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北京凭借其特有的政治、文化中心优势成功吸引了来自海内外酒店集团的投资入驻。北京酒店业发展的同时,也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提出更多机遇和挑战。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阐述了北京联合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就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提出要紧跟市场变化,提升国际竞争力、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业内专家几条初步构想。
关键词:SWOT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北京联合大学
一、引言
随着北京市提出将“旅游业作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作为展示首都形象魅力、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窗口”的口号,北京旅游业进入快速稳步增长时期。作为旅游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酒店业更是进入快速扩展阶段,无论是星级酒店还是经济型酒店,无论是国际知名酒店集团还是本国民族品牌,都纷纷看好北京市场,不断扩大对北京酒店业的投资。酒店数量的增加,必然对酒店专业人才提出更多需求,这就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机遇与挑战。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历史悠久,面向酒店业等旅游接待业,致力于培养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国内外酒店业工作适应能力、具有熟练服务操作能力、掌握酒店运营管理知识、并具有可持续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中级应用型人才。历经了长达三十七年的教学发展,秉承“博识雅行,学游天下”的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已经培养了大批酒店方面的管理精英,每年为北京市酒店业发展提供千余名专业人才,被誉为“旅游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摇篮”。
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地理位置优势。北京凭借其独有的首都优势,成功吸引来自海内外知名酒店集团的投资入驻。眼下,万豪、喜达屋、洲际、香格里拉、凯悦等外资品牌悉数进入北京,并开始新一轮高速扩展战略。洲际酒店集团更是在2012年表明未来五年在全球每开4家连锁酒店就有一家位于中国。另外,国内民族品牌势如破竹,不断跻身北京旅游市场。海航酒店集团全系列酒店品牌覆盖各类细分市场,锦江、绿地、万达以及首旅酒店集团系列酒店品牌更是成为北京酒店业发展的中间力量。截止2014年底,北京市共有星级酒店554家,其中五星级65家,四星级129家,三星级203家,二星级147家,一星级10家。全市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57.6%,平均房价513.1元/间天。发展前景广阔的北京酒店市场为学院专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外在动力。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位于朝阳区北四环东路,毗邻亚运村,临近地铁5号线,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带来了便捷的条件。学院充分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建立与国内外知名酒店集团的校企合作。
办学历史悠久,专业建设有一定基础。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培养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学院。目前学院已经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2015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对全国923所本科高校的调研显示,北京联合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在全国排名中名列第三名,这是对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最大的肯定。此外,学校还与世界知名酒店集团(洲际酒店集团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探索酒店人才培养新机制,共同培养高层次的酒店人才。
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拥有国内同类院校中最具实力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3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3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9人,占专任教师队伍的35.5%。学院还从国内外聘请了20名知名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19名业界高管担任企业导师。此外,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也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追求的学术圣地。尤其是,我国旅游方向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旅游学刊》位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更是吸引大批旅游界学者和企业家的青睐,成为首都旅游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
学院对酒店管理专业大力支持。面向首都旅游产业,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是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办学理念。作为学院重点专业之一,院系领导给予高度重视。为加强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批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包括酒店管理实验室、旅游电子化管理实验室、茶艺室、品酒实验室等。同时,学院为促进学校教育与旅游市场相融合,深入了解酒店业的新动向,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还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目前,北京联合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已经成为具有良好设施设备、教师队伍专业、科学规范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特色专业之一。
(二)劣势分析
1.酒店业良莠不齐,专业建设与国际脱轨。在国内旅游业苏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我国酒店业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隐患。据调查显示,京广深沪八成经济型酒店纺织品卫生不合格,204个样本中超过80%的酒店纺织品PH值严重超标。另外,新出现的一些精品酒店也存在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良莠不齐的现象。酒店业市场不良的运营状况必然会影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进程。
