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善解人意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r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傍晚,爷爷从外面回来,草草地吃过晚饭便回房里独坐。7岁的孙女小梅不解地问妈妈:“爷爷怎么啦?”妈妈“嘘”了一声说:“爷爷心里不愉快,不要吵。”小梅点点头,早早地拿出功课来做。半小时后,爷爷出来了,妈妈端来一碗汤,叫小梅请爷爷喝汤。爷爷解释说,他今天碰到件不愉快的事,心情不太好,不过现在好多了,让大家不要担心,该唱歌的唱歌,该弹琴的弹琴。小梅说:“不,今天我们不唱歌,也不弹琴,让爷爷好好休息。”爷爷摸着体贴懂事的孙女,开心地笑了。
  这是一幅非常和谐温馨的家庭情景。是什么造就了这种温馨呢?是理解,是体贴。作为孙女的小梅,了解到爷爷心里不痛快时,主动不练琴唱歌,更不吵不闹,给爷爷一个平复心情的良好环境,多么地善解人意啊。其实,善解人意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素质,在协调家庭成员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中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不过,这种素质并不是孩子与生俱来就有的,是需要后天良好的家庭教育练就的。
  帮助孩子建立理解别人的愿望。有的家庭一味疼爱孩子,孩子只知道接受别人的关怀,体贴,不知道还应关怀别人、理解别人,日子久了,便会形成小气、内向、不合群的性格。家长应该改变这种教养模式,在给孩子爱的同时,让他也懂得要关爱、同情体贴他人,大家应该互相理解,关心和体贴。比如告诉孩子:妈妈今天不舒服,你去给妈妈倒杯热水来好吗?或者告诉他爸爸在外面辛苦工作,挣钱养活宝宝和这个家庭,我们要等到爸爸回来一起吃饭,等等。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激发孩子了解别人的愿望,善解人意也才有意义。
  提高孩子理解别人的能力。理解能力包括对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的理解,语言信息的理解能力,要随着孩子语言学习的提高而增强,这里着重谈非语言信息的理解能力。
  非语言信息一般指体态语和环境语义信息,许多“人意”就隐藏其中。我们把人的脸部表情、手脚躯体的某些含有特定意义的动作称为体态语。最简单的如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如故意重手重脚,说话大嗓门;较复杂的如双眉紧锁、一声不吭、长嗟短叹等,都反映了一定的心事,环境信息,如上面提到的爷爷掩门独坐,表明心情欠佳,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还有:全家人一反常态不说话等,都显示有什么忧喜事已经发生。常常是体态语与环境信息相结合,或加上话语,三者结合才显出某种含义。要让孩子跟家人协调生活,教给孩子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打扰大人的清静,避免因为不懂得这些特定含义的信息而激发孩子与大人之间的矛盾,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以身作则教孩子学会慰贴他人,宽解他人。上面的案例中,小梅妈妈在这方面堪称模范,她先告诉孩子爷爷可能心情不好,不要吵闹,这是当时体贴爷爷的最好方式。爷爷心情平复后,她端出汤叫小梅招呼爷爷喝,这是宽解爷爷很好的方式。在这方面,女孩子一般容易接受这方面的训练,男孩子差些,但多练习几次也是能学会的。
  有位诗人说过:能同情人的人,是伟大的人;能宽慰别人的心,是崇高的心。每个人都有碰到困难,烦恼的时候,这时都想得到别人的宽解、帮助。家人同学、邻里间都是这样,我们从小培养孩子善解人意的心理素质,就能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协调和处理好与家人、小朋友等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环境。
其他文献
我从女儿刚满1岁开始就训练她砌积木,可她不喜欢玩积木玩具,砌一二块就跑开了,按书上的理论要求,1岁多的孩子是可以砌八九块积木的,面对这么大的差距,我困惑了很久。我买尽了市面上各种各样型号的积木,并收起了家里所有的其他玩具,只允许女儿玩积木。结果,女儿被惹怒了,扔掉积木块,躺在地板上耍赖。  后来,慢慢地,家里几套积木一块也见不着了……  女儿不喜欢玩积木,但其他玩具却玩得津津有味。她特别喜欢玩球,
