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月3日至13日,第十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吉林省的长春市和吉林市召开,16名新华社记者在白天最低温度达到零下25摄氏度的极度深寒中度过了11个难忘的日夜。在那里,这些比较缺乏冰雪运动拍摄经验的年轻人,尽情地燃烧自己的激情,爆发自己的小宇宙、放纵自己奔腾的心,只为了追求更美、更妙、更绝的瞬间。
本届冬运会共设5个大项、12个分项、105个小项,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特点:花样滑冰的轻灵;短道速滑的速度;自由式滑雪的翻转;跳台滑雪的飞翔;冰壶的智斗;越野滑雪的艰辛;还有冰球的拼抢与碰撞⋯⋯但是,要想把一个项目拍好,首先就必须了解这个项目的特点。
图2名为“悬空球”的照片,是云南分社记者蔺以光拍摄的,它展示的就是冰球比赛中的比较有意思的瞬间。
1月12日,在男子冰球决赛中,哈尔滨队球员董征宇(右)与齐齐哈尔队球员刘伟拼抢;前面的运动员挥杆准备击打,或者控制这个不知怎么飞到了空中球时,后面的运动员正“飞马”赶来,运动员的眼神、张开的嘴等神态均恰到好处。这张照片诠释着决赛中的这一个紧张的瞬间。
图3由吉林分社摄影记者许畅拍摄,名为“空中飞人”,记录了冰球比赛中非常经典的一刻:1月7日,在男子冰球比赛中,香港队球员蔡皓光(左)在比赛中与前卫队球员拼抢时“飞”到了空中。冰球比赛最让人痴迷的就是激烈的拼抢和碰撞,而这张照片则凝固住了碰撞且“飞翔”的那一刻。当然,唯一的遗憾就是运动员都是背影,如果是正面的话,运动员的表情也能清晰地展示出来。那一定是绝妙的瞬间,不过摄影就是充满了遗憾,也因此充满了诱惑。
尽管留有遗憾,还是不得不说,相机和镜头的进步对于体育摄影者来说无疑于如虎添翼。如果时光倒回15年,像这样在赛场上突然出现的意外,要想抓住几乎比登天还难。然而当下,只要你够专注,够机敏,就能捕获精彩瞬间,而无需苦练数十年搓揉焦的绝技。如果你再加上一点经验,甚至能捕捉到图4这样的绝妙时刻。
图4名为“抓住了”,由总社记者李俊东拍摄。1月9日,在女子冰球比赛中,前卫体协队守门员霍丽娜化解险情。
这张照片的亮点在霍丽娜那因比赛紧张而瞪得很大、很圆的眼睛,而张开的手套和飞在空中的球,则为这一切进行了解释。所有的一切都非常完美,看着这张照片,你的心甚至也会随着激荡起来。这就是瞬间的魅力。然而,这样的瞬间不是能够轻易捕捉到的:一般来说,有球的比赛,摄影记者的镜头一般都跟着球走,这样能够捕捉到非常精彩的拼抢、突破、射门等等。然而,这张照片却是在射门的时候拍摄的,而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冰球比赛中射门时球的速度有多快,所以这张照片绝对不是记者看到球员射门后迅速把镜头调转过来对准守门员拍摄的,而是记者预感到球员要射门后,提前把镜头对准了守门员,终于“等到”了守门员抓球的这一瞬间。这就是经验,这就是记者对项目的了解。
而对于体育摄影来说,了解项目的特点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需要做的工作其实足以汗牛充栋——比如,了解环境的特点:环境中哪些因素可以为你所用,可以让你的照片变得更加地精美、有气势、有意境。
图5由吉林分社记者王昊飞拍摄,名为“音符”。照片显示的是,1月3日,小选手在在开幕式上的文艺演出“拼”中进行表演。
冰面上的灯光仿佛五线谱,而四位小选手身着红色运动服宛若音符般跳跃。记者巧妙地运用了现场的灯光来营造这个幻美的氛围:这样的瞬间如果不带上环境中这些光线形成的线条的话,那就失色太多了。然而要拍摄这样的照片必须对现场的环境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记者在拍摄这张照片前就多次观摩了开幕式的彩排,并对这个瞬间有所准备。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抓住了这些一闪即逝的灯光。现场的环境对摄影记者来说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你读得越多,获得的也就越多,而环境中可用的东西永远没有尽头。
