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配给年代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8ni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件少见的二战时期美国战争配给制票证类集藏品,呈册页装,英译可称之为“战争配给税票手册(2)”(图1),初看似乎其貌不扬,然而却有着一种历史沧桑感跃于纸上。该藏品虽内页已空,但透过封面、封底以及内侧页上的诸多信息,经解析出来后,会使人有着不平常的感悟。
  罕见税票
  税票册页采用厚黄纸印刷,整张经对折后分成封面与封底,尺寸14.8厘米×10.8厘米,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户籍本大小;封面和封底用英文格式满版印刷,印制规整。封面左上角有红色编号76584以及鹰徵标志,同时还打有一销册圆孔;右上角则粘贴有一枚带相似鹰徵图案的专用贴票,上面英文缩写OFFICE OF PRICE ADM,可翻译成“物价管制局”,并有钢笔书写的数字号码76584。
  打开册页虽空空如也,但在封底的内侧面却较集中地零乱盖销有红、黑两色的长条形日期号码戳记,共7条,分别如下:MAY 21 1943、JUN 7 1943、JUL 6 1943、MAY 31、JUN 14、JUN 21 1943、JUN 28 1943。即从1943年5月21日至1943年7月6日,期间共计46天;平均每7天一个周期并且于星期一审核销盖一次,只是头尾盖销日期稍有差别,可能与申领日或适逢星期日有关。
  另外,从册页中缝处可以看出尚保存着当初装祯时所粘附的内页数,有8页,经使用后仅留存有齐整的残边,残边上的细点线齿历历在目,如同邮票齿孔一般方便于撕开使用。
  封面内容有身份证明、指定收册人、街道名等信息。另有一则警告:一、本手册属美国政府所有,不得出售或交由他人售卖,或充作其他用途。手册只供上述收册人使用,以领取配给食用品;二、若收册人在战争期间受征入伍且在美军中服役,或已经离境超过30天,或已死亡,本手册务必交回战争物价与配给管制局;三、任何人若拾得此战争配给手册,务必交回战争物价与配给管制局;四、凡违反配给管制条例者,将被罚款1万美元或被判入狱,或两者兼施。
  封底为“使用说明”:一、本手册乃重要文本,不得遗失;二、所分发的每一张印花标签可供领取定量的配给食用品,配给食用品量将即时由管制局所规定。所有配给食用品必须凭印花标签认领;三、当局将定时发布详细的手册和印花标签使用说明书,请留意使用说明;四、请勿擅自撕下手册上的印花标签,必须在领取食用品时,当着店员或经授权的送货员面前才可撕下;五、若此手册中的所有印花标签已用完,或手册逾期已不能使用,请勿将手册丢掉,因为使用者必须凭它去换取另一本新的配给手册。
  “使用说明”之后还写有:配给管制是国家战争时期所实施的管制政策。这本手册是政府给你的保证,供你在战争期间当粮食物品供应短缺时,使用它来领取定量分配的食用品。请务必遵守上述所有规定。任何违背都将被视为故意损害与不满的行为。此等行为如同助敌,实为背叛之举。请全力支持配给管制,珍惜和节省这些重要的食用品。最后切记:“请勿随意使用印花标签,只有在必要时才能使用它”。“美国政府印刷部:1942年”。
  历史背景
  自二战爆发后,当时主要的参战国如德、苏、英、法、美以及中国(包括沦陷区和国统区)等都实行过战争时期的定量配给和物价管制。美国在二战时期的配给和物价管制可以说是推行和实施得最为完备的国家。
  据笔者了解,二战期间美国此类战争配给制税票手册在1942年至1943年间共发行过四期,本文介绍的即为第2期,此阶段也是二战整体局势发生重大历史转变的关键时期。被史学界称为二战获胜的三个根本转折点均发生在此段时间内,即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之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次日美国对日宣战,随即国会授予罗斯福总统两项重要的特权以动员国民经济从事军工生产。一是1941年12月通过的第一个战时权力法,规定总统有权将行政职能交给需要建立的任何新机构;二是1942年3月通过的第二个战时权力法,规定总统有权根据国防需要,在整个经济范围内优先分配资源。
  1942年1月16日,罗斯福成立了战时经济的最高领导机关——战时生产局,主管生产、劳动力、原料、采购、工业计划、居民供应,同时拥有动员全国资源的全权;可以强制企业接受其监督和管理、征用私有财产、分配原材料、停止不急需商品的生产等。1943年5月,罗斯福又建立战时动员局,旨在监督战时生产局、经济稳定局、战时人力委员会等机构的工作,并充当军需与民用生产之间的调停者。1943年9月,设立对外经济管理局,接管其经济战委员会、租借管理局、对外救济局的工作。
  上述机构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且上下自成一体,构建成战时经济的纵向管理体制。与此同时,罗斯福还成立了众多的战时经济动员和管理的横向机构,这些用大写英文字母缩写为代称的一大批机构,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层面和角落。比如:物价管制局、战时粮食署、战时劳工局、战时人力委员会等。
  鉴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缺乏物价管制方面的深刻教训,美国政府在正式参加二战之前就着手进行了物价管理方面的诸多工作。1940年5月,在国防咨询委员会下设立了物价稳定局,1941年初改建为物价管理和民用供应局,至8月升级为执行机构——物价管理局,但当时尚无控制物价的实权。
