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業也发展迅猛。但是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尤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让相关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风险。文章阐述了建筑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探讨了当前建筑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从审计、资源配置、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材料采购等环节,对基于风险管理框架的建筑业内部控制策略进行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筑业传统管理理念存在的不足暴露出来。尤其是很多企业面临着项目造价过高、资金链紧张等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本身的发展,对整个行业及社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在新的管理理念下,建筑业急需要建立科学的风险意识,通过构建完善、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来实现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这要求相关单位充分审视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结合新的风险管控、内控理念和方法,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建筑业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概述
(一)风险管理框架
风险管理,即通过对生产活动、业务开展过程进行梳理,识别其中各方面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提前做好规避、应对的管理过程。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等特征,这意味着在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中,存在的风险较多。无论是安全风险、进度风险还是质量风险,都可能直接影响项目效益,最终影响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风险识别,即通过对项目运行建设流程的模拟分析,明确各类风险的表现形式、诱发因素、损失影响等。而风险管理框架,就是基于风险识别体系,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的执行方案,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危害而形成的管理系统。
(二)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基于控制目标,共同参与并执行的过程,这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理念不断发展以及相关经验不断积累的产物。内部控制不是一种单纯的管理机制,而是一个结合企业发展目标以及现状、趋势,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控制的过程。对建筑企业而言,无论是从单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还是从企业整体的发展来看,都需要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拆分到各个板块,规避或消除各类风险,保证当下效益、提高未来收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和执行,是提升建筑业内部控制水平的主要措施之一。
(三)必要性分析
基于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关键是为了构建一套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帮助企业实现事前管理,规避风险、提高效益。总体来讲,做好该工作的必要性及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促进企业规范发展。如前文所述,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涉及到对建筑业企业管理理念、方法、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改变传统更多依赖事中管理、事后管理的现状。这很大程度上会促使企业实现业务开展、生产活动及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发展,而这对规范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二,促进企业风险规避能力的提升。众所周知,包括建筑业在内的任何行业,在经营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风险,而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和执行,在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基础上,有助于提升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效益。其三,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比较直接的影响就在于提高所有员工的财务管理素质,让其能够更加配合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促进财务管理机制的改革,完善会计信息。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意味着企业能够通过财务数据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促进企业盈利能力及决策能力的提升。
二、建筑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风险意识
对建筑企业而言,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大、资金回流慢,涉及到的贷款周期非常长,这意味着企业长期保持很高的负债率,导致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比较大。在各类风险因素当中,除了建筑工程项目本身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外,税务、利率、政策等,都可能导致建筑企业受到影响。这意味着保持良好的风险防控意识,是建筑企业保证经营管理稳定健康的关键。但是,目前仍然有部分建筑企业不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尤其是企业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市场价格、盈利保证方面,或是目光局限于当下的某个项目,忽略了企业长期发展的风险识别。这一切,都导致建筑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不仅影响其本身的发展,还可能对合作对象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缺乏科学的内控理念
