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是学校的主体,学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中学生里开设思想政治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前者是后者不可缺少的载体。本文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内容相结合的新的内涵、新的结合点以及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这是由它传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和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双重性质决定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中学思想政治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结合的背景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结合的内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大众化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通过通俗化、具体化的多种形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将深邃的理论用简单朴实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成为人民大众普遍认同并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结合指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授给学生,使其基本理论能够被学生认知,在青少年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并转化成建设祖国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的正确性。
1.2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结合具有必要性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结合具有重大的必要性,是符合当今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然要求的客观现实。20世纪80、90年代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马克思主义遭遇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提出了反动言论,威胁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的理论体系,它能领导我们取得抗战的胜利也就必然能够引领我们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在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资本主义由于其固有矛盾必然会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掀起了拜读《资本论》的热潮,这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改革开发的政策,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取得经济飞跃式发展的同时思想文化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国内外各种思想变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对当代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即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带来消极影响。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均、官员腐败、社会保障系统不完善、暴力犯罪等问题影响到了国家的安定团结。这时候就需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代发展方向的作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以其最新成果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在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并转化成建设祖国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的正确性,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日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关系
2.1 马克思主义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课是当代中学生的必修课,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教授,更是精神、文化、素养的培养,在中学课程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因此在中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就是在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课本在经过新的课程标准改革之后必修内容一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经济生活》,内容包括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部分知识主要涉及到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及其基本规律(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生产与消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占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及邓小平理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收入分配制度及一些基本的经济常识。
第二部分为《政治生活》,内容包括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当代国际关系。这部分知识涉及到了邓小平理论中党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再者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第三部分为《文化生活》,内容包括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涉及到邓小平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思想是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
第四部分为《生活与哲学》,内容包括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这一部分更加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如第一单元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后面又分别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的否定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哲学观点。
2.2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和实现途径
教育是对人们进行意识形态领域影响的基础性工作,针对处在成长关键时期的青少年的中学教育尤为重要。、改革开发三十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截止到2007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每一个进入高中学习的孩子都要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也就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想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首先要在中学生中做起;想要将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认同和思想共识,中学思想政治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和实现途径。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途径
青少年是学校的主体,学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在思想政治课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呢?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方式和机制,成为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严峻考验。
(1)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抽象性和专业性特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质疑、启发、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理论思考。同时,教师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见解及学习情况,对于他们不能理解的部分给予详细讲解。比如《经济生活》部分的内容专业性比较强,这时就需要老师反复的讲,直到学生完全理解。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积极质疑,勇于创新,才会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真正学懂、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2)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避免引起学生对理论的反感,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形式可多种多样,如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创新。给学生播放历史图片和“红色”电影,有条件的话集体到红色基地参观考察,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思想政治课教学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与时代发展同步,紧握时代脉搏;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可以采用专题讲解的形式,通过PPT给学生分析社会现象,从而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并转化为行动指南。比如在《经济生活》部分,课本讲了货币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就应该把人民币升值贬值的问题穿插进去。这样就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就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事物性质的认识更加科学、深刻和完善,并与现实结合起来,能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结合的意义
(1)学生通过在思想政治课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达到自觉认同、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目标,长大以后才能更加自觉的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就对学生起到了培养和教育意义。
(2)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之中,他们热情奔放、精力充沛、善于思考、求知欲强,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一定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但是正因为年轻、好奇,对有些事物还缺乏科学的鉴别和分析能力,一些不良的影响会冲击青年学生的意志和行动,导致形成一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相吻合的言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中学课堂上的学习就能够有力的克服这一点,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言行、思想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是错误的,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成长。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结合有利于其基本理论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穿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使其成为全体青少年普遍接受、自觉追求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同时学生思想的成长又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更广的人民群众相融合,从而更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而更好的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综上所述,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结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中学思想政治课也应该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高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姜梅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J].学校教育,2008.1.
[2]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
[3]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这是由它传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和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双重性质决定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中学思想政治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结合的背景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结合的内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大众化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通过通俗化、具体化的多种形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将深邃的理论用简单朴实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成为人民大众普遍认同并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结合指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授给学生,使其基本理论能够被学生认知,在青少年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并转化成建设祖国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的正确性。
1.2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结合具有必要性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结合具有重大的必要性,是符合当今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然要求的客观现实。20世纪80、90年代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马克思主义遭遇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提出了反动言论,威胁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的理论体系,它能领导我们取得抗战的胜利也就必然能够引领我们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在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资本主义由于其固有矛盾必然会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掀起了拜读《资本论》的热潮,这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改革开发的政策,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取得经济飞跃式发展的同时思想文化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国内外各种思想变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对当代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即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带来消极影响。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均、官员腐败、社会保障系统不完善、暴力犯罪等问题影响到了国家的安定团结。这时候就需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代发展方向的作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以其最新成果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在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并转化成建设祖国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的正确性,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日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关系
2.1 马克思主义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课是当代中学生的必修课,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教授,更是精神、文化、素养的培养,在中学课程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因此在中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就是在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课本在经过新的课程标准改革之后必修内容一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经济生活》,内容包括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部分知识主要涉及到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及其基本规律(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生产与消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占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及邓小平理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收入分配制度及一些基本的经济常识。
第二部分为《政治生活》,内容包括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当代国际关系。这部分知识涉及到了邓小平理论中党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再者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第三部分为《文化生活》,内容包括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涉及到邓小平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思想是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
第四部分为《生活与哲学》,内容包括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这一部分更加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如第一单元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后面又分别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的否定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哲学观点。
2.2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和实现途径
教育是对人们进行意识形态领域影响的基础性工作,针对处在成长关键时期的青少年的中学教育尤为重要。、改革开发三十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截止到2007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每一个进入高中学习的孩子都要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也就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想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首先要在中学生中做起;想要将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认同和思想共识,中学思想政治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和实现途径。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途径
青少年是学校的主体,学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在思想政治课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呢?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方式和机制,成为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严峻考验。
(1)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抽象性和专业性特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质疑、启发、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理论思考。同时,教师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见解及学习情况,对于他们不能理解的部分给予详细讲解。比如《经济生活》部分的内容专业性比较强,这时就需要老师反复的讲,直到学生完全理解。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积极质疑,勇于创新,才会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真正学懂、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2)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避免引起学生对理论的反感,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形式可多种多样,如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创新。给学生播放历史图片和“红色”电影,有条件的话集体到红色基地参观考察,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思想政治课教学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与时代发展同步,紧握时代脉搏;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可以采用专题讲解的形式,通过PPT给学生分析社会现象,从而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并转化为行动指南。比如在《经济生活》部分,课本讲了货币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就应该把人民币升值贬值的问题穿插进去。这样就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就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事物性质的认识更加科学、深刻和完善,并与现实结合起来,能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结合的意义
(1)学生通过在思想政治课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达到自觉认同、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目标,长大以后才能更加自觉的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就对学生起到了培养和教育意义。
(2)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之中,他们热情奔放、精力充沛、善于思考、求知欲强,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一定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但是正因为年轻、好奇,对有些事物还缺乏科学的鉴别和分析能力,一些不良的影响会冲击青年学生的意志和行动,导致形成一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相吻合的言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中学课堂上的学习就能够有力的克服这一点,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言行、思想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是错误的,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成长。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结合有利于其基本理论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穿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使其成为全体青少年普遍接受、自觉追求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同时学生思想的成长又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更广的人民群众相融合,从而更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而更好的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综上所述,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结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中学思想政治课也应该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高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姜梅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J].学校教育,2008.1.
[2]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
[3]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