2.“双师型”师资力量不够。20世纪70年代,酒店专业教育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开始兴起,旅游学科被称为“新兴学科”,因此对口的师资比较缺乏。然而随着酒店业飞速发展和设有酒店管理专业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大,酒店专业的师资力量却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据调查,现有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有近一半是非旅游专业的教师,专业背景不对口,行业关系不紧密,缺乏对本专业的深度了解。
(三)机遇分析
.北京市旅游业持续稳定增长,酒店业发展态势良好。在过去20年间,北京的旅游市场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无论是从旅游人数还是从旅游业收入来讲,从1994年开始的20余年年间,北京旅游业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只有在2003年,由于“非典”的发生,对旅游造了一定的影响(见图1、2[1])。2014年度来京旅游人数达2.61亿人次,旅游收入达4280.1亿元。其中,共接待入境旅游者427.5.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83.1亿元。而北京市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1330.8亿元,这意味着,2014年内旅游产业对北京市GDP贡献达20%多。 图1 1994-2013年北京国内旅游者人数及旅游收入
图1:1994-2013年北京入境旅游者人数及旅游收入
北京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也成为北京酒店业发展的提供更广阔的前景。2006年北京全部酒店数量约4681家,到2013年达到了7225家,具体数量如图3显示。2013年,北京市星级酒店营业收入277.7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7.2%。尽管近几年由于政府相关政策影响,北京酒店数量增长有所缓慢,但这也为北京市酒店市场结构调整提供了机会。总之,持续兴旺的北京旅游业,加上发展态势良好的酒店业都为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创造必不可少的外部机遇。
图32007-2013年北京酒店行业数量情况
信息技术发展到来的机会。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酒店的预订、管理系统为酒店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目前,北京很多酒店普遍都使用酒店电脑管理系统HMS(Hotel Management System),系统涉及到预订、接待、信息中心、收银、客房等前台系统以及结算中心、储存、支付、人力资源部等后台系统[2]。通过酒店电脑管理系统,酒店建立一个高效、互动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打破各部门间的界限,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通过设置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搭建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可以给学生创造各种酒店业务情景模拟体验,让学生有效掌握使用信息手段进行服务和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展示了北京的独特魅力,为北京开发国际旅游市场提供了非常重大的契机,而且大量旅游者的到来更是促进了酒店业的飞速发展,仅2006~2008年两年的时间北京市就新增酒店近1500家。同样,冬奥会作为综合性的重大体育赛事之一,北京2022年主办权的成功获得必然将进一步带动北京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北京将凭借奥运会自身的吸引力吸引来大量的旅游者,届时将会对北京市的旅游接待提出更多需求,这也将成为北京发展酒店业新的推助器。
酒店业高端人才紧缺。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按照中国酒店业目前的人员配备标准,一家300间客房的4星级酒店至少要配备500~600名员工,而客房总数在600间以上的五星级酒店的从业者至少需1000人,而中专毕业的员工不能超过70%,大专毕业、受过高等职业技能培养的人才必须占30%以上[3]。经济发达的北京地区,旅游市场繁荣,星级酒店星罗棋布,然而酒店对高素质人才的占有率远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宋宇在2015年北京旅游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适应首都旅游发展要求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总之,随着北京酒店数量的持续增加,必将导致酒店集团管理人才的匮乏,从而影响管理和服务水准,这正是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的大好契机。
(四)挑战分析
同类院校众多,竞争压力大。北京市设有不同层次酒店管理专业(更多学校是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酒店管理方向)的院校众多,其中本科层次高校13所,专科层次高校17所(部分学校同时兼具本科、专科层次)。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作为北京众多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校之一,并不存在非常显著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同样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专门建有酒店管理学院,专业文化底蕴深厚,可利用资源非常丰富,更重要的是国际化程度高,对北京联合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建设造成很大的挑战。
学校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变化不协调。酒店行业重经验,重实践,重积累,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更重视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而忽视了酒店实践教学的训练。正常情况下,一名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学校会进行三至四年的课堂教育,而此时没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可以利用这三、四年的时间积累经验,成为一名主管人员。当大学生毕业之后再让他们做服务员,接受着和自己同样年龄学历甚至比自己低的管理者,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即使酒店有相应的管理职位提供,大学生由于缺乏完整的实际操作训练,也是难以胜任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材料一般都是由教育部指定或是一些受大家普遍认可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版时间通常都会比较久。
社会大众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不看好。部分大众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酒店管理就是“给人端盘子”的服务专业,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一个没有受过任何高等教育的人一样可以做得很好,而完全没有必要浪费四年时间进行高等学习教育,这就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在社会上处于非常低的认可地位。再加上,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受酒店工作就是“伺候人”的观念影响,甚至反对孩子学习酒店管理专业,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专业的建设。即使是学习了酒店专业知识,这些偏“理论化”的知识也很难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就导致企业宁可花费更少的钱去雇佣低学历的员工,而不愿意花高额去招聘那些空有理论知识而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三、推进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构想
