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狂人“梁金牛和他的”农民NBA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i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豫西农民梁金牛被人誉为“民间萨马兰奇”。他从一个普通农民到享誉乡间的“单臂神投手”,从11元举办一场比赛再到组织起73支篮球队捉对厮杀,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身上,体现了一个山乡农民的体育情怀——
  
  “单臂投手”还是个多面手
  
  今年57岁的梁金牛出生于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卯屯村。他从小就喜欢体育,因为小儿麻痹,左臂严重萎缩,但并不影响他在学校的体育成绩,篮球成绩更是出类拔萃。
  农村条件差,拥有一个篮球就是一种“奢侈”,梁金牛和小伙伴们就用一种带有气胆的充气皮球来代替篮球。那时他常和两个小伙伴一起打篮球,三人攻防配合默契,在当时鲜有对手。
  据记载,豫西早在1914年就播下篮球火种。新中国成立后,篮球在灵宝广大农村迅速发展起来。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灵宝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有篮球队,篮球之乡的美誉不胫而走。
  在灵宝乡间,尤其是焦村,即使是“十年文革”时期,体育赛事也从未间断过。当地群众的体育热情也很高,他们往往会连夜跑几十里山路去看一场球赛。当时农村的篮球赛事多以大队为单位组队,在全公社进行循环比赛。这期间,仅靠右臂进行投球的梁金牛逐渐成了当地的篮球名人。
  1970年春节,卯屯邻村坪村庙会期间,梁金牛和队员一道在坪村和当时在灵宝“战绩”不俗的县邮电局代表队进行了一场球赛。此场比赛中,充当前锋的梁金牛单臂3分球连投连中,“单臂投手”的美名在赛后也不胫而走,成为美谈。
  
  举办15届篮球赛的“民间萨马兰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灵宝开始大面积推广苹果种植,农民的收入迅速提高。但当时的农民正各自忙着“发家致富”,从事体育比赛成了“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代名词。20世纪90年代初,农民手中开始小有积蓄,农村也开始出现富余劳动力。一部分农民却在冬日农闲时,以酗酒、赌博等不良方式打发时光。此时,梁金牛想起了以举办体育活动来充实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1992年春节期间有人提议:第二年秋收,村中收获苹果达2500公斤的农户,每户拿出50元;收获苹果超过5000公斤的农户,每户拿出100元,用于第二年的篮球比赛。此事得到卯屯村两委的支持。村委正式向村民们播发了这一消息。次日中午,100多名村民汇聚在一起,成立了篮球赛筹备委员会,比赛的具体组织者就落在了梁金牛肩上。
  为组织好这次比赛,梁金牛拉来了2000元的企业赞助,并颇具前瞻性地将比赛名称定为“卯屯村‘园林杯’农民篮球邀请赛”,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此项赛事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5届。
  梁金牛清楚地记得,有一年举办篮球联赛总决赛,他一共才花了11元钱:1元钱水泥钉,挂横幅用,2.5元茶叶,5元纸张,2.5元蜂窝煤。“所有参赛者都是自己解决食宿,没有奖金,裁判也是义务的,没有报酬。”
  为管理好村民自筹及企业赞助的各项资金,梁金牛在筹备会下设了组织组、财务组、财务监督组等,保证了资金公开、公正使用。同时,梁金牛还规定,比赛期间招待用的香烟等物,所有筹备会成员都不得借机“占便宜”,以免引起群众的非议。当时,梁金牛为比赛提出的口号是“自发组织,自筹资金,民主管理”,此后十多年的比赛中,他们也做到了这一点——村民们从未对比赛资金的使用产生过任何疑虑。
  1993年春节期间,首届“卯屯村‘园林杯’农民篮球邀请赛”正式开赛。焦村附近40多支农民篮球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参赛队员达到五六百人,比赛期间四野轰动,四里八乡前来观看比赛的村民将赛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包括《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中国体育报》在内的全国数十家媒体对这一赛事进行了报道,卯屯村“中国农村篮球第一村”的美名也从此诞生。
  
