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记录 诗意呈现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er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纪录片《什刹海上的野鸭岛》的拍摄经过,详细总结了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重点分析了纪录片拍摄工作中细节捕捉、气氛营造、资料收集等一系列重要的环节,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篇来自工作实践一线的创作手记,对于其他纪录片同行有着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什刹海 野鸭岛 纪录片 外宣奖
  
  2004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在北京什刹海上有一个人工野鸭岛,建造者是一位普通的船工。作为一个纪录片创作者,我敏感地意识到这个新闻线索的价值。人与动物的共处,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是国际上纪录片始终关注的一大类题材,而野鸭岛的故事恰好发生在著名的风景胜地什刹海上,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在网上搜集了一些有关野鸭岛和建造者曲喜圣的报道,人物和故事的轮廓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曲喜圣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当过工程师,开过家电维修部,最后和父亲一起经营什刹海的游船业务。野鸭岛经历了小竹排到木制小岛、到现在的玻璃钢岛三个阶段。玻璃钢岛还曾两次沉入湖底,两次被打捞上来。
  有了这些资料,我开始着手撰写拍摄提纲,日程安排,并开始组建创作班底。2004年6月,我带着摄制组前往北京,开始了纪录片的拍摄。
  由于我们拍摄的纪录片要在栏目中播出,所以拍摄时间不可能很长,否则就无法适应栏目化生产的需要;而另一方面,纪录片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有一定时间长度的积累,才能获取丰富的素材,形成饱满、厚重的感觉。这就造成了两难的矛盾境地。在拍摄《什刹海上的野鸭岛》时,这种矛盾显得十分明显,让我颇费踌躇。
  野鸭岛已经存在了四年,风风雨雨,围绕着野鸭岛发生了很多故事,有很多感人的场面,而这些都已经是过去时,我们无法拍到。我们前去拍摄的时候,野鸭岛的各种设施已经非常完善,至少短时间内不需要做大规模的修葺,所以可拍的东西并不多。对这种情况,我经过一番思索,确定了三条对策:一、当下能拍到的素材尽可能拍得丰富,注重细节的刻画,并增加写意镜头的分量;二、适当补拍一些镜头,还原曾经出现的情景,但要力求显得真实可信;三、寻找以前拍摄的影像资料。
  最有效的写意方式是对于风景的表现。我们来到北京是初夏时节。什刹海是京城内最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景。我们没法拍到一年里其它季节的景色,就只有在一天中的各个时段上下功夫。什刹海最美的时候是一早一晚。为了拍到清晨的景色,我和摄像师连着几天天不亮就爬起来,顾不上吃早饭,以最快速度打的赶到什刹海,来到野鸭岛旁,天刚刚有点泛白。为了达到最好的拍摄效果,我们煞费了一番心思。我们选择了几个不同的拍摄点,如附近的建筑物楼顶、岸边、野鸭岛上、游船上,这样,可以拍到俯视角、平视角、流动视角、长焦、广角等不同角度和景别的镜头,画面细腻而富于变化,有很强的表现力。就这样,我们拍下了清晨的什刹海,薄雾笼罩下的野鸭岛,第一缕晨曦怎样照亮野鸭们的小屋。傍晚,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染红了湖面,染红了小小的野鸭岛,我们又连着几天使出浑身解数拍摄这美妙的画面。太阳靠近地平面时,移动的速度非常快,摄像师第一天没有捕捉到夕阳落下去的瞬间,第二天终于如愿以偿。当然,夜景我们也不会错过。什刹海的夜晚别有一番韵味,岸边的亭台楼阁都亮起了轮廓灯,远远近近的灯火倒映在水面上,让人恍惚间分不清天上人间。我们在拍夜景时,用上了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段,如星光镜的运用,如镜头由实变虚、由虚变实等等。事实证明,这些花了很多功夫拍到的写意性镜头,在片子中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弥补纪实镜头不足的作用,很难想象没有这些美轮美奂的画面,片子会变成什么样子。
  主人公曲喜圣是个非常健谈的人,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在和他深谈之后,我决定调整设计好的拍摄大纲,增加主人公访谈的内容,压缩解说词的篇幅,用主人公的同期声贯穿全片。有些内容,用再优美的解说词描述都不如主人公自己说出来显得真实而生动。在访谈的时候,一开始我们是在岸上找了个茶座作为采访地点,但是采访一段后,我发现主人公身后的背景显得很呆板,这样的镜头和纪录片的风格不太协调。于是我就决定换一个地方。可是换到哪里呢?经过一番思索,我突然想到主人公的身份,为什么不在游船上,边划船边讲呢?这么一来,背景不就流动起来了吗?老曲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船工,但他的工作毕竟是和游船打交道的,况且每次上野鸭岛,他也是自己划着小船上去的。我们在船上一试,果然,效果非常的好。老曲一边摇着桨,一边伴着水声娓娓道来,表情、动作、语言非常和谐自然。这样的画面完全符合纪录片的风格,没有任何新闻报道式采访的痕迹。因此,在最后完成的片子里,虽然主人公讲话的镜头占了不少篇幅,但并没有给观众生硬、单调的感觉。
  在拍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抓拍对于纪录片的重要性。到北京的第一天,我们刚刚见到主人公曲喜圣,正在他的小屋里向他了解一些情况,忽然外面来了一大群人。老曲看到后,立刻跨出小屋。一个纪录片工作者的本能让我意识到,一定有戏!我马上叫摄像师扛起摄像机,紧跟着老曲来到外面。果然是一幕动人的景象!外面来的是附近一家聋儿康复中心的师生。几位女老师带着十来个七八岁的孩子来什刹海玩儿,看一看野鸭岛和可爱的小野鸭。老曲马上解开一条船,让老师和孩子们上了船。他不但分文不取,还亲自划船带着师生们绕着野鸭岛慢慢地看。孩子们兴奋地发出含混不清的“鸭鸭鸭”的叫声,老曲脸上露出无比欣慰的笑容。这是个没有预料到的突发事件,在我们还没准备开始拍摄时就发生了,幸好敏锐的嗅觉让我们把这个事件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后来,这个段落用在了片子里,非常之鲜活,有力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