目前仍然有一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层没有对内部控制有正确的认知,不能从管理的角度植入内部控制的科学理念。同时,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仅仅停留在一些比较常规的方面,如费用、成本等,而不是基于项目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这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力,不仅影响项目效益,还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另外,比较明显的一点是,部分建筑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将更多的培训及管理资源放在员工专业技能方面,而忽略了对其创新思维、责任意识的培养。而在新时期,创新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责任心则决定着企业的运营状态。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了解、不支持,自然是影响建筑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执行力不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团队的执行力,将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效益及企业发展状态。在新时期,建筑行业部分企业依然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无论是从人员管理还是执行机制的角度,都可以感受到这些企业团队执行力的不足。如前文所述,很多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框架,但是仅仅停留在制度和口头上,没有想好如何有效执行。执行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缺乏科学的执行机制。任何制度的制定,都需要企业上下共同努力去执行,而其中领导层的作用不言而喻,其需要制定适合相应管理思路及规则的工作机制,引导全员开展工作。但是,工作机制改革不足,导致很多员工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对内部控制改革执行效果极为不利。其二,缺乏严谨的考核评价机制。监督、考核、评价,是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外围保障。其中,监督一方面是为了确保相关机制及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另一方面是为了为制度的优化采集相应信息。考核是用工作目标、指标的方式,来评估相关工作的执行效果。而评价,是让企业上下了解自身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做出的贡献和存在的不足。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不合理,是导致建筑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执行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四)内部控制管理矛盾
首先,部分建筑企業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存在矛盾。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建筑企业预算都由财务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配合。而相关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改革时,没有处理好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之间的矛盾,导致相关部门出现预算考虑不周、资金短缺的情况。另外,像工程材料管理这一关键环节,由于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匹配度不足,导致一些人员对材料品质、成本的评估不到位,影响企业的项目质量或最终效益。其次,监督考核与结算审核机制缺失。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部分建筑企业不注重各个环节的监督考核及结算审核,导致项目运作及整体管理方面存在大量的风险。
(五)技术水平低
现代技术全面发展,建筑施工建设涉及到的工艺类技术越来越先进,而相应的管理类技术也展现出越来越好的应用价值。但是,部分建筑企业将多数资源及精力都投入到工艺类技术中,而忽略了对管理类技术的升级和应用。比如,一些建筑单位的内业资料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大量人工参与的模式导致管理效率和质量都无法满足如今工程行业的发展需求。其中涉及到的内业资料无论是完整度、准确度还是精细度,都不能为工程内部控制提供足够的依据。再比如,现代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涉及到的资金、费用应用情况越来越复杂,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部门无法很好的对工程实际造价、费用情况进行了解,进而不能做好造价控制,影响工程效益。并且工程规模的扩大,以及管理对象的复杂化,意味着工程涉及到的风险类别、数量也大幅度增长,给工程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单纯依靠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肯定无法很好的完成风险识别、监控、应对等多方面的工作需求,导致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与实际情况不匹配。显然,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工程的内部控制与造价、效益息息相关,而管理技术的落后,不仅影响单个工程项目本身的效益,还会影响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尤其在建筑工程机电一体化、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果管理方面的技术无法做到匹配,将会导致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控制力减弱,不利于相关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基于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建筑业内部控制措施
(一)组建内审部门
为了有效构建新型内部控制机制,建筑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成立内部审计部门。在职能划分方面,要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确保其能够发挥审计作用。然后,以审计部门为基础,联合各个部门,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植入到内部控制机制之中。审计部门的存在,就是从财务监督的角度,对建筑企业本身及项目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进而评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各类风险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二)将风险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
风险管理贯穿于建筑项目及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值得所有部门及员工重视起来。为此,建筑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风险管理和预算管理进行结合。基于完善的风险识别体系及控制框架,组织各个部门做好预算编制。在编制预算时,一方面充分考虑本部门实际工作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另一方面基于合理的经营管理目标,来对预算进行合理编制。然后,基于相应预算,对风险管理框架进行进一步细化,为项目的实施以及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预估,提高企业的事前管理能力。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对各类风险的评估情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够有效规避或从容应对。
(三)构建科学的监督执行机制
在构建系统化的风险管控机制之后,建筑企业需要针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制定一套合理的工作机制。为此,要基于风险管理框架,革新组织架构,将责任落到实处,确保每个员工都能明确自身在内部控制工作中扮演的角色。然后,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流程进行监督、考核,结合严谨的奖惩制度,进一步促进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执行。另外,还需要加强团队建设和培养,一方面积极引进有风险管理意识、掌握先进内控技能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持续保持对队伍的培训,在提高其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而这一切,都是发挥风险管理框架及内部控制机制作用的基础。
