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ad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积极倡导和践行者。从1982年开始,每年3月12日这个特别的日子或该日前后,邓小平总要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去种植几株树苗,忠实履行植树义务,为祖国的一个又一个春天增添几分秀色,用实际行动去积极引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浪潮。而且总要带着子孙一起去植树。植树育人,意味深长。
  倡导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始于1981年,是邓小平倡导了这场绿色革命。这年夏天,四川、陕西等地遭受罕见水灾,长江、黄河上游的特大洪峰,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引发了邓小平深切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他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为此,这年9月,邓小平特地找来时任国家农委主任万里说:“最近的洪灾涉及到林业,涉及到木材的过量采伐。看来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接下来,他便把经深思熟虑的想法和盘托出:“是否可以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项议案,规定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中国公民,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株树,比如3至5株,包栽包活,多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总之,要有进一步的办法。”
  不久,邓小平的这项重要建议马上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10月19日和11月9日,中央书记处连续两次召开会议,深入讨论贯彻邓小平关于植树造林的谈话精神。一致同意邓小平的意见,并由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决议(草案)。随后,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决定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在法律上为每个适龄公民规定了每年植树3至5株的义务。随后,国务院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规定:“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男11岁至60岁,女11岁至55岁,除丧失劳动能力者外,均应承担义务植树任务。”号召全国人民以高度的爱国热忱,人人动手,年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全民总动员,积极投身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事业。
  植树运动第一年带头义务植树
  《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实施的头一年,即1982年植树节前的2月,适值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全军绿化工作座谈会之际,邓小平向全军发出指示:“军队在植树造林中,要积极地多做工作,除搞好营区植树造林外,营区外10公里范围内,要与地方共同协商搞好植树造林。”他重视植树造林工作的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这年11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前来北京参加中美能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会议的美国前驻华大使伍德科克时,再次重点提及与这次会议主题密切相关的植树造林问题,他说:“中国最多的资源第一是水力。第二大资源是煤,但是开采起来要花钱。我们准备坚持植树造林,坚持他20年50年。今年才算是认真开始,这件事情耽误了。特别是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连草都不长,水土流失。所以叫‘黄’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