图6名为“三头六臂”,是广东分社记者梁旭拍摄。讲的是:1月8日,吉林队队员在速度滑冰女子集体滑决赛中角逐。
这张照片的妙处在于三位选手的身体几乎重叠,但手脚却向四处伸展,有点“千手观音”的奇幻色彩,而画龙点睛之笔则是冰面的倒影。记者非常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些倒影,并与运动员奇妙的动作结合在一起,让这张照片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相比于室内的比赛,室外的比赛则是另外一种风格:更多的自然、更多的风景、更多的阳光和天空。
图7由辽宁分社记者姚剑锋拍摄,名为“冬日树语”的照片,显示的是:1月12日,哈尔滨市选手张义威在单板滑雪U形场地自选动作比赛中。
在一片冬日深邃树林的映衬下,身着鲜艳衣服,脚踩花样单板的少年在空中飞跃,显得格外的耀眼。背景的环境在这张照片中起到了烘托气氛、营造气场的作用,并与运动员相映成趣,展示了一种“心静似高山不动,气浮如流水不安”的境界,引人无限遐想。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背景并不是信手拈来的,尤其是在雪上项目比赛中,要找到一个不错的角度和位置,通常需要扛着沉重的设备跋涉数公里。就以这张“冬日树语”来说,可以拍到后面树林的位置其实只是整个赛场非常小的一个角落;详细说来就在赛道中间大概仅有3-5米的一段,如果位置太靠前,背景可能会过于虚化而无法显出树林的苍茫和凝重,而如果位置太靠后,则有可能把运动员和背景叠在一起。因此,要找到并确定这个位置,需要记者来来回回在赛道边尝试多次。想得到一张好照片,往往需要无数的汗水和辛劳,但从照片上是看不到这些的。而如果一个记者有足够的运气的话,他甚至能够将环境中的因素化为照片中神奇的亮点。
图8名为“驭光飞行”,是吉林分社记者张楠拍摄的,显示的是:1月8日,长春市队选手李超在北欧两项的跳台滑雪比赛中。
在这张照片中,李超正好“踩”在了太阳之上,阳光透过他的滑雪板,发出迷人的眩光。这样的瞬间应该说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里面,但绝对不是偶然。张楠选取这个角度就是为了拍到一张运动员“飞越阳光”的照片,在多次尝试后,太阳的位置恰好如愿以偿地“到达”了运动员脚下的位置,完成了这张鬼斧神工的照片。如果记者没有事先对运动员飞行轨迹的观察和对太阳在画面中位置的设计,我们无法欣赏到这样神奇的画面。一个优秀的体育摄影者就是应该善于将所拍摄的项目特点与环境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人们从他的照片中不仅能够一下子看出所拍摄的项目,而且还会因其构思的巧妙而拍掌叫绝。
图9名为“十字飞行”,是天津分社记者岳月伟拍摄的:1月6日,长春队选手宁琴在自由式滑雪女子雪上技巧团体比赛中。
这张照片看上去仿佛是从空中俯拍的,但实际上记者是巧妙地将北大壶滑雪场特殊的环境特点与选手的特点结合到一起而创作成功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场在一个非常陡峭的山坡上,在这个赛道上设有两个跳台,选手有两次跃起的机会,而记者的拍摄点就在一个与第二个跳台几乎一样高的位置。因此,当选手在第二个跳台跃起时,记者就有机会将她与后面的山坡赛道合到一起。而这张“十字飞行”之所以看上去好像空中高点俯拍的原因是,选手的脑袋朝向镜头;实际上在拍摄时,这个选手的身体应该是与地面几乎平行的。这样,记者的镜头正对着选手的脑袋。而且这个瞬间应该说是记者抓住了仅有的一次机会拍摄完成的。因为团体比赛每个选手只跳一次,而且只有个人冠军宁琴在第二个跳台能做出这种空翻的动作。所以,这张照片弥足珍贵。树林、阳光、赛道,赛场上可以借用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仔细地看看你的周围,有些因素的效果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图10名为“镜中窥赛”,是黑龙江分社记者王松拍摄的:1月12日,当乌鲁木齐市代表队选手翟越在比赛中腾空时,她的身影映在了一位观众的雪镜上。
