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景观设计学为理论依据,探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托当前的户外环境绿化现状,预测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针对居住区景观设计提出几点建议,通过简单的总结、归纳景观设计的内容,从而提高对建设“宜居小区”、“低碳小区”、“生态小区”的重视程度,完善人类居住空间外环境。
关键词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生态小区
中图分类号S7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5-174-03
AbstractWith landscape design as theory basi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landscape design was discussed, relying on status of outdoor environment green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scape design in residential district was forecasted.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whose content is concluded by the method of simple summary to improve the focuses on “livable community”, “low carbon community”, “ecological community” and improve the human living space environment.
Key wordsResidential district; Outdoor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Ecological community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钢筋混凝土工程的建设,人口的增长加剧了城市的扩张,城市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1]。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人均绿地面积也日益缩减。在此现状下,景观设计师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景观设计经验,孕育出符合当代居民需要和城市发展的现代景观设计理念。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领域范围广[2],其中居住区的户外环境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居住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状态,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甚至影响到城市的整体风貌和经济发展。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 000~50 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景观设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3]”。
1858年风景园林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从多方面总结出景观设计的概念。广义上讲,景观设计是从大规模、大尺度上对景观进行分析、设计、管理和保护,其核心就是对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建设[4]。狭义上讲,景观设计就是通过科学和技术手段,对景观要素进行合理布局与组合,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某一形态或形式、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景物[5]。这一概念的提出给后来的景观设计工作提供了方向和范围,也为1901年世界上第一个景观设计专业在哈佛大学的成功开办奠定了理论基础。
1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景观效果的好坏关系着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6]。自然景观是指在一定地段范围内,由地形、地貌、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景观。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较多,需要设计者具有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要熟识其他相关领域学科。人文景观的设计需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历史发展,深入挖掘现存的人文内涵,例如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古代名人、古诗词等都可以根据设计主题进行合理的选用。总之,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的关键必然是物质与精神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结合[7]。
1.1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设计的景观产品应与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因素相适应,根据人们的身体尺度,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反映[8]。居住区户外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景观元素的运用应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此外,还要考虑居民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空间和尺度,力求做到景为人用。户外活动空间的使用者主要以老人[9]和孩子居多,老人大多爱好读书、看报、晨练、下棋[10],喜欢相对静谧的环境。因此,在设计老人活动场所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并安放一些座椅、石凳等休息设施。同时,还要设计集散广场,安放体育器材,方便老人锻炼身体。儿童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较强。进行户外空间设计时,要使活动场所开放化,景观小品符合儿童的喜好,色彩要醒目。同时要避免有毒、有刺、有毛植物的使用。儿童活动区比较热闹,需要以植物适当的围合隔离相对封闭的老年活动区。中年人对居住区外环境的使用相对较少,景观设计满足其基本需要即可[11]。景观设计要区分不同人群的使用需要,才能增加户外空间的利用率。
