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家益是一位书法风格出入古今的军旅书法家,也是引入注目的中青年书法家。
记得2012年著名书法家刘洪彪先生就曾在贺“铿锵翰墨——张家益军旅书法作品展”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张家益学书路子正、方法对、悟性好、起点高,广临博涉古法,年方卅五,已在全国崭露头角,成为军旅书界骨干队员。”同时,刘先生还给予了“若能循此道路前行不怠,可期迭出新景,更上层楼”的深切期望。
转眼近八年了,八年来,以我对张家益的了解,他正是那样一位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行的执着者。
张家益出生于皖东历史文化名城全椒。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少年时期他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下从军报国、献身军营的少年志向。因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张家益刚入伍不久就在连队的板报比赛中脱颖而出,受到部队领导的赏识,并荣立三等功。为了向专业化发展,张家益又以各科考核优秀的成绩报考了军事院校,先后就读于后勤工程学院、南京政治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
然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张家益并不满足于课堂的学习。尤其是在京求学期间,他每到周末不是去美术馆、博物馆看展览和名家真迹,就是主动向沈鹏、李铎、张道兴、徐恩存、刘洪彪、张继等军地艺术家请益。
在与这些名家大师交往中,前辈艺术家的高尚品德和精湛超群的书法造诣,不仅使张家益的书法技艺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还让他的书法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当代革命军人的崇高价值追求指引我奋发前行,是诸多良师益友一路点拨使我小有成就。”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相辅相成。一路走来,张家益的书法作品先后荣获全军一、二等奖5次,20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正书展、行草展、篆书展等,成为西南乃至全军较有影响的实力派书家。
探寻张家益的书艺之路,他走的是一条以传统笔墨为主线,适当融进现代理念来完善自己的书法创作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没有受到时风的影响,更没有受到世俗杂念的左右,这也充分展示了他作为军人的果敢和个性、素质。
他的创作路子宽,虽然五体皆涉皆能,但他最善行书和隶书,而其中隶书则是他的看家本领。
其实,与大多数书法爱好者一样,张家益也曾经历过照临颜、柳,也曾有过非颜非柳、即颜即柳的一段过程。虽然这个过程很辛苦,但夯实了他扎实、规矩、严谨的童子功,更为他日后形成内敛雅致、散逸文秀的书风奠定了基础。
在行书方面,张家益上习“二王”、下追明清,并在王铎、米芾的经典作品中下过很多功夫。也许是得益于其军人的气质和多年来的艺术修养,张家益的行书既与那些千人一面的作品拉开了距离,又没有了时下一些青年书者作品中的甜俗与急躁气息,显示出温文尔雅、轻盈流落之态,特别是笔致中的弹性沉着和散漫空灵拂面而生,牵丝飞白生动可人,让笔墨当随时代,又不致远离了传统经典的古风、古质,字里行间更是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隶书作为张家益用功最多的字体,其学习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所谓三个阶段,其一是因为张家益在连队担任文秘工作多年,出于书写标语、板报的需要,隶书便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字体。这一时期,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停留在对隶书一波三折的表象理解,可谓任笔为体。”虽然在这个实用阶段,张家益没有系统临过传统碑帖,但这种书写方式对控笔能力和结体的把控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其二是随着对书法理论的学习以及临摹实践的逐渐深入,张家益不仅慢慢熟悉了隶书的风格流派和特点,还基本掌握了汉隶的技法表现。《张迁碑》雄强的气势、欹侧的结体、方直的点画,《史晨碑》宽博舒展的笔致,使张家益如痴如醉。虽然他临摹得一丝不苟、扎实深入,但这个阶段缺乏足够的思考和探索。
由于创作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张家益的美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升华。为改变隶书的点画飘浮、结体简平、用笔单调的毛病,他在摸索中逐渐提高了临创结合的能力,由此走向了良性發展的第三阶段。
可贵的是张家益在临写时不是一味地追求形态像,而是注重古人书写时的心态,以及灵活掌握并发挥运用。如前年他在《书法报》的《教学》栏目发表的《(肥致碑)临写指要》中就指出该碑“笔意很新,要不断寻找契合的结体感觉和书写趣味”。
他主张,“在临写过程中要深入体会,从更多更广更深的角度去发现和理解,会更有利于全面把握其内在特征”等,无疑为读者临习提供了借鉴。
