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美 更妙 更绝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yu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月3日至13日,第十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吉林省的长春市和吉林市召开,16名新华社记者在白天最低温度达到零下25摄氏度的极度深寒中度过了11个难忘的日夜。在那里,这些比较缺乏冰雪运动拍摄经验的年轻人,尽情地燃烧自己的激情,爆发自己的小宇宙、放纵自己奔腾的心,只为了追求更美、更妙、更绝的瞬间。
  本届冬运会共设5个大项、12个分项、105个小项,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特点:花样滑冰的轻灵;短道速滑的速度;自由式滑雪的翻转;跳台滑雪的飞翔;冰壶的智斗;越野滑雪的艰辛;还有冰球的拼抢与碰撞⋯⋯但是,要想把一个项目拍好,首先就必须了解这个项目的特点。
  图2名为“悬空球”的照片,是云南分社记者蔺以光拍摄的,它展示的就是冰球比赛中的比较有意思的瞬间。
  1月12日,在男子冰球决赛中,哈尔滨队球员董征宇(右)与齐齐哈尔队球员刘伟拼抢;前面的运动员挥杆准备击打,或者控制这个不知怎么飞到了空中球时,后面的运动员正“飞马”赶来,运动员的眼神、张开的嘴等神态均恰到好处。这张照片诠释着决赛中的这一个紧张的瞬间。
  图3由吉林分社摄影记者许畅拍摄,名为“空中飞人”,记录了冰球比赛中非常经典的一刻:1月7日,在男子冰球比赛中,香港队球员蔡皓光(左)在比赛中与前卫队球员拼抢时“飞”到了空中。冰球比赛最让人痴迷的就是激烈的拼抢和碰撞,而这张照片则凝固住了碰撞且“飞翔”的那一刻。当然,唯一的遗憾就是运动员都是背影,如果是正面的话,运动员的表情也能清晰地展示出来。那一定是绝妙的瞬间,不过摄影就是充满了遗憾,也因此充满了诱惑。
  尽管留有遗憾,还是不得不说,相机和镜头的进步对于体育摄影者来说无疑于如虎添翼。如果时光倒回15年,像这样在赛场上突然出现的意外,要想抓住几乎比登天还难。然而当下,只要你够专注,够机敏,就能捕获精彩瞬间,而无需苦练数十年搓揉焦的绝技。如果你再加上一点经验,甚至能捕捉到图4这样的绝妙时刻。
  图4名为“抓住了”,由总社记者李俊东拍摄。1月9日,在女子冰球比赛中,前卫体协队守门员霍丽娜化解险情。
  这张照片的亮点在霍丽娜那因比赛紧张而瞪得很大、很圆的眼睛,而张开的手套和飞在空中的球,则为这一切进行了解释。所有的一切都非常完美,看着这张照片,你的心甚至也会随着激荡起来。这就是瞬间的魅力。然而,这样的瞬间不是能够轻易捕捉到的:一般来说,有球的比赛,摄影记者的镜头一般都跟着球走,这样能够捕捉到非常精彩的拼抢、突破、射门等等。然而,这张照片却是在射门的时候拍摄的,而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冰球比赛中射门时球的速度有多快,所以这张照片绝对不是记者看到球员射门后迅速把镜头调转过来对准守门员拍摄的,而是记者预感到球员要射门后,提前把镜头对准了守门员,终于“等到”了守门员抓球的这一瞬间。这就是经验,这就是记者对项目的了解。
  而对于体育摄影来说,了解项目的特点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需要做的工作其实足以汗牛充栋——比如,了解环境的特点:环境中哪些因素可以为你所用,可以让你的照片变得更加地精美、有气势、有意境。
  图5由吉林分社记者王昊飞拍摄,名为“音符”。照片显示的是,1月3日,小选手在在开幕式上的文艺演出“拼”中进行表演。
