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砖雕: 一座古厝的热闹门面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qiuyu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閩南地区的民居常被称为“厝”,其中有一种模仿“皇宫”风格的建筑,即为红砖厝。诗中描述红砖厝的特征,谓之“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石,土楼木楼融中西。”红砖厝的精美雕饰,往往代表了那个时期闽南较为成熟的雕塑艺术,其中,红砖雕设于整座民居正面的“镜面墙”,往往宾客未进门时,就能透过红砖雕了解古厝主人的审美品位和文化气质,所以红砖雕刻又被视为“古厝的门面”。
  有了这样的重要作用,砖雕师傅自然颇受礼遇。因砖雕对技艺的要求高,砖雕师傅精力有限,所以闽南人在建造古厝时会根据师傅的行程安排时间,等到师傅有空档了,再开始造房子。砖雕师傅工作时,三餐要好酒好肉伺候,下午还要买点心慰劳,似乎只要这样,就能让自家门面比别人的更精致、更气派一些。但红砖雕究竟精美与否,自然不是几顿佳肴、一位师傅就能决定的。这门流传千百年的古老技艺,一直是闽南特有的小众门类。虽富有地方特色,但毕竟人少势微,整个行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大环境的扶持。在这一点上,砖雕师傅史文沧颇有感触。
  刻在红砖上的闽南技艺
  史文沧是70后,来自泉州惠安崇武。在他小时候,大约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惠安还有不少懂得砖雕的老师傅,他们对砖雕的态度就像安溪人斗茶一样,潜心研究,互相比拼。但自九十年代至今,也就是史文沧真正开始学习、从事砖雕技艺的这些年,老师傅的数量已经锐减,在整个惠安都难寻一二。
  整个砖雕市场的萎缩,迫使老师傅接连转行,而红砖雕刻技艺没有系统的文字梳理,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老一辈的口口相传,这种专属于闽南的古老技艺将永久失传。与石雕不同,红砖雕刻始终是小众门类。这种“小众”并不难理解,红砖古厝本就是闽南特有的建筑风格,极具地方特色。史文沧开玩笑说,闽南人其实比较好“色”,造房子时,总能将白灰、红砖、青石的颜色搭配得很好。既有青石的古朴,也有花岗岩的素雅端庄,还不忘红砖的热闹喜庆。而位于正门两侧的砖雕,实则是闽南人突显自身权势和品味的重要标识。
  此外,与北方地区的青砖相比,红砖质地较坚硬,且砖面易剥落,所以鲜少运用镂雕、透雕,而以平雕、浅浮雕和线雕为主,材质本身的特性,也造就了闽南砖雕特有的艺术风格。砖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挑砖、泡砖、描画、雕刻四个部分。挑砖时,以老砖为佳,如今市面上常见的、用机器制作的红砖因质地过硬,所以不能用于砖雕;泡砖,则是为了使红砖内部的气孔充满水分,进而让砖表面变软便于雕刻,一般红砖需要泡上半个月至一个月才能使用;描画,指用墨汁在砖面上打草图,完成后即可开始雕刻。因红砖雕刻没有成形的系统标准,所以每个砖雕师傅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习惯。来自崇武的史文沧会在砖雕完成后,刷上崇武人造船用的桐油,不仅能保护砖面,也能使红砖颜色更加鲜艳。他告诉我们,自己只要看一眼砖雕,就能知道这个师傅以前是从事什么行业。砖雕说到底是一种以红砖为媒介的创作,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格特质。
其他文献
潮州古城里的人,既会自嘲“我们这里太小,不管做什么都是小打小闹,走出去的潮商都是想拼搏的。”又能够接受在这片祖先所选择的土地上安稳度日。如同“出花园”的隐喻——这里就是一座舒适安逸的花园,隔绝了危险,也隔绝了传奇的发生。他们选择留在“花园”,是否也就永远留在了无忧的青春期?或者说,他们选择过一种“恰如其分”的生活:守着自己的小天地,不出格、不出错,也不必传奇。  活着的古城  在潮州古城,猫是日常
期刊