个案:  门铃响了,来访的是贝塔的一个同事。贝塔开始和同事聊天,但只要妈妈和别人聊天,女儿拉拉就会像小蝴蝶一样飘向妈妈,喋喋不休地插嘴。这次也不例外:“妈妈,我要打电话。”“妈妈,帮我拿仙女面具。”“妈妈,我要喝水。”“妈妈……”贝塔对拉拉说:“宝贝,妈妈在和客人聊天,你自己玩一会儿。”但拉拉依旧吵个不停,贝塔的心变得有些烦乱,无法和同事继续交流。同事没坐多久就道别走了,贝塔尴尬极了。  大多数的
美国纽约大学的儿童发育专家对儿童气质进行了长期研究后,把儿童气质归纳为9个维度。要了解儿童气质的概念,就要先了解这9个维度。    活动水平    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量。活动量大的孩子显得较有朝气,有探索性,但有时会因好动而影响既定任务的完成,或在活动中干扰他人。活动量少的孩子安静,做事较细心,有耐性,但往往显得办事速度较慢、效率低。    节律性    指饮食、大便、睡眠等生物功能的节律性
一天傍晚,我和儿子出去散步。看到前面围着一堆人,神情凝重,指指点点,正焦急地讨论着什么。于是,我拉着儿子紧走几步,也过去瞅瞅。  原来,一个约莫50多岁的老人,闭着眼,痛苦地蜷缩在人行道的树干旁。围观的人群自觉地离开他几公尺远,仿佛是孙悟空给唐僧画下的“隔离圈”。大家边议论边猜测着:“大概是心脏病犯了吧,真是可怜!”一位白发大妈皱着眉说:“谁做做好事,过去扶他坐起来,地下凉呀……”立马有几个人一起
宋雅迪等
星星妈:“女儿今年6岁了,整天没完没了地问‘为什么’,很多问题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总感觉很为难。请问,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该怎么办?”  提问是孩子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心理特征。孩子2~3岁后开始喜欢问问题,6岁左右达到了高峰。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脑海里似乎有永远也问不完的问题。  回答问题是父母传授孩子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父母对待孩子“为什么
说起挫折教育,许多家长以为就是刻意让孩子吃苦、受打击。这是对挫折教育的曲解。其实,挫折教育完全可以融入孩子日常生活的点滴中。    ◎“等待”训练,练出宝宝好耐力  5岁的童童是个急性子,每次想吃什么、玩什么都要立即拿到手,爸妈动作稍微迟一点,他就大吵大闹,甚至赌气不理会父母。这让童童爸妈烦恼不已,不知道怎么去应付这个“急躁精”。  分析:“等待”是孩子生活中必须学会的,对孩子的“等待训练”需要从
点点今年4岁,平时最爱听故事,对自己翻书却没什么兴趣。想到“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点点妈总想让孩子早日养成自己阅读的习惯,也好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虽然妈妈花了不少时间、金钱,买回大量图书和画册,点点却似乎并不领情。妈妈陪着边翻书边给讲解时他还坐得住,但只要妈妈一离开,买回来的图画书就被扔在一边,有时还被他撕个稀巴烂。任凭妈妈怎么说,他就是不愿意自己看书。  爸爸见了说:“孩子还小
这是一场从敦煌出发,一直到持续到永昌,长达850km的拉锯战。为的只是验证,一辆排量2.0L、车重超过2t的中型SUV,在加入一套插电式混动系统后,它的实际油耗到底能有多低?  也许是因为从电池产业起家,在众多汽车品牌中,比亚迪绝对是最早拥抱新能源的,也是最热烈的一个。即使在几年前,面对丰田混动技术壁垒的高墙时,它就推出了自己的DM车型,并且始终不断探索、前进。现如今,新能源品类的车型,已经占据了
王安石在探讨方仲永这个“神童”最终失败的原因时总结道:是没有进学校学习导致他没有进步,最后变得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  那么,为什么方仲永的父亲没有让儿子学习,而是热衷于每天携方仲永到处表演?我们再进一步问:为什么这么多“神童”的家长都热衷于在媒体上露脸?其实,王安石在文章中已经将原因说明了:因为乡人对“神童”很器重,对“神童”的家长很礼待,还施舍钱财给他们。  原来,“神童崇拜”背后的驱动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