  冰面上的灯光仿佛五线谱,而四位小选手身着红色运动服宛若音符般跳跃。记者巧妙地运用了现场的灯光来营造这个幻美的氛围:这样的瞬间如果不带上环境中这些光线形成的线条的话,那就失色太多了。然而要拍摄这样的照片必须对现场的环境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记者在拍摄这张照片前就多次观摩了开幕式的彩排,并对这个瞬间有所准备。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抓住了这些一闪即逝的灯光。现场的环境对摄影记者来说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你读得越多,获得的也就越多,而环境中可用的东西永远没有尽头。
  图6名为“三头六臂”,是广东分社记者梁旭拍摄。讲的是:1月8日,吉林队队员在速度滑冰女子集体滑决赛中角逐。
  这张照片的妙处在于三位选手的身体几乎重叠,但手脚却向四处伸展,有点“千手观音”的奇幻色彩,而画龙点睛之笔则是冰面的倒影。记者非常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些倒影,并与运动员奇妙的动作结合在一起,让这张照片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相比于室内的比赛,室外的比赛则是另外一种风格:更多的自然、更多的风景、更多的阳光和天空。
  图7由辽宁分社记者姚剑锋拍摄,名为“冬日树语”的照片,显示的是:1月12日,哈尔滨市选手张义威在单板滑雪U形场地自选动作比赛中。
  在一片冬日深邃树林的映衬下,身着鲜艳衣服,脚踩花样单板的少年在空中飞跃,显得格外的耀眼。背景的环境在这张照片中起到了烘托气氛、营造气场的作用,并与运动员相映成趣,展示了一种“心静似高山不动,气浮如流水不安”的境界,引人无限遐想。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背景并不是信手拈来的,尤其是在雪上项目比赛中,要找到一个不错的角度和位置,通常需要扛着沉重的设备跋涉数公里。就以这张“冬日树语”来说,可以拍到后面树林的位置其实只是整个赛场非常小的一个角落;详细说来就在赛道中间大概仅有3-5米的一段,如果位置太靠前,背景可能会过于虚化而无法显出树林的苍茫和凝重,而如果位置太靠后,则有可能把运动员和背景叠在一起。因此,要找到并确定这个位置,需要记者来来回回在赛道边尝试多次。想得到一张好照片,往往需要无数的汗水和辛劳,但从照片上是看不到这些的。而如果一个记者有足够的运气的话,他甚至能够将环境中的因素化为照片中神奇的亮点。
  图8名为“驭光飞行”,是吉林分社记者张楠拍摄的,显示的是:1月8日,长春市队选手李超在北欧两项的跳台滑雪比赛中。
  在这张照片中,李超正好“踩”在了太阳之上,阳光透过他的滑雪板,发出迷人的眩光。这样的瞬间应该说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里面,但绝对不是偶然。张楠选取这个角度就是为了拍到一张运动员“飞越阳光”的照片,在多次尝试后,太阳的位置恰好如愿以偿地“到达”了运动员脚下的位置,完成了这张鬼斧神工的照片。如果记者没有事先对运动员飞行轨迹的观察和对太阳在画面中位置的设计,我们无法欣赏到这样神奇的画面。一个优秀的体育摄影者就是应该善于将所拍摄的项目特点与环境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人们从他的照片中不仅能够一下子看出所拍摄的项目,而且还会因其构思的巧妙而拍掌叫绝。
  图9名为“十字飞行”,是天津分社记者岳月伟拍摄的:1月6日,长春队选手宁琴在自由式滑雪女子雪上技巧团体比赛中。
