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新教师的入职宝典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feng1979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郭声健教授与初入职场的支教老师张晓敏合著的《音乐教育书简——中小学音乐教师入职读本》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是由郭声健教授与张晓敏老师为期一年的十二封信件汇集而成的。信件见证了张晓敏这位初出茅庐的支教老师从青涩走向初熟的过程,郭声健教授真诚而热心的答疑,更是呈现了一位学者对于新音乐教师的关爱与期待。
   这本书出版之后,被很多人奉为“新音乐教师的入职宝典”。但是,仅仅只是这样吗?诚然,新音乐教师是这本书的最直接受益者,他们能感同身受地从张晓敏的经历中获得问题的答案。感性的语言背后,渗透着对音乐教师职业认知与职业道德、音乐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音乐教学研究的途径与方式等方面的理性思考。更深层次地看,还包含着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音乐教师素质结构等问题的深入探究。所以,在实践层面上,这本书对新音乐教师和在读师范生具有指导意义,也能使在职音乐教师有所启发。在理论上,则能引发音乐教育研究者及肩负培养音乐教师任务的高校教师的深深思索。
   目前,市面上的音乐教育论著林林总总,而这本兼具人文色彩与理性思考的对话集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这是一本入职读本,是一种理论的解读,也是一幅微型的图景,更是一次沉重的反思。
  一、音乐教师的入职指南
   这本书对于新音乐教师的入职指南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与一般的音乐教育著作不同,这是一本对话录,语言真实质朴,没有因为是“专家”与“新手”的对话而充满虚假的奉承与刻意的说教。郭教授平易近人的解答,也使晓敏老师由胆怯的提问到大方的讲述,他们的交流,也从答疑变成了彼此经验的分享。这样的方式可以让音乐教师减少阅读专业文献带来的技术障碍,由于书中所述贴近生活,他们能最迅速、最高效地获取信息。书中并未频现艰深的专业术语,也没有假大空的口号,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新音乐教师答疑解惑、出谋划策,一起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教师角色,分享他们的喜悦,分担他们的忧愁。
   “对于新老师来说,怎么样才能把第一堂课上好呢?第一堂课应该上些什么内容呢?”①“您觉得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把教材内容更‘活’地传递给学生呢?”②晓敏老师的这些疑问,是每一位初上讲台的音乐教师都会遇到的。郭教授逐一将问题解答,并且常常会发散开来,由此及彼。让晓敏老师不仅得到问题的答案,还触类旁通地打开新的思路。在这十二封信中,他们分别就如何上好第一堂课,教材使用、师生关系、职业认知、教学内容、课堂氛围、课程评价、欣赏教学、唱歌教学、职业道德、教学形式等问题展开讨论。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新音乐教师入职时会遇到的方方面面,虽然这不是条分缕析的步骤式行动指南,但这种轻松的表达方式及蕴含的巨大信息量,会更使他们受益匪浅。
   这本从新音乐教师入职真实经历出发的小书,可以成为他们探寻未知世界的引路者。绕开难懂的理论说教、避开机械的模仿与重复,循着郭教授与张晓敏的对话,他们就能拨开迷雾,逐渐清晰。
  二、音乐教育理论的轻松解读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③可是,提到“理论”两个字,许多音乐教师便条件反射地皱起眉头,认为“理论”是晦涩难懂且“没有用”的。有些音乐教师专业技能突出,但平时很少看书动笔,缺乏理论知识储备和思维方法,无法科学理性地看待与分析音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文化底蕴不深,理论修养浅薄成为音乐教师群体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理论”该以何种方式走入音乐教师的视野中呢?恐怕不顾基础,强迫教师们手捧理论书籍去使劲研读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一种更轻松的方式,让音乐教师在心理上解除对于理论学习的畏惧感,初尝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指导的积极作用,找到突破口之后,再按图索骥、顺藤摸瓜地逐步完善自身的理论结构。那么,一幅全新的思维图景就会展现在音乐教师[前,让他们超越日常经验,能全方位地审视与反思教学,主动进行教学研究和自主发展,树立现代教学理念,走向专业化道路。
   《音乐教育书简》正是这样一本轻松解读音乐教育理论的书籍,它行走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线上,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阐释与音乐教学息息相关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的阐述,都是基于晓敏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见的困惑而展开的,并非毫无根据的理论说教。这样,音乐教师在阅读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也促使他们对自身教学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思考。
