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作协:春去秋来60年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ong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为确立“当代文学”规范而设置的机构,到了2008年,当麦家的作品登上了《人民文学》,他的《暗算》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时候,有人认为是市场经济给作协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作协的使命和未来不得不面临彻底的改变
  
  没有一个机构比现如今的作协更显得尴尬。它几乎被人遗忘,却时常在一个不合时宜的时刻被人们提起——要不是有人又站出来骂它,人们已很少想起这个单位。
  韩寒骂过它,李锐骂过它,如今郑渊洁也站出来骂它,仿佛这个机构已经成了一个随时可以拿出来被批判的名词。
  因为没有权力,于是那些相对的责任,也更加地模糊,这倒更成为被人诟病之处。
  之于外人,作协是一个可有可无、一帮陌生的作家的庙堂;而之于作家,这个机构却是一个成名前想进进不去,成名后不想进也被争取进去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作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便颜面扫地了。如作协研究者王本朝所说,作协在现如今的体制中,类似当初的国企,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而正面临着破产危机。
  作协内部的人也试图改变这一切,他们不断地想去除这个机构的“衙门”色彩,让它变得更像一个为作家服务的组织;而作协外部的人关心的,却是一批文人仍被国家“包养”着,却又体现不出作为作家的责任感,似乎一被“包养”,文学即死。
  
  权威的倒掉
  
  作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落寞的,没有确切的时刻,但能从时代变革中看出,作协影响力是怎么一点点地被消弱的。
  “文革”是作协的一个转折。
  如果此前它是一个权力机构,那么此后它开始回归到一个专业机构了。
  作协诞生于1949年的第一次文代会。那次会议的主要工作,一是确立“当代文学”应遵循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当代文学”確立规范;另一个就是建立“专管文艺”的全国性机构——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它是作协的前身。
  中国文联自诞生之初就属于正部级单位,后来中国作协从中分出,仍保留了与之平等的级别。这意味着在中国,作家的地位要高于其他协会的艺术家。
  
  这让作家们更有了清高的条件,也为逢政治运动头一个就是作家“遭难”埋下了伏笔。
  像作协这样的组织,“左联”时期已经出现它的“雏形”;延安时期政党领导文艺的组织方式,也提供了经验。而这一切,皆是直接模仿了苏联的文艺体制。
  到了文革,毛泽东认为建国以后文艺界执行的是资产阶级路线,所以,“文革”一开始作协先瘫痪。
  作协在文革前的那17年间,被文学史研究者界定为作协的“黄金时期”。
  那段日子,中国作协享受着极高的权威。而这种“权威”多半是国家政治权力赋予的,它是个完全的“官方”机构,掌握着巨大的政治权力和物质资本,是开展严酷的文艺斗争和批判运动的标枪。
  那时候的作协更像一个文化垄断机构,它垄断着文学的评判和成长以及作家的名与利。
  1978年,作协恢复工作。这时候它已经不是一个阶级斗争工具了。
  这是作协的一个转折点。比起此前的“十七年”,作协的功能明显被削弱了。
  此后,作协的工作重心也从斗争和批判,转移到了奖励。
  从1978年开始,中国作协,以及地方作协和其他文化部门实行的评奖活动,名目繁多。种种奖项,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对作家赋予文化“象征资本”,以及经济利益,一时颇为有效。
  这是作协回归专业性的一个标志。
  但一个重要事实是,相对于此前的“十七年”,专业的文学已经不单单在作协有,文学的评价机制也已不可能完全由作协垄断和控制了。
  19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各种“民间”机构也开展评奖活动;而即使是作协的“最高”评奖,茅盾文学奖等重要奖项,也不一定都得到广泛承认。大学文学教育和文学史写作,也不会以它的评价作为判断基准。
  逐渐,作协连这点专业性的权威也丧失了。
  在作家陆天明看来,作协权威的分水岭是2007年。那一年,郭敬明加入了作协。当时作协里争议很大,陆天明是激烈的反对者之一。
  作家们关注的焦点的是,郭敬明被已判抄袭的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被作为代表作,出现在他加入作协的申请表上。
  这个事件引起了一场久远的口水战。支持者作家王蒙说,作协不是选道德楷模。而反对者则集体认为这是作协起码底线的丧失。
  而最终结果,却是让作协变得更加软弱和权威扫地。于是,与作协的人打交道久了,总能听到他们对异见者的愤愤不平,“你们不敢骂其他部委,就会拿作协说事”。
  在陆天明看来,作协到如今已经成了一个丧失起码原则的单位,因为它很多时候缺乏一个起码的态度或者方向。
  
