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明显降低,遇到挫折容易走极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将决定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将来积极的工作生活态度。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是中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学生从学校中接受正规的教育和影响,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影响。校园中布局设施、书画长廊、名人格言、校规校训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优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树木葱茸,绿草茵茵,曲径廊亭幽缓舒静。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无时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使他们在欢乐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培育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是多层次、多途径的,而最为核心的就是学校的“一训三风”。学校良好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培育和形成并非易事,而是全体师生通过多年的共同奋斗和追求才能实现。学校必须抓住育人这个中心环节,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形成处处是课堂、人人做榜样的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影响,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良好基础。
(三)创设优化的育人情境。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突出,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心理品质。鉴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而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能表现出极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良好的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开展心理咨询和调解。针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通过与老师的咨询、交流、倾吐、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了心理困惑。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曾说:“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教师要给予咨询学生以充分的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在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后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好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听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此外,学校还要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让学生悦心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发挥全体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还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即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控。教师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多进行沟通,增进相互理解,让学生喜欢老师的课,学习就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够提高。学生与老师关系亲密了,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就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品质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学生的不良心理品质一般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个别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该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对学生评价时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要体现在具体细微中,点滴的进步中,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杜绝挖苦、讽刺、打击、报复学生的言行,以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每个学生,让他们在鼓励中得到健康发展。
(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知识、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教师要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扎实的知识功底和高超的课堂技巧感染和引导学生,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技巧和方法,提高心理教育和引导的水平,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常规教育中的渗透力
(一)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文化知识的传授必须与社会发展、价值观念、人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康、自我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鉴此,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为学生营造能够进行创造学习和活动的良好氛围,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所具有的能够成为最好的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了的优秀品格,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中学习新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心理健康专家乔治·斯蒂芬森博士指出:“当你苦恼时,可找你所信任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当你的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感情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忘我地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当你遇到较大刺激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情境。”因此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留心观察,耐心指导,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注重引导学生,让他们始终保持健康心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使每一位学生能辨真伪、知荣辱、识美丑、扬善恶,能按社会认为模范的准则约束自己,勇敢地面对挑战,成为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
(三)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班主任还可以定期召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搜集相关资料供学生学习,从心理、情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教师可以言传身教,讲述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何处理终至成功的,用来感染和激励学生;还可让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事例,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营造气氛,制造声势,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是中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学生从学校中接受正规的教育和影响,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影响。校园中布局设施、书画长廊、名人格言、校规校训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优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树木葱茸,绿草茵茵,曲径廊亭幽缓舒静。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无时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使他们在欢乐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培育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是多层次、多途径的,而最为核心的就是学校的“一训三风”。学校良好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培育和形成并非易事,而是全体师生通过多年的共同奋斗和追求才能实现。学校必须抓住育人这个中心环节,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形成处处是课堂、人人做榜样的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影响,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良好基础。
(三)创设优化的育人情境。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突出,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心理品质。鉴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而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能表现出极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良好的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开展心理咨询和调解。针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通过与老师的咨询、交流、倾吐、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了心理困惑。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曾说:“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教师要给予咨询学生以充分的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在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后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好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听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此外,学校还要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让学生悦心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发挥全体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还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即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控。教师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多进行沟通,增进相互理解,让学生喜欢老师的课,学习就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够提高。学生与老师关系亲密了,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就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品质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学生的不良心理品质一般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个别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该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对学生评价时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要体现在具体细微中,点滴的进步中,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杜绝挖苦、讽刺、打击、报复学生的言行,以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每个学生,让他们在鼓励中得到健康发展。
(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知识、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教师要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扎实的知识功底和高超的课堂技巧感染和引导学生,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技巧和方法,提高心理教育和引导的水平,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常规教育中的渗透力
(一)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文化知识的传授必须与社会发展、价值观念、人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康、自我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鉴此,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为学生营造能够进行创造学习和活动的良好氛围,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所具有的能够成为最好的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了的优秀品格,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中学习新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心理健康专家乔治·斯蒂芬森博士指出:“当你苦恼时,可找你所信任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当你的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感情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忘我地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当你遇到较大刺激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情境。”因此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留心观察,耐心指导,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注重引导学生,让他们始终保持健康心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使每一位学生能辨真伪、知荣辱、识美丑、扬善恶,能按社会认为模范的准则约束自己,勇敢地面对挑战,成为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
(三)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班主任还可以定期召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搜集相关资料供学生学习,从心理、情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教师可以言传身教,讲述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何处理终至成功的,用来感染和激励学生;还可让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事例,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营造气氛,制造声势,实践证明,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