(一)紧跟市场变化,提升国际竞争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企业输入具有较强实践性、操作性,能迅速解决服务与经营管理实际问题,并且在实践中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端人才。酒店业发展瞬息万变,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必须深入了解酒店业的新发展与新动向,紧密结合酒店行业的特点及其变化中的态势。
首先,在设置课程方面要做到灵活应变,删减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其次就是要积极开展现场教学、个案教学、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对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采取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整个专业建设过程中应本着少讲多练的原则,以酒店业务实际操作为主配套相应主干课程,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与岗位要求贴得很紧,体现浓郁的行业氛围。 此外,为迎合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大都市”的需求,应对未来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以及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展览等需求,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必须注重强调国际化,提升国际竞争力。这要求在专业设置中不仅要加大对外语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国际化标准设置与改造涉及国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国际旅游法律法规、国际商务礼仪和跨文化交流沟通等课程,使同学们能够及时了解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酒店业动态。
(二)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
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只有企业最清楚市场需要哪些素质的酒店专业人才,也只有与企业共同协作才能制定出最佳的酒店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酒店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教育观,按照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次要密切院校与业界的联系,不仅要加强与国内相关旅游政府机构、企业、旅游景区及相关旅游院校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符合实习教学要求的实习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加快建立和拓展海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国际化工作场所进行专业实践,在国际化背景下完成“教“与”学“的交融[4];最后,专业建设应强化实践教学,重视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通过专业的资讯模拟教学与学习中心为学生多渠道获取校内专业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应加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开设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网际网络系统、电脑订位系统等课程,加强酒店管理专业与新兴技术的融合。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业内专家
酒店管理是应用与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是需要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才能实现。但是,现在旅游院校的大多数教师远没有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专业建设中首先应扩大师资来源,打破传统教师录用常规制度,积极引进、聘请从事实际工作的从业人员和管理者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将他们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以及酒店业最新的发展动向带入教学实践中,弥补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5]。
其次可加强对教师实践经验的培训,院校可与企业建立长效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酒店以及与酒店相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挂职锻炼,或由名师带动,积极开展校内培训,解决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最后,提升专业的国际化首先要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只有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国际化酒店人才,实现酒店专业建设的国际化,这就要求院校应注重对本校师资力量的培养,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进行教学、科研合作,选派优秀教师和学生赴海外进修、深造、讲学以及参加学术交流、国际会议等,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观念,把国外酒店专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引进到我国,从而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具备国际视野。
四、结语
综合比较分析发现,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在酒店业发展新形势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相比较北京市同类旅游院校而言,北京联合大学多年三十七年来的发展使得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相对成熟,但为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还应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加强校企之间合作,紧跟市场变化,提升专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晶晶.北京市旅游产业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18):60-61.
[2]程雯.基于SWOT分析的重庆TY酒店人力资源培训体系设计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3]费寅.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2):50-51.