  时届78岁的邓小平虽已远远超过规定年龄,但他率先垂范,带头义务植树。这年植树节前两天,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植树节快到了,我们家今年每人至少要栽3棵树,要包种包活。”
  1982年3月12日这一天,春意盎然,风和日丽。北京迷人的西山脚下一扫往日的沉寂,迎来一片热闹和沸腾,原来是前呼后拥地来了一批又一批肩扛铁锹、手提水桶的义务植树者。上午10点左右,邓小平兴致勃勃地带领全家人到北京西郊玉泉山植树。他精神饱满,满面红光,在和大家打过招呼后,步态沉稳地径直走到植树点,举起铁锹埋头干了起来。他挥动铁锹,种了一棵又一棵。尽管微汗已出,却也不肯休息。当旁边的人劝他时,他连连说:“不累,不累。”而且还高兴地一再表示:“一人栽3棵到5棵,我们要完成任务。”
  植树活动结束时,邓小平围着新栽的一株株松柏树苗,观赏着树木的各种品种。最后,他郑重其事地嘱咐首都绿化委员会的负责同志说:“植树要选好的品种,要选那些长得快、能成材的品种。栽下后要有人管理,保证成活。植树不要占用好地。”
  邓小平的行动,是无声的号召。在他这种积极实干行为的带动下,中央和国家机关的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负责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广大青少年,都纷纷参加到义务植树活动的行列中。3月12日至14日,李先念、胡耀邦等党政领导人也先后在北京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一时间,神州大地处处掀起了造福人类、荫及子孙的植树造林的绿色浪潮。据统计,仅1982年这一年,全国就有近2亿人参加了义务植树,种树达10亿株。
  此后,几乎每年邓小平都要带领家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为了进一步表达自己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号召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踊跃投身于全民义务植树运动,1982年11月,邓小平为全军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会挥笔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同年12月26日,邓小平在林业部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情况报告会上批示:“这件事,要坚持20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靠的检查和奖惩制度。”1983年3月12日植树节这天,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邓小平再次强调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
  每到一地号召植树造林
  邓小平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生动言行和绿化情怀,还体现在他每到一地都要号召植树造林上。
  1958年11月初,邓小平来到贵州视察。当在飞机上鸟瞰到贵州好多秃山时,一下飞机他就指点说:“贵州光山多,要搞好绿化。”时隔7年后的1965年12月,他再次视察时,针对贵州省情就如何充分发挥山区优势作了许多重要指示:“真正富的是山,这里副业比四川好搞。山多,稍微整—下,收入就不知有多少?!贵州将来比成都会很富,单是种树,就不知有多大收入?!林子太少,要大造林。山区要发展林牧业。山上可种木本粮食,如橡子树;木本油料,如核桃。林牧都要配备好品种。”他强调山上多种树,既是为了发展多种经营,也是为了改善山区的生态环境。当了解到贵州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却地下水较丰富的地质特性时,又指出:“四川的水不流失,贵州的水都流走了,只是洞里有点水。贵州的林木储量有多大?贵州到处可以变林区。”他强调要通过植树造林来涵养水源。   1960年2月,邓小平到大别山区的金寨县视察并参观了梅山水库。他关心大别山区经济发展,询问水库建设造成的淹没损失。他说,山区耕地面积少,山场面积大,要抓好见效快的绿化造林工作,比如福建省山区有一种桉树,成效快,树干直,不妨引进栽培、推广种植。还有其他方面适合山区的多种经济生产,也要抓,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
  1961年5月10日,邓小平在彭真、刘仁陪同下视察了北京市密云县,对如何发展山区经济,作了重要指示。当他见到有人在山坡烧荒时,他提醒大家:要注意水土保持,开荒得有个政策,不要烧山。他要求水库四周的山上要栽树,对种树搞得好的,要奖励。