张家益的隶书,由《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肥致碑》《张迁碑》及《石门颂》等碑帖互融。创作中,他以方笔行意,中侧锋并用,形成了严谨雅致、道健平和,颇具庙堂之气和金石味的独特风格。他的隶书作品既具传统,又彰显出时代精神。对此,他认为,学习书法只要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就一定会有收获。
令人敬佩的是,身为军旅书家,张家益秉承“军旅书家当书军旅”的原则,多年来坚持书写激扬的军旅诗词和名篇佳句,用“男儿何须带吴钩”的激情,弘扬军营主旋律。他先后赴大连、长春、海口、文昌等地为官兵送文化到基层,以实际行动肩负新时代军方旅书家使命任务和责任担当。
书法外,张家益爱好体育,歌也唱得不错,这些都体现了他多方面的修养以及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书如其人,与张家益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生性谦和,刚毅朴实,无论对书法还是对工作、朋友,他都认真、率意、至诚。他先后被评为“优秀机关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总后“优秀团干部”,并获总后授予的战士文艺奖“特别奖”等。
作为当代中青年实力派书法家,张家益找到了自己的书艺方向,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目标,唯其如此,他定会在未来的军旅乃至中国书坛上,创造出属于自己更为广阔的空间,展现出非凡的风姿。
约稿、责编:全前文、史春霖
张家益 Zhang Jiayi
张家益,安徽全椒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美术书法院艺术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正书展、行草展、隶书展、草书展、篆书展、扇面展、千人千作展,全军第三、四、五、六届书法篆刻展并获奖。作品获“板桥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双马杯”纪念建军80周年书画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军营廉政文化书画展二等奖、总后勤部第二届战士文艺奖。曾参加第三、四届“鉴古开今”军旅主题书法创作展。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体育场(鸟巢)等单位收藏,发表于《解放军报》《中国书法》,入编《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作品精选》等。曾在重庆、上海、安徽等地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出版有《张家益书法作品集》等。
记得2012年著名书法家刘洪彪先生就曾在贺“铿锵翰墨——张家益军旅书法作品展”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张家益学书路子正、方法对、悟性好、起点高,广临博涉古法,年方卅五,已在全国崭露头角,成为军旅书界骨干队员。”同时,刘先生还给予了“若能循此道路前行不怠,可期迭出新景,更上层楼”的深切期望。
转眼近八年了,八年来,以我对张家益的了解,他正是那样一位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行的执着者。
张家益出生于皖东历史文化名城全椒。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少年时期他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下从军报国、献身军营的少年志向。因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张家益刚入伍不久就在连队的板报比赛中脱颖而出,受到部队领导的赏识,并荣立三等功。为了向专业化发展,张家益又以各科考核优秀的成绩报考了军事院校,先后就读于后勤工程学院、南京政治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
然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张家益并不满足于课堂的学习。尤其是在京求学期间,他每到周末不是去美术馆、博物馆看展览和名家真迹,就是主动向沈鹏、李铎、张道兴、徐恩存、刘洪彪、张继等军地艺术家请益。
在与这些名家大师交往中,前辈艺术家的高尚品德和精湛超群的书法造诣,不仅使张家益的书法技艺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还让他的书法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当代革命军人的崇高价值追求指引我奋发前行,是诸多良师益友一路点拨使我小有成就。”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相辅相成。一路走来,张家益的书法作品先后荣获全军一、二等奖5次,20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正书展、行草展、篆书展等,成为西南乃至全军较有影响的实力派书家。
探寻张家益的书艺之路,他走的是一条以传统笔墨为主线,适当融进现代理念来完善自己的书法创作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没有受到时风的影响,更没有受到世俗杂念的左右,这也充分展示了他作为军人的果敢和个性、素质。
他的创作路子宽,虽然五体皆涉皆能,但他最善行书和隶书,而其中隶书则是他的看家本领。
