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因此,盘活家庭教育资源,改变传统以校为先的单兵作战的教育模式,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同盟,为学校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家校共育变得尤为重要。笔者适时抓住班级文化建设的契机,共商育人理念、共建发展目标、共创文化展板、共赏小组名片,努力尝试开启家校合作模式的策略思考。
关键词:文化建设;共商;共建;共创;共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1-082-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因此,盘活家庭教育资源,改变传统以校为先的单兵作战的教育模式,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同盟,为学校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家校共育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笔者近年来以“班级小组文化建设”为抓手,把家庭和学校的力量融合起来,开启了家校合作模式来共同构建班级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共商育人理念,融通家校教育渠道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站在同一阵线,必须要有共同的教育理念,在新学期初,笔者就致力于家校配合氛围的营造。通过班级QQ群这个网络平台,我拟定“心目中的优秀孩子应具备些什么品质”作为大家谈论主话题,让家长各抒己见。家长们见仁见智,他们各自阐述出对自己孩子的期盼与希望。有的说:希望学生在文化学习上博览群书、踏实勤奋、永不言败,有的说:渴望孩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遇事冷静、谦虚、为人随和、不急不躁等。最后通过与家长多次反复的探讨,确定以“博弈”二字为班级的班名。“博”意味着“博采众长的学习能力”,同时谐音“搏”,寓意“永不言败的精神品质”;“弈”象征着对弈过程中乃至人生道路上所需要的耐心、恒心与信心。于是,笔者将这二字喷绘制作,置于教室前门外壁文化展板上,它不仅体现了家庭与学校在班级管理上形成了共同的理念,也为接下来班级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二、共建发展目标,组建家校合作阵营
在班级小组文化建设中,若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那就需要班主任引导每位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若要想对学生的兴趣、特长等有全方位的了解,这不得不依赖于家长给我们提供真实的信息。
于是,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类似于“您的孩子最擅长的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请求家长给予帮助。根据家长的信息反馈,笔者对学生的基础与特长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笔者以班会课的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与特长,确定今后的奋斗目标,再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奋斗目标进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从而共同拟定小组奋斗目标、设计小组展板版面、确定小组成员分工,使每位学生在小组划分之后都能够确立一个符合自身能力水平的学习目标及进步方向,都有不断往上冲的动力,都存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可能性。
三、共创文化展板,凝聚家校集体智慧
为了办好小组文化展板,笔者鼓励学生寻找身边有利资源,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助力,充分发挥家长的智慧,将他们的力量纳入班级文化建设中。例如,某组学生家长擅长版面的设计与色调的搭配,他以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及专业的业务素养,把某组的小组文化展板版面设计成梯子形状,寓意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并且选择了《蜗牛》作为组歌与之相得益彰;又如,某组学生家长是英语老师,她建议选择的组歌是一首英文歌,翻译为中文是《麻烦是朋友》,体现出小组成员不畏困难、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设计的组徽是埃菲尔铁塔,鼓励孩子开拓眼界,丰富阅历,走向世界。
学生将家长的建议与构思甚至拟定的展板设计图带入学校,我根据家长的建议,协助学生一起打印文字材料,剪裁展板布置需要的装饰品等,每一块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负责的文化展板都呈现出独有的构思,完美的设计,先进的理念。这样,每一块展板都成了一位无声的导师,时刻督促、影响学生,其背后不仅凝聚了家长与学生付出的汗水与智慧,还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更是彰显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重视与支持。
四、共赏小组名片,彰显家校多维评价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目前采取的以学生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我们应该通过家校多维评价体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肯定,获得自信,从而能够往更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鉴于以上认识,笔者以学生呈现班级小组名片、展示小組文化建设为模式,请学生分工宣讲小组文化展板的设计思路、核心理念等,家长仔细欣赏每一块文化展板,认真聆听学生的演讲,并对学生的讲解以及展板中学生参与的工作做出点评。很多家长都跳出分数的界限,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中肯的评价,他们欣赏了学生在文化展板中呈现的深厚的文字功底,肯定了学生介绍展板时的流畅的语言表达,赞扬了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的责任意识,鼓励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锻炼的可贵的勇气,并对学生的可进步空间给予了善意的建议。最后,将家长的评价补充纳入文化展板,进一步完善家校共同育人体系,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坚不可摧的统一战线。