  从1958年9月至1983年8月,邓小平先后5次视察黑龙江,对这个资源大省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作出许多重要指示,其中也包括森林保护、治水造林问题。1961年7月视察时说:“一棵小树至少能蒸发两吨水,一棵大树可蒸发8吨水,森林就是最好的水库。”他高度重视林业对水利、保护环境的作用。在大庆,他强调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搞开发。井边要多栽些树。树吸收水分,每棵树就等于一个小水库。在林区,邓小平强调要边伐边育保持平衡。他谈到森林保护时举例说:“陈老总从日内瓦回来,说瑞士像个花园,几百年来都有一个法律,砍1棵树要种活3棵,否则犯法。我们也应当立个法。”他还指出:“你们是个大林区,还要分散造林,可利用一切空间地方,搞经济林。”1978年9月视察时,针对大庆油、气、化工污染严重的状况,当他听说大庆搞了32万亩耕地时十分高兴,指示:“要挖土地潜力多种树。农业机械化,节约下人力种树,还可以种草,发展畜牧业。”
  1980年7月4日,邓小平登临峨眉山途中,仔细察看了《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图》,听取了规划说明和实施简况的汇报。当听到第一期已退耕还林2500多亩时说:“退耕还林好。还林,还什么样的林呢?”所在地陪同的同志说:“大多用当地的杉、柏、桢楠、女贞、香樟、峨眉含笑等常绿乔木混交成林。”邓小平接过话茬提议说:“风景区造林要注意林子色彩的完美。山林就像人的穿着一样,不仅有衣衫,还要有裙子、鞋子。”略作停顿,他又特地建议道:“林子下边可以种茶,四季常绿,还有经济效益。”
  1981年8月,邓小平视察新疆期间,指着郁郁葱葱的树林语重心长地对吐鲁番地区党政领导同志说:“要发展水利,要带领群众多种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有一次,邓小平见到他的老部下、当时在北京市委工作的段君毅说:“有人反映,北京到山海关一线,可以种桐树,你们试验一下。”段君毅奔赴北京郊区几个县进行实地考察并在自己宅院中试种桐树,看到长势都很好。他进一步请教园林部门的专家,得到了肯定的说法:在北京,只要挡风的地方,桐树是能够长好的。他把了解到的情况一一汇报给邓小平。邓小平赞同地说:“因地制宜种些桐树,有好处。”
  1983年2月9日,邓小平在游览苏州名胜虎丘、留园时,对当地同志说:苏州园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一定要好好加以保护。苏州作为风景旅游城市,一定要重视绿化工作,要制定绿化规划,扩大绿地面积,发动干部群众义务植树,每年每个市民要植树20株。2月14日,邓小平在浙江省考察期间游览龙井和九溪风景区。在景区参观时对浙江省委负责人说:你们这里的水杉树很好看,长得笔直。水杉树好,既经济,又绿化了环境。杭州的绿化不错,给美丽的西湖风景添了色。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西湖名胜,发展旅游业。
  1983年8月23日,邓小平参观游览承德避暑山庄时,也不忘此地的绿化植树工作。邓小平问:“山庄里都有哪些树种?”当地陪同的同志回答:“山庄里的树种很多,比如梨树峪有梨树,松林峪、松云峡有松树,榛子峪有榛子树,亭下的山坡上有水杉等等。”邓小平听后说:“很好,水杉很好,这里可以多种一些。”当地陪同人员介绍说,承德解放后,山庄内仅存130棵古松,其余的树木全部被毁,现有的树木全为建国后所栽种,仅1948年至1972年的20余年间,承德人民就在山庄内植树305万株。邓小平听后满意地说:“山庄里的树还少,还要多栽树!”他又对陪同的部队和地方的负责人说:“军队可以帮助搞绿化,划出区来,由军队负责,还可以再动员市民、军队搞义务劳动,让他们不但负责植树,还要保活,负责到底。”
  所到之处不忘挥锹植树
  在植树时节即便是外出视察工作,亲手种下几株树木已成为邓小平雷打不动的固定日程安排。
  1984年2月,邓小平来到厦门等经济特区视察工作。每天上午他都外出视察。没外出时,就接见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代表、台湾同胞代表、港澳人士等。2月10日上午,原定离厦前的计划是在山上植树。然而天公偏不作美。此时变了天,淅淅沥沥阴雨连绵不断。
  省市领导见状,建议取消原定的植树活动。邓小平却笑着摇摇头:“下这么点小雨怕什么,上山吧。”约10点,他和王震冒着霏霏细雨来到厦门万石岩植物公园,走过湿漉漉的泥地,不顾细雨淋身步入植树区,兴致勃勃地在后山坡上栽下了10多株香樟。临近中午,雨仍在细若游丝地下着,他拄着铁锹缓缓站直了有些累弯了的身板,望一望雨雾,看一看刚刚植好的树苗,惬意地说:“这几棵树,这一下保活了。”
  植完树,邓小平脚上还沾着南国的泥巴就登上了北去的专列。回京一个多月后,适逢北方气候的植树佳日,他又不顾疲倦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道赶往十三陵参加义务植树劳动。
  时至今日,当年的樟树苗已长成绿荫如盖的参天大树。树周围装设了花岗岩围栏,厦门市绿化委员会还立碑于旁加以注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美化大地,乃利国利民、造福子孙万代之基本国策也,我国领导人对此非常重视,邓小平同志于一九八四年二月十日由王震同志及省市领导陪同冒雨亲临植物园种此千年树大叶樟……”