1.2乡土化原则
个别城市过于重视“园林城市”的称号,追求所谓的高端品位,盲目跟风模仿其他的设计作品,迫使景观设计更加强调景观效果和经济效益,从而造成景观类型的定位不准,一时间,国外居住模式和本土化的植物种植难以融合,不伦不类。一些开发商要节省预算,又要吸引购房者,不惜缩减绿化面积,破坏原有植物,引进新颖、奇特的外来树种,从而出现引种植物不适应当地环境而大量死亡的现象。此外,植物的随意种植也造成了户外绿化缺乏色彩层次和季相景观[12],居民只能望“树”兴叹。 因此,植物配置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尽量选用乡土树种[13],避免引种驯化带来的麻烦,也方便了后期的养护和管理工作。立面空间景观的营造要采用乔、灌、草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熟悉不同地区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种植比例,大乔木和灌木的比例,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的比例,以及草花的生态习性等,力求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14-15]”的绿化效果。
1.3整体性原则
确立居住区景观的特色要以植物、建筑、小品为整体,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居住区建筑风格千差万别,植物配置也不尽相同,园林小品风格迥异,只有找到平衡点,才能达到整体的协调统一、和谐相配[16]。这种平衡来源于对当地自然、历史、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特征的考察,对设计主题的把握,是户外环境内在特征与外在特征的调和[17]。通过对住宅建筑的形式、功能的综合分析,对人文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系统研究,对现代生产技术和科学方法的把握,进而总结出与居民日常活动紧密连接的一种设计方法。如今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导致了“欧式建筑、地中海建筑、新中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及其他建筑风格层出不穷,影响了住宅区的原有环境,误导了正确的景观定位,致使大量的居住区景观设计都以这些建筑风格为参考进行前期分析、方案构思,一开始无疑就把户外环境设计引入歧途。但是,也有一些设计能够在尊重历史和乡风地貌的基础上,采用最小干预方式将户外环境与居住区融为一体,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18]。总之,户外环境和居住区,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设计主题和文化内涵均要注重一体化[19],正是这种整体性原则才使居住环境异彩纷呈,人类的生存空间才会有更多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才能满足居民的精神归宿和感情寄托。
1.4开放性原则
户外环境主要供居民欣赏、休憩和娱乐,开放性和可达性是设计的关键[20],具体体现为小区的园路设计要符合行人的日常习惯,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空间尺度和植物配置的差异是区分各个活动场所的主要标志。各空间相互独立,不受干扰,又要通过园路连接,这种整体开放、局部私密的设计手法以环境心理学为理论依据,通过空间的开合增添了住宅环境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总之,任何景观要素的出现都要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目的意义,各种要素的组织、配合通过对景观的营造和功能空间的创造,使无形的景观更加立体化、精彩化,同时也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实际需要,丰富了居民的日常活动。景观是无形的语言,通过物质的呈现,给人精神上的感悟。能够把居民与自然融合的景观设计对于人的生活、健康至关重要。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户外环境设计在多种居住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壮大,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居住环境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加快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户外环境设计在传统景观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周围环境特点,朝着风格多样化、设计新型化、材料环保化、思想先进化的方向发展。
2.1生态化的设计思想
资源的枯竭催生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以及园林景观设计新方式的探索,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思想渗透到现代景观设计中。人们希望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和先进的景观布局改造场地内的设施环境,早日实现宜居型的低碳住宅环境。户外环境是建设生态化园林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居民生活和谐,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
为了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特点,如今的住宅区在生态环保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居住理念,根据自然环境,结合景观设计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化施工技术和生产建设要求,合理安排,因地造势,使建筑融于景观,景观服从建筑。
绿色生态居住区不是植物的简单组合,而是需要把居住区和环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建筑、环境、居民等群落在这个系统内和谐共生[21],自然有序地联系内外空间的各种物质形态,使精神和自然、人工元素循环转换,获得人与自然的平衡。
2.2环保化的施工材料
近几年,环保材料和智能化的科技手法也运用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22]。要选择环境友好型建造材料,确保在施工及后期的功能使用环节对人类无伤害,运用最少额外建材,通过对场地现有资源的调整、改造重新规划到景观设计中。现代生态住宅区的新工艺的运用也非常普遍,如软式透水管的运用减少了水的渗透阻碍,保证植物能正常吸收水分[23-24];采用先进的管路设计完善传统的雨水收集系统,高效率地收集雨水,灌溉植物;不断创新,淘汰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方法,回收利用生活废水,通过净化将污水转变成中水和净水,运用到生活的不同方面。
