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又何妨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eng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中学生初学写作少不了模仿,模仿是达到创新的必经阶段,由模仿到创新,是人类认知的规律、人类技能形成的规律以及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但在实践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重创新轻模仿,甚至是跳过模仿而直接要求创新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着重论述了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必然性和重视模仿的重要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模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9-0168-02
  
  作文,是衡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最有力的尺度,我国有些地方已经真刀真枪地进行了高考的改革,语文只考阅读和写作,甚至还有人提出,高考就只考写作可以了,所以,无论怎么说,写作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至于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则至今仍是一个仁智互见、常说常新的话题。
  从2000年开始,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跟以往相比发生了大改变,当年的大纲将写作要求分为两个等级,第一部分为基础等级50分,包括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和书写规范、标点正确。第二部分为发展等级10分,是新增的要求,包括深刻透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有文采(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文句有意蕴),有创新(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有个性特征)四个内容。在“发展等级”四项中有任何一项突出者均可获得1~10分(最多不超过10分)。就是说,按评分标准,作文如果“有创新”,就可以在基础等级分数的基础上拿到发展等级的分,最高达10分。人们常说高考是一根指挥棒,它指向哪,老师们就教到哪,于是,很多老师上写作课,动辄要求学生要创新。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考生作文能真正“创新”的凤毛麟角,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更重要的是先要把作文写得像模像样。不分对象,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一刀切的要求进行创新写作,这是不切实际的,尤其是对初学写作的低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要求是过高的,是揠苗助长的行为。
  所谓创新,就是创造,它指作为主体的人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形成一定目标,进而控制和调节作为研究对象的客体,产生出从未有过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过程。有创新,才有进步,创新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是肯定的,但我们也知道,这个目标并不是每个人,并不是一下子或者经常都可以做到的。所谓模仿就是照着样子做。亚里士多德说,模仿是人的本能。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人从降生到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模仿,因为模仿是人类学会事情的主要方法,是一个人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如果把写作看做一种技能,应该由模仿,再到创新,这一条规律就更加明显了,因为这是由人类技能形成的规律决定的。
  模仿也是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之一。孩子们学书法要从临帖开始,学戏曲要从模仿老师的一招一式开始,古时候的孩子学写诗,要先跟着老师学对对,人们学习各种技能都是从最初的模仿开始的。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可知,年龄越小的孩子,越以形象思维为主,即使到中学阶段,他们的思维发展也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们思维中的形象或表象通过积累逐步让位于概念,并由经验型的抽象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逻辑思维发展转化,这种转化要到高中后半段才会接近成熟,所以在此期间他们往往要借助于别人用过的一些方法或创作的一些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这样也必然会出现模仿。
  模仿的好处还在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针对性强,能降低学习的难度。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模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仿效先进的东西,吸收别人的经验,可以扩大自己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的基础。日本物理哲学研究所所长薮内宪雄把人创造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初期创造活动,主要依赖于模仿,因此称为模仿创造阶段;第二阶段称为后期创造活动,即在模仿创造的前提下进行再创造。回顾我们的写作史,从古到今,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名垂千古的《腾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传颂至今,以致后人往往只知道王勃的句子而不知道庾信的。王颖光先生在《谈谈初中作文教学》中说过的一段话更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他说:“写记叙文时,怎样开头,学生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开头模仿一下,胜似憋了半节课还开不了头,比老师苦口婆心地教导要‘开门见山’有用多了。模仿,是学生的一种自发要求。”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地采用“模仿”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写作教学规律的,也是学生创造新作品的必要前提。
  老一辈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很重视模仿,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作家李传锋在《南窗谈艺》一书中说:“作家写出作品来,几乎都是从模仿起步的,只是不少人为了崇拜创作的神秘,为了显示神童的天才,不肯去披露模仿的技巧罢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必担心学生会因模仿而缺乏创新,就像婴孩学步一样,要一步一步先走稳,越是初学写作的,我们越要先让他学好一个“样”,叶圣陶先生要求写作要像“样”,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要创新还需要灵感,美国创意顾问集团主席汤姆森说:“灵感成了最具决定性的创造力量。”而所谓灵感,是一个人在对某一问题长期孜孜以求、冥思苦想之后,通过某一诱导物的启发,一种新的思路突然接通。灵感的产生是以长期的、辛勤的巨大劳动活动为前提或基础的,是长期积累在瞬间的顿悟,高尔基说:“灵感常常是在持续和紧张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 这个持续的工作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在写作中,这个过程就是阅读,熟悉,模仿别人优秀文章的过程。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会”中既包含了模仿的意思,也包含了创新的意思,“熟读”是“会吟”的前提,“熟读”的过程也是模仿的过程。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在谈创作经验时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可见,模仿是为创新作准备的必要阶段。至于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应该算是由模仿而到创造的最高境界了吧。