  “篮球狂人”有了传后人
  
  1993年的首届“卯屯村‘园林杯’篮球邀请赛”还仅仅是春节期间农民的一项简单体育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当地的一项常规赛事。
  2004年,梁金牛联合周围3个乡(镇)的30多个村庄的球队,在8个赛区以积分制的方式,打起了联赛。该联赛采用主客场制,“常规赛”设在各村庙会时间,各区第一名晋级“记赛后”。由于参赛队多,一个赛季几乎贯穿全年,总共打769场比赛,观众达到20多万人。为吸引更多眼球,比赛暂停时,由农村姑娘组成的篮球宝贝,时常也上场舞动一番。
  2007年春节期间,“灵宝创新电器杯”农民篮球联赛,参赛队伍又新增了灵宝等5个乡(镇)的市区、矿区的代表队,从今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三开始,将一直打到农历十一月初四,基本上每月都有两场比赛。
  焦村镇乃至灵宝农民篮球赛多年来的成功举办,已使当地农民在过春节时形成一种传统习惯——过春节就必须要看篮球赛。卯屯村民自豪地说:“在卯屯,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没有人没到过篮球场。”“园林杯”成了焦村全镇、灵宝全市农民体育活动的一个响亮品牌。同时,农民篮球赛的举办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创造了一条新门路:交通、饮食、商业,一业兴,百业兴。
  为促进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梁金牛在过去15年的春节比赛期间,总是每天早上吃上一顿饭,一下熬到晚上才能吃上下一顿。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在体育上也表现出了超常的才能,在去年的一场比赛中,全场进球55分,他儿子一人拿下37分,从而创下当地单场个人得分最高纪录。梁金牛说:“我很高兴,我的体育事业后继有人了。”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我妈和婆婆都是前些年才高龄去世。回想起和她们一起生活的日子,充满了温馨与快乐。  20年前,我们已从平房搬进了楼房,三居室,没有厅。女儿已结婚成家,另有住处,只有我妈和我们同住。我妈住一间,我和老伴儿住一间,一大间作为起居室兼客厅。  有一年,婆婆也要来北京住了,怎么办呢?老人各有各的脾性和生活习惯,还是要让她们各住一间,好有一个自己的独立空间。于是决定我妈不动,婆婆住我们那间,我和老伴儿住客厅。
期刊
丁老师:您好!  最近我和丈夫闹得不可开交,原因是儿子交朋友的事。儿子今年26岁,他的女朋友今年22岁,金融专业,大学毕业已经被保研了,不但学业出色,人也长得漂亮。而我儿子只是个本科生,按说我们应该知足了。  姑娘家在甘肃,父亲在县财税局工作。今年春节,姑娘放假回家,提出让儿子也去,见一见她父母,如果家里同意,就把婚事订下来。这本是挺好的一件事,我乐颠颠地给姑娘家买了不少东西,还给儿子钱,让他给女
期刊
苏民和濮存昕,是引人瞩目的父子俩,他们都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艺术成就有目共睹。过去,濮存昕小的时候,别人说起来,都说“这是苏民的儿子”;现在,苏民老了以后,别人说起来,都说“这是濮存昕他爸”。在这种时候,名气决定了“谁领衔”。作为濮存昕的父亲,苏民倒是很幽默:“父亲是不会吃儿子醋的。”     投身戏剧 收获爱情    濮存昕的祖上,是江苏溧水的显赫家族。算起来,濮存昕是濮青士的嫡传第五代。
期刊
当您看到这个题目时,不必吃惊。这是2007年春节,我那调皮捣蛋的小外孙,搞了一场让人捧腹的“数字”游戏。  上二年级的小外孙,虽然个头不高,但清澈如水的大眼睛却炯炯有神,长长的睫毛镶在眼眶上,说起话来忽闪、忽闪,装满了智慧和故事。小家伙人小鬼大,放寒假回老家一趟,不知跟谁学会了磕头,初二这天来到我家拜年,向我讨价还价,每磕一个头就得给100元压岁钱,我不知道小脑壳里装着鬼把戏,就答应了。  小家伙
期刊
去年金秋,当年北京大学的同学邀请我参加纪念入学50周年聚会。其实我只读了一年,就被迫离开了燕园,一直颠沛流离于校外,与大家失去联系。幸亏筹办这次活动的何煦昭同学还记得我,几经辗转打听到我的住址,邀请我参加。让我得到机会与当年的同学久别重逢,倾诉思念之情和友爱之义。最让我惊奇和感动的是,联谊活动还为我安排了庆祝70岁的生日宴会,同学们抬出一个寿桃奶油蛋糕,还端来寿面。大家欢呼鼓掌还唱起生日快乐歌,我
期刊
话说借20万带父母旅游    日前,有报道称云南人张光泽看着父母年龄日渐增大,借来20万元让父母尽情在北京游玩了6天,还花10多万元买了辆车,想带父母去周游各地。他这一做法引起各方争议。  有人认为,尽孝的方式多种多样,不是仅仅用钱才能表达对父母的爱心,多陪伴一会儿老人,多照顾一下老人,多和老人谈心交流等都是尽孝的方式。相反,借钱尽孝有点不可思议,20万元尽一次孝更是夸张,张光泽的做法有作秀之嫌。
期刊
老伴儿是快要奔七十的人了,可仍时不时有板有眼地哼起越剧。一会儿唱尹派的《何文秀》,一会儿唱毕派的《王老虎抢亲》,一会儿哼范派的“贺老六”唱词,一会儿又放开喉咙来一段《红楼梦》徐派唱腔;偶尔情绪有点低落便哼起戚派的悲调或者唱起王派的“黛玉葬花”。我听得最多的是尹派唱腔的唱段,如《何文秀》、《沙漠王子》等等。  去年国庆节前夕,上海越剧演员萧霞来城区演出之前,到地区人民大会堂广场与观众见面,老伴当然不
期刊
遥远的岁月,漫漫的黄土高坡——久违了陕北。  那是38年前,1969年的1月,我离开北京和同学一道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途。那年我18岁,是一个在部队大院长大,未经些许风雨的娇小姑娘。  我插队的地方是陕北宜川县云岩公社,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我们到达的时候正值冬天,山上到处都是一条条冰挂,远远看去可美了。我暗想,有冰挂就证明有泉水。那到了春天,万物复苏了,溪水潺潺该多富有诗意。带着一番美丽的梦
期刊
楼上的老郝近七十岁了,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  刚退休那阵,老人家爱好不少:先是种花,把自家阳台和楼层过道边装点得四季如春;后来,每天清晨到江滩遛鸟儿成了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可今年五一节后,大家看见他像上班一样,忙进忙出,也不知在捣鼓啥。  那天,我在楼道里碰到老郝,他满脸喜色,喃喃自语:“呵呵,解套了,把这几年的本全捞回来了,再也不用跟婆婆讨茶叶钱啦!”细问后,原来他还是个资深的“股民”。 
期刊
又到了垂钓黄金时节——春天。对于我这个钓瘾十足的人来说,本该是个大显身手的季节,只可惜如今年老体衰,骑车感到吃力,跑不了远路,对春钓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回想早些年,平时除了大风、暴雨恶劣天气,抑或身体偶有病痛不能出门外,哪一天不是钓鱼天!   我从小时候起就学会了握杆钓鱼。6岁那年(1940年)我们一家逃难到客乡江南并且定居在那里。江南这个地方河网纵横,小浃江支流环绕我家门前屋后,成群的小鱼在青石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