  1992年年初,邓小平再次踏上“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南巡之旅。正是这次非同寻常的南方谈话,对改革开放吹响了更加嘹亮的进军号角。视察之余,他仍然不忘给这次南巡穿插上一段植树的曼妙小曲。   1月22日上午,邓小平和杨尚昆带领两家三代人来到深圳仙湖植物园种树赏景。在观赏多种珍稀植物后,10点多,他们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种下一棵棵高山榕。邓小平娴熟而认真地一铲一铲往坑里填着土,而且还招呼他的老伴、儿女和孙子辈都来植树、填土、浇水。
  踏遍北京植树忙
  北京的十三陵、天坛公园、龙潭湖、景山公园、亚运村……这些地方更是留下了邓小平植树的足迹,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留下了他种上的一棵棵青松翠柏。
  早在1979年3月12日,邓小平就来到位于北京东南部的大兴县庞各庄薛营同少先队员一起植树。他说:“要让娃娃们从小养成种树、爱树的好习惯。”
  北京十三陵水库东坝头的蟒山阳坡是中直机关造林基地。邓小平1983年、1984年先后两次同中直机关工作人员一起来到这里植树。
  1983年3月12日植树节这天,上午9点多钟,几辆面包车挟着北国早春3月略带寒意的晨风,驰过十三陵水库大坝,来到蟒山脚下。邓小平与胡耀邦、万里、习仲勋、杨尚昆等一行人走下车来。他们拿起铁锹,有说有笑地走到植树场地,挥锹卖劲地栽起树来。
  79岁高龄的邓小平精神矍烁,与胡耀邦一块走到一个树坑前,挥锹给树苗培起土来。尘土落到他们的身上、头发上,他们全然不顾,脸上的汗水也来不及擦一擦,不一会儿,他们就栽好了一棵油松。
  邓小平扶着锹把,放眼远望,感慨地说:“这个地方我还是20多年前修十三陵水库时来过,好久没有来了,这里变化真大啊!”他说完,沉思一下后高屋建瓴地发表了关于植树造林的重要见解。
  胡耀邦、万里等领导人也深有感触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认为搞好植树造林,把祖国绿化好,是治理山河、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植树造林贵在坚持,要做到包栽保活。
  大家在愉快的劳动中,时不时你一言我一语地抒发一些议论,不知不觉中一排排树苗已经齐刷刷站立在他们身旁,接受着春风的洗礼。邓小平等领导人望着自己的“辉煌战果”,浑身的疲累顿时一扫净光,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1984年3月12日植树节这天,80岁的邓小平迎着早春的阳光,一路风尘仆仆,同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再次来到十三陵中直机关造林基地植树。其间,邓小平指出:“全国种树,主要是提高质量,提高成活率,栽得多,活得也要多。”
  松柏郁郁葱葱的天坛公园,也留有邓小平不倦的脚印和勤劳的汗水。邓小平曾经于1985年、1986年、1987年3次来这里种树,为天坛公园增添了绿意春色。
  1985年3月12日这天植树节,北京春光普照,春风宜人。邓小平和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道来到天坛公园,参加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祈年殿东侧的人行道旁,挥锹栽下了一棵棵桧柏。
  81岁高龄的邓小平精神饱满,一到植树场地对迎候的同志们说了句“辛苦了!”,就带头拿起了铁锹,与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栽种下一棵3米多高的桧柏。这时他的脸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旁边的同志见状劝他休息一下,邓小平说“不要紧,我还不累呢。”说完又走到另一个树坑前,为树苗培起土来。当一位记者上前说“您的身体真好”时,邓小平“哈哈……”笑了起来。
  记者看到邓小平身边活泼可爱的小孙女,便又跟她聊起来。这“非正式采访”顿时吸引了邓小平,他认真地听着他俩之间的对话。记者问:“你几岁了?”小姑娘回答:“5岁,不是,是5岁半。”又问:“你叫什么名字?”她迟疑地“嗯……”了几声,眼光望向爷爷。邓小平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鼓励地说:“讲,讲。大胆些嘛。”小姑娘大声说:“我叫羊羊,小羊的羊。今天,我跟我爷爷种树来啦!”邓小平对小孙女的回答很满意,他慈爱地朗声笑起来。手把手地教羊羊执锹铲土,埋到树根上,然后告诉她小树要喝水。他刚浇完一桶水,5岁半的羊羊也来提水。他笑了,说:“这个你不行,爷爷来吧。”说着,爷孙俩一块把一桶水小心地浇灌到树坑里。