  进去后一劳永逸,出来后满腹怨言
  
  作协的社会角色日益消退,而它与作家的关系则成为这些年被争相诟病的焦点。
  今年,作协又公布发展了408个新会员的名单。其中,包括香港作家金庸。而作协会员的数字也增加到了8930名。
  虽然,作协内部人士不断重申,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业余、兼职的,即不从作协领取薪资的,真正的专业作家已经少之又少。但外界依旧不满,怀疑其质量是否与这日益庞大的数字一样成比例上涨。
  作协和作家的关系最初是密切无间的。即使在整个80年代,作协的功能逐渐去权威化,但这依旧不防碍作协和作家成为那个时代的骄子。
  80年代,消费文化尚未大行其道,文学承担了思想解放、政治预言、情感宣泄等众多功能。就像北岛说的那样,当时的诗人是“戴错了面具”,扮演了先知、斗士等众多角色。那时候,《人民文学》被誉为文学顶端的皇冠,对于作家的膜拜带着朝圣的虔诚。当时流传,外省青年进北京,一吃烤鸭,二看长城,三就是去拜会《小说选刊》的李敬泽。李当初是北大中文系的才子,后任《人民文学》主编至今。
  那时候,作协还是唯一的晋身文坛的路。于是,有没有入作协成为当初界定作家成功与否的标准。当时加入作协的标准是:两位介绍人,两部获得社会普遍认可的作品。
  这个门槛在当时拦住了一批文青。
  而到了90年代,越来越多的作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市场,作协已经不是他们追求的唯一了。作协和作家的关系,日益被消解。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到后来,连作家的名片上都不写“作协”这个东家了。比如王蒙,他只写着:作家王蒙。
  市场和社会认可的影响力已经远远大于作协这个机构的权威性。作协对于作家已经不必要了。
  而另一面,作为一个意识形态机构,一个引导作家的“抓手”。作协还必须长久地存在着。于是,作协之于作家的关系变得尴尬起来。
  90年代后半段,意识到来自社会的压力和作家的疏离,作协开始主动减负,那就是让吃财政饭的专业作家逐渐减少。
  1999年,翟泰丰当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他开始大力推动作协改革,这也是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这次改革让全国的出版业和媒体都苦不堪言,对文学影响也很大。
  这注定是个在作协内部吃力且不讨好的做法。这次改革让作协削减了大部分的专业作家,也打破了作协与作家那股牢固的关系。此后,如果说作协对文青还有吸引力,那就是尚有一些资源,能够满足文青便捷地跻身文坛。
  改革的另一个结果是,此前作协会员是要交会费的,但后来有些作家说,要收费就不入,最终作协会费只好作罢。
  时至今日,全国作协仅有200多名专业作家,占全体会员的四十分之一。但这依旧让外界觉得不舒服。
  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这些年一直把作协作为关注的对象。他说,以重庆为例,重庆作协一年政府拨款200万元,这还不算其他专项资金的申请。富的省份也有每年四五百万的。而地方作协的工作人员就那么几个,再加上10多个专业作家,过得清闲又滋润。那些专业作家,大多没有名气,进去了就不想出来,典型的铁饭碗。仅从上班这点来说,全国没有一个作协上班是满员的,就跟轮休似的。而主要工作,永远是在各地开会或者采风。
  王本朝的话基本上代表了一直以来外界对于作协质疑的声音。从韩寒到郑渊洁,质疑者也都是冲着作协这种不合时宜的衙门作风而去。
  而更让王本朝不可理解的是,如今的作协从没有主动炒过作家的鱿鱼,只有作家炒作协。作家进去后一劳永逸,出来后满腹怨言。而作协和作家的关系在这样的纠结中达到了危机的顶点。
  