2.3建筑外空间的多层次利用
城市人口密集是户外活动场所变小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至关重要。景观设计学的延伸使园林绿化不再局限于公共区域的设计,建筑物垂直空间的绿化是景观设计中一项新的内容[25]。屋顶绿化是景观设计的新趋势,未来的景观设计应有更广阔的视觉眼光,关注其他领域的空间绿化和布局[26]。注重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垂直空间的景观塑造可以使用花篮装扮广告牌、路灯,营造绿意和生命感,同时又显得自然、活泼。建筑物墙体可以使用攀爬类的藤本植物进行装饰,同时又起到遮阴、降暑的作用。城市人均绿化面积增加,对于改善环境质量,净化空气,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建议
3.1住宅道路的可达性
可达性在很多方面表现为便利性,就居住区休憩环境而言,可达性与实际距离、意向距离等因素有关,呈现就近原则[27]。作为居民使用的公共空间,要兼顾自发性、社会性、必要性几类行为的需要。自发性活动占据人的日常活动的大部分比例,主要由人的行为习惯决定,该类活动常发生在宅前绿地,节约了居住区到聚集地的距离。必要性活动能够提高居民的自我素养、心理健康水平,而便利性是该类活动的重点建设要求。人是社会的个体,社会由人组成,因此,社会性行为是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内容。外部空间承载这三类活动,通过各级道路连接,节省居民出行时间。功能场所通过植物控制行人视线,明确视觉焦点和服务半径,确定景观焦点的位置。缺少相应的道路设计,各个活动场所也就成为孤立的存在。可达性是人与人正常交流的保障,是生态环境有机运行的动力,也是景观设计的基本前提。 3.2专业学科的明确性
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行业的蓬勃兴起。学科之间的相似性极易造成外专业人员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现象。如果不规范设计人员的工作职能,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本专业领域优秀人才流失。外专业人员知识、能力不足,促使景观雷同,基础设施粗制滥造、随意布局,甚至达不到市政文件的要求,只能拆掉重建,投资成本增加,阻滞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
居住区景观设计涉及建筑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心理学等学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了解其他学科,拓宽知识领域,才能积累更多的优秀方案和设计经验,为提高设计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规范景观设计行业,需要设计工作者具有高度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此外,一些开发商及景观设计公司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进行相关人员招募时要慧眼识金,为建设绿色、低碳住宅区贡献一份力量。
3.3功能空间的多样性
良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28]。景观空间的设计需要融入户外绿色环境空间,通过不同植物的外观特征实现不同功能的住宅环境。仔细研究不同年龄居民的性格特点和对环境的要求,掌握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比例,创造亲民又多样化的户外活动空间。
依据地形和高差的变化,合理进行景观空间设计,注意空间的过渡,让居民在视线变化中体味设计立意,捕捉城市文化内涵,感受自然万物的舒适和美好。地上部分设计要兼顾地下空间的营造,如水景设计时地下管道的排列、布局、电路系统的组织等;地下及半地下车库的位置选择和绿化设计;建筑和小品设施的架空处理等,力求通过空间的设计削弱硬质景观的突兀和呆板,实现生态化的宜居住宅环境。
(1)亲水空间。水是流动的生命,水体能够活化周围的硬质景观,植物的倒影与岸边实体景物的组合,亦实亦虚地模糊了边界,增加了空间的多样性和进深感。同时优秀的水景设计能够吸引观赏者的视线,丰富景观空间,活化周围景物。
(2)亲“绿”空间。植物不仅能观赏,还能削弱硬质铺装、设施小品和建筑给人带来的压抑感。停留空间可以通过适宜的绿色景观设计延长人们对活动场所的使用时间。绿色植物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能够缓解工作压力,同时还能调节心情,使人精神饱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3)
亲“静”空间。都市的喧嚣与聒噪让人对安静的区域产生留恋和向往。公共空间作为动态的开放空间,在提供集散、娱乐和交流功能外也产生噪音,因而相对封闭的静态空间的设计对于喜欢安静氛围的使用者来说是必需的[29]。因此,要完善每个活动场所,避免独立空间给人带来的压抑感和逼迫感。
(4)亲“异”空间。天生的好奇心会让人们对新颖、奇特的设施和景观进行探究。住宅外环境要以人的心理为设计依据,明确设计目标,分析环境构成,采用现代生态景观设计手法和科学技术,将设计内涵体现在别具一格的生存空间中。
3.4植物选配的合理性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是居住区环境绿化的重点,是营造生态居住区的关键环节。植物选择要遵循以下几点:①充分了解不同品种植物的生态习性,根据植物对光照、水分、土壤的要求考察当地的气候环境,选用相适应的植物。原则上以乡土树种和地方品种为主,便于营造季相景观。②充分发挥植物的使用功能,熟悉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物功能,以便更好地进行景观设计。如耐水湿的植物宜栽种在河岸边,营造滨湖景观效果;耐寒、耐旱植物可以装扮秋冬地区单调的景观;耐盐碱植物更易于在环境复杂的地区存活;减震、抗污良好的树种宜栽植在噪音较大的居民楼前;防尘效果好的植物宜在空气环境较差的地区栽植。总之,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改善环境,服务人类。③充分了解植物的造景特色,结合不同功能空间的设计主旨和目标,通过植物立意实现空间的起承转合。
4总结
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对城市绿化产生了重要作用,它为改善城市环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给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同时也给人类的社会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良好的住宅小区环境设计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将建筑、环境以及设施小品作为整体考虑,从而保证了居住环境生态调节机制的有机运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景观设计师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参考文献