[4]石霞.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A].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集[C].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14::78-83.
[5]杨昆.国际化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国际旅游系为例[A].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集[C].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14:93-98.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SWOT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北京联合大学
一、引言
随着北京市提出将“旅游业作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作为展示首都形象魅力、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窗口”的口号,北京旅游业进入快速稳步增长时期。作为旅游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酒店业更是进入快速扩展阶段,无论是星级酒店还是经济型酒店,无论是国际知名酒店集团还是本国民族品牌,都纷纷看好北京市场,不断扩大对北京酒店业的投资。酒店数量的增加,必然对酒店专业人才提出更多需求,这就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机遇与挑战。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历史悠久,面向酒店业等旅游接待业,致力于培养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国内外酒店业工作适应能力、具有熟练服务操作能力、掌握酒店运营管理知识、并具有可持续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中级应用型人才。历经了长达三十七年的教学发展,秉承“博识雅行,学游天下”的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已经培养了大批酒店方面的管理精英,每年为北京市酒店业发展提供千余名专业人才,被誉为“旅游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摇篮”。
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地理位置优势。北京凭借其独有的首都优势,成功吸引来自海内外知名酒店集团的投资入驻。眼下,万豪、喜达屋、洲际、香格里拉、凯悦等外资品牌悉数进入北京,并开始新一轮高速扩展战略。洲际酒店集团更是在2012年表明未来五年在全球每开4家连锁酒店就有一家位于中国。另外,国内民族品牌势如破竹,不断跻身北京旅游市场。海航酒店集团全系列酒店品牌覆盖各类细分市场,锦江、绿地、万达以及首旅酒店集团系列酒店品牌更是成为北京酒店业发展的中间力量。截止2014年底,北京市共有星级酒店554家,其中五星级65家,四星级129家,三星级203家,二星级147家,一星级10家。全市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57.6%,平均房价513.1元/间天。发展前景广阔的北京酒店市场为学院专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外在动力。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位于朝阳区北四环东路,毗邻亚运村,临近地铁5号线,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带来了便捷的条件。学院充分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建立与国内外知名酒店集团的校企合作。
办学历史悠久,专业建设有一定基础。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培养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学院。目前学院已经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2015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对全国923所本科高校的调研显示,北京联合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在全国排名中名列第三名,这是对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最大的肯定。此外,学校还与世界知名酒店集团(洲际酒店集团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探索酒店人才培养新机制,共同培养高层次的酒店人才。
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拥有国内同类院校中最具实力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3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3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9人,占专任教师队伍的35.5%。学院还从国内外聘请了20名知名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19名业界高管担任企业导师。此外,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也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追求的学术圣地。尤其是,我国旅游方向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旅游学刊》位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更是吸引大批旅游界学者和企业家的青睐,成为首都旅游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
学院对酒店管理专业大力支持。面向首都旅游产业,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是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办学理念。作为学院重点专业之一,院系领导给予高度重视。为加强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批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包括酒店管理实验室、旅游电子化管理实验室、茶艺室、品酒实验室等。同时,学院为促进学校教育与旅游市场相融合,深入了解酒店业的新动向,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还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目前,北京联合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已经成为具有良好设施设备、教师队伍专业、科学规范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特色专业之一。
(二)劣势分析
1.酒店业良莠不齐,专业建设与国际脱轨。在国内旅游业苏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我国酒店业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隐患。据调查显示,京广深沪八成经济型酒店纺织品卫生不合格,204个样本中超过80%的酒店纺织品PH值严重超标。另外,新出现的一些精品酒店也存在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良莠不齐的现象。酒店业市场不良的运营状况必然会影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进程。