  这张照片看上去仿佛是从空中俯拍的,但实际上记者是巧妙地将北大壶滑雪场特殊的环境特点与选手的特点结合到一起而创作成功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场在一个非常陡峭的山坡上,在这个赛道上设有两个跳台,选手有两次跃起的机会,而记者的拍摄点就在一个与第二个跳台几乎一样高的位置。因此,当选手在第二个跳台跃起时,记者就有机会将她与后面的山坡赛道合到一起。而这张“十字飞行”之所以看上去好像空中高点俯拍的原因是,选手的脑袋朝向镜头;实际上在拍摄时,这个选手的身体应该是与地面几乎平行的。这样,记者的镜头正对着选手的脑袋。而且这个瞬间应该说是记者抓住了仅有的一次机会拍摄完成的。因为团体比赛每个选手只跳一次,而且只有个人冠军宁琴在第二个跳台能做出这种空翻的动作。所以,这张照片弥足珍贵。树林、阳光、赛道,赛场上可以借用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仔细地看看你的周围,有些因素的效果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图10名为“镜中窥赛”,是黑龙江分社记者王松拍摄的:1月12日,当乌鲁木齐市代表队选手翟越在比赛中腾空时,她的身影映在了一位观众的雪镜上。
  雪镜绝对是一件秘密武器,一名选手在雪镜上飞舞,让人不得不佩服记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记者从雪镜强烈的反光能力中,联想到了如果能在其中拍到选手的空中动作会有什么效果。所以,观察环境不仅要有宏观的视野,还要有微观的视角——从大到小,从小至微,再加上思考和联想。那么,雪场上最微小的是什么呢?雪花。而雪花如何能为我所用呢?雪花有一个特点:轻而松软,随时都有可能被运动员的滑板所激荡而飘扬在空中,尤其是在转弯的时候。
  图11名为“暴风雪”,是北京分社记者罗晓光拍摄的:1月7日,哈尔滨队选手吴迪洋在单板滑雪男子平行大回转比赛中。
  在这张照片中,漫天飞舞的雪花衬着运动员鲜艳的衣服和倾斜的身体,使照片充满了动感。不过,依然要解释一下的是,并不是每个转弯都能掀起这样大的“暴风雪”,这个跟转弯处的雪面的坚实度和选手的技术特点与发挥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为转弯时,有的选手滑过之后只是轻轻地掀起一点“毛毛雪”,但有的选手在这里却能够弄个遮天蔽日。就普遍性来讲,转弯的角度越大,转弯的难度就越大,越容易造成“暴风雪”。所以,记者在拍摄时绝对是下足了功夫,并最终选取了这样一个位置和角度。除了利用现场环境的各种因素做文章之外,相机和镜头的各种功能和特性也能帮助摄影者创造出奇妙的效果。
  图12名为“冲刺”,是山东分社记者李紫恒拍摄的:1月6日,大兴安岭地区队选手李佰林在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决赛中冲向终点。
  这张照片使用的是摄影艺术的“独门绝技”——慢门追拍。这种技术能使主体人物清晰而背景虚化,尤其在背景比较纷乱时特别能够突出主体,而得到的画面是人们无法在现实中看到的。慢速快门是摄影的特性之一,同时也是别的艺术形式所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慢速快门经常被用来制造或夸张动感,或营造一种如幻似梦的感觉。
  图13由新疆分社记者沙达提拍摄,名为“排队”。照片显示的是:1月8日,参赛选手们在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比赛中列队前进。
  在慢速快门的作用下,冰面的质感完全消失,仿佛白色的乳液,将选手的身影衬托得更有动感。而由于选手的运动速度和频率不同,因此在画面中有的实,有的虚;这种虚虚实实正好形成了特殊的韵律,仿佛远处“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摄影艺术博大浩如烟海,慢门也不过是其沧海一粟:既然如此,我们没有理由守着一座“金山”却抱残守缺,为何不多尝试一些手法、多利用一点摄影的特性来为我们的照片增色呢?