   例如,晓敏老师在第一封信中就提出来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的问题。她由于害怕自己是新教师而权威不够,所以第一堂课就给学生提出了诸多要求,但结果却发现“没有人愿意与我交流”④。看看郭教授深入浅出的解答吧:“教师的威信,主要是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职业道德、学识修养、教学水平与效果,以及与学生的亲密关系等因素慢慢建立起来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⑤这样的话语平实易懂,却蕴含深刻的道理,不仅能直接指导音乐教师处理问题,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促使进一步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理论的轻松解读并不等于淡化理论,或把理论知识浅薄化。而是在音乐教师理论修养普遍偏低的现实下,用相对通俗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引领他们逐步走入理论学习的园地,成为兼具实践和研究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音乐教育现状的微型图景
   随着晓敏老师支教工作的不断深入,她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虽然充满随机性,却也是实际的音乐教学情境下遇到的真实情况,其中一些还是广受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者们关注,甚至颇有争议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一幅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微型图景。
   例如,在第五封信中,晓敏老师问郭教授如何处理好流行音乐与高雅音乐之间的关系。郭教授提出,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教育的目标,一个是音乐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指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受教育者自由、充分、和谐、快乐地成长;音乐的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传承和创新音乐文化。那么,那些利于受教育者成长,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音乐,就是学校音乐教育适合的音乐。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没有好和不好的音乐,也没有高雅和低劣的音乐,只有适合和不适合的音乐。通过这样的深层分析,读者都能对这个问题有更多理性认识,虽然得到的不是具体的做法,但却能内化成自己的理念与观点,切切实实地指导教学。
   再如,在第九封信中,晓敏老师与郭教授深入探讨了歌唱教学的问题。还有第五封信中的新教师的人际交往、合唱团的建设;第七封信中的音乐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第八封信中的“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等问题,无不从各种角度反映着音乐教育的现状。
   所以,说这本书是一本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书籍也不为过。只不过这些问题是产生于晓敏老师的真实经历中,其分析也是渗透在事件的描述中。晓敏老师与接龙中学的学生,只是音乐教育实践中的一隅,我们不能说这就代表了所有的教师与学生,但也能一叶知秋,见微知著。读者能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背后,读出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隐患,能够从这幅缩略图中看到音乐教育的全景。
  四、音乐教师教育现状的沉重反思
   晓敏老师与郭教授的对话不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给予新音乐教师以指引,其背后的深意更是值得进一步探索。书中并未直指音乐教师教育的沉疴,但这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却时刻浮现在字里行间。
   很多人拿到这本书后纷纷感慨:“我刚参加工作时要是有这本书就好了!”晓敏老师也在第一封信中描述了她第一次上课时忐忑不安、漏洞百出的情形。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新音乐教师即将走向岗位时手足无措的情景。冷静反思,这与高校音乐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有关。下面的几点反思并不完全根据晓敏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来阐述,而是从整体的角度加以总结得出来的。
   反思一: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目标定位是正确的吗?
   晓敏老师是层层选拔出来的支教志愿者,可见是优秀大学生。即使是这样,她也有着很多困惑的问题要求助郭教授。她在接受了合唱团排练的任务后,“脑子一片空白”,很不自信。并且开始后悔在大学里对指挥课重视不够,高难度的民歌也让她非常胆怯。这些“被培养”的音乐教师,在培养之初是否就准确“被定位”了呢?
   郭教授说,中小学音乐课堂需要的是全才而非专才,只有某方面特长的人,在面对教学工作时会无所适从,束手无策。他把音乐教师比喻成策划、制片、导]、指挥,而不是“]员”,如果音乐教室是一个大舞台的话,那么,这个舞台的主角是学生。音乐教师,应该是个全能型的音乐人。
   然而,“尽管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押‘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但是我们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并不明了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特性。”⑥在人才培养时,过度重视音乐专业技能,忽视教育专业素养,音乐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发展极不平衡。虽然形式上开设了相关教育专业课程,实际上却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反思二: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合理的吗?