2.“双师型”师资力量不够。20世纪70年代,酒店专业教育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开始兴起,旅游学科被称为“新兴学科”,因此对口的师资比较缺乏。然而随着酒店业飞速发展和设有酒店管理专业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大,酒店专业的师资力量却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据调查,现有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有近一半是非旅游专业的教师,专业背景不对口,行业关系不紧密,缺乏对本专业的深度了解。
(三)机遇分析
.北京市旅游业持续稳定增长,酒店业发展态势良好。在过去20年间,北京的旅游市场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无论是从旅游人数还是从旅游业收入来讲,从1994年开始的20余年年间,北京旅游业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只有在2003年,由于“非典”的发生,对旅游造了一定的影响(见图1、2[1])。2014年度来京旅游人数达2.61亿人次,旅游收入达4280.1亿元。其中,共接待入境旅游者427.5.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83.1亿元。而北京市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1330.8亿元,这意味着,2014年内旅游产业对北京市GDP贡献达20%多。 图1 1994-2013年北京国内旅游者人数及旅游收入
图1:1994-2013年北京入境旅游者人数及旅游收入
北京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也成为北京酒店业发展的提供更广阔的前景。2006年北京全部酒店数量约4681家,到2013年达到了7225家,具体数量如图3显示。2013年,北京市星级酒店营业收入277.7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7.2%。尽管近几年由于政府相关政策影响,北京酒店数量增长有所缓慢,但这也为北京市酒店市场结构调整提供了机会。总之,持续兴旺的北京旅游业,加上发展态势良好的酒店业都为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创造必不可少的外部机遇。
图32007-2013年北京酒店行业数量情况
信息技术发展到来的机会。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酒店的预订、管理系统为酒店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目前,北京很多酒店普遍都使用酒店电脑管理系统HMS(Hotel Management System),系统涉及到预订、接待、信息中心、收银、客房等前台系统以及结算中心、储存、支付、人力资源部等后台系统[2]。通过酒店电脑管理系统,酒店建立一个高效、互动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打破各部门间的界限,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通过设置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搭建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可以给学生创造各种酒店业务情景模拟体验,让学生有效掌握使用信息手段进行服务和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展示了北京的独特魅力,为北京开发国际旅游市场提供了非常重大的契机,而且大量旅游者的到来更是促进了酒店业的飞速发展,仅2006~2008年两年的时间北京市就新增酒店近1500家。同样,冬奥会作为综合性的重大体育赛事之一,北京2022年主办权的成功获得必然将进一步带动北京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北京将凭借奥运会自身的吸引力吸引来大量的旅游者,届时将会对北京市的旅游接待提出更多需求,这也将成为北京发展酒店业新的推助器。
酒店业高端人才紧缺。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按照中国酒店业目前的人员配备标准,一家300间客房的4星级酒店至少要配备500~600名员工,而客房总数在600间以上的五星级酒店的从业者至少需1000人,而中专毕业的员工不能超过70%,大专毕业、受过高等职业技能培养的人才必须占30%以上[3]。经济发达的北京地区,旅游市场繁荣,星级酒店星罗棋布,然而酒店对高素质人才的占有率远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宋宇在2015年北京旅游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适应首都旅游发展要求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总之,随着北京酒店数量的持续增加,必将导致酒店集团管理人才的匮乏,从而影响管理和服务水准,这正是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的大好契机。
(四)挑战分析
同类院校众多,竞争压力大。北京市设有不同层次酒店管理专业(更多学校是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酒店管理方向)的院校众多,其中本科层次高校13所,专科层次高校17所(部分学校同时兼具本科、专科层次)。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作为北京众多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校之一,并不存在非常显著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同样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专门建有酒店管理学院,专业文化底蕴深厚,可利用资源非常丰富,更重要的是国际化程度高,对北京联合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建设造成很大的挑战。
学校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变化不协调。酒店行业重经验,重实践,重积累,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更重视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而忽视了酒店实践教学的训练。正常情况下,一名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学校会进行三至四年的课堂教育,而此时没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可以利用这三、四年的时间积累经验,成为一名主管人员。当大学生毕业之后再让他们做服务员,接受着和自己同样年龄学历甚至比自己低的管理者,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即使酒店有相应的管理职位提供,大学生由于缺乏完整的实际操作训练,也是难以胜任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材料一般都是由教育部指定或是一些受大家普遍认可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版时间通常都会比较久。
社会大众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不看好。部分大众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酒店管理就是“给人端盘子”的服务专业,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一个没有受过任何高等教育的人一样可以做得很好,而完全没有必要浪费四年时间进行高等学习教育,这就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在社会上处于非常低的认可地位。再加上,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受酒店工作就是“伺候人”的观念影响,甚至反对孩子学习酒店管理专业,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专业的建设。即使是学习了酒店专业知识,这些偏“理论化”的知识也很难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就导致企业宁可花费更少的钱去雇佣低学历的员工,而不愿意花高额去招聘那些空有理论知识而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三、推进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构想