  图14名为“在彩虹上滑雪”,是总社记者费茂华拍摄的。1月7日,齐齐哈尔市队的女选手孔凡钰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规定动作的比赛中进行空中翻转时,仿佛从太阳的光晕上滑下来。
  这张照片利用了镜头的一种特性:当你把镜头对准太阳或者某个发光物体时,在某一个角度,太阳或发光体周围会出现绚丽的光晕。当然,记者的目的本来不过是想把选手的空中动作和这个光晕拍到一起,没想到运气将在空中翻转的孔凡钰带到了光晕的边缘,而且动作也恰到好处——生活中到处都有意外。
  而下面图15看上去则更像是意外了。
  这张由河南分社记者赵鹏拍摄的名为“飞天”的照片,显示的是:1月8日,黑河市选手吴树迪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团体项目比赛中完成空中翻滚动作时,仿佛用手触摸天上的太阳。
  在这张照片中,选手的手正好放在太阳上面——这是运气所致。但照片其他的精彩部分则是用心良苦的结果:整个画面呈现出湛蓝色,如大海。而我们都知道,正常的天空和太阳是不会呈现如此奇妙的景观。所有的疑问只有一个答案:色温——摄影者在拍摄时有意调低了色温,营造了这种蓝色的瑰丽氛围。色温准确是我们在初学摄影时必须牢记的一个基本准则,然而有的准则或许能够被打破,关键看你打破得是否合理。
  艺术有时候就是这样,它源于生活,但又有别于真实的生活。不仅如此,而有的相机甚至能够帮助摄影者创造出完全与现实不符的画面。
  图16由吉林分社记者林宏拍摄,名为“幻日”。照片显示的是:1月12日,哈尔滨队选手冯静雪在单板滑雪U形场地女子自选动作比赛中。
  天空中为何出现了4个太阳?难道是“在夜的世界里袭来的是阵阵的热风/黎明泛红的天空中燃烧着九个太阳/喔!喔!九个太阳”?其实说来也简单,这张照片在拍摄时使用了相机的多次曝光功能,在短时间内在一张“底片”上进行了四次曝光。相机的这种功能赋予了这张照片一种魔幻的效果——摄影有时就是一种游戏,不是吗?也许以游戏的心态,以探索的态度,以冒险的精神来进行我们的摄影创作,我们就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妙的画面,而这也正是征战冬运会16名新华社摄影记者所追求的梦想——更美、更妙、更绝。
  
   图1.“猫女”:1月4日,哈尔滨队选手朱秋颖在第12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表演自由滑比赛中角逐。她在比赛中打扮成百老汇“猫女”模样,引起观众的注意。张晨 摄
   图2.“悬空球”。蔺以光 摄
   图3.“空中飞人”。许畅 摄
   图4.“抓住了”。李俊东 摄
   图5.“音符”。王昊飞 摄
   图6.“三头六臂”。梁旭 摄
   图7.“冬日树语”。姚剑锋 摄
   图8.“驭光飞行”。张楠 摄
   图9.“十字飞行”。岳月伟 摄
   图10.“镜中窥赛”。王松 摄
   图11.“暴风雪”。罗晓光 摄
   图12.“冲刺”。李紫恒 摄
   图13.“排队”。沙达提 摄
   图14.“在彩虹上滑雪”。费茂华 摄
   图15.“飞天”。赵鹏 摄
   图16.“幻日”。林宏 摄
   采访冬运会的部分新华社记者在北大壶新闻中心前合影,坐者:左一吉林分社林宏、左二吉林分社张楠、左三摄影部费茂华、左四河南分社赵鹏、右一黑龙江分社王松、右二北京分社罗晓光;站者:左一辽宁分社姚剑锋、右一天津分社岳跃伟。
其他文献
眼看着北京一天天冷起来的时候,意外收到了奥神传媒南下黄石的邀约,着实是一件令人开心的幸事。“沿着铁路去旅行”是奥神的朋友们一直所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于我而言,共鸣有加。在我看来,去陌生的地方就是旅行,其最大的奥秘无非是给眼睛一点陌生感。  至于交通工具,飞机高来高去,直奔目的地,节奏快得让你觉得旅行成了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汽车颠簸劳顿,安全性又差,实在是劳神费心,也让轻松愉悦的旅行失色不少——还是
期刊
1月19日,柯达公司根据美国破产法案第11条的规定,向法院提出因丧失偿付能力而改组的要求。柯达公司创立于1880年,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柯达称,公司此举将实现其专利技术资产价值最大化,并预计于2013年完成重组。柯达股票近期将从纽约证券交易所摘牌。尽管企业界早已经看到这项申请迟早会来临,但对这家有132年歷史,甚至可以说具有摄影界元首地位的
期刊