  1942年1月,由于通货膨胀现象十分严重,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1942年紧急物价控制法”,进一步将物价管理局升级为战争物价与配给管制局(简称物价管制局);授权物价管制局规定各地区的最高价格与最高租金,并给予厂商用以防止物价上涨所必需的津贴;同年4月,又将所有商品的最高价格冻结在3月份时的水准;至10月,国会又通过“反通货膨胀法”,授权总统将工资、物价、薪俸稳定在9月15日的水平上,同时设立经济稳定局。
  根据战时需要,为尽快抑制物价上涨,平衡社会需求,美国政府采取的是一种非价格制的定量配给与物价管制措施。1942年先后对轮胎、汽油、食糖、咖啡、黄油、酒、烟、天然气实行定量配给,同时对囤积居奇和黑市交易进行惩治;1943年4月又对听装食品、肉类、燃料油实行定量供应,至1943年下半年战时定量配给制的食用商品达到了95%。经过艰苦努力,罗斯福政府终于控制住了物价。   实行定量配给和物价管制,不仅稳定了美国国内的经济生活,也为战时经济的高效运转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本文展示的第2期战争配给税票手册,即是当时美国国内军工产业和国民经济处于飞速发展关键时段的产物,相对应的定量配给和物价管制政策为最终赢得二战的胜利,其功不可没。
  美国在宣布正式参战后立即展开了规模浩大的军备运动,一切都围绕着赢得战争的胜利而进行。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巨大规模的军火装备和军工生产以及对后勤物资的天量需求,美国政府运用了各种方式筹集战争经费。美国政府财政部为筹措战争经费曾先后出售过7次战争债券和胜利公债,其中的三分之一被个人所认购(图2)。由于战争经费开支太过庞大,最终不得不依赖于凯恩斯式的赤字预算。
  分析探讨
  该藏品册内印花标签虽经用完,但通过笔者多方努力,已获知内页小票的情形。册内小票即印花标签采用粉红色和深蓝色油墨印刷,经打齿孔后如版票形制。颇具特色的是第2期发行的战争配给税票手册内含红色和蓝色两种版张,其小票印花标签均采用1、2、5、8数字作为基数单位,并配以英文26个大写字母排序(图3)。结合前面所述藏品内保留下来的较完整残边数,共8条边纸,分两种纸张色相,上红下蓝,可判断如下:该册内有印花标签共8页(版),其中红色版票4张,蓝色版票4张;各版张均以1、2、5、8单位数字小票纵向排列成四行,又在每张小票左上角分别配以英文大写字母作为相对应的代号进行横向排序,这样每个版张共有24枚单位小票,其中1、2、5、8单位数字小票各计6枚,故整个册页内共有红色小票印花标签96枚,蓝色小票印花标签96枚,合计192枚。
  有趣的是,上面讲的按26个英文大写字母进行分页排序,每页含6个字母,这样4页共用24个字母,那么还剩余2个字母又怎样排序呢?原来设计者将I和O两个字母省略掉了(图4),因为I与J、O与Q的大写字母相互邻近且比较近似,考虑到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在用同一种战争配给税票手册,为避免使用时发生差错,故有意省略掉了I和O这两个字母,这样4页共24个字母便能比较完整地进行排序了。另外,结合藏品封底内侧页所销盖的日期戳记推断,平均大约7天时间审核配给税票手册一次;又根据册内页数基本上每星期可使用红版印花标签和蓝版印花标签各一页,如果超过字母使用时间顺序而又未使用的小票,则被视为过期作废。
  值得说明的是,册内印花标签采取此种纵横编排方式进行组合,特别适合于小孩和老人(在战争号令和充分就业下,大人们都到生产线上去了,只留有小孩和老人等守家)(图5);因可以在凭票领物时,方便地撕给相应的单位数字小票用以兑换所急需的食物和用品。当然,具体的单位数字印花标签兑换什么样的物品及其数量等,是由政府即时统一规定的,此方面在该册页上已有比较详细的说明。
  此外,对于手册封面上加贴标签(或称加贴票)的功用,笔者试图也推断一下(图6):
  一、进一步公信和防伪的作用。加贴票上面的英文OFFICE OF PRICE ADM,是战争物价与配给管制局的缩写,简称物价管制局;上面的鹰徵图(包括封面上的鹰徵),即是当时美国总统办公室的专用标志,足见地位之显赫。二、专册专票专用,既起公章印信的作用,又能有效地防止职能部门利用特权徇私舞弊和以权谋私等(比如印信可一章多盖或重复加盖等)。三、因手册如此重要,为加强回收汇审,严控散失,作为标识记录存档,以备核查等。册页封面左上角红色编号76548与加贴票上钢笔书写的带临时性手写审核号码76548一致,可作为一种很好的注释。
其他文献
笔者藏有一张中华民国七年(1918年)安徽省休宁县的国民兵役证,为白纸石版印刷。该证中表格的第一行第十格(右数)中的文字为“箕斗”,格的下方空格处预先印着“左”、“右”二字。左字下方是手写的“二箕”,右字下方是手写的“五斗”。这四个手写的字表明,该兵役证的当事人左手指纹中有两个簸箕纹,右手指纹中5个全部是斗纹。为何兵役证需填写当事人的指纹?答案是:人身鉴别。  箕斗纹,现在称指纹或皮纹。每个人的箕
期刊
禚江基,第二炮兵某部后勤部副部长,著名军旅画家,江苏省、安徽省和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书画研究协会常务理事,黄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山马头墙书画院院长。自幼临摹《芥子园》、《荣宝斋》等画谱,潜心研究传统技法,坚持对景写生,不受门派及表现形式的约束,不受传统笔墨程式的拘囿,承法天然,大胆落墨,山水画作品浑厚沉雄,大气磅礴,清新苍润,气韵非凡。多年来,其作品多次得到程十发、靳尚谊、王琦、刘大
期刊