  由模仿到创新,这是认知规律,是思维发展规律和技能养成规律的要求。创新是模仿的目的和归宿,由仿写到创新,这是写作的一条必经的路子,仿写是创新的捷径。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一味盲目追求创新而跳过模仿,是没学会走路就先学跑步。
  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教材中的很多范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章法技巧,都堪称典范,写作时摹拟这些范文,有时比教师讲十遍应该怎么写更易开启学生的思路;特别是有针对性的仿写训练,是学生形成独立写作能力不可缺少的拐杖和桥梁,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现在,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里,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因为考试除了考古诗文名句默写之外,一般不考课内的现代文,所以老师们讲课就只重点讲古诗文,忽略甚至不讲现代文,这种现象在一些高中里更普遍。就算是高中,大部分学生的鉴赏能力都还没到不用老师讲自己可以完全领悟那么高,如果老师不讲,很多优美的文章学生是都难以领略到其妙处,借鉴学习恐怕就更无从谈起。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像样”,老师就要先把那个“样”提供给学生,要像教学游泳一样,把动作要领讲清楚,然后让学生去模仿,去练习。对于一些可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应当作重点讲解,讲立意,讲结构,讲行文布局,讲语言修辞等等,如果不太长,我们还应该让学生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熟读成诵,才可以随时回忆品味,才可能使相关的知识技能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熟能生巧,当学生对一些可供借鉴的范文足够熟悉,把别人的优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后,在必要时,这些知识技能就可以外化——这个外化的过程必然会融合写作主体的个人色彩,从而创造出个人所特有的,个性化的作品,实现人们常说的创新。
  
  (责任编辑/许广东)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对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着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在日益多元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成为培养多元复合型英语技术人才的验证标准。因此,在立体化思维模式下,改变传统的单一平面教学模式、改进目前相对滞后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培养复合型、创造性应用英语人才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立体化教学模式;高职应用英语教学;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巴金的《寒夜》从启蒙现代性的层面,将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焦虑置于民族战争的时代背景中予以考量,通过知识分子的阉割焦虑和城市恐惧书写了启蒙和救赎碰壁和被搁置的现实。现代化进程中进步神话的破灭和精英秩序的瓦解,让我们思考主体性自由和生存本真性的追求被阻隔和中断的问题。现代性的危机和困惑,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追寻主体自由的文化存在的表征,也是现代中国建构独立强大的民族国家所要时刻关注与不断解决的现实问
期刊
摘要:无处不在的官迷,反映了以权利为生命中心的官本位文化,折射出河南落后的精神边缘化现象。  关键词:文学豫军;官本位文化;精神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4-0119-02    权力高于一切的世界观,有权就有一切,没权啥都没有,尽一切手段占有权力的人生观,造就河南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为权力而斗争的英雄豪杰来说,是自我价值承认、
期刊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尽管总资产量占优,但资产质量低下。这其中行政垄断是根源所在,虽然这一现状是基于历史和政治等客观因素造成,但其弊端已经阻碍了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此,应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以及外部监管两个方面展开对策性研究。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行政垄断;公司治理;外部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4(2010)09-0036-02    改革
期刊
摘要:法定与裁量曾经在历史上的自由证明证据制度、法定证据制度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时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二者在当下的自由心证证据制度下却呈现出了更为复杂的关系。而且纵观各国的证据制度,法定与裁量呈现出相结合的趋势。以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证据制度为基础,分析了不同证据制度之下的法定与裁量此起彼伏的演变历程以及在民事证据制度中的结合趋势。  关键词:法定;裁量;自由证明制度;法定证据制度;自由心证制度  中
期刊
摘要:韩国爱情片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在于其本土化的成功,其东方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思想和情感方面,贯穿着东方式的文化精神和情感表达方式;在叙事和影音方面,呈现出“状态化叙事”和唯美影音的东方审美倾向;在角色和明星方面,塑造了具有东方传统美德的类型角色和具有东方特色的类型明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影视;爱情片;东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
期刊
摘要:流行腐朽政治文化已成为社会一大顽疾,腐蚀人们的心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然而,流行腐朽政治文化的社会顽疾却令反腐倡廉工作充满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在分析了流行腐朽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后,提出了消除流行腐朽政治文化影响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流行腐朽;潜规则;价值目标;主流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
期刊
摘要: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文学作品的正确解读是学习的关键。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内在特质必然决定诗歌意义的多重性。早在北宋,苏轼就明确提出“深观其意”的诗歌阐释方式;南宋朱熹则进一步提出了“涵泳”的诗歌解读方法。这不仅对后代的诗歌阐释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指给了我们一种正确的诗歌解读方法,对于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本科教学;深观其意;诗歌多重意义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政治干部依法指导和开展政治工作能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政治工作法规制度落实的质量和效果,要切实形成党委依法决策、领导依法办事、机关依法指导、基层依法建设的良好局面,为提高各级政治干部依法指导和开展政治工作的能力创造融合的环境条件。  关键词:政治干部;政治工作;环境  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041-01    全面提高政治干部依
期刊
摘要:在终身德育视野中,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充满无限生机。本文对源于终身教育的终身德育和终身德育体系进行了解读。以此为视角,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深入论证了高校关工委的性质、任务、工作方针、工作路径和应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终身德育;高校;关工委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6—0140—04    一、对终身德育和终身德育体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