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直管县有关问题探讨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9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行政治理环境的变化,行政层级过多导致的高成本与低效率问题日益显现,在一些地方,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已经不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省直管县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为了推进省直管县,我国在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然后由财政逐步扩大到经济社会等其他管理领域。
  
  一、我国省县关系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大区—省—(地区)—县管理体制,当时地区属于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所以从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来看,实际上是大区—省—县管理体制,到1954年撤销大区,形成了省—县管理格局,在财政上当然也是属于省—县管理格局。
  20世纪50年代末,省管县格局被初步打破。1958年,河北省撤销天津地区,设立省辖的天津市,将其所辖的武清、静海等12个县划归天津市领导,首次改变了我国省—县管理格局。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对市管县体制做出了法律上的规定,直接推动了市管县体制的发展。但这次市管县体制产生的契机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缺乏客观的经济文化基础,很快又恢复了原来的省—县管理格局。
  20世纪80年代初期,省管县格局逐步被全部打破。改革开放后,为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市管县体制又一次被推向前台,省管县的格局逐步被打破。1982年,中共中央第51号文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首先在江苏省试点,1983年在全国试行,市管县逐步取代原来的省管县体制。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财政省管县的探索阶段。尽管实行市管县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心城市的发展,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为了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我国部分省份开始选择部分地区实施扩权强县战略,逐步在财政方面推行省管县的管理体制。
  
  二、我国财政省直管县的现状
  
  对于我国财政省管县体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某些省份以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为切入点,开始在全省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并在经济管理权限、行政审批权限、社会事物管理权限甚至人事管理权限方面做了不同程度的探索,这些省份大部分都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比如浙江省和广东省。第二种是在省内部分地区选择若干试点,推行以财政省直管县为切入点的改革,比较典型的有湖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江西省、安徽省、辽宁省等。第三种情况是维持现状,仍然是省—市—县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开展试点。除了上述已经实行省直管县以及在全省已经推行省直管县模式和选择部分县市作为试点推行省直管县模式的省份外,我国其余大部分的省份还没有推行省直管县改革试点。
  
  三、财政省管县的有利方面
  
  (一)调动了县级行政单元的积极性
  省管县体制在相对提高县级政府政治地位和增强县级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管理效率。省对县的补助、资金、专款、财政收入直达绕开了市级财政,避免了被市级截留指标、资金、项目、利益等情况出现,有利于保证各项资金及时到位,提高了财政支出效率,充分调动了县级行政单元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规范了省、市、县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体制,规范了省、市、县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了各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了市、县的各项财政改革。首先是改变了市级政府的理财思路,变过去靠集中县财力来维持市级政府工作运转为市级政府要靠发展本级经济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其次加强了联系和沟通,强化了市、县财政管理。新的财政体制实现了信息、项目、资金和管理直达县,有效地降低了财政管理的交易成本,体制创新的积极效益日益显现。
  
  (三)加大了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支持
  推行财政省直管县,可以提高资金运转效率,加大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支持力度,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比如,湖北省2004 年开始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在省级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财力下移、困难上移”。2004 年,湖北省财政直接向县市各类转移支付56 亿多元,2005 年又新增10 亿元。湖北省财政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放水养鱼”。2004 —2006 年,县市新增企业所得税等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返还,仅此一项,2004年湖北全省县域获得2 亿多元的留成。湖北还从改善县域经济投资环境入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2004 年,湖北省财政出资1亿元,支持20 个县市成立了95 家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本14 亿元,当年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50 多亿元,破解了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四、财政省管县的不利方面
  
  (一)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矛盾
  由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推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时候,往往形成人、财、物等管理体制的不匹配,相互之间不好衔接。根据湖北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办法,财政资金、专款、项目、财政预算由省对县直达,而县级计划生育、财政收入的督察、报表汇总、结算等事项还是由市级负责,县级行政权、审批权、人事权和其他行政管理仍然由市级管理,市级行政还覆盖全市性事权,这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财政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问题。
  
  (二)增加了省级管理成本
  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增大了省级管理幅度,给省级财政增加了压力。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省级财政的直接管理幅度由原来l:17 (管理单位比,下同)变成1:115,管理幅度是原来的6.76 倍,省级财政最大的不适是管理单位数量剧增带来的需要处理事务量的剧增。同时,省级财政的政令传达成本也明显增加。当然,随着省级、市级部分权利下放县级行政单元以及电子政务等现代办公手段的实施,可以大大提高省级行政单元的管理效率,但是,从短期来看,推行省直管县,省级行政单元的管理成本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三)使市级政府财政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实行财政方面的省直管县,相应取消了市级行政单元在本市域范围内集中财力的权力,市级行政单元只能在城区范围内集中财力,使市级政府财政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市级行政单元,其所属县级行政单元财政上解对于维持市级行政单元的财政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同步改革,除财政部门外,各市级政府党政领导机构及部门单位仍在履行全市性事权,市级事权与财权不对称问题突出。
  
  五、推进省直管县的建议
  
  目前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地方治理实行的是二级或三级管理制,甚至有些国家实行的是一级制,实行四级制及以上的国家不到20%。美国国土面积与我国相近,实行州—市二级与州—县—镇三级共存制;印度实行邦—县—区三级制;日本为都、道、府、县—市、町、村二级制。相比之下,我国已成为行政层级最多的国家。行政层级过多,不仅行政成本上升,更重要的是无助于提高政府政策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有效性和管理的绩效。实践表明,“强县扩权”和财政上的省直管县应当是行政体制上省直管县的渐进过渡。总的方向应当是,地级市不再管县(级别可保留),市和县分治,相互不再是上下级关系,统一由省直管。在推进省直管县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稳步推进。
  