[1] 春燕.聚焦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新城市形态建设:国际城市建设管理发展新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5(2):58-60.
[2] 王敏.基于“灵动的生命力” 生态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以龙湖翠微清波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J].中国包装工业,2015(2):139,141.
[3] 戎莉.基于“人性化”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建议[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24-27.
[4] 景观设计学[J].中国园林,2014(11):133.
[5] ANTROP M.Interacting cultural,psych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of landscape preference[J].Landscape culture-culturing landscapes:The differentiated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s,2015:5(3):53-62.
[6] 代迅.城市景观美学:理论架构与发展前景[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73-180.
[7] 马月.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原则[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270-273.
[8] 周北平.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现代园艺,2014(2):122-123. [9] 楼晓燕.住宅小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1-71.
[10] HADAVI S,KAPLAN R,HUNTER M C R.Environmental affordances: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design of nearby outdoor settings in urban residential area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5,134:19-32.
[11] 杨田.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与邻里关系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2):145-149.
[12] YANG X,SHI J,XU W,et al.Greening plant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for the median dividers of highway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Northern horticulture,2015,7:23.
[13]
季玉霞,刘炳峰,董艳玲.居住区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42-17446.
[14] VELASCO R.A cost-effective strategy fo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in apple(M.pumila Mill.):The experience from the edmund mach foundation program for resistance and quality traits[C]//Plant and Animal Genome XXIII Conference.Plant and Animal Genome,2015.
[15] 吴宝林.居住区绿化方式浅析[J].林业勘查设计,2011(1):25.
[16] 张建林.重庆主城区山地公园植物群落特征与景观设计[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1:1-192.
[17] CARMONA M,PUNTER J.The design dimension of planning:theory,content and best practice for design policies[M].Routledge,2013.
[18] HELLMUND P C,SMITH D.Designing greenways:Sustainable landscapes for nature and people[M].Island Press,2013.
[19] 许景.基于人性化设计观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1:1-27.
[20] IGNATIEVA M,STEWART G H,MEURK C.Planning and design of ecological networks in urban areas[J].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1,7(1):17-25.
[21] MARTIN J F,ROY E D,DIEMONT S A W,et al.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TEK):Ideas,inspiration,and designs for ecological engineering[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0,36(7):839-849.
[22] WINGOJR L.Cities and space:The future use of urban land[M].Routledge,2013.
[23] LUNDHOLM J,MACIVOR J S,MACDOUGALL Z,et al.Plant species and functional group combinations affect green roof ecosystem functions[J].Plos One,2010,5(3):9677.
[24] 张晓辉.中原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J].现代园艺,2015(2):93.
[25] 陈永生,管欣.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1):37-38.
[26] 姚建平,尹建强.老年人居住区户外环境及景观设计刍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2):37-40.
[27] 黄晓云.浅谈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J].大众文艺,2015(5):80.