雪镜绝对是一件秘密武器,一名选手在雪镜上飞舞,让人不得不佩服记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记者从雪镜强烈的反光能力中,联想到了如果能在其中拍到选手的空中动作会有什么效果。所以,观察环境不仅要有宏观的视野,还要有微观的视角——从大到小,从小至微,再加上思考和联想。那么,雪场上最微小的是什么呢?雪花。而雪花如何能为我所用呢?雪花有一个特点:轻而松软,随时都有可能被运动员的滑板所激荡而飘扬在空中,尤其是在转弯的时候。
图11名为“暴风雪”,是北京分社记者罗晓光拍摄的:1月7日,哈尔滨队选手吴迪洋在单板滑雪男子平行大回转比赛中。
在这张照片中,漫天飞舞的雪花衬着运动员鲜艳的衣服和倾斜的身体,使照片充满了动感。不过,依然要解释一下的是,并不是每个转弯都能掀起这样大的“暴风雪”,这个跟转弯处的雪面的坚实度和选手的技术特点与发挥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为转弯时,有的选手滑过之后只是轻轻地掀起一点“毛毛雪”,但有的选手在这里却能够弄个遮天蔽日。就普遍性来讲,转弯的角度越大,转弯的难度就越大,越容易造成“暴风雪”。所以,记者在拍摄时绝对是下足了功夫,并最终选取了这样一个位置和角度。除了利用现场环境的各种因素做文章之外,相机和镜头的各种功能和特性也能帮助摄影者创造出奇妙的效果。
图12名为“冲刺”,是山东分社记者李紫恒拍摄的:1月6日,大兴安岭地区队选手李佰林在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决赛中冲向终点。
这张照片使用的是摄影艺术的“独门绝技”——慢门追拍。这种技术能使主体人物清晰而背景虚化,尤其在背景比较纷乱时特别能够突出主体,而得到的画面是人们无法在现实中看到的。慢速快门是摄影的特性之一,同时也是别的艺术形式所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慢速快门经常被用来制造或夸张动感,或营造一种如幻似梦的感觉。
图13由新疆分社记者沙达提拍摄,名为“排队”。照片显示的是:1月8日,参赛选手们在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比赛中列队前进。
在慢速快门的作用下,冰面的质感完全消失,仿佛白色的乳液,将选手的身影衬托得更有动感。而由于选手的运动速度和频率不同,因此在画面中有的实,有的虚;这种虚虚实实正好形成了特殊的韵律,仿佛远处“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摄影艺术博大浩如烟海,慢门也不过是其沧海一粟:既然如此,我们没有理由守着一座“金山”却抱残守缺,为何不多尝试一些手法、多利用一点摄影的特性来为我们的照片增色呢?
图14名为“在彩虹上滑雪”,是总社记者费茂华拍摄的。1月7日,齐齐哈尔市队的女选手孔凡钰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规定动作的比赛中进行空中翻转时,仿佛从太阳的光晕上滑下来。
这张照片利用了镜头的一种特性:当你把镜头对准太阳或者某个发光物体时,在某一个角度,太阳或发光体周围会出现绚丽的光晕。当然,记者的目的本来不过是想把选手的空中动作和这个光晕拍到一起,没想到运气将在空中翻转的孔凡钰带到了光晕的边缘,而且动作也恰到好处——生活中到处都有意外。
而下面图15看上去则更像是意外了。
这张由河南分社记者赵鹏拍摄的名为“飞天”的照片,显示的是:1月8日,黑河市选手吴树迪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团体项目比赛中完成空中翻滚动作时,仿佛用手触摸天上的太阳。
在这张照片中,选手的手正好放在太阳上面——这是运气所致。但照片其他的精彩部分则是用心良苦的结果:整个画面呈现出湛蓝色,如大海。而我们都知道,正常的天空和太阳是不会呈现如此奇妙的景观。所有的疑问只有一个答案:色温——摄影者在拍摄时有意调低了色温,营造了这种蓝色的瑰丽氛围。色温准确是我们在初学摄影时必须牢记的一个基本准则,然而有的准则或许能够被打破,关键看你打破得是否合理。