黄和平,字毓森,1953年生,郑州市人,国礼艺术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书法研究专业,进修于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清华大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研究院艺委委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会员、《中国艺术家》理事会理事。黄和平的作品,以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多变的手法享誉中原,尤以榜书深受收藏界的青睐。曾荣获“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中国当代优秀书画艺术家”、“中国当代书坛画苑中坚人物
期刊
2011年7月22日,笔者听闻篆刻家许亦农先生在南昌逝世的噩耗,悲痛万分,为之惋惜。回想与先生的几次交往,亦是感慨良多。  我与许老第一次相识,是在10年前江西省文联和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一次书法展览上。当时许老担任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是西泠印社社员之一,也曾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那时许老80岁左右,人虽然清瘦,但满面红光,白皙的脸上泛出红晕,很精神,也很和善,有一种长者的慈祥和君子的风范。我
期刊
郭福江,诗人、作家、著名书法家,1951年8月出生于重庆,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渝峰书画院院长。  2002年,作品入选第12届国际书画精品展暨海峡翰墨情书画展。同年,在拉萨举办郭福江书法精品新作展,数百幅书法作品被社会各界人士和机构收藏。2005年,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国家杰出贡献艺术家”荣誉称号,作品荣获“中国国家杰出贡献奖”书画类金奖。《人民
期刊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佩戴琥珀、蜜蜡饰品的时尚风潮。其中,除了少数人佩戴的是产自中国抚顺、缅甸、多米尼加的琥珀以及中国西藏、伊朗的蜜蜡之外,平素最常见的还是来自欧洲波罗的海的琥珀、蜜蜡。只要留神一些琥珀专营店或珠宝玉石店的柜台,你便能发现其陈列的那些琥珀、蜜蜡大多来自波罗的海地区。  大多来自波罗的海  按照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来分析,琥珀与蜜蜡其实没什么明显的区别。它们都由树脂经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
期刊
我地理知识贫乏,过去一直以为卡塔尔和多哈是两个国家,更不知道“它俩”是在东欧还是中东。直到蔡国强邀请我参加他在多哈举办的个人艺术展,我才知道多哈原来是卡塔尔的首都,卡塔尔是亚洲西南部的一个阿拉伯国家,托石油和天然气的福,人均GDP排名世界第二。  到了多哈,觉得那里有点像在建的浦东陆家嘴。不少建筑出自当今世界设计大师之手。虽没有陆家嘴建筑那么高耸入云,但规划得比陆家嘴疏朗和优雅,建筑物之间更有序,
期刊
孙像镍币是法币的辅币,正面摹刻有孙中山先生肖像,背面刻有布币图。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是从青铜农具(古代锄类农具)演变而来。该辅币从1936年开铸,到1943年停铸,于1949年退出流通,最后进入收藏市场。因国民政府未充分回收,造成今日民间存世量大,成交价低。加之书刊杂志宣传少,泉友们对这类镍辅币始终不屑一顾,长期被市场边缘化,属极冷门品种。但笔者前后却花费了3年时间,才收藏齐全曾流通并行用过的全套
期刊
景德镇人文荟萃,大师云集。进入21世纪,一大批颇具传统技艺且兼容现代陶艺风格的艺术家脱颖而出,为本已璀璨夺目的陶瓷艺术增添了无穷的发展动力,这其中就有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冯林华。  冯林华,1954年生于景德镇陶瓷之家,自幼便受到陶瓷文化的熏陶,对陶瓷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成为其无法割舍的人生情怀。他青年时期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担任团总支书记,并深深受到著名画家胡献雅教授、施于人教授、丁千教授等前辈
期刊
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了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里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要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2010年,西湖申遗成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也成为世界旅游胜地。  平湖秋月  西湖著名风景点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龙王祠,清康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