   晓敏老师曾提到,她对于90后的高中生几乎一点都不了解,对于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得当地使用教学方法、如何用活教材,她都难以准确把握。可见,教育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对于未来的音乐教师是何等重要。
   目前,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构成。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上,普遍存在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的现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音乐教师专业内涵的主干课程,最能体现音乐教师专业特点,是音乐教师教育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的重要标志。而教育实践课程则是准音乐教师们在走上岗位之前的练兵与模拟,对今后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整个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类课程比例偏小,与其他课程的结构失衡,势必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调。如果说把教育类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比作胜任音乐教师的两翼,那么,最能体现学生作为“教师”的那一翼则先天营养不良了。
   十二封信笺,承载了太多内容。不同的人,能从书中读出不同的内涵,各取所需,耐人寻味。书本的装帧设计也别出心裁,宛如一封信件,寄往每一个热爱音乐教育的人的手中。
  
  
  ①郭声健、张晓敏《音乐教育书简——中小学音乐教师入职读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②同①,第24页。
  ③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
  ④同①,第5页。
  ⑤同①,第12页。
  ⑥杨青松《我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编制模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杨丹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博士生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摘要:大凡优秀古诗词都有自己独特的意象,其含蓄之美也借助于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依靠想象走进作品的意境,身临其境去感受、触摸作者的心灵,让心灵得以陶醉,不经意中就背会了诗词。诗词的主旨,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让学生们分析和体会,从灵魂上受到洗涤、沐浴和净化,达到学诗的至高境界进而教书育人,才是我们的教育之本。  关键词:古诗词;朗读;意境;主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摘要: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具有革命性、先进性的歌谣、故事,以及保存下来的红色根据地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本文通过对如何把红色文化融入革命老区高校艺术教育的问题的探索,旨在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艺术教育;爱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64-02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
摘要:新课标中体育教学也应重视讲解和示范的艺术,也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和常用手段。体育教学效果取决于体育教师的讲解与运动示范的能力。生动具体的讲解和准确灵活的动作示范在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配合默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会做出强烈的反应,学习主动性更随之增强。老师讲解得好,学生的学习欲望就高;老师示范得到位,学生就学得
早在1996年为博士论文的写作收集资料时,我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资料室看到了《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科课程标准及暂行试验规则》。这是一份正式印刷的中英文小册子,内容是关于1930年代前后上海国立音专所设各专业主科课程及考试的规则,也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唯一一份有关我国专业音乐学院为不同专业学生制定的教学和毕业标准的文件。尽管这是一份近九十年前,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刚刚起步时所制定的规则,但现在看来它仍值得
怀着兴奋的期望奔去,载着满足的心情归来。  由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办的杨峻教授从教四十五周年成果音乐会,9月23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隆重而热烈地举行。这也是一次中国音乐界、钢琴界的聚会,吴祖强、周广仁、刘诗昆、储望华、鲍蕙荞、郑丽琴、吴迎……。还有音乐界、钢琴界的众多演奏家、教育家、青年教师和学子,济济一堂,翘首张耳。  杨峻教授是中国著名的钢琴家、教育家,先后师从郑丽琴、朱工一和赫梅尼茨基(俄
2016年正月十三至十六,作为高碑店市音乐类非遗研究与影像录制系列工作之一,由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齐易教授牵头,中国艺术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师生组成考察团队,对高碑店义店村①“冰雹会”祭礼仪式及用乐情况进行了考察。义店村,清代隶属保定府新城县,位于高碑店市东南约四十公里处。该村祭祀信仰丰富,有冰雹神在内的“二十四路神”“地藏王菩萨”等神祇,且村中还存留三官庙、药王庙、城隍庙等遗址。为此,每年正
摘要:政治课的学习重在兴趣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认为可以分阶段进行,先是激发兴趣,再是保持兴趣,最后是兴趣的养成,进而形成一种习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学生们对政治课的兴趣一定能形成,课堂教学效果必然可观,教学成绩的提升则成为必然。  关键词:政治课 兴趣 激发 保持 养成    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
田川同志(1926-2013)离开我们快两年了,歌剧界的人们时常怀念他,因为他是一位大家公认并十分爱戴的大好人、厚道人,是民族歌剧的又一面旗帜。他的成名作歌剧《小二黑结婚》,与贺敬之、马可等人的《白毛女》都是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人称“一白一黑”。他与合作者马可、杨兰春等人的名字,与《白毛女》的作者们贺敬之、丁毅、马可、张鲁、瞿维、向隅、李焕之、陈紫、刘炽等一起,都已载入中国歌剧史册。  一、从“红
一  作曲家秦文琛的民族室内乐《太阳的影子Ⅳ》是受中国古筝演奏家徐凤霞的邀约,于2000年在德国创作并首演。而我初听此曲是在2015年的夏至,第十届中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乐美学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的一场现代民乐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上。听罢全场五位作曲家的五部作品,感觉这部只用一件弦乐器——古筝,来描摹既立于意象又源于现实中光影的独奏曲《太阳的影子Ⅳ》着实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古筝作为中国民
世纪中下叶,西方列强对我国煤炭资源的大肆掠夺,推动了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聚集了第一批煤矿产业工人。这一时期煤炭开采条件十分恶劣,距离地面千百米的矿井不仅暗无天日、空间狭小、闷热潮湿、设施简陋,还十分危险,瓦斯爆炸、塌方、冒顶、灌水、火灾等事故时常发生,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外加煤矿主的剥削与压迫,矿工们可谓“吃着阳间饭、干着阴间活”。  1919年3月9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12期文章中,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