[28] 王荣.居住区空间布局对容积率的影响分析[J].甘肃科技,2015(2):117-119.
[29] 李永森,黄允青.现代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4(5):87-90.
关键词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生态小区
中图分类号S7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5-174-03
AbstractWith landscape design as theory basi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landscape design was discussed, relying on status of outdoor environment green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scape design in residential district was forecasted.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whose content is concluded by the method of simple summary to improve the focuses on “livable community”, “low carbon community”, “ecological community” and improve the human living space environment.
Key wordsResidential district; Outdoor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Ecological community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钢筋混凝土工程的建设,人口的增长加剧了城市的扩张,城市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1]。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人均绿地面积也日益缩减。在此现状下,景观设计师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景观设计经验,孕育出符合当代居民需要和城市发展的现代景观设计理念。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领域范围广[2],其中居住区的户外环境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居住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状态,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甚至影响到城市的整体风貌和经济发展。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 000~50 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景观设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3]”。
1858年风景园林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从多方面总结出景观设计的概念。广义上讲,景观设计是从大规模、大尺度上对景观进行分析、设计、管理和保护,其核心就是对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建设[4]。狭义上讲,景观设计就是通过科学和技术手段,对景观要素进行合理布局与组合,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某一形态或形式、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景物[5]。这一概念的提出给后来的景观设计工作提供了方向和范围,也为1901年世界上第一个景观设计专业在哈佛大学的成功开办奠定了理论基础。
1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景观效果的好坏关系着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6]。自然景观是指在一定地段范围内,由地形、地貌、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景观。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较多,需要设计者具有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要熟识其他相关领域学科。人文景观的设计需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历史发展,深入挖掘现存的人文内涵,例如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古代名人、古诗词等都可以根据设计主题进行合理的选用。总之,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的关键必然是物质与精神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结合[7]。
1.1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设计的景观产品应与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因素相适应,根据人们的身体尺度,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反映[8]。居住区户外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景观元素的运用应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此外,还要考虑居民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空间和尺度,力求做到景为人用。户外活动空间的使用者主要以老人[9]和孩子居多,老人大多爱好读书、看报、晨练、下棋[10],喜欢相对静谧的环境。因此,在设计老人活动场所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并安放一些座椅、石凳等休息设施。同时,还要设计集散广场,安放体育器材,方便老人锻炼身体。儿童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较强。进行户外空间设计时,要使活动场所开放化,景观小品符合儿童的喜好,色彩要醒目。同时要避免有毒、有刺、有毛植物的使用。儿童活动区比较热闹,需要以植物适当的围合隔离相对封闭的老年活动区。中年人对居住区外环境的使用相对较少,景观设计满足其基本需要即可[11]。景观设计要区分不同人群的使用需要,才能增加户外空间的利用率。
1.2乡土化原则