  1987年4月5日上午,邓小平又照常带领一家人,来到天坛公园万寿双环亭东侧,一起挥锹栽下了桧柏。劳动中,他手指着身旁的外孙女羊羊,诙谐地笑着对在场的同志说:“今天我带的这个人,已经跟我种了6年树了。今天我又增加了一个‘部队’,羊羊的小弟弟。”他又郑重强调说:“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树木一片葱绿的景山公园,也有邓小平1988年春亲手栽种的松柏。雄伟壮观的首都北郊“亚运村”,邓小平栽下的松柏同样长得茂密喜人。那是1989年4月2日,一个暖风熏人、绿茵叠翠的日子。这一天,年近85岁的邓小平带着孙子、孙女等一行人,来到北郊正在建设中的热火朝天的亚运村工地,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他在这里移植了一棵有40年树龄的大白皮松。40年的岁月,象征着新中国已经走过的历程;挺立的松树,让人们感受着绿色的美好未来。这是他在西郊玉泉山植树后,连续第8年履行公民的义务了。1990年7月3日,邓小平驱车又来到了亚运村。这里看看,那里问问,兴致很高。经他培过土、浇过水的那棵大白皮松,眼下已与其他树木浑然一体,成了绿荫荫一片了,他甚是开心。
  种树育人也是在培植一种精神
  1991年,邓小平重视植树造林的情怀一如既往。尽管87岁高龄已不再适于体力劳动,但在3月12日这天仍然为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十周年题词:“绿化祖国,造福万代。”一再叮嘱人们要注重搞好绿化工作,把祖国秀丽的山川建设得更加美好。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是邓小平对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要求。邓小平首先带头做到这一条,虽年事已高、工作繁忙,但他植树的身影和足迹已留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他10多年来的植树活动,已载入史册,铭记人民心中。
  “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邓小平始终这样强调。而且他一直坚持以身作则,首先从自身做起。他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认识到,植树造林对于我们国家长远的发展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是关乎国计民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他希望子孙后代都能够把全民义务植树的活动坚持下去。重视植树造林是他情系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及发展经济的生动一环、高招一棋,充分体现了他博大的胸怀、深远的眼光和卓越的智慧。
  其实,邓小平一以贯之地倡导和实践着义务植树,也是在倡导和实践着一种精神,那就是中华民族热爱绿色、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世世代代需要弘扬的,正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保护及改善生态环境所必不可少的。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更具说服力的是,仅仅从1981年邓小平倡导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到1991年这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群众义务植树就达100多亿株;“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累计造林1.63亿亩,肆虐多年的风沙初步得到控制;万里海疆的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4.6亿亩,居世界首位。10年的实践证明,邓小平重视和倡导大力加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所站的战略高度和所具的长远战略眼光,是令人钦佩的。
  (责编 孟红)
其他文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应对民族危局,国共两党调整政策,积极开展青年动员。然而,一个奇特景象出现了,大量青年并未奔向占据全国优势地位的国民党统治区,而是冲破重重艰难险阻,选择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尤其是奔赴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天下人心归延安!此现象不仅反映出爱国热情对青年的激励,更凸显出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成功运作,反衬出国民党青年动员的缺陷。国共两大政党日后的历史命运,似乎在这里已经初现端倪。
期刊