  市场经济给作协打了记响亮的耳光
  
  翟泰丰的改革来自不得已,而地方作协的改制却从未中断过——只不过从未彻底。
  进入2000年,各地方的作协组织同样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压力,开始转换供养专业作家的思路。于是,便出现了签约作家群体,即在一定的时间内被作协供养的关系。
  这在作协看来是在用人体制上的一个突破,叫“不为我所有,只求我所用”。说白了就是本着扶持作品的原则,给作家一部分“小费”,虽然很少,但至少能让更多的好作品冒出来。
  然而事与愿违,文学的疲软不是“小费”能够拯救的。好作品依旧与我们这个时代保持着距离。
  作协同时也在不断地放下身段,除了不断吸收80后作家和网络作家的加盟,作为作协的下属单位《人民文学》也不停轉换着思路。
  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人民文学》从来都被视作严肃文学的净土,它从来都与大众趣味保持着距离。现在,就连《人民文学》的总编李敬泽都不得不在文章里承认,我们选家关于什么是好小说的充分共识,如今已经很成为了问题。
  他说,这就像20年多前,自己在《小说选刊》时,就知道,关于什么是好小说,在编辑部内部的看法通常是南辕北辙。“我们在光明和黑暗之间摸索,在已知的、熟悉的好小说与未知的、陌生的好小说之间犹豫。比如在一九八五、八六、八七年,我们就得经常为莫言、苏童、韩少功、余华的小说是不是好的、是否值得选而争论、权衡。权衡的结果不同,当时的《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之间就有明确的差异。”
  八五、八六那几年是严肃文学最初松动的几年,事实上连《人民文学》也不明白,什么是我们时代真正的好小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令人发笑。
  到了2008年,当麦家的作品登上了《人民文学》,他的《暗算》还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时候,大多数作家都坐不住了,他们觉得这是严肃文学的失守。
  在陆天明看来,这是市场经济给作协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而在李敬泽个人的书单里,2008年最好的小说里却没有《暗算》。显然,评论家的口味时常与市场的口味永远保持着距离,而茅盾奖却被视为不得不对市场的一种妥协。
  自从作协旗下的作家出版社率先进行市场化改制并取得成功后,《人民文学》也将推向市场的传言一直就未消停。
  在作协工作超过50年,《人民文学》前副主编周明担心,它曾被称为“皇家刊物”,因为它一直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风向标。而一旦不再享受政府拨款,它将会走向哪里?
  其实变化已经开始,最近《人民文学》创刊第600期的专号,光荣献给了那些“80后”新锐们。而其中唯一的长篇是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2.0之虚铜时代》。让《人民文学》意外的却是,杂志上街两天,就被卖脱销了。
  这在这本刊物的历史上只发生过一次。那是1962年的第五期,《人民文学》发表了毛泽东的《诗六首》。有评论说,事实证明,《人民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小了,郭敬明“穷”得只剩下钱了。
  文学和《人民文学》的转变,仿佛也预示着作协的命运。★
其他文献
安倍戏剧性的告别,为自己一年的执政生涯画上一个沉重的句号,也将日本政治推入一个变局之中。  围绕总裁竞选,自民党的派系纷争再次达到高潮。与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理念相似的麻生太郎先声夺人,然而福田康夫的突然出山,打破了麻生的所有优势。各种民意调查显示,以“温和派”著称、重视发展与邻国关系的自民党老将福田康夫在这场竞选中似乎稳操胜券。  反观日本国内政治,即使首相人选尘埃落定,变数依然无法估量——自民
8月16日上午9点30分,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重要主题活动,“再现共和国脊梁——见证国有经济六十年”影像展在北京王府井隆重开幕。  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王国庆和中国新闻社社长刘北宪、中国中钢集团总裁黄天文等嘉宾出席开幕典礼并为影展剪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一汽集团公司等大型国企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该影像展由国资委和国务
