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跟随行为
在我们谈论如何识别和使用跟随行为之前,我们先用例子说明一下跟随的意义。一位将军带领士兵攻击对方阵地时遇到了顽强的抵抗,但是他们还是攻下了对方第一道防线。如果他们在攻击中损伤惨重,而援兵又没有跟上,他们对第二道防线的攻击势必失败。然而如果他们的援军及时赶到,他们会乘胜追击,并突破第二道防线。这里提到的乘胜追击就是跟随行为。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敌军击退了他们的进攻,并且乘胜追击把这位将军的队伍彻底击溃,那么敌方的乘胜追击也属于跟随行为。在证券市场上,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例子。下面我们看上证日线。
日线判断供需
2014年12月20日买方突破了对方第一道防线,如果此时有援军(新的买家)的配合,他们能够乘胜追击,并突破第二道防线。第二天(21日),虽然兵力(成交量)没有减少很多,但是攻势明显没有进展,我们称之为没有跟随,这说明敌方在增兵(供应的力量在增加)。买方要想保持优势,必须增兵(有新的需求进入)。一般来说,一旦价格突破一个强的阻力区后,要想保持优势,价格必须有跟随,即使遇阻没有跟随的话,回调也必须是小的成交量和价格柱。第三天(22日),从成交量上看,买方兵力有所增加,但是上影线说明对方的力量增加更多,表明供应在继续扩大(主力的大量出货),这说明买方的努力没有产生相应的结果,原因是他们遇到了强大的供应。趋势到此,市场背景已经是供过于求,接下来价格会下跌。12月27日的下跌是对市场供过于求背景的跟随和确认(对方在增兵和乘胜追击)。
在牛市中,卖方(对方)的跟随尤为重要。比如10月20日的上证日线。这种供应的突然扩大给公众造成恐慌。然而接下来两天卖盘没有跟随,反而出现了不断增高的阳线,并且成交量随价格一起涨。这说明新的供应没有进入市场,需求依然占主导地位,我们判断牛市没有受到威胁。
我们再看2016年1月3日的大跌,我们上期讨论过,这是熊市出现需求的结果。第二天(4日)虽然出现了反弹,但是市场还是出现了新低,这足以说明供应过剩。我们接下来(5日至8日)需要看到跟随行为才能知道市场是否有新的接盘者(表现在图上应该是更高的高点和低点的阳线)。相反,如果接下来没有出现跟随,说明这个反弹没有吸引到新的买家,熊市没有受到威胁,价格会继续走低。
周期判断趋势
除了价格柱之间的跟随,波与波的跟随也能提供给我们市场信息。我们还是以上证日线为例:
11月3日至8日这波的上涨力度非常明显,但是经过小幅回调之后,11月15日至25日这波的上涨,没有延续月初的上涨力度,说明月初的强势上涨遇阻后,15日开始的上涨没有新的买盘跟随上涨,这给了对方(供应)机会。在需求减弱的情况下,一旦供应力量增强,市场的背景会出现改变。11月26日的供应的大幅增加,导致了市场背景由牛到熊的改变。在牛市中,一旦我们发现市场的背景有所改变,接下来的观察重点是新的需求是否跟上并战胜供应,以确保牛市的恢复。我们从上证月图上知道,12月份的成交量减小说明没有新的需求进入市场,供应继续主导市场(价格不会进入上涨阶段)。
当我们观察市场的时候,识别价量背后的行为是判断行情的基础。如果某一方的努力有了跟随行为,说明这种努力吸引了市场上其他的参与者,是他们的介入才产生了跟随行为,而这种跟随行为是我们判断某一方努力是否成功的基础。比如熊市中出现强力反弹(11月29日),而且2月1日至2日这两天有了跟随行为,说明这个反弹吸引了新的买家(市场上出现了新的需求)。但是如如果要想市场背景改变,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知道供应是否枯竭。12月3日至10日这波的递减成交量和价格波动,说明供应已经枯竭,并且13日的行为是对需求大于供应的确认。这波上涨最后没有能使牛市恢复,但是也说明了跟随的重要性。
