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20 年前的那一代大学生相比, 当代大学生可能多了些失落的感觉, “天之骄子”的桂冠似乎没有了本来的辉煌, 带给新一代大学生更多的则是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无论是否喜欢, 它都像影子般围绕他们左右, 当然, 没有一位大学生喜欢心理压力, 尤其是一直生活在无忧无虑之中的当代大学生。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据笔者的观察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压力, 一般地表现为:新生进校后, 对陌生环境产生的适应性压力; 学习、生活环境变化后产生的人际交往恐惧; 高校自费上学产生的经济压力; 应试教育与用人单位能力至上相矛盾产生的学习压力; 上课时因精神恍惚产生精力难以集中现象上升; 因头痛、感冒之类的小病而缺课现象增多; 同学间为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争吵甚至付诸于暴力行为; 因孤独感而诱发的男女学生恋爱现象上升; 毕业前夕, 同学之间的信任危机; 就业预期模糊而产生的择业压力。
二、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分析
心理压力, 一般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 简称为压力。压力会高度调动人体内部潜力, 以应付各种刺激因素, 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激变化。现代社会是一个讲速度、讲效益的社会,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变化、社会节奏的加快,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在高等学校, 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渐增强, 如果压力过大, 并且长时间得不到缓冲和释放, 就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因此, 必须对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各种不同类型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以便对症下药, 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体而言为: ①高等院校与中学在管理方式上的差异中学阶段,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是对学生采取“包”的管理方式, 事无巨细, 往往都由中学老师与家长代劳的, 目的很明确, 就是让学生集中精力, 博取高分, 考取大学。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产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身心健康疲惫不堪。一些同学产生厌倦情绪, 他们中的一些人有时干脆逃避学习,或逃课, 或在宿舍睡觉, 或打牌。长此下去, 最终不仅可能因心理障碍而引发生理疾病, 而且也可能最终使学生的个人学业、前途尽废。②人际交往障碍对大学生产生的恐惧感在大学就读期间学生要处理多种人际关系, 如与老师、班主任、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会使学生感到心情舒畅, 体验到安全感和友谊感, 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 由于彼此缺乏沟通, 相互间缺少信任, 使人心情苦闷、烦恼, 严重时还会出现各种生理机能失调, 产生生理疾病。这一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中出生的, 也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长大的, 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 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尤其是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 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 其心理素质普遍脆弱, 人生观也不成熟, 遭受挫折之后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弱。③就读专业与个人兴趣、爱好的差异或背离当代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 能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而正确选择专业者较少, 大部分学生填报志愿受家长意愿、社会热点和未来就业趋向的左右程度较大, 一般要进入大学后方知就读专业的内涵, 但此时再进行调整专业的余地已不大, 这就迫使学生学其所不喜欢的课程, 显然这不是大学生的个人志愿。当然, 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考研仍是学业调整的机会, 但无论如何, 在校期间, 学生的学业压力是勿庸置疑的。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适
大学生是我国各族人民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也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来减轻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调适他们的心理压力。
(1)必须加强心理教育。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大力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和心理素质教育,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和心理咨询服务机构, 尤其是应逐渐配备专职学生心理教师。事实上, 大学生表现出的许多心理压力, 并非是思想政治问题, 也不能等同于道德品质问题, 对此作简单的说教或严厉的批评是难以奏效的, 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知识的教育, 尤其是通过不定期的心理测试, 可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各种心理倾向和心理偏差, 拟定各种有针对性的心理压力调适对策。同时, 通过提高教师的心理教学水平, 鼓励学生在心理压力較大、情绪不平衡或矛盾重重又难以调节时,及时寻求心理教师或其它外界帮助, 以求在最短时间内调整好心态、恢复信心。
(2)必须教育学生增进自我了解、接受自我也就是说, 每一位当代大学生应冷静分析自我, 从而全面地把握自身的各种心理压力。常言道,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条件, 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性格、动机和情绪, 就可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情绪, 比如有的学生眼高手低,稍不如愿, 就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认为报错了学校, 选错了专业, 造成了不必要的压抑感。因此, 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豁达地为人处事, 懂得知足常乐, 乐观地去想问题, 学会自我平衡、自我解脱。
(3)必须教育学生积极调整态度, 力争用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态度来看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提高自信心, 增强抗压能力一定量的压力, 会产生适当的紧迫感,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 而持续过重的心理压力, 就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单调的大学生活, 会导致大学生情绪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 降低学习效率。因此, 可以说压力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大学生对待困难的一种反应方式, 只要教育学生学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压力, 就可以帮助自身排除心理压力的消极影响,从而达到释放来自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之目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大学生们面对的矛盾和冲突也会越来越多,人类已步入了一个“ 高心理负荷时代”。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切实转变教学思想观念, 积极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自己爱护自己, 珍视每一个生命,包括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