(一)紧跟市场变化,提升国际竞争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企业输入具有较强实践性、操作性,能迅速解决服务与经营管理实际问题,并且在实践中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端人才。酒店业发展瞬息万变,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必须深入了解酒店业的新发展与新动向,紧密结合酒店行业的特点及其变化中的态势。
首先,在设置课程方面要做到灵活应变,删减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其次就是要积极开展现场教学、个案教学、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对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采取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整个专业建设过程中应本着少讲多练的原则,以酒店业务实际操作为主配套相应主干课程,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与岗位要求贴得很紧,体现浓郁的行业氛围。 此外,为迎合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大都市”的需求,应对未来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以及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展览等需求,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必须注重强调国际化,提升国际竞争力。这要求在专业设置中不仅要加大对外语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国际化标准设置与改造涉及国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国际旅游法律法规、国际商务礼仪和跨文化交流沟通等课程,使同学们能够及时了解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酒店业动态。
(二)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
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只有企业最清楚市场需要哪些素质的酒店专业人才,也只有与企业共同协作才能制定出最佳的酒店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酒店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教育观,按照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次要密切院校与业界的联系,不仅要加强与国内相关旅游政府机构、企业、旅游景区及相关旅游院校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符合实习教学要求的实习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加快建立和拓展海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国际化工作场所进行专业实践,在国际化背景下完成“教“与”学“的交融[4];最后,专业建设应强化实践教学,重视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通过专业的资讯模拟教学与学习中心为学生多渠道获取校内专业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应加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开设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网际网络系统、电脑订位系统等课程,加强酒店管理专业与新兴技术的融合。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业内专家
酒店管理是应用与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是需要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才能实现。但是,现在旅游院校的大多数教师远没有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专业建设中首先应扩大师资来源,打破传统教师录用常规制度,积极引进、聘请从事实际工作的从业人员和管理者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将他们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以及酒店业最新的发展动向带入教学实践中,弥补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5]。
其次可加强对教师实践经验的培训,院校可与企业建立长效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酒店以及与酒店相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挂职锻炼,或由名师带动,积极开展校内培训,解决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最后,提升专业的国际化首先要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只有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国际化酒店人才,实现酒店专业建设的国际化,这就要求院校应注重对本校师资力量的培养,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进行教学、科研合作,选派优秀教师和学生赴海外进修、深造、讲学以及参加学术交流、国际会议等,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观念,把国外酒店专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引进到我国,从而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具备国际视野。
四、结语
综合比较分析发现,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在酒店业发展新形势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相比较北京市同类旅游院校而言,北京联合大学多年三十七年来的发展使得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相对成熟,但为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还应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加强校企之间合作,紧跟市场变化,提升专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晶晶.北京市旅游产业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18):60-61.
[2]程雯.基于SWOT分析的重庆TY酒店人力资源培训体系设计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3]费寅.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2):50-51.
[4]石霞.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A].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集[C].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14::78-83.
[5]杨昆.国际化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国际旅游系为例[A].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集[C].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14:93-98.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