(四)优化内部控制组织结构
需要认识到,现代建筑工程的内部控制涉及到的内容越来越复杂,这需要相关企业及项目部做好组织架构的搭建,并制定合适的管理执行机制。就风险管理而言,企业需要积极提高相关人员的准入门槛,由掌握现代建筑业风险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统筹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风险管理部。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关人员接受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全员风险管理能力。然后,针对特定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全面分析,做好各个施工环节的风险识别,并对不同的风险进行整理,形成完整的风险识别体系。再基于风险管理目标,组织相关责任部门,针对不同的风险制定相应的规避、应对机制,再结合系统化、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提高全员风险管理水平。最后,结合建筑企业统一的内部控制要求,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责任划分和制度建设,明确每个部门、岗位的职责,并强化监督机制,确保风险识别管理体系能够得到合理应用。
(五)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
在针对建筑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需要积极革新思想,除了采用现代精细化、动态化的管理理念,还要在实际管理中投入现代技术。通过对计算机软件、信息化、大数据、通信网络以及各类现代化设备仪器的使用,构建一套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在该平台中,通过大量的建筑业资源信息采集,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形成信息库。基于该信息库,通过数据分析,明确风险信息,结合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风险管理库。然后,通过BIM软件技术,对工程施工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模拟,进而形成完善的风险信息管理体系。在项目进行中,通过实际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开展动态化的风险评估,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例如,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环节,利用BIM系统,对现场勘察信息、市场调研信息、工程技术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进行采集,通过相关功能模块,形成完整的信息库。然后,从相应的角度,对设计思路进行明确,再结合多部门快速的信息沟通,逐步完善设计方案。在方案评估审核过程中,大量数据信息可以支持各个部门做好风险预估,在协同完成方案优化的同时,对相关风险进行针对性研究,制定相应的规避应对方案。显然,这种方式很好的从风险管控及内部控制的角度,提升了工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为后续的施工建设及管理奠定了可靠基础。另外,建筑企业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当前建筑业的行情、技术发展趋势、管理风险等进行宏观分析,进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长远战略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建筑行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建筑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为此,相关企业需要积极建立科学的风险意识,构建完善、实用的风险管理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引导企业转型和快速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从思想到制度再到方法的一系列改革,让企业能够做到事前控制、事中管理,并在事后通过不断总结优化,形成更为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汉中市汉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筑业传统管理理念存在的不足暴露出来。尤其是很多企业面临着项目造价过高、资金链紧张等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本身的发展,对整个行业及社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在新的管理理念下,建筑业急需要建立科学的风险意识,通过构建完善、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来实现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这要求相关单位充分审视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结合新的风险管控、内控理念和方法,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建筑业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概述
(一)风险管理框架
风险管理,即通过对生产活动、业务开展过程进行梳理,识别其中各方面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提前做好规避、应对的管理过程。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等特征,这意味着在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中,存在的风险较多。无论是安全风险、进度风险还是质量风险,都可能直接影响项目效益,最终影响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风险识别,即通过对项目运行建设流程的模拟分析,明确各类风险的表现形式、诱发因素、损失影响等。而风险管理框架,就是基于风险识别体系,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的执行方案,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危害而形成的管理系统。
(二)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基于控制目标,共同参与并执行的过程,这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理念不断发展以及相关经验不断积累的产物。内部控制不是一种单纯的管理机制,而是一个结合企业发展目标以及现状、趋势,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控制的过程。对建筑企业而言,无论是从单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还是从企业整体的发展来看,都需要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拆分到各个板块,规避或消除各类风险,保证当下效益、提高未来收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和执行,是提升建筑业内部控制水平的主要措施之一。
(三)必要性分析