  为了呈现已经发生过的场景,我们采用了真实再现的拍摄手法,让老曲“演”了几个重要的环节。这种特殊的拍摄手法在纪录片业界是有争议的,但我觉得,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偶尔为之,作为常态拍摄的一种补充,也并不为过,不应该算是违反了纪录片创作的真实原则。为了确保镜头看起来显得真实可信,在拍摄时只拍局部特写,不拍全景。拍摄的画面里只有手、脚、模糊的背影,以及锤子、船桨等道具。在成片中色调被处理成做旧的土黄色。
  当然,片子中还有许多以前发生的内容用的是影像资料。为了寻找以前拍摄的影像资料,我跑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五洲传播中心、费了不少周折,总算找到了不少需要的资料,像木制野鸭岛的画面、打捞沉没的玻璃钢野鸭岛的画面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珍贵的画面,片子的可视性也要大打折扣。
  在片子的拍摄过程中,我也深切地体会到,和主人公拉近距离、建立信任感对于一部纪录片的成败至关重要。刚接触纪录片创作时,我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用拍新闻的方法拍摄纪录片,和主人公见面后聊上几句,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拍了。主人公还没有和我们建立充分的信任,对摄像机也很陌生,讲话做事放不开手脚,或者干脆就是敷衍。这样一口气拍下来,效果自然很不理想。后来,我开始反思,终于得出结论:纪录片和新闻是两回事,各有各的创作规律,在拍摄时决不能混为一谈!新闻讲究短平快,时效性最重要,自然没有太多时间和采访对象套近乎,所以访谈往往是单刀直入。而纪录片的时效性并不是最重要的,相比较而言,真实、自然、生动等特质更有价值,创作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充裕,因此有足够的时间先和主人公交朋友、建立信任感、消除主人公对冷冰冰的摄像机的陌生感。在拍摄《什刹海上的野鸭岛》过程中,第一天我们几乎没有开机,我一直在和老曲侃大山,聊他的成长经历、他的家庭、他的梦想、他的喜悦和烦恼。我也毫无保留地向他讲述自己的一切。老曲是个很有个性的人,遇到陌生人,不太爱讲话;不过一旦熟悉了,就变得非常健谈。一天下来,我们几乎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了这样的铺垫,后来的拍摄就顺利多了,老曲面对摄像机没有一点不自然的感觉,在回答我的问题时,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很多话都是充满真情实感的肺腑之言。
  在片子的剪辑上,我采取了情与景相互交融,现在的时空与过去的时空相互穿插的表现手法。片子中运用了大量写意镜头:晨曦里的湖面、柳丝中的野鸭岛、夕阳下水面的涟漪、夜色中迷离的灯光……美丽的景色,配上《神秘园》韵味悠长的音乐,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曲喜圣美好的心灵、悲悯的情怀。纪实拍摄的画面、真实再现的画面、资料画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现在和过去、记录和追忆水乳交融,打破了表现与再现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纪录片作为一种“真实电影”,同样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什刹海上的野鸭岛》一片完成之后,我反思了一下,深感有不少遗憾之处。
  首先,在我们拍摄的那段时间,主人公老曲一直住在游船码头的小房间,没有回家,似乎在和家人闹别扭。所以在我们提出要到他家里去拍摄,采访他的妻子女儿时,老曲强烈反对,说不方便。我们最后也就没有再坚持。事实证明,放弃这一块重要内容,大大削弱了片子的感染力。在片子里,老曲似乎成了一个独来独往的单身汉,没有家庭,没有天伦之乐。试想,如果能拍到老曲带着十来岁的女儿在野鸭岛上嬉戏的画面,那该有多美!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多呆几天,再做做老曲的工作,或者干脆想办法直接前往老曲家,接触他的妻子和女儿,调解一下老曲的家庭矛盾,让他的家人能配合我们拍摄。
  其次,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对于纪录片的拍摄来说实在太短!我们拍到的内容非常有限,大量的有价值的素材我们没办法拍到。当然,拍摄制作周期受到栏目化生产的限制,不可能太长,而且,北京路途遥远,来回一趟十分不便。如果时间、经费允许,我们应该一年四季各去一趟,把什刹海春夏秋冬的美景都拍摄下来,尽可能多地记录老曲和野鸭们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状态,那么片子的感染力会增强不少。
  《什刹海上的野鸭岛》获得了2004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外宣奖提名,这对我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鞭策我在纪录片创作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求索下去!■
  
  参考文献
  ①《电视采访学》朱羽君 雷蔚真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走向世界的中国电视》张长明等 主编新华出版社
  ③《屏幕前的探索》任远 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④《文学与电视》 赵凤翔 徐舫州 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⑤《中国应用电视学》朱羽君等 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