王祝,男,湖北省十堰市人,就读于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据笔者的观察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压力, 一般地表现为:新生进校后, 对陌生环境产生的适应性压力; 学习、生活环境变化后产生的人际交往恐惧; 高校自费上学产生的经济压力; 应试教育与用人单位能力至上相矛盾产生的学习压力; 上课时因精神恍惚产生精力难以集中现象上升; 因头痛、感冒之类的小病而缺课现象增多; 同学间为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争吵甚至付诸于暴力行为; 因孤独感而诱发的男女学生恋爱现象上升; 毕业前夕, 同学之间的信任危机; 就业预期模糊而产生的择业压力。
二、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分析
心理压力, 一般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 简称为压力。压力会高度调动人体内部潜力, 以应付各种刺激因素, 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激变化。现代社会是一个讲速度、讲效益的社会,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变化、社会节奏的加快,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在高等学校, 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渐增强, 如果压力过大, 并且长时间得不到缓冲和释放, 就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因此, 必须对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各种不同类型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以便对症下药, 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体而言为: ①高等院校与中学在管理方式上的差异中学阶段,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是对学生采取“包”的管理方式, 事无巨细, 往往都由中学老师与家长代劳的, 目的很明确, 就是让学生集中精力, 博取高分, 考取大学。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产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身心健康疲惫不堪。一些同学产生厌倦情绪, 他们中的一些人有时干脆逃避学习,或逃课, 或在宿舍睡觉, 或打牌。长此下去, 最终不仅可能因心理障碍而引发生理疾病, 而且也可能最终使学生的个人学业、前途尽废。②人际交往障碍对大学生产生的恐惧感在大学就读期间学生要处理多种人际关系, 如与老师、班主任、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会使学生感到心情舒畅, 体验到安全感和友谊感, 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 由于彼此缺乏沟通, 相互间缺少信任, 使人心情苦闷、烦恼, 严重时还会出现各种生理机能失调, 产生生理疾病。这一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中出生的, 也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长大的, 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 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尤其是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 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 其心理素质普遍脆弱, 人生观也不成熟, 遭受挫折之后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弱。③就读专业与个人兴趣、爱好的差异或背离当代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 能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而正确选择专业者较少, 大部分学生填报志愿受家长意愿、社会热点和未来就业趋向的左右程度较大, 一般要进入大学后方知就读专业的内涵, 但此时再进行调整专业的余地已不大, 这就迫使学生学其所不喜欢的课程, 显然这不是大学生的个人志愿。当然, 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考研仍是学业调整的机会, 但无论如何, 在校期间, 学生的学业压力是勿庸置疑的。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适
大学生是我国各族人民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也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来减轻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调适他们的心理压力。
(1)必须加强心理教育。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大力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和心理素质教育,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和心理咨询服务机构, 尤其是应逐渐配备专职学生心理教师。事实上, 大学生表现出的许多心理压力, 并非是思想政治问题, 也不能等同于道德品质问题, 对此作简单的说教或严厉的批评是难以奏效的, 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知识的教育, 尤其是通过不定期的心理测试, 可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各种心理倾向和心理偏差, 拟定各种有针对性的心理压力调适对策。同时, 通过提高教师的心理教学水平, 鼓励学生在心理压力較大、情绪不平衡或矛盾重重又难以调节时,及时寻求心理教师或其它外界帮助, 以求在最短时间内调整好心态、恢复信心。
(2)必须教育学生增进自我了解、接受自我也就是说, 每一位当代大学生应冷静分析自我, 从而全面地把握自身的各种心理压力。常言道,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条件, 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性格、动机和情绪, 就可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情绪, 比如有的学生眼高手低,稍不如愿, 就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认为报错了学校, 选错了专业, 造成了不必要的压抑感。因此, 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豁达地为人处事, 懂得知足常乐, 乐观地去想问题, 学会自我平衡、自我解脱。
(3)必须教育学生积极调整态度, 力争用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态度来看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提高自信心, 增强抗压能力一定量的压力, 会产生适当的紧迫感,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 而持续过重的心理压力, 就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单调的大学生活, 会导致大学生情绪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 降低学习效率。因此, 可以说压力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大学生对待困难的一种反应方式, 只要教育学生学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压力, 就可以帮助自身排除心理压力的消极影响,从而达到释放来自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之目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大学生们面对的矛盾和冲突也会越来越多,人类已步入了一个“ 高心理负荷时代”。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切实转变教学思想观念, 积极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自己爱护自己, 珍视每一个生命,包括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
王祝,男,湖北省十堰市人,就读于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