个别城市过于重视“园林城市”的称号,追求所谓的高端品位,盲目跟风模仿其他的设计作品,迫使景观设计更加强调景观效果和经济效益,从而造成景观类型的定位不准,一时间,国外居住模式和本土化的植物种植难以融合,不伦不类。一些开发商要节省预算,又要吸引购房者,不惜缩减绿化面积,破坏原有植物,引进新颖、奇特的外来树种,从而出现引种植物不适应当地环境而大量死亡的现象。此外,植物的随意种植也造成了户外绿化缺乏色彩层次和季相景观[12],居民只能望“树”兴叹。 因此,植物配置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尽量选用乡土树种[13],避免引种驯化带来的麻烦,也方便了后期的养护和管理工作。立面空间景观的营造要采用乔、灌、草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熟悉不同地区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种植比例,大乔木和灌木的比例,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的比例,以及草花的生态习性等,力求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14-15]”的绿化效果。
1.3整体性原则
确立居住区景观的特色要以植物、建筑、小品为整体,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居住区建筑风格千差万别,植物配置也不尽相同,园林小品风格迥异,只有找到平衡点,才能达到整体的协调统一、和谐相配[16]。这种平衡来源于对当地自然、历史、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特征的考察,对设计主题的把握,是户外环境内在特征与外在特征的调和[17]。通过对住宅建筑的形式、功能的综合分析,对人文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系统研究,对现代生产技术和科学方法的把握,进而总结出与居民日常活动紧密连接的一种设计方法。如今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导致了“欧式建筑、地中海建筑、新中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及其他建筑风格层出不穷,影响了住宅区的原有环境,误导了正确的景观定位,致使大量的居住区景观设计都以这些建筑风格为参考进行前期分析、方案构思,一开始无疑就把户外环境设计引入歧途。但是,也有一些设计能够在尊重历史和乡风地貌的基础上,采用最小干预方式将户外环境与居住区融为一体,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18]。总之,户外环境和居住区,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设计主题和文化内涵均要注重一体化[19],正是这种整体性原则才使居住环境异彩纷呈,人类的生存空间才会有更多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才能满足居民的精神归宿和感情寄托。
1.4开放性原则
户外环境主要供居民欣赏、休憩和娱乐,开放性和可达性是设计的关键[20],具体体现为小区的园路设计要符合行人的日常习惯,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空间尺度和植物配置的差异是区分各个活动场所的主要标志。各空间相互独立,不受干扰,又要通过园路连接,这种整体开放、局部私密的设计手法以环境心理学为理论依据,通过空间的开合增添了住宅环境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总之,任何景观要素的出现都要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目的意义,各种要素的组织、配合通过对景观的营造和功能空间的创造,使无形的景观更加立体化、精彩化,同时也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实际需要,丰富了居民的日常活动。景观是无形的语言,通过物质的呈现,给人精神上的感悟。能够把居民与自然融合的景观设计对于人的生活、健康至关重要。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户外环境设计在多种居住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壮大,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居住环境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加快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户外环境设计在传统景观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周围环境特点,朝着风格多样化、设计新型化、材料环保化、思想先进化的方向发展。
2.1生态化的设计思想
资源的枯竭催生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以及园林景观设计新方式的探索,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思想渗透到现代景观设计中。人们希望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和先进的景观布局改造场地内的设施环境,早日实现宜居型的低碳住宅环境。户外环境是建设生态化园林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居民生活和谐,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
为了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特点,如今的住宅区在生态环保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居住理念,根据自然环境,结合景观设计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化施工技术和生产建设要求,合理安排,因地造势,使建筑融于景观,景观服从建筑。
绿色生态居住区不是植物的简单组合,而是需要把居住区和环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建筑、环境、居民等群落在这个系统内和谐共生[21],自然有序地联系内外空间的各种物质形态,使精神和自然、人工元素循环转换,获得人与自然的平衡。
2.2环保化的施工材料
近几年,环保材料和智能化的科技手法也运用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22]。要选择环境友好型建造材料,确保在施工及后期的功能使用环节对人类无伤害,运用最少额外建材,通过对场地现有资源的调整、改造重新规划到景观设计中。现代生态住宅区的新工艺的运用也非常普遍,如软式透水管的运用减少了水的渗透阻碍,保证植物能正常吸收水分[23-24];采用先进的管路设计完善传统的雨水收集系统,高效率地收集雨水,灌溉植物;不断创新,淘汰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方法,回收利用生活废水,通过净化将污水转变成中水和净水,运用到生活的不同方面。
2.3建筑外空间的多层次利用
