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城市的精神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e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拍摄初始就受到了大量媒体关注的世博会西藏馆主题影片——《天上西藏》和其他世博宣传片一样,都要紧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而作为一部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城市宣传片,《天上西藏》不但要结合鲜明的高原特点,将体现地球第三极——西藏,独特的人文及自然地理特征,同时还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对2020年宏伟目标和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总导演孙健君的设想中,这部通过实景拍摄和后期数字技术合成的五分钟城市宣传片,应该更集中展现改革开放30年来新西藏的巨大建设成就。于是,用西藏人民质朴的笑脸将当地少数民族的美好生活、西藏壮丽的风光和城市建设贯穿起来,成为《天上西藏》这部城市宣传片的一大特色。
  
  摄影师的美感
  
  作为一部城市宣传片,画面的美感需求、画面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天上西藏》宣传片开拍之前,摄影师文闵参与他所合作的派格太和公司进行了不少高清宣传片的联合拍摄,有表现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京津城际铁路》;以及宣传中国铁路高速发展的《中国铁路》宣传片;还使用RED ONE数字摄影机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拍摄过沙漠油田,这也被使用到了世博会中国石油馆宣传片中。这次制作《天上西藏》宣传片的北京派格太和公司采用了大规模制作团队,达到西藏后进行了内容的分组,好几位摄影师同时参与了拍摄。
  《天上西藏》选择了索尼HDCAM格式的高清摄影机和RED ONE数字摄影机作为主要的拍摄机型,不过为了表现表现城市的光影变化和气候变化也使用了佳能EOS 5D Mark II进行部分逐格拍摄。有时候佳能EOS 5D Mark II和RED ONE搭配使用,因为RED ONE的低照度感光较差,当晚上光线下来后,很多摄影机拍不了的画面就可以用照相机来逐格记录了。
  因为影片按照内容分成了几块内容,所以大型的摄制组也分成几组人马进行分头拍摄。单个小组的成员很精炼,一般是由摄影师领会了总导演的意图来执行、同时还有一位图片摄影师、统筹制片以及民俗专家一同参与,自然还少不了片场的场务兄弟们。有时有些成员可能是不固定的,有演员拍摄的时候也需要服装和化妆人员。除了总导演还有执行导演,这两位每天主要跟随拍摄重要内容的摄制组。摄影师文闵这一组拍摄的主要内容是西藏的城市建设、周边城市环境以及各地风土人情、笑脸和劳作场面等内容。在这四十多天的拍摄中,除了记录下拉萨的城市新貌、新建的经济开发区、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等拉萨的著名景点,还有林芝、山南、昌都等其他地州市的漂亮风光和城市建设。
  
  前景!前景!前景!
  
  在拍摄过程中,画面中各种有西藏特色的景色都要收录在内,比如据说挂上可以去“灾避祸,万事如意,横逆不来,招财进宝,福慧双增”的绣有“吉祥八宝”的门帘;象征“诸佛照见诸法实相而慈心观众生之眼”的佛眼图案……而这些有当地人文特色的图案又与西藏现代的街景特色相结合,让人产生亦幻亦真的现场感觉。
  在一部宣传片中,当地的特色,更多是作为前景出现,并融入当地的景物中。在拉萨街头,索尼750高清摄像机上被放了把雨伞,为的是伞上挂着的带着浓郁西藏风格的串珠能垂到镜头前——镜头中,串珠外面的世界车水马隆,却正是现代西藏的喜气洋洋。
  
  藏族同胞穿来了过年的衣服
  
  《天上西藏》很多内容在开拍前都是经过反复论证,构想好的,比如拍摄以当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为基础,关注城市建设、现代生活的美好等等内容,因为设计的影像内容是用西藏老百姓的笑脸把整个城市风情穿起来,而西藏的高海拔导致摄制组所来的设备尽量精简实用。因为在拍摄前已经预想了需要拍摄当地各行各业,各个阶层老百姓的