美国2008年总统选举战场上的三位主角,一个是年届72的越战老兵,一个是精明过人的前第一夫人,一个是只有3年国会参议员经历的黑人新偶像,无论谁能问鼎白宫,都将创造美国大选史上的一项纪录    3月4日,很多美国人相信:选情岌岌可危的希拉里即将终止总统竞选,承认其入主白宫的希望彻底破灭。但他们第二天一觉醒来时却发现:老人与黑人尤在,女人也没有走开。  在此之前,希拉里输掉了路易斯安那,输掉了马里兰、
这种认知成了思维定势,甚至到了“木可讨论”的地步。然而这是否亦属于“高深的空话”一类?理应放入实践中去检验。    一群鹿获得了一份情报,说山那边的老虎增加了数量。鹿们商议如何应对这个危机。一只学富五车的鹿博士说: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鹿的遗传基因必然会发生变异,总归有一天会变得比老虎还强大,所以大家该干啥干啥。于是,鹿们照旧四处游逛,没有一点防虎之心。那边的老虎很快就过来了,这群鹿不久就成了虎口之
今年,南水北调将延期5年进京的消息传出后。海水淡化这个话题再次被人们谈论,一些乐观主义者说,从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海水淡化能够缓解京津两市的缺水困境。有人甚至还拿水价成本来论证,认为海水淡化的优势或许并不比长途跋涉的调水差。  对于天津这座北方滨海城市,关于水的选择,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南水北调进京延期5年,但天津方面的中线工程并没有因此而放缓。今年7月15日上午9点,天津市中心城区供水
对于社会财富,“不患寡而患不均”。这里的“均”不是通常所理解的结果平等,而是指“政理之均平”,就是指制度设计合理,财富配置正义  贫困,固为人所不欲也;然而,有财富而配置不公,亦人所不欲也。  尤其是在一个以财富为主要甚至唯一价值标准的时代,国民财富配置不公、甚至人为实施的分配不公,必会引起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  上届政府自执政之初,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过去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乘船离开了美国。  在香港九龙火车站候车室,有记者用英语向钱学森提问。他说:“对不起,现在我要说中国话了!”      1950年9月初的一天,正在旧金山旅游的中国留学生郑哲敏看到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后,十分震惊,立刻结束了旅程,返回其就读的加州理工学院。  新闻说,正准备离开美国的钱学森被移民局逮捕。  “事先,我知道他要回国,但没想到会是这个结局。”如今已85岁高龄
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位普通医生”,但时势所迫,良知所系,却每每要他扮演英雄。SARS、禽流感、H1N1,多灾多难的世纪初叶,他怀揣一颗“勇敢的心”,冒着某种可能的政治风险,不讳上,不畏权,一再撞响警钟,直陈利害,这位工程院院士的信条是,恪尽医生之职守才是“最大的政治”。   钟南山在很多人心目中不仅是一名妙手仁心的医生,更扮演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      “谁都有个家,钟院士心中有
40年前,“十个桂林女兵”跨越国境线,随同32万战友一道,帮助越南军民抗击美军。有1400名战友长眠在异国土地上。40年后,她们再次来到战友墓前    “40年一直想来,没有这个机会。现在桂林的老战友组织,有这么个机会这是祖国的酒。”71岁的杨淑贞在丈夫郑若杜的墓碑前絮絮叨叨诉说着,她洒上酒,摆好从北京带来的果脯,艰难地俯下身子,低低地亲吻着墓碑。  40年前,郑若杜曾是中国援越抗美后勤部队6
从更广阔的视野上审视机制改革,我们会发现,这些都源于中央政府的执政理念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发生在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本届政府过去5年的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主会场,面向“两会”代表和委员,对中央政府5年工作作出总结。此时,将本届政府选出的十届全国人大已经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