据传太玄观始建于明朝末年。忆普时之初创,意为道家修身养性之圣地。崇祀兴降甘霖,为民化灾去疾,拯救四方。后因年远日久,自然人为几经摧残,已失旧观。”因道观最初为民众所创,殿内所供奉的泥塑与壁画比较新,似近年所为。所以整个建筑群的样式与规模没有多少艺术价值。
  站在老君殿前的围栏极目远眺,可见文瀛湖水反射形成的明亮光斑和雷公山飘渺的轮廓,在二者之间是若隐若现的大同城。崖的西侧可见方山上永固陵高耸的一大一小的两座封土堆。太阳光穿过云层透射在这片低洼的盆地上,时而光芒似箭透射下来,时而云雾弥漫不见所踪,时而天地连接成了一片,时而轻风吹掠烟消云散。
  这样的午后、这样的美景、这样的太阳雨,也许冯氏在方山前的思远佛寺也曾看到过。这位先于武后在中国历史上临朝听制达十五年之久的女性从整顿吏治入手,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孝文帝改革”的序幕。所有这些往事都已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就像白登山上的建筑一样,这也许才是人类历史的宿命。
  时间永不停歇,历史永远向前。从我们俗人的生前、身后,到大乘佛教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佛。当一个生命存在于世界的时候,就会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每个生命都会经历的一种自然过程。正因如此,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中有这样的经文:“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正因为世界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所有的一切,都会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着改变,现在会变成过去,未来最终也会变成过去。我们能把握的仅仅就是那可憐的瞬间——也就是当下。
其他文献
大同地处北方寒冷地带,无霜期短,蔬菜种植受到季节性的限制,人们为了解决淡季吃菜的难题,便自己动手把旺季收获的蔬菜,经简单加工,用小坛或小缸之类的器皿装置,放入一定量的食盐及其他调味品,腌制成各种各样的风味小菜,用来调剂蔬菜淡季的一日三餐。从加工方法上讲,家制腌菜主要以腌渍为主,酱渍的较少。腌渍品根据食盐含量的多少和明显的风味特点可分为:呈咸型、微咸香味型、糖醋型和偏酸型四个类型。  呈咸型   呈
期刊
分辨季节最鲜明的,莫过于颜色了。仿佛在一夜之间,大自然就迈着从容且坚定的步伐,从夏季走进了秋季。令我们不由地感叹:这季节轮回就如人生一样。不经意间,我们也告别了青年,步入了中年。  猛然抬头间,我忽然发现:一棵树上,已分明出现了两种颜色。最上面的是耀眼的黄,在阳光照射下,那黄色露出灿烂的笑容;最下面的是绿色,仿佛在努力地,留住夏天热烈的眼神,让人们再次感受着夏天的奔放。  就在秋天接过夏天接力棒的
期刊
大同令我相见恨晚,后悔曾匆匆路过而没驻足。但世上不会有两棵完全相同的树,今日大同,又添了新姿色。   不夜红  大同是古都,一般人都知道。  而这古都自战国北魏赵武灵王建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若单说其城墙初筑,还可向前推至4000多年,因而名列中国九大古都之一,这一般人都不大知道。及至高度现代化的今天,这古都却古得分外新意迷人,更是一般人所不知了。我是今秋一个傍晚飞抵大同的。一登上夜色中的古
期刊
塞北苦寒地,却盛产莜麦。优质的莜麦磨出优质的莜面,做出风味浓郁的莜面饭。  塞北的人们是离不开莜面的。莜面窝窝,莜面囤囤,莜面块垒,莜面拿糕,莜面饸饹,各具特色。  而莜面饺子是莜面饭中的一朵奇葩,说奇葩丝毫没有贬义,只是由衷的夸赞。  在塞北地区,白面饺子属高大上,又富又白又美,山药粉玻璃饺子玲珑剔透。而莜面饺子,应该是低配优质,性价比最高。  莜面饺子的重点不在皮子上,而在于瓤儿,也就是饺子馅
期刊
一夜好觉,晨醒的大同人,以什么早点犒劳辘辘饥肠呢?似乎想也不用想,去吃刀削面。  同样以面食出名,太原的面排在前面的是剔尖儿和揪片儿。一大片糊状面,摊在青花盘里,用蘸过水的筷子拨面,一下一下,像是摆动着胳膊跳舞。盘里的面快拨入锅,仿佛“面树”上剔下的一般,细细溜溜,是为剔尖。  大同的面,居首位的一定是刀削面。一大坨揉好、醒好又劲道的面团,搁在木托儿上,用特制的片状削刀,对准面团儿,瞄准大铁锅,上
期刊
接到大同作协主席任勇先生的电话,要我给他和作家石囡、周智海合作所写的纪实报告文学《火山黄花季》写点东西。虽然力有不逮,我还是义不容辞地接受了。第一,大同黄花主产地云州区(2018年前称大同县)是生我养我的物质故乡,也是精神故乡。第二,2020年我去云州采访脱贫致富典型,在许堡乡就巧遇了他们三位,我想了解他们是如何用生花妙笔反映当地黄花产业的现实,及如何使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三,我与任勇先生相识已久,
期刊
一个家族的崛起需要至少三代人的努力,但高家的成功崛起却成功体现了知识的力量。知识能够带给一个家族最珍贵的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底蕴的积累,虽然平房简陋,但是走进去排列整齐的书籍却是让人赏心悦目,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困顿的处境不应该是堕落、甘于平凡的借口,石头缝里的小草仍然可以生得翠绿生机。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上,战斗才是积极前进的主题,和贫穷战斗,和平凡战斗,才能够不枉来这美好的人间走一遭。  “
期刊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首大同几千年,金戈铁马,旌旗猎猎,融合固然是暗合了地名本身的奇妙定调,但是因为地缘,自强与强硬,一直是大同血液里的钢骨。武侠里每一个牛人的江湖地位都是靠交手打出来的,上下五千年来每一个能在史书上留下彪炳记载的地方,也大多是靠强悍凝成丰碑。征战洗刷出来的,不仅有和平,还有品格。大同的强,是由里到外的,城坚心铁,守住的是国门,融合的,是文明。  除了在北魏是都城,大同还曾经是两百余
期刊
这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  我穿行在左云的山野之间,依偎在白羊大地的傍晚时分。  似梦又似幻,似醉又似醒,有一点沉醉,有一点飘逸。太阳放低姿态,既委婉又含蓄,既想走又想留。大地沉浸在朦胧中,宛如一个温婉的美人,要多端庄有多端庄,要多秀丽有多秀丽,要多可人有多可人。  远山像一匹马俯卧在天地间,那身姿、那体态不由得让人叫好。尤其是光滑的脊背和雄健的腰腹,把马的力与美诠释得淋漓尽致。自然真神奇,天地真
期刊
静静的大成山唯有两个时辰是喧哗的、热闹的,那都是由鸟儿带来的乐章。  大成山从早到晚始终都是静悄悄、静悄悄的。  大成山的一年四季始终都是静悄悄、静悄悄的。  静静的大成山唯有两个时辰是喧哗的、热闹的。  那都是由鸣声不绝、欢乐的鸟语喧嘈出来的乐章。  贵州的大山里多雨,一年中的好几个时节,都会有连绵不绝的阴雨天。天天都下雨,连续不断地落着小雨。天阴沉着脸,地上湿漉漉的,远山的峰巅上总是浮动着云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