艺术有时候就是这样,它源于生活,但又有别于真实的生活。不仅如此,而有的相机甚至能够帮助摄影者创造出完全与现实不符的画面。
图16由吉林分社记者林宏拍摄,名为“幻日”。照片显示的是:1月12日,哈尔滨队选手冯静雪在单板滑雪U形场地女子自选动作比赛中。
天空中为何出现了4个太阳?难道是“在夜的世界里袭来的是阵阵的热风/黎明泛红的天空中燃烧着九个太阳/喔!喔!九个太阳”?其实说来也简单,这张照片在拍摄时使用了相机的多次曝光功能,在短时间内在一张“底片”上进行了四次曝光。相机的这种功能赋予了这张照片一种魔幻的效果——摄影有时就是一种游戏,不是吗?也许以游戏的心态,以探索的态度,以冒险的精神来进行我们的摄影创作,我们就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妙的画面,而这也正是征战冬运会16名新华社摄影记者所追求的梦想——更美、更妙、更绝。
图1.“猫女”:1月4日,哈尔滨队选手朱秋颖在第12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表演自由滑比赛中角逐。她在比赛中打扮成百老汇“猫女”模样,引起观众的注意。张晨 摄
图2.“悬空球”。蔺以光 摄
图3.“空中飞人”。许畅 摄
图4.“抓住了”。李俊东 摄
图5.“音符”。王昊飞 摄
图6.“三头六臂”。梁旭 摄
图7.“冬日树语”。姚剑锋 摄
图8.“驭光飞行”。张楠 摄
图9.“十字飞行”。岳月伟 摄
图10.“镜中窥赛”。王松 摄
图11.“暴风雪”。罗晓光 摄
图12.“冲刺”。李紫恒 摄
图13.“排队”。沙达提 摄
图14.“在彩虹上滑雪”。费茂华 摄
图15.“飞天”。赵鹏 摄
图16.“幻日”。林宏 摄
采访冬运会的部分新华社记者在北大壶新闻中心前合影,坐者:左一吉林分社林宏、左二吉林分社张楠、左三摄影部费茂华、左四河南分社赵鹏、右一黑龙江分社王松、右二北京分社罗晓光;站者:左一辽宁分社姚剑锋、右一天津分社岳跃伟。
本届冬运会共设5个大项、12个分项、105个小项,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特点:花样滑冰的轻灵;短道速滑的速度;自由式滑雪的翻转;跳台滑雪的飞翔;冰壶的智斗;越野滑雪的艰辛;还有冰球的拼抢与碰撞⋯⋯但是,要想把一个项目拍好,首先就必须了解这个项目的特点。
图2名为“悬空球”的照片,是云南分社记者蔺以光拍摄的,它展示的就是冰球比赛中的比较有意思的瞬间。
1月12日,在男子冰球决赛中,哈尔滨队球员董征宇(右)与齐齐哈尔队球员刘伟拼抢;前面的运动员挥杆准备击打,或者控制这个不知怎么飞到了空中球时,后面的运动员正“飞马”赶来,运动员的眼神、张开的嘴等神态均恰到好处。这张照片诠释着决赛中的这一个紧张的瞬间。
图3由吉林分社摄影记者许畅拍摄,名为“空中飞人”,记录了冰球比赛中非常经典的一刻:1月7日,在男子冰球比赛中,香港队球员蔡皓光(左)在比赛中与前卫队球员拼抢时“飞”到了空中。冰球比赛最让人痴迷的就是激烈的拼抢和碰撞,而这张照片则凝固住了碰撞且“飞翔”的那一刻。当然,唯一的遗憾就是运动员都是背影,如果是正面的话,运动员的表情也能清晰地展示出来。那一定是绝妙的瞬间,不过摄影就是充满了遗憾,也因此充满了诱惑。
尽管留有遗憾,还是不得不说,相机和镜头的进步对于体育摄影者来说无疑于如虎添翼。如果时光倒回15年,像这样在赛场上突然出现的意外,要想抓住几乎比登天还难。然而当下,只要你够专注,够机敏,就能捕获精彩瞬间,而无需苦练数十年搓揉焦的绝技。如果你再加上一点经验,甚至能捕捉到图4这样的绝妙时刻。
图4名为“抓住了”,由总社记者李俊东拍摄。1月9日,在女子冰球比赛中,前卫体协队守门员霍丽娜化解险情。
这张照片的亮点在霍丽娜那因比赛紧张而瞪得很大、很圆的眼睛,而张开的手套和飞在空中的球,则为这一切进行了解释。所有的一切都非常完美,看着这张照片,你的心甚至也会随着激荡起来。这就是瞬间的魅力。然而,这样的瞬间不是能够轻易捕捉到的:一般来说,有球的比赛,摄影记者的镜头一般都跟着球走,这样能够捕捉到非常精彩的拼抢、突破、射门等等。然而,这张照片却是在射门的时候拍摄的,而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冰球比赛中射门时球的速度有多快,所以这张照片绝对不是记者看到球员射门后迅速把镜头调转过来对准守门员拍摄的,而是记者预感到球员要射门后,提前把镜头对准了守门员,终于“等到”了守门员抓球的这一瞬间。这就是经验,这就是记者对项目的了解。
