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一句语文教师都耳熟能详的话语。古人读书讲究大声朗读,认为将书上的文字大声读出来,对于学得语言大有益处。这句话经过岁月的洗涤,至今仍对我们有所启迪。因此,语文教学中,“读”,不容忽视。“读”,需要得到更多更细致的关注。
一、着眼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无形的动力,所以要提高学生朗读水平,首先就要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所在。当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之后,他们总是会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对待朗读,读出的文章就会有真情实感,韵味十足,阅读水平也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对于朗读兴趣的培养,要从低年级的学生抓起。低年级学生进入学校时间比较短,对校园生活充满好奇,对于朗读也是如此,因此低年级正是激发他们朗读兴趣的最佳时机。低年级学生对于朗读最大的兴趣集中在一些短小押韵的儿歌上,所以教材中选取了很多琅琅上口的诗歌,甚至识字词语的组合,读起来也是声韵和谐。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突破点,让学生熟读成诵。因为这些内容学生容易掌握,所以容易从中获得成就感。再辅以朗读比赛,通过挑战同伴,挑战自我的方式,让学生从朗读中得到动力,体验到朗读的乐趣。
二、研究提升朗读水平
1、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亲近文本
语言,本身就具备音乐美。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和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不用“言传”,也不用“说教”,让学生自然地感受语言带来的美感体验。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而要达成以上目标,最基础的还是要让学生先感受。感受到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热爱之情,而这种感情是最真实,最朴素,也是最持久的。学生自己找到这种感觉,远胜于老师口干舌燥地去告诉学生“我们要这样,我们应该那样……”。感受的方法就是“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文字之间畅游。或行走于名山大川之间,或徜徉于广袤原野之上;或沉醉于春花秋月,或流转于亭台楼阁;或因喜悦而欢呼,或因感动而落泪……人世间的山光物影,众生百态,让他们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获得感性认识,在读中将知识和能力悄然融合。
2、给学生必需的朗读指导,研读文本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逐步按四个层次进行:一是读好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从节拍上加以指导,同时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教学生学会断句。二是从重音、语气、语调上进行指导。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到根据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运用抑扬顿挫的技巧,解决好语调的高低、轻重、快慢的问题。可以边指导、边示范,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是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做记号,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情感朗读。要求学生做到:口到、手到、心到、眼到,指导学生用不同符号画出重点词句、疑难问题等。遇到难题,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合作等形式来解决。四是抓重点语段。重点语落在课文中居于特殊的地位,它们可能是词语点明关键,可能是句子含义深刻,对领会文章主旨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意蕴。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图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给学生创设朗读情境,演绎文本
“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作品是作者思想的结晶。那么,怎样创设情境呢?方法不一而足,因文而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利用录音,音乐,可视可感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更多的直观刺激,再现场景;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到既定的情景之中……总之,教者要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努力创设相应的情境,带着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到文章中去,使学生的朗读不是无目的的“傻读”,不是无意义的“滥读”,而是有情有意的“品读”。让学生的朗读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三、坚持养成朗读习惯
首先,要培养朗读卫生习惯。我们常常提到用眼卫生,其实朗读也有卫生的问题。比如,我们朗读时的姿势、拿书姿势、站立姿势、眼睛离书的距离、朗读时身体姿势等等都是朗读卫生的范畴。朗读卫生看似小事,实际上却是我们该重视的一项大事。
其次,从有声无声的角度谈,和朗读相对应的就是默读。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一边朗读一边思考。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浅层次的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其次是深层次的思考,就是作者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能够解决这两个层次的问题,那么我们“朗读为了理解”这一个目的就达到了。
再有,朗读是表达的一种形式,所以,另外一个习惯就是要具有“为作者代言”的意识。朗读,就是学生借助作者的文字,将这种无声的书上语言,转变为听者所接受的有声语言。那么在第二个“思考”的习惯之上获得理解,这种理解就是一种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正确理解,只有建立在正确理解之上的朗读,才不会曲解作者的意思,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代言人”。
最后,朗读者是一种媒介,听者才是最后的落点。朗读者最终要将作者的意识传递给听者,朗读者也要站在听者的角度进行朗读,音量的控制、语速的掌控、声音的清晰都是作为一个朗读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朗读训练中要让学生具备这样的意识,才能够谈得上朗读技巧的运用。
总之,朗读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是提升学生理解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方式。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每天的课堂四十分钟就是师生们的“练兵场”。让我们回到朗读,将朗读的秘妙之旅开启。