我开始写《新华影事》专栏时,就想到徐澎。他的名字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  我给徐澎打电话,向他核实几件往事。他在电话那边说:“算啦,我实在没什么好写的,假如当年没有去西藏,也许……”  徐澎,1958年12月出生,南京江宁县人,1976年高中毕业后插队当了知青。1978年,他以江宁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复旦大学新闻系录取。  到他1982年毕业时,新华社江苏分社到复旦大学招学生,要摄影记者,学校老师
期刊
作为富士“X”系列产品线上的重要一环,X-E1的出现使得该系列的产品进一步得到完善,在无反相机中高端市场的争夺上也更有针对性。在X-E1之前,有X-Pro1用于对阵索尼NEX-7,而X-E1和索尼NEX-6也几乎同时发布,两款产品的单机身定价也比较接近,足以构成直接竞争关系。这几款产品的加入,使得今年的无反相机市场变得很有看头。  外观及设置  拿到X-E1的第一感觉,就是它和X-Pro1有着极高
期刊
死亡与身体  2006年夏天,一匹白色阿拉伯骏马奔驰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一座山顶上,正当骑手处在陶醉状态时,这匹不断加速的白马突然摇晃,竖起双蹄,之后倒地并压在骑手的身上。马挣扎站起,四蹄不停踢在已昏厥的骑手的背上,就在它再次轰然倒下死亡瞬间,骑手醒来挪动自己剧痛的身体才躲过一死。这位骑手便是美国著名摄影家萨莉·曼。  在随后疗伤的日子里,遍体鳞伤、鼻青脸肿的她刚开始只能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这次濒死经验
期刊
1月15日,《摄影世界》公开发行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摄影世界》的读者、作者代表和我刊采编人员等共聚一堂,回顾这本杂志30年精彩难忘的发展历程,并对她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新华社副总编辑、摄影部主任王瑶出席座谈会,并对我刊未来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座谈会由《摄影世界》副总编辑吴笛主持。    回顾:摄影路上的良师益友  座谈会上,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丁玫首先宣读了新华社社长李从军的贺词
期刊
澳门一行让我看到了许多摄影师的作品,了解到澳门主流的两个以沙龙为主的摄影协会:澳门摄影学会和澳门沙龙摄影学会;认识了一些对摄影充满热情的摄影师;也看到了许多风格不同的片子。澳门地域较小,50万的人口也算不上庞大,但历史文化丰富,一庙一教堂的街道小巷正是许多摄影人的最爱;博彩业支撑下的澳门社会福利较好,使澳门人的生活整体安逸;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使所有接受采访的澳门摄影师都觉得自己实现了“心灵回
期刊
1846年,人类有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硝化棉纤维。  当化学家们终于把硝酸、硫酸这些可怕液体提纯到头的时候,发现它们几乎什么都能溶解,无论是金属还是岩石。若把脱脂棉放进去,一会儿就没了踪影,蒸发后剩下一小团一小团的白色絮状物。这些絮状物具有极高的燃烧速度,非常危险而难以控制,如果用来制作炸药,威力比黑火药大两三倍。因为燃爆性能过强,初时,把硝化棉放在炮弹里试验,炮弹还没来得及出膛,炮膛就先炸掉
期刊
李汝荣是澳门沙龙影艺会会员大会主席,同时还是澳门一家酒店的管理人员,主管酒店和餐饮等业务。他1979年开始喜欢摄影,有一台尼康FM2,虽然镜头还不是顶级的,但已和几个朋友坐火车到杭州、北京自由行,进行采风拍摄了。那次拍摄的一卷反转片冲出来的效果非常好,李汝荣就此对摄影产生了兴趣。1992年他加入澳门沙龙影艺会。入会之后,李汝荣的拍摄技巧提高得很快,他说:“我在协会接触许多摄影界的前辈和大师,吸收他
期刊
濠情——回归激发拍摄热情  “以前我们澳门人在葡萄牙政府管制之下,对这个地方好像没有什么归属感。好像是他人的地方,我们只是寄居在这里而已。我出生在广东,那时回到广东就像回到家里一样。后来听说澳门要回归了,一下子我觉得这里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地方了。于是我想到用摄影记录下自己家乡的景色和韵味。”在1999年,在澳门回归祖国的契机下,黎荣照拍摄出了他摄影生涯中影响最大、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个人作品《濠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