古人看山,看出了一套相地安宅、趋吉避凶的堪舆之术。其直观山水,更兼以干支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术数推演,以期能在山水之间择一处宜居的自然之地,堪舆师那些看似充满神秘主义的行为,最终寻求的也不过是最世俗的愿望。  古时人以自然为家,在思考如何选择一处适宜的地段建屋或安葬时,堪舆的概念也逐渐形成,涉及了对地形、气候、水土等自然因素的考量。其中,古人认为风即山神的气息,呼吸吐纳间即是四季,依山而居可以寻得
期刊
堪舆学结合五行的概念,将山划分为金形山、木形山、水形山、火形山和土形山,其各自对应的形态依次是:金为圆,木为直,水为曲,火为锐,土为方。堪舆大师郭璞为武夷山留下“黄冈降势走飞龙,郁郁苍苍气象雄”的诗篇,当中所指其主峰黄岗山,该山峰属于土、金相间,堪舆学上属于极尊金星。可见山形也可能是多种组合,吉凶也可能因时转变,五种山形以“五行相生”的次序排列展开,那就是俗称的“行龙”,这表明山形变化丰富,同时也
期刊
距离石鼓村不远的仙境村,陈添贵守在他的柴烧窑旁,目不转睛地盯着墙上的温度计,窑顶上方摆着三四个熏黑的杯子,“那是点火烧窑的时候用来拜窑神的,我们不用具体的神像,就是清酒几杯,买一些水果来敬拜天地,就算是过了仪式了。”他好不容易抽了空对我解释道。此时上下火膛的温度依然维持着不小的温差,他想了想,转身挑了几支松木材扔进火膛,此时火焰似乎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这证明燃烧很充分,火焰乱窜就说明木材烧得不均匀
期刊
潮汕是移民之地,从文化到饮食,无不受到各方影响。闽南元素之于它,是生长的沃土,海洋元素之于它,是成长的养分,各种元素在这片“省尾国角”里冲突、交融、发力,塑造出了今日潮汕。而在潮汕这个典型的人情社会里,人们守着无形的规矩,守着自己的世界。当面临新的发展契机时,他们步调缓慢,但是一些新鲜的力量正在这片土地攒动着,尝试发声。  潮汕文化?潮州文化?还是潮人文化?  提到“潮汕”,眼前浮现的是热腾的牛肉
期刊
开放还是保守?这是一个摆在潮汕人面前的问题。凭借沿海的地理优势、对外贸易与交流的频繁,历史上的潮汕是个包容开放的区域,无时不接受着各种新鲜观念与事物的冲击,即便在当代,在商业、互联网、社会创新、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里常有潮汕人身影。但与之相悖的是,留在潮汕本土的人似乎还走在老路上。走在潮州的大街小巷,依然充斥着“潮州三宝”的古旧招牌,汕头看似光鲜的摩天大楼里,常有一种上世纪九十年代港片里才有的潮湿的
期刊
晚上8点,从渡轮上下来,不由得紧紧裹住了衣领,小岛上的风吹得人脸疼,行人匆匆地涌入,很快地四散开去,隐没在忽明忽暗的路灯下。  码头旁的空地上,响着欢快的广场舞曲,曲子被风裹着,人影模糊的女人们在顶着风跳舞,并不太在意路人不时的注目。她们可能不知道,如果有人对鼓浪屿过去的雅致生活太过执着,那么此刻她们跳着的每一步,都将踩在一颗颗敏感的心上。在专题讨论的过程中,曾有厦门本地的同事欣喜地提出了一个观察
期刊
依山而居的人奉行的生活哲学即:山给予什么,我就接受什么。他们去发现、运用或理解山所蕴藏的丰富物产,将其转变为一种生計、生意和生活;因为人的介入,山在原本的野性之外,也被赋予了些许人文的气息。更重要的是,与群山朝夕相伴,人们也会去思索,如何定义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才能真正形成和谐的相处之道?
期刊
桐木野味  上世纪60、70年代,在桐木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之前,这里的人已经在大自然的指导下,习得一手烹饪野味的好手艺。但凡年纪大一些的桐木人,都还记得时节与野味的对应关系。  每年刚开春时,惊蛰的一声春雷会惊醒山上的中华大蟾蜍,惊恐之下,它们两两抱团滚下山,成为桐木春天的第一道美味。桐木人一般只食用蟾蜍的四肢和腹背,如果发现腹中有卵,还会将它们扔回水里。此外,不同部位又有各自的烹饪
期刊
德化之名,虽取“归德”之“德”,鸣琴布化万民之意,但将其视为一座被山所布化的城其实更贴切。距今约3.5亿年前,福建省最古老的陆块——武夷古陆扩大为闽北古陆和武夷高地,在闽中地带则逐渐形成了戴云半岛,并最终隆起了雄伟的戴云山脉。由于此后的地质构造运动,戴云山脉形态更像是一个个“小高原”:山顶部虽丘陵起伏,但坡度和缓;山下部则多陡峭的“V”字型峡谷,山上似乎比山下更适合居住与耕种。地处戴云山主脊的德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