基于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关键是为了构建一套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帮助企业实现事前管理,规避风险、提高效益。总体来讲,做好该工作的必要性及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促进企业规范发展。如前文所述,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涉及到对建筑业企业管理理念、方法、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改变传统更多依赖事中管理、事后管理的现状。这很大程度上会促使企业实现业务开展、生产活动及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发展,而这对规范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二,促进企业风险规避能力的提升。众所周知,包括建筑业在内的任何行业,在经营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风险,而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和执行,在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基础上,有助于提升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效益。其三,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比较直接的影响就在于提高所有员工的财务管理素质,让其能够更加配合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促进财务管理机制的改革,完善会计信息。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意味着企业能够通过财务数据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促进企业盈利能力及决策能力的提升。
二、建筑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风险意识
对建筑企业而言,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大、资金回流慢,涉及到的贷款周期非常长,这意味着企业长期保持很高的负债率,导致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比较大。在各类风险因素当中,除了建筑工程项目本身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外,税务、利率、政策等,都可能导致建筑企业受到影响。这意味着保持良好的风险防控意识,是建筑企业保证经营管理稳定健康的关键。但是,目前仍然有部分建筑企业不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尤其是企业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市场价格、盈利保证方面,或是目光局限于当下的某个项目,忽略了企业长期发展的风险识别。这一切,都导致建筑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不仅影响其本身的发展,还可能对合作对象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缺乏科学的内控理念
目前仍然有一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层没有对内部控制有正确的认知,不能从管理的角度植入内部控制的科学理念。同时,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仅仅停留在一些比较常规的方面,如费用、成本等,而不是基于项目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这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力,不仅影响项目效益,还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另外,比较明显的一点是,部分建筑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将更多的培训及管理资源放在员工专业技能方面,而忽略了对其创新思维、责任意识的培养。而在新时期,创新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责任心则决定着企业的运营状态。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了解、不支持,自然是影响建筑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执行力不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团队的执行力,将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效益及企业发展状态。在新时期,建筑行业部分企业依然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无论是从人员管理还是执行机制的角度,都可以感受到这些企业团队执行力的不足。如前文所述,很多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框架,但是仅仅停留在制度和口头上,没有想好如何有效执行。执行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缺乏科学的执行机制。任何制度的制定,都需要企业上下共同努力去执行,而其中领导层的作用不言而喻,其需要制定适合相应管理思路及规则的工作机制,引导全员开展工作。但是,工作机制改革不足,导致很多员工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对内部控制改革执行效果极为不利。其二,缺乏严谨的考核评价机制。监督、考核、评价,是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外围保障。其中,监督一方面是为了确保相关机制及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另一方面是为了为制度的优化采集相应信息。考核是用工作目标、指标的方式,来评估相关工作的执行效果。而评价,是让企业上下了解自身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做出的贡献和存在的不足。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不合理,是导致建筑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执行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四)内部控制管理矛盾
首先,部分建筑企業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存在矛盾。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建筑企业预算都由财务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配合。而相关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改革时,没有处理好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之间的矛盾,导致相关部门出现预算考虑不周、资金短缺的情况。另外,像工程材料管理这一关键环节,由于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匹配度不足,导致一些人员对材料品质、成本的评估不到位,影响企业的项目质量或最终效益。其次,监督考核与结算审核机制缺失。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部分建筑企业不注重各个环节的监督考核及结算审核,导致项目运作及整体管理方面存在大量的风险。
(五)技术水平低
现代技术全面发展,建筑施工建设涉及到的工艺类技术越来越先进,而相应的管理类技术也展现出越来越好的应用价值。但是,部分建筑企业将多数资源及精力都投入到工艺类技术中,而忽略了对管理类技术的升级和应用。比如,一些建筑单位的内业资料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大量人工参与的模式导致管理效率和质量都无法满足如今工程行业的发展需求。其中涉及到的内业资料无论是完整度、准确度还是精细度,都不能为工程内部控制提供足够的依据。再比如,现代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涉及到的资金、费用应用情况越来越复杂,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部门无法很好的对工程实际造价、费用情况进行了解,进而不能做好造价控制,影响工程效益。并且工程规模的扩大,以及管理对象的复杂化,意味着工程涉及到的风险类别、数量也大幅度增长,给工程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单纯依靠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肯定无法很好的完成风险识别、监控、应对等多方面的工作需求,导致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与实际情况不匹配。显然,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工程的内部控制与造价、效益息息相关,而管理技术的落后,不仅影响单个工程项目本身的效益,还会影响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尤其在建筑工程机电一体化、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果管理方面的技术无法做到匹配,将会导致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控制力减弱,不利于相关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基于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建筑业内部控制措施