而对于体育摄影来说,了解项目的特点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需要做的工作其实足以汗牛充栋——比如,了解环境的特点:环境中哪些因素可以为你所用,可以让你的照片变得更加地精美、有气势、有意境。
图5由吉林分社记者王昊飞拍摄,名为“音符”。照片显示的是,1月3日,小选手在在开幕式上的文艺演出“拼”中进行表演。
冰面上的灯光仿佛五线谱,而四位小选手身着红色运动服宛若音符般跳跃。记者巧妙地运用了现场的灯光来营造这个幻美的氛围:这样的瞬间如果不带上环境中这些光线形成的线条的话,那就失色太多了。然而要拍摄这样的照片必须对现场的环境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记者在拍摄这张照片前就多次观摩了开幕式的彩排,并对这个瞬间有所准备。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抓住了这些一闪即逝的灯光。现场的环境对摄影记者来说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你读得越多,获得的也就越多,而环境中可用的东西永远没有尽头。
图6名为“三头六臂”,是广东分社记者梁旭拍摄。讲的是:1月8日,吉林队队员在速度滑冰女子集体滑决赛中角逐。
这张照片的妙处在于三位选手的身体几乎重叠,但手脚却向四处伸展,有点“千手观音”的奇幻色彩,而画龙点睛之笔则是冰面的倒影。记者非常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些倒影,并与运动员奇妙的动作结合在一起,让这张照片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相比于室内的比赛,室外的比赛则是另外一种风格:更多的自然、更多的风景、更多的阳光和天空。
图7由辽宁分社记者姚剑锋拍摄,名为“冬日树语”的照片,显示的是:1月12日,哈尔滨市选手张义威在单板滑雪U形场地自选动作比赛中。
在一片冬日深邃树林的映衬下,身着鲜艳衣服,脚踩花样单板的少年在空中飞跃,显得格外的耀眼。背景的环境在这张照片中起到了烘托气氛、营造气场的作用,并与运动员相映成趣,展示了一种“心静似高山不动,气浮如流水不安”的境界,引人无限遐想。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背景并不是信手拈来的,尤其是在雪上项目比赛中,要找到一个不错的角度和位置,通常需要扛着沉重的设备跋涉数公里。就以这张“冬日树语”来说,可以拍到后面树林的位置其实只是整个赛场非常小的一个角落;详细说来就在赛道中间大概仅有3-5米的一段,如果位置太靠前,背景可能会过于虚化而无法显出树林的苍茫和凝重,而如果位置太靠后,则有可能把运动员和背景叠在一起。因此,要找到并确定这个位置,需要记者来来回回在赛道边尝试多次。想得到一张好照片,往往需要无数的汗水和辛劳,但从照片上是看不到这些的。而如果一个记者有足够的运气的话,他甚至能够将环境中的因素化为照片中神奇的亮点。
图8名为“驭光飞行”,是吉林分社记者张楠拍摄的,显示的是:1月8日,长春市队选手李超在北欧两项的跳台滑雪比赛中。
在这张照片中,李超正好“踩”在了太阳之上,阳光透过他的滑雪板,发出迷人的眩光。这样的瞬间应该说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里面,但绝对不是偶然。张楠选取这个角度就是为了拍到一张运动员“飞越阳光”的照片,在多次尝试后,太阳的位置恰好如愿以偿地“到达”了运动员脚下的位置,完成了这张鬼斧神工的照片。如果记者没有事先对运动员飞行轨迹的观察和对太阳在画面中位置的设计,我们无法欣赏到这样神奇的画面。一个优秀的体育摄影者就是应该善于将所拍摄的项目特点与环境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人们从他的照片中不仅能够一下子看出所拍摄的项目,而且还会因其构思的巧妙而拍掌叫绝。