【作者单位:宿豫张家港实验小学 江苏】
一、着眼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无形的动力,所以要提高学生朗读水平,首先就要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所在。当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之后,他们总是会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对待朗读,读出的文章就会有真情实感,韵味十足,阅读水平也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对于朗读兴趣的培养,要从低年级的学生抓起。低年级学生进入学校时间比较短,对校园生活充满好奇,对于朗读也是如此,因此低年级正是激发他们朗读兴趣的最佳时机。低年级学生对于朗读最大的兴趣集中在一些短小押韵的儿歌上,所以教材中选取了很多琅琅上口的诗歌,甚至识字词语的组合,读起来也是声韵和谐。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突破点,让学生熟读成诵。因为这些内容学生容易掌握,所以容易从中获得成就感。再辅以朗读比赛,通过挑战同伴,挑战自我的方式,让学生从朗读中得到动力,体验到朗读的乐趣。
二、研究提升朗读水平
1、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亲近文本
语言,本身就具备音乐美。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和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不用“言传”,也不用“说教”,让学生自然地感受语言带来的美感体验。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而要达成以上目标,最基础的还是要让学生先感受。感受到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热爱之情,而这种感情是最真实,最朴素,也是最持久的。学生自己找到这种感觉,远胜于老师口干舌燥地去告诉学生“我们要这样,我们应该那样……”。感受的方法就是“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文字之间畅游。或行走于名山大川之间,或徜徉于广袤原野之上;或沉醉于春花秋月,或流转于亭台楼阁;或因喜悦而欢呼,或因感动而落泪……人世间的山光物影,众生百态,让他们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获得感性认识,在读中将知识和能力悄然融合。
2、给学生必需的朗读指导,研读文本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逐步按四个层次进行:一是读好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从节拍上加以指导,同时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教学生学会断句。二是从重音、语气、语调上进行指导。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到根据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运用抑扬顿挫的技巧,解决好语调的高低、轻重、快慢的问题。可以边指导、边示范,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是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做记号,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情感朗读。要求学生做到:口到、手到、心到、眼到,指导学生用不同符号画出重点词句、疑难问题等。遇到难题,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合作等形式来解决。四是抓重点语段。重点语落在课文中居于特殊的地位,它们可能是词语点明关键,可能是句子含义深刻,对领会文章主旨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意蕴。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图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给学生创设朗读情境,演绎文本
“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作品是作者思想的结晶。那么,怎样创设情境呢?方法不一而足,因文而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利用录音,音乐,可视可感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更多的直观刺激,再现场景;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到既定的情景之中……总之,教者要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努力创设相应的情境,带着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到文章中去,使学生的朗读不是无目的的“傻读”,不是无意义的“滥读”,而是有情有意的“品读”。让学生的朗读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三、坚持养成朗读习惯
首先,要培养朗读卫生习惯。我们常常提到用眼卫生,其实朗读也有卫生的问题。比如,我们朗读时的姿势、拿书姿势、站立姿势、眼睛离书的距离、朗读时身体姿势等等都是朗读卫生的范畴。朗读卫生看似小事,实际上却是我们该重视的一项大事。
其次,从有声无声的角度谈,和朗读相对应的就是默读。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一边朗读一边思考。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浅层次的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其次是深层次的思考,就是作者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能够解决这两个层次的问题,那么我们“朗读为了理解”这一个目的就达到了。
再有,朗读是表达的一种形式,所以,另外一个习惯就是要具有“为作者代言”的意识。朗读,就是学生借助作者的文字,将这种无声的书上语言,转变为听者所接受的有声语言。那么在第二个“思考”的习惯之上获得理解,这种理解就是一种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正确理解,只有建立在正确理解之上的朗读,才不会曲解作者的意思,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代言人”。
最后,朗读者是一种媒介,听者才是最后的落点。朗读者最终要将作者的意识传递给听者,朗读者也要站在听者的角度进行朗读,音量的控制、语速的掌控、声音的清晰都是作为一个朗读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朗读训练中要让学生具备这样的意识,才能够谈得上朗读技巧的运用。
总之,朗读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是提升学生理解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方式。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每天的课堂四十分钟就是师生们的“练兵场”。让我们回到朗读,将朗读的秘妙之旅开启。
【作者单位:宿豫张家港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