(一)组建内审部门
为了有效构建新型内部控制机制,建筑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成立内部审计部门。在职能划分方面,要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确保其能够发挥审计作用。然后,以审计部门为基础,联合各个部门,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植入到内部控制机制之中。审计部门的存在,就是从财务监督的角度,对建筑企业本身及项目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进而评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各类风险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二)将风险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
风险管理贯穿于建筑项目及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值得所有部门及员工重视起来。为此,建筑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风险管理和预算管理进行结合。基于完善的风险识别体系及控制框架,组织各个部门做好预算编制。在编制预算时,一方面充分考虑本部门实际工作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另一方面基于合理的经营管理目标,来对预算进行合理编制。然后,基于相应预算,对风险管理框架进行进一步细化,为项目的实施以及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预估,提高企业的事前管理能力。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对各类风险的评估情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够有效规避或从容应对。
(三)构建科学的监督执行机制
在构建系统化的风险管控机制之后,建筑企业需要针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制定一套合理的工作机制。为此,要基于风险管理框架,革新组织架构,将责任落到实处,确保每个员工都能明确自身在内部控制工作中扮演的角色。然后,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流程进行监督、考核,结合严谨的奖惩制度,进一步促进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执行。另外,还需要加强团队建设和培养,一方面积极引进有风险管理意识、掌握先进内控技能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持续保持对队伍的培训,在提高其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而这一切,都是发挥风险管理框架及内部控制机制作用的基础。
(四)优化内部控制组织结构
需要认识到,现代建筑工程的内部控制涉及到的内容越来越复杂,这需要相关企业及项目部做好组织架构的搭建,并制定合适的管理执行机制。就风险管理而言,企业需要积极提高相关人员的准入门槛,由掌握现代建筑业风险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统筹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风险管理部。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关人员接受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全员风险管理能力。然后,针对特定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全面分析,做好各个施工环节的风险识别,并对不同的风险进行整理,形成完整的风险识别体系。再基于风险管理目标,组织相关责任部门,针对不同的风险制定相应的规避、应对机制,再结合系统化、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提高全员风险管理水平。最后,结合建筑企业统一的内部控制要求,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责任划分和制度建设,明确每个部门、岗位的职责,并强化监督机制,确保风险识别管理体系能够得到合理应用。
(五)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
在针对建筑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需要积极革新思想,除了采用现代精细化、动态化的管理理念,还要在实际管理中投入现代技术。通过对计算机软件、信息化、大数据、通信网络以及各类现代化设备仪器的使用,构建一套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在该平台中,通过大量的建筑业资源信息采集,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形成信息库。基于该信息库,通过数据分析,明确风险信息,结合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风险管理库。然后,通过BIM软件技术,对工程施工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模拟,进而形成完善的风险信息管理体系。在项目进行中,通过实际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开展动态化的风险评估,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例如,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环节,利用BIM系统,对现场勘察信息、市场调研信息、工程技术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进行采集,通过相关功能模块,形成完整的信息库。然后,从相应的角度,对设计思路进行明确,再结合多部门快速的信息沟通,逐步完善设计方案。在方案评估审核过程中,大量数据信息可以支持各个部门做好风险预估,在协同完成方案优化的同时,对相关风险进行针对性研究,制定相应的规避应对方案。显然,这种方式很好的从风险管控及内部控制的角度,提升了工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为后续的施工建设及管理奠定了可靠基础。另外,建筑企业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当前建筑业的行情、技术发展趋势、管理风险等进行宏观分析,进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长远战略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建筑行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建筑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为此,相关企业需要积极建立科学的风险意识,构建完善、实用的风险管理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引导企业转型和快速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从思想到制度再到方法的一系列改革,让企业能够做到事前控制、事中管理,并在事后通过不断总结优化,形成更为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汉中市汉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