其他文献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我国新闻媒体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大地震 媒体 公信力    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我国新闻媒体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做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闻开放。无论是对地震灾情的公开,科学防震
众所周知,群众监督和报刊批评是所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极为关注并花费了许多精力给予研究的新闻学课题。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又注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新的经验。这些新的思想、经验,又结合他关于真实报道、公开报道等原则的阐述把监督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在后期又强调把群众监督纳入法治轨道,给以后的政治实践和新闻实践以新的思路和新的启发。今天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既是马克思
运用“省优质教学光盘”教学,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个崭新的课题。如何科学、合理、高效使用好优质教学光盘,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有了主讲教师教学,现场教师干什么?主讲教师和现场教师如何进行角色定位?如何认识现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下是我通过一年的揣摩、研究、实践,所得出的粗浅见解。    课前认真观看光盘是使用好教学光盘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细致了解光盘中的授课
李克东教授,“李克东难题”的提出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和传播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从事计算机辅助教育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l988年作为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控制论研究所高级访问科学家,从事教育控制论与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教育应用研究。   担任的重要职务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
伊比利亚半岛自然风光绮丽,城市绿化也颇受重视,大大小小的公园给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比便利的游玩散步之所。  在同别人介绍马德里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这里有什么特别的呢?这座人口400万的首都城市在欧洲的大都会群里算是过于中庸了,似乎总缺少了一点抓人眼球的特色。当然了,明丽阳光是这儿必不可少的,整个西班牙就是一个仿佛只存在于春夏秋阳光季的国家,那些阴雨的天气和凛冽寒风中的冬日似乎是小说中的世界,即便是
聶元梓:我和王大宾、蒯大富商量成立一个“北京公社”  1967年1月,夺权风暴从上海开始,以王洪文为首的造反派组织在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的支持下,先是成立了“上海人民公社”,后又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改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之后,在山西、黑龙江、贵州、山东等省,造反派和部分支持他们的“革命”干部联合起来,进行了夺权行动。在北京,聂元梓、蒯大富、韩爱晶、谭厚兰、王大宾等造反派“领袖”当然也不甘落后,纷纷
W:世界博览  Z:赵嘉敏    全球惟一经本人授权的《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文版还在紧锣密鼓的审校中,该书审校、东西网和译言网的创始人赵嘉敏接受了《世界博览》的采访。    W:是怎样的契机让东西网和译言网得到了《史蒂夫·乔布斯传》的编译权?  Z:东西网和中信出版社早有合作,包括今年上半年出版的小布什传记《决策时刻》。历次愉快的合作经验让中信出版社放心将《史蒂夫·乔布斯传》这部天价版权的著作交给
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一个貌似含着善意的说法,叫做“还不是为你好?”——即以亲情或友情的名义,为自己的错误做法埋单。如只要是“为你好”,父母怎样打骂儿女,或晚辈怎样折磨长者,都情有可原。  讲个在旧金山华人圈引起热议的小故事:一位年过七十的父亲,在三十岁儿子生日宴会上,站起来发表祝词,然后亮出一张面额为三十万美元的支票,宣告:“送给儿子,作第一栋房子的首付。”参加宴会的亲朋们皆热烈鼓掌——了不
它6岁,漂亮,有褐色的鬃毛、黑色的眼睛和健康的牙齿。我一眼就相中了它,把它买了下来。它叫“超人”,是我养的第一匹马。对于驯马我一无所知,后来我才知道,买下一匹未经训练的小马就像买了一件未完工的家具。我只好请来了驯马师。  驯马师明确表示,他只需两个月就能交给我一匹驯顺的马。听起来不错。他建议:“别来看它,过一个月你再来,准能看出变化。要是你天天来,我就没法训练了。”我当然遵命。  一个月后我果然看
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我在一次重要职位的竞选中,输给了公司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毕业生。  那个新应聘的毕业生各方面并不十分出众,她之所以能够击败我,原因或许只有一个:她的父亲是公司的一个重要客户。  这种理由显然难以让人服气。回到家后,我气呼呼地把这件事说给父亲听。父亲静静地听着,默默地吸着烟。我讲完了,他才站起身,抄起门后的锄刀,对我说:“走,跟我铲豆子去!”  父亲在村南的岗上垦出了一片荒地,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