图9名为“十字飞行”,是天津分社记者岳月伟拍摄的:1月6日,长春队选手宁琴在自由式滑雪女子雪上技巧团体比赛中。
这张照片看上去仿佛是从空中俯拍的,但实际上记者是巧妙地将北大壶滑雪场特殊的环境特点与选手的特点结合到一起而创作成功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场在一个非常陡峭的山坡上,在这个赛道上设有两个跳台,选手有两次跃起的机会,而记者的拍摄点就在一个与第二个跳台几乎一样高的位置。因此,当选手在第二个跳台跃起时,记者就有机会将她与后面的山坡赛道合到一起。而这张“十字飞行”之所以看上去好像空中高点俯拍的原因是,选手的脑袋朝向镜头;实际上在拍摄时,这个选手的身体应该是与地面几乎平行的。这样,记者的镜头正对着选手的脑袋。而且这个瞬间应该说是记者抓住了仅有的一次机会拍摄完成的。因为团体比赛每个选手只跳一次,而且只有个人冠军宁琴在第二个跳台能做出这种空翻的动作。所以,这张照片弥足珍贵。树林、阳光、赛道,赛场上可以借用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仔细地看看你的周围,有些因素的效果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图10名为“镜中窥赛”,是黑龙江分社记者王松拍摄的:1月12日,当乌鲁木齐市代表队选手翟越在比赛中腾空时,她的身影映在了一位观众的雪镜上。
雪镜绝对是一件秘密武器,一名选手在雪镜上飞舞,让人不得不佩服记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记者从雪镜强烈的反光能力中,联想到了如果能在其中拍到选手的空中动作会有什么效果。所以,观察环境不仅要有宏观的视野,还要有微观的视角——从大到小,从小至微,再加上思考和联想。那么,雪场上最微小的是什么呢?雪花。而雪花如何能为我所用呢?雪花有一个特点:轻而松软,随时都有可能被运动员的滑板所激荡而飘扬在空中,尤其是在转弯的时候。
图11名为“暴风雪”,是北京分社记者罗晓光拍摄的:1月7日,哈尔滨队选手吴迪洋在单板滑雪男子平行大回转比赛中。
在这张照片中,漫天飞舞的雪花衬着运动员鲜艳的衣服和倾斜的身体,使照片充满了动感。不过,依然要解释一下的是,并不是每个转弯都能掀起这样大的“暴风雪”,这个跟转弯处的雪面的坚实度和选手的技术特点与发挥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为转弯时,有的选手滑过之后只是轻轻地掀起一点“毛毛雪”,但有的选手在这里却能够弄个遮天蔽日。就普遍性来讲,转弯的角度越大,转弯的难度就越大,越容易造成“暴风雪”。所以,记者在拍摄时绝对是下足了功夫,并最终选取了这样一个位置和角度。除了利用现场环境的各种因素做文章之外,相机和镜头的各种功能和特性也能帮助摄影者创造出奇妙的效果。
图12名为“冲刺”,是山东分社记者李紫恒拍摄的:1月6日,大兴安岭地区队选手李佰林在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决赛中冲向终点。
这张照片使用的是摄影艺术的“独门绝技”——慢门追拍。这种技术能使主体人物清晰而背景虚化,尤其在背景比较纷乱时特别能够突出主体,而得到的画面是人们无法在现实中看到的。慢速快门是摄影的特性之一,同时也是别的艺术形式所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慢速快门经常被用来制造或夸张动感,或营造一种如幻似梦的感觉。
图13由新疆分社记者沙达提拍摄,名为“排队”。照片显示的是:1月8日,参赛选手们在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比赛中列队前进。
在慢速快门的作用下,冰面的质感完全消失,仿佛白色的乳液,将选手的身影衬托得更有动感。而由于选手的运动速度和频率不同,因此在画面中有的实,有的虚;这种虚虚实实正好形成了特殊的韵律,仿佛远处“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摄影艺术博大浩如烟海,慢门也不过是其沧海一粟:既然如此,我们没有理由守着一座“金山”却抱残守缺,为何不多尝试一些手法、多利用一点摄影的特性来为我们的照片增色呢?