我是河南邓县人,1919年5月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妈妈很贤惠却很封建,从小给我缠了脚,在我四五岁时订了娃娃亲。家里不让女孩上学,不许和邻家男孩玩。在我9岁那年(1928年),家乡遭匪劫时,父亲被打死,我和母亲被绑票。在“民团”打土匪时,我俩失散了,妈妈借机逃回家,只剩我留在土匪那儿,受了许多惊怕,吃了许多苦头。我被赎回后患上伤寒病,高烧不退,整天昏睡。病好后头发掉光,不会走路只会爬。妈妈说:“不用
期刊
谷雨过,阳光普照,老树新花,峥嵘绚丽。耄耋之年,总爱忆往。2014年5月,正是卫恒同志的百年诞辰,我望着晋府梅山钟塔和省府5号楼东边那个办公室,依稀可见卫恒省长伏案起草讲话稿或与郑林、武光汤等副省长研究工作……卫恒艰苦奋斗的一生历历在目。  卫恒1914年5月生于山西省陵川县附城镇沙泊池村一个贫农家庭。生父姓王。幼时过继于远房亲戚——附城镇中农魏米海做养子,名魏兰玉。1923年入附城小学,1932
期刊
谭震林在对待批评问题上为后人留下了典范。他曾说过:“对来自上头的批评,你要敢揽起来;对来自下级的批评,你要听下去,要当下级干部的‘出气筒’。”  淮海战役的一个战斗间隙,谭震林提议召开了一次兵团前委扩大会议。原来,谭震林任政委的东线兵团,经过艰苦奋战,即将改编。“有什么经验教训,有什么意见问题,都不应该带走,最好都留下来。”谭震林在会上这样说。  这时,兵团的卫生部长李蓝炎大胆直率地给兵团的主要领
期刊
我的父亲杨效椿是山西万荣人。1938年6月从延安抗大毕业后,到安徽参加抗日战争,在江淮大地战斗、工作了近40年,安徽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建国后历任安徽省巢湖地委书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人事厅厅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委常委兼合肥市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父亲是中共安徽党史上影响最大的山西人。  (一)  父亲1911年7月出生在万荣县汉薛镇薛村沟一个农民家庭。8岁在本村私塾接受启蒙教育,
期刊
邓小平是一位引起世界关注的长寿政治家,在80多岁时仍思维活跃、身体健康,这是他成功领导中国实现改革开放的基础。他并未刻意追求健身,而是用平民化的健身方法来维持健康,其中登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并且在登山过程中,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登黄山:气可鼓不可泄,  我们一定要上去  邓小平喜欢登山,早在1949年渡江战役之前,他和陈毅利用闲暇登过泰山。改革开放后,已经年逾古稀的邓小平仍然喜欢登山,并将
期刊
七姐:  ……  你们以后应该劳动,自己作田,否则,你们就没有饭吃。今年,如果佃户和农会愿意让几亩田给你们作,你可请求佃户和农会让出一点田作。如果农会佃户不肯让,你们只有揽零工作,或将家中的肥料送给佃户,帮助佃户伙种,请求佃户把多收的粮多分点给你们,作为你们肥料和人工的报酬。在今年分田以后,农会还会分几亩田给你们自己作的,以后你们就作田吃饭。  你们不要来我这里,因我不能养活你们。我当了中央人民政
期刊
1949年5月1日,国民党政权在山西的最后一个据点大同和平解放,山西全境解放。这是山西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国民党及其代理人阎锡山对山西统治38年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山西取得基本胜利。从此,山西人民久已渴望的和平建设局面终于到来。  9月1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军区正式宣告成立。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从此,人民翻身
期刊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由太行、太岳两区南下干部组成,先后途经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历经万水千山,克服重重困难,于1949年8月11日胜利到达福建建瓯。  在长江支队老队员的记忆中,当年太行、太岳老区人民欢送南下干部的热烈感人的场面是终生难忘的。而老区的孩子们在他们的心目中则无疑是这感人场面中的主角。  1949年2月太行五专署干部子弟学校学生在河南林县曲山村欢送南下干部时
期刊
《党史文汇》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增刊,几乎是和新年的钟声一道进入我们生活的,激动着我们的心房。这是由真实史料连缀起来的绚丽的历史画卷,是由难得史料塑造出来的领袖的光辉形象,是由珍贵史料书写出来的动人心魄的人生教科书。史料是历史的碎片,是历史的真实,由精选出来的史料编写而成的这本增刊,感人、动人、激励人的功能是可想而知的。该刊编者强调视角要新,内容出新,全刊充满新意,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