  (一)因地制宜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十分复杂,各省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推进省直管县要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按照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精神,在“具备条件的地方”进行改革的尝试,不够条件的可以再等一等。切不可一轰而起,搞一刀切。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具备条件的地方”主要包括: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省域面积处于中小程度,且改革呼声比较强烈,干群认识比较一致。二是对行政管理层级不要刻意划一,要考虑到地区的特殊性。
  
  (二)合理分工
  在改革推进中,发展县域经济是“十六”大提出的今后国家改革建设非常重要的战略布局。在这一过程中,要逐步形成省、市、县之间合理分工的格局。省级政府应把大量的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行政单位,使得大量的具体事务由县级行政单位解决,减小省县发生关系的工作量,这是目前县级行政单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市级政府则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到城市发展上来。这样可以使县级行政单位功能完善,成为真正的一级权力主体,其发展经济和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将会大幅度提高。
  
  (三)配套政策
  目前省直管县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表现是扩权县与省里、市里对接不好,沟通不好,对扩权政策不熟悉,用得不足,不活,但实际上是缺乏相关实施细则,一些应该下放到县的管理审批权限没有下放,仍需到市里办理,扩权政策执行不彻底。这就需要中央、省出台一些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以保证强县扩权的顺利推进。
  
  (四)逐步推进
  在强县扩权基础上的省直管县,这种体制上的大手术,牵涉到数以万计官员的利益,其影响之巨是可想而知的。在推进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逐步推进,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在推进省直管县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省直管县的有效管理幅度问题。如果要推行省直管县,就要充分考虑不同省份的有效管理幅度问题,一般认为,省级直管县有效管理大体应在40—50个左右,但是,我国有很多省份县级行政单元远远大于此,有的甚至高达100多个。因此,推行省直管县体制必须要考虑到省、市、县的管理幅度问题,并且需要配套改革,同步推进。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其他文献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日益体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拥有、配置和调控能力,尤其体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和运用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制度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加快建设和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
期刊
从一季度的经济运行看,今年我国经济再次面临从“偏快”向“过热”转化的风险。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存在两个“过度增长”问题,即房地产的过度增长和出口过度增长。所谓流动性过剩主要反映为房地产投资的过度增长。我们用投资资金来源小计对投资完成额的超出量来定义流动性过剩。近几年流动性过剩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分析显示:2006年,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投资资金来源小计对投资完成额的超出额为8149.
期刊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致力于变革“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污染”的传统增长模式,先后经历了以成本为关注点的节能降耗、挖潜增效阶段,以环境为关注点的清洁生产阶段,以提高能效物效为关注点的发展循环经济阶段。逐步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观念创新为先导,技术创新为支撑,管理创新为保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追求企业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谐统一,
期刊
他出生在风景如画的云南澄江抚仙湖畔,精明能干和勤奋敬业使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子弟成为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对金钱的贪欲和对法律的无知又使他成为一名令人唾弃的阶下囚,他就是原澄江县林业局局长、政法委书记何其能。  2007年2月9日,玉溪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何其能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零6个月,决定执行有期徒刑6年零6个月。  从人民的公仆变成人民的罪人,何其能是如何完成这两个截
期刊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宏观调控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表现    经济学上用“流动性”表示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常把流动性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量。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发行过多,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在宏观经济上表现为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需求,就银行系统而言,则
期刊
1994年后,我国的贸易顺差一直存在,进入本世纪后显著扩大。据最新统计,2007年1—2月顺差为396.1亿美元,是上年同期的3倍多。日、韩两国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对外贸易一般表现为逆差,工业化基本完成后,才出现较长时期的贸易顺差。日、韩的拐点分别出现在1970和1990年前后,而我国目前已出现了长达十余年的贸易顺差,且近年逐渐扩大,值得关注。    一、“奖出限进”的贸易政策是导致长期
期刊
近年来,新汶矿业集团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的思路,大力拓展以煤为基础的产业链条,塑造老矿区新产业集群,探索走出了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企业逐步进入资源综合利用、经济快速增长、效益稳步提升的良性发展轨道。集团位列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第204位,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确定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荣获全国煤炭工业
期刊
今年第一季度,生产资料价格总体保持温和上升走势,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涨幅略低于去年同期,流通环节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涨幅则明显高于去年同期,价格变化的结构格局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总体上看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范围增大,下游产品价格涨幅有所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滞后影响逐渐显现。  从当前生产资料价格运行情况看:流通环节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同比保持明显上涨,价格环比变化相对平稳;钢材价格同比、环比均出现
期刊
在近两年投资宏观调控中,我们一直不得不面临一些非常尖锐的挑战。例如,投资调控的目标应当怎样确定?总量多大为宜?再如,虽然我国近几年投资总量很大,增长很快,投资率很高,但教育投资、公共卫生投资、环保投资、生态投资和生产安全投资却远远不足。这类问题不是今天才认识的到的,但一直未能很好解决,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从深层次考虑,这些挑战都或多或少与我们当前的投资调控模式有关。因此,我们觉得应该探索新的调
期刊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和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北京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展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始于1987年,1992年全面铺开。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2003年在大兴和通州两区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