图14名为“在彩虹上滑雪”,是总社记者费茂华拍摄的。1月7日,齐齐哈尔市队的女选手孔凡钰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规定动作的比赛中进行空中翻转时,仿佛从太阳的光晕上滑下来。
这张照片利用了镜头的一种特性:当你把镜头对准太阳或者某个发光物体时,在某一个角度,太阳或发光体周围会出现绚丽的光晕。当然,记者的目的本来不过是想把选手的空中动作和这个光晕拍到一起,没想到运气将在空中翻转的孔凡钰带到了光晕的边缘,而且动作也恰到好处——生活中到处都有意外。
而下面图15看上去则更像是意外了。
这张由河南分社记者赵鹏拍摄的名为“飞天”的照片,显示的是:1月8日,黑河市选手吴树迪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团体项目比赛中完成空中翻滚动作时,仿佛用手触摸天上的太阳。
在这张照片中,选手的手正好放在太阳上面——这是运气所致。但照片其他的精彩部分则是用心良苦的结果:整个画面呈现出湛蓝色,如大海。而我们都知道,正常的天空和太阳是不会呈现如此奇妙的景观。所有的疑问只有一个答案:色温——摄影者在拍摄时有意调低了色温,营造了这种蓝色的瑰丽氛围。色温准确是我们在初学摄影时必须牢记的一个基本准则,然而有的准则或许能够被打破,关键看你打破得是否合理。
艺术有时候就是这样,它源于生活,但又有别于真实的生活。不仅如此,而有的相机甚至能够帮助摄影者创造出完全与现实不符的画面。
图16由吉林分社记者林宏拍摄,名为“幻日”。照片显示的是:1月12日,哈尔滨队选手冯静雪在单板滑雪U形场地女子自选动作比赛中。
天空中为何出现了4个太阳?难道是“在夜的世界里袭来的是阵阵的热风/黎明泛红的天空中燃烧着九个太阳/喔!喔!九个太阳”?其实说来也简单,这张照片在拍摄时使用了相机的多次曝光功能,在短时间内在一张“底片”上进行了四次曝光。相机的这种功能赋予了这张照片一种魔幻的效果——摄影有时就是一种游戏,不是吗?也许以游戏的心态,以探索的态度,以冒险的精神来进行我们的摄影创作,我们就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妙的画面,而这也正是征战冬运会16名新华社摄影记者所追求的梦想——更美、更妙、更绝。
图1.“猫女”:1月4日,哈尔滨队选手朱秋颖在第12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表演自由滑比赛中角逐。她在比赛中打扮成百老汇“猫女”模样,引起观众的注意。张晨 摄
图2.“悬空球”。蔺以光 摄
图3.“空中飞人”。许畅 摄
图4.“抓住了”。李俊东 摄
图5.“音符”。王昊飞 摄
图6.“三头六臂”。梁旭 摄
图7.“冬日树语”。姚剑锋 摄
图8.“驭光飞行”。张楠 摄
图9.“十字飞行”。岳月伟 摄
图10.“镜中窥赛”。王松 摄
图11.“暴风雪”。罗晓光 摄
图12.“冲刺”。李紫恒 摄
图13.“排队”。沙达提 摄
图14.“在彩虹上滑雪”。费茂华 摄
图15.“飞天”。赵鹏 摄
图16.“幻日”。林宏 摄
采访冬运会的部分新华社记者在北大壶新闻中心前合影,坐者:左一吉林分社林宏、左二吉林分社张楠、左三摄影部费茂华、左四河南分社赵鹏、右一黑龙江分社王松、右二北京分社罗晓光;站者:左一辽宁分社姚剑锋、右一天津分社岳跃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