总之,学校的教育远不是教育的全部。只有家校携手,致力于构建一个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和谐教育场,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关键词:文化建设;共商;共建;共创;共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1-082-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因此,盘活家庭教育资源,改变传统以校为先的单兵作战的教育模式,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同盟,为学校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家校共育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笔者近年来以“班级小组文化建设”为抓手,把家庭和学校的力量融合起来,开启了家校合作模式来共同构建班级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共商育人理念,融通家校教育渠道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站在同一阵线,必须要有共同的教育理念,在新学期初,笔者就致力于家校配合氛围的营造。通过班级QQ群这个网络平台,我拟定“心目中的优秀孩子应具备些什么品质”作为大家谈论主话题,让家长各抒己见。家长们见仁见智,他们各自阐述出对自己孩子的期盼与希望。有的说:希望学生在文化学习上博览群书、踏实勤奋、永不言败,有的说:渴望孩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遇事冷静、谦虚、为人随和、不急不躁等。最后通过与家长多次反复的探讨,确定以“博弈”二字为班级的班名。“博”意味着“博采众长的学习能力”,同时谐音“搏”,寓意“永不言败的精神品质”;“弈”象征着对弈过程中乃至人生道路上所需要的耐心、恒心与信心。于是,笔者将这二字喷绘制作,置于教室前门外壁文化展板上,它不仅体现了家庭与学校在班级管理上形成了共同的理念,也为接下来班级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二、共建发展目标,组建家校合作阵营
在班级小组文化建设中,若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那就需要班主任引导每位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若要想对学生的兴趣、特长等有全方位的了解,这不得不依赖于家长给我们提供真实的信息。
于是,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类似于“您的孩子最擅长的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请求家长给予帮助。根据家长的信息反馈,笔者对学生的基础与特长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笔者以班会课的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与特长,确定今后的奋斗目标,再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奋斗目标进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从而共同拟定小组奋斗目标、设计小组展板版面、确定小组成员分工,使每位学生在小组划分之后都能够确立一个符合自身能力水平的学习目标及进步方向,都有不断往上冲的动力,都存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可能性。
三、共创文化展板,凝聚家校集体智慧
为了办好小组文化展板,笔者鼓励学生寻找身边有利资源,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助力,充分发挥家长的智慧,将他们的力量纳入班级文化建设中。例如,某组学生家长擅长版面的设计与色调的搭配,他以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及专业的业务素养,把某组的小组文化展板版面设计成梯子形状,寓意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并且选择了《蜗牛》作为组歌与之相得益彰;又如,某组学生家长是英语老师,她建议选择的组歌是一首英文歌,翻译为中文是《麻烦是朋友》,体现出小组成员不畏困难、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设计的组徽是埃菲尔铁塔,鼓励孩子开拓眼界,丰富阅历,走向世界。
学生将家长的建议与构思甚至拟定的展板设计图带入学校,我根据家长的建议,协助学生一起打印文字材料,剪裁展板布置需要的装饰品等,每一块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负责的文化展板都呈现出独有的构思,完美的设计,先进的理念。这样,每一块展板都成了一位无声的导师,时刻督促、影响学生,其背后不仅凝聚了家长与学生付出的汗水与智慧,还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更是彰显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重视与支持。
四、共赏小组名片,彰显家校多维评价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目前采取的以学生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我们应该通过家校多维评价体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肯定,获得自信,从而能够往更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鉴于以上认识,笔者以学生呈现班级小组名片、展示小組文化建设为模式,请学生分工宣讲小组文化展板的设计思路、核心理念等,家长仔细欣赏每一块文化展板,认真聆听学生的演讲,并对学生的讲解以及展板中学生参与的工作做出点评。很多家长都跳出分数的界限,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中肯的评价,他们欣赏了学生在文化展板中呈现的深厚的文字功底,肯定了学生介绍展板时的流畅的语言表达,赞扬了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的责任意识,鼓励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锻炼的可贵的勇气,并对学生的可进步空间给予了善意的建议。最后,将家长的评价补充纳入文化展板,进一步完善家校共同育人体系,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坚不可摧的统一战线。
总之,学校的教育远不是教育的全部。只有家校携手,致力于构建一个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和谐教育场,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