其实,与大多数书法爱好者一样,张家益也曾经历过照临颜、柳,也曾有过非颜非柳、即颜即柳的一段过程。虽然这个过程很辛苦,但夯实了他扎实、规矩、严谨的童子功,更为他日后形成内敛雅致、散逸文秀的书风奠定了基础。
在行书方面,张家益上习“二王”、下追明清,并在王铎、米芾的经典作品中下过很多功夫。也许是得益于其军人的气质和多年来的艺术修养,张家益的行书既与那些千人一面的作品拉开了距离,又没有了时下一些青年书者作品中的甜俗与急躁气息,显示出温文尔雅、轻盈流落之态,特别是笔致中的弹性沉着和散漫空灵拂面而生,牵丝飞白生动可人,让笔墨当随时代,又不致远离了传统经典的古风、古质,字里行间更是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隶书作为张家益用功最多的字体,其学习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所谓三个阶段,其一是因为张家益在连队担任文秘工作多年,出于书写标语、板报的需要,隶书便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字体。这一时期,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停留在对隶书一波三折的表象理解,可谓任笔为体。”虽然在这个实用阶段,张家益没有系统临过传统碑帖,但这种书写方式对控笔能力和结体的把控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其二是随着对书法理论的学习以及临摹实践的逐渐深入,张家益不仅慢慢熟悉了隶书的风格流派和特点,还基本掌握了汉隶的技法表现。《张迁碑》雄强的气势、欹侧的结体、方直的点画,《史晨碑》宽博舒展的笔致,使张家益如痴如醉。虽然他临摹得一丝不苟、扎实深入,但这个阶段缺乏足够的思考和探索。
由于创作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张家益的美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升华。为改变隶书的点画飘浮、结体简平、用笔单调的毛病,他在摸索中逐渐提高了临创结合的能力,由此走向了良性發展的第三阶段。
可贵的是张家益在临写时不是一味地追求形态像,而是注重古人书写时的心态,以及灵活掌握并发挥运用。如前年他在《书法报》的《教学》栏目发表的《(肥致碑)临写指要》中就指出该碑“笔意很新,要不断寻找契合的结体感觉和书写趣味”。
他主张,“在临写过程中要深入体会,从更多更广更深的角度去发现和理解,会更有利于全面把握其内在特征”等,无疑为读者临习提供了借鉴。
张家益的隶书,由《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肥致碑》《张迁碑》及《石门颂》等碑帖互融。创作中,他以方笔行意,中侧锋并用,形成了严谨雅致、道健平和,颇具庙堂之气和金石味的独特风格。他的隶书作品既具传统,又彰显出时代精神。对此,他认为,学习书法只要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就一定会有收获。
令人敬佩的是,身为军旅书家,张家益秉承“军旅书家当书军旅”的原则,多年来坚持书写激扬的军旅诗词和名篇佳句,用“男儿何须带吴钩”的激情,弘扬军营主旋律。他先后赴大连、长春、海口、文昌等地为官兵送文化到基层,以实际行动肩负新时代军方旅书家使命任务和责任担当。
书法外,张家益爱好体育,歌也唱得不错,这些都体现了他多方面的修养以及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书如其人,与张家益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生性谦和,刚毅朴实,无论对书法还是对工作、朋友,他都认真、率意、至诚。他先后被评为“优秀机关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总后“优秀团干部”,并获总后授予的战士文艺奖“特别奖”等。
作为当代中青年实力派书法家,张家益找到了自己的书艺方向,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目标,唯其如此,他定会在未来的军旅乃至中国书坛上,创造出属于自己更为广阔的空间,展现出非凡的风姿。
约稿、责编:全前文、史春霖
张家益 Zhang Jiayi
张家益,安徽全椒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美术书法院艺术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正书展、行草展、隶书展、草书展、篆书展、扇面展、千人千作展,全军第三、四、五、六届书法篆刻展并获奖。作品获“板桥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双马杯”纪念建军80周年书画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军营廉政文化书画展二等奖、总后勤部第二届战士文艺奖。曾参加第三、四届“鉴古开今”军旅主题书法创作展。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体育场(鸟巢)等单位收藏,发表于《解放军报》《中国书法》,入编《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作品精选》等。曾在重庆、上海、安徽等地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出版有《张家益书法作品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