城市人口密集是户外活动场所变小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至关重要。景观设计学的延伸使园林绿化不再局限于公共区域的设计,建筑物垂直空间的绿化是景观设计中一项新的内容[25]。屋顶绿化是景观设计的新趋势,未来的景观设计应有更广阔的视觉眼光,关注其他领域的空间绿化和布局[26]。注重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垂直空间的景观塑造可以使用花篮装扮广告牌、路灯,营造绿意和生命感,同时又显得自然、活泼。建筑物墙体可以使用攀爬类的藤本植物进行装饰,同时又起到遮阴、降暑的作用。城市人均绿化面积增加,对于改善环境质量,净化空气,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建议
3.1住宅道路的可达性
可达性在很多方面表现为便利性,就居住区休憩环境而言,可达性与实际距离、意向距离等因素有关,呈现就近原则[27]。作为居民使用的公共空间,要兼顾自发性、社会性、必要性几类行为的需要。自发性活动占据人的日常活动的大部分比例,主要由人的行为习惯决定,该类活动常发生在宅前绿地,节约了居住区到聚集地的距离。必要性活动能够提高居民的自我素养、心理健康水平,而便利性是该类活动的重点建设要求。人是社会的个体,社会由人组成,因此,社会性行为是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内容。外部空间承载这三类活动,通过各级道路连接,节省居民出行时间。功能场所通过植物控制行人视线,明确视觉焦点和服务半径,确定景观焦点的位置。缺少相应的道路设计,各个活动场所也就成为孤立的存在。可达性是人与人正常交流的保障,是生态环境有机运行的动力,也是景观设计的基本前提。 3.2专业学科的明确性
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行业的蓬勃兴起。学科之间的相似性极易造成外专业人员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现象。如果不规范设计人员的工作职能,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本专业领域优秀人才流失。外专业人员知识、能力不足,促使景观雷同,基础设施粗制滥造、随意布局,甚至达不到市政文件的要求,只能拆掉重建,投资成本增加,阻滞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
居住区景观设计涉及建筑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心理学等学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了解其他学科,拓宽知识领域,才能积累更多的优秀方案和设计经验,为提高设计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规范景观设计行业,需要设计工作者具有高度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此外,一些开发商及景观设计公司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进行相关人员招募时要慧眼识金,为建设绿色、低碳住宅区贡献一份力量。
3.3功能空间的多样性
良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28]。景观空间的设计需要融入户外绿色环境空间,通过不同植物的外观特征实现不同功能的住宅环境。仔细研究不同年龄居民的性格特点和对环境的要求,掌握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比例,创造亲民又多样化的户外活动空间。
依据地形和高差的变化,合理进行景观空间设计,注意空间的过渡,让居民在视线变化中体味设计立意,捕捉城市文化内涵,感受自然万物的舒适和美好。地上部分设计要兼顾地下空间的营造,如水景设计时地下管道的排列、布局、电路系统的组织等;地下及半地下车库的位置选择和绿化设计;建筑和小品设施的架空处理等,力求通过空间的设计削弱硬质景观的突兀和呆板,实现生态化的宜居住宅环境。
(1)亲水空间。水是流动的生命,水体能够活化周围的硬质景观,植物的倒影与岸边实体景物的组合,亦实亦虚地模糊了边界,增加了空间的多样性和进深感。同时优秀的水景设计能够吸引观赏者的视线,丰富景观空间,活化周围景物。
(2)亲“绿”空间。植物不仅能观赏,还能削弱硬质铺装、设施小品和建筑给人带来的压抑感。停留空间可以通过适宜的绿色景观设计延长人们对活动场所的使用时间。绿色植物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能够缓解工作压力,同时还能调节心情,使人精神饱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3)
亲“静”空间。都市的喧嚣与聒噪让人对安静的区域产生留恋和向往。公共空间作为动态的开放空间,在提供集散、娱乐和交流功能外也产生噪音,因而相对封闭的静态空间的设计对于喜欢安静氛围的使用者来说是必需的[29]。因此,要完善每个活动场所,避免独立空间给人带来的压抑感和逼迫感。
(4)亲“异”空间。天生的好奇心会让人们对新颖、奇特的设施和景观进行探究。住宅外环境要以人的心理为设计依据,明确设计目标,分析环境构成,采用现代生态景观设计手法和科学技术,将设计内涵体现在别具一格的生存空间中。
3.4植物选配的合理性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是居住区环境绿化的重点,是营造生态居住区的关键环节。植物选择要遵循以下几点:①充分了解不同品种植物的生态习性,根据植物对光照、水分、土壤的要求考察当地的气候环境,选用相适应的植物。原则上以乡土树种和地方品种为主,便于营造季相景观。②充分发挥植物的使用功能,熟悉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物功能,以便更好地进行景观设计。如耐水湿的植物宜栽种在河岸边,营造滨湖景观效果;耐寒、耐旱植物可以装扮秋冬地区单调的景观;耐盐碱植物更易于在环境复杂的地区存活;减震、抗污良好的树种宜栽植在噪音较大的居民楼前;防尘效果好的植物宜在空气环境较差的地区栽植。总之,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改善环境,服务人类。③充分了解植物的造景特色,结合不同功能空间的设计主旨和目标,通过植物立意实现空间的起承转合。
4总结
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对城市绿化产生了重要作用,它为改善城市环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给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同时也给人类的社会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良好的住宅小区环境设计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将建筑、环境以及设施小品作为整体考虑,从而保证了居住环境生态调节机制的有机运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景观设计师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参考文献
[1] 春燕.聚焦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新城市形态建设:国际城市建设管理发展新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5(2):58-60.