在我们谈论如何识别和使用跟随行为之前,我们先用例子说明一下跟随的意义。一位将军带领士兵攻击对方阵地时遇到了顽强的抵抗,但是他们还是攻下了对方第一道防线。如果他们在攻击中损伤惨重,而援兵又没有跟上,他们对第二道防线的攻击势必失败。然而如果他们的援军及时赶到,他们会乘胜追击,并突破第二道防线。这里提到的乘胜追击就是跟随行为。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敌军击退了他们的进攻,并且乘胜追击把这位将军的队伍彻底击溃,那么敌方的乘胜追击也属于跟随行为。在证券市场上,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例子。下面我们看上证日线。
日线判断供需
2014年12月20日买方突破了对方第一道防线,如果此时有援军(新的买家)的配合,他们能够乘胜追击,并突破第二道防线。第二天(21日),虽然兵力(成交量)没有减少很多,但是攻势明显没有进展,我们称之为没有跟随,这说明敌方在增兵(供应的力量在增加)。买方要想保持优势,必须增兵(有新的需求进入)。一般来说,一旦价格突破一个强的阻力区后,要想保持优势,价格必须有跟随,即使遇阻没有跟随的话,回调也必须是小的成交量和价格柱。第三天(22日),从成交量上看,买方兵力有所增加,但是上影线说明对方的力量增加更多,表明供应在继续扩大(主力的大量出货),这说明买方的努力没有产生相应的结果,原因是他们遇到了强大的供应。趋势到此,市场背景已经是供过于求,接下来价格会下跌。12月27日的下跌是对市场供过于求背景的跟随和确认(对方在增兵和乘胜追击)。
在牛市中,卖方(对方)的跟随尤为重要。比如10月20日的上证日线。这种供应的突然扩大给公众造成恐慌。然而接下来两天卖盘没有跟随,反而出现了不断增高的阳线,并且成交量随价格一起涨。这说明新的供应没有进入市场,需求依然占主导地位,我们判断牛市没有受到威胁。
我们再看2016年1月3日的大跌,我们上期讨论过,这是熊市出现需求的结果。第二天(4日)虽然出现了反弹,但是市场还是出现了新低,这足以说明供应过剩。我们接下来(5日至8日)需要看到跟随行为才能知道市场是否有新的接盘者(表现在图上应该是更高的高点和低点的阳线)。相反,如果接下来没有出现跟随,说明这个反弹没有吸引到新的买家,熊市没有受到威胁,价格会继续走低。
周期判断趋势
除了价格柱之间的跟随,波与波的跟随也能提供给我们市场信息。我们还是以上证日线为例:
11月3日至8日这波的上涨力度非常明显,但是经过小幅回调之后,11月15日至25日这波的上涨,没有延续月初的上涨力度,说明月初的强势上涨遇阻后,15日开始的上涨没有新的买盘跟随上涨,这给了对方(供应)机会。在需求减弱的情况下,一旦供应力量增强,市场的背景会出现改变。11月26日的供应的大幅增加,导致了市场背景由牛到熊的改变。在牛市中,一旦我们发现市场的背景有所改变,接下来的观察重点是新的需求是否跟上并战胜供应,以确保牛市的恢复。我们从上证月图上知道,12月份的成交量减小说明没有新的需求进入市场,供应继续主导市场(价格不会进入上涨阶段)。
当我们观察市场的时候,识别价量背后的行为是判断行情的基础。如果某一方的努力有了跟随行为,说明这种努力吸引了市场上其他的参与者,是他们的介入才产生了跟随行为,而这种跟随行为是我们判断某一方努力是否成功的基础。比如熊市中出现强力反弹(11月29日),而且2月1日至2日这两天有了跟随行为,说明这个反弹吸引了新的买家(市场上出现了新的需求)。但是如如果要想市场背景改变,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知道供应是否枯竭。12月3日至10日这波的递减成交量和价格波动,说明供应已经枯竭,并且13日的行为是对需求大于供应的确认。这波上涨最后没有能使牛市恢复,但是也说明了跟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