[2] 王敏.基于“灵动的生命力” 生态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以龙湖翠微清波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J].中国包装工业,2015(2):139,141.
[3] 戎莉.基于“人性化”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建议[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24-27.
[4] 景观设计学[J].中国园林,2014(11):133.
[5] ANTROP M.Interacting cultural,psych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of landscape preference[J].Landscape culture-culturing landscapes:The differentiated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s,2015:5(3):53-62.
[6] 代迅.城市景观美学:理论架构与发展前景[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73-180.
[7] 马月.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原则[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270-273.
[8] 周北平.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现代园艺,2014(2):122-123. [9] 楼晓燕.住宅小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1-71.
[10] HADAVI S,KAPLAN R,HUNTER M C R.Environmental affordances: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design of nearby outdoor settings in urban residential area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5,134:19-32.
[11] 杨田.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与邻里关系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2):145-149.
[12] YANG X,SHI J,XU W,et al.Greening plant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for the median dividers of highway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Northern horticulture,2015,7:23.
[13]
季玉霞,刘炳峰,董艳玲.居住区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42-17446.
[14] VELASCO R.A cost-effective strategy fo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in apple(M.pumila Mill.):The experience from the edmund mach foundation program for resistance and quality traits[C]//Plant and Animal Genome XXIII Conference.Plant and Animal Genome,2015.
[15] 吴宝林.居住区绿化方式浅析[J].林业勘查设计,2011(1):25.
[16] 张建林.重庆主城区山地公园植物群落特征与景观设计[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1:1-192.
[17] CARMONA M,PUNTER J.The design dimension of planning:theory,content and best practice for design policies[M].Routledge,2013.
[18] HELLMUND P C,SMITH D.Designing greenways:Sustainable landscapes for nature and people[M].Island Press,2013.
[19] 许景.基于人性化设计观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1:1-27.
[20] IGNATIEVA M,STEWART G H,MEURK C.Planning and design of ecological networks in urban areas[J].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1,7(1):17-25.
[21] MARTIN J F,ROY E D,DIEMONT S A W,et al.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TEK):Ideas,inspiration,and designs for ecological engineering[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0,36(7):839-849.
[22] WINGOJR L.Cities and space:The future use of urban land[M].Routledge,2013.
[23] LUNDHOLM J,MACIVOR J S,MACDOUGALL Z,et al.Plant species and functional group combinations affect green roof ecosystem functions[J].Plos One,2010,5(3):9677.
[24] 张晓辉.中原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J].现代园艺,2015(2):93.
[25] 陈永生,管欣.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1):37-38.
[26] 姚建平,尹建强.老年人居住区户外环境及景观设计刍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2):37-40.
[27] 黄晓云.浅谈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J].大众文艺,2015(5):80.
[28] 王荣.居住区空间布局对容积率的影响分析[J].甘肃科技,2015(2):117-119.
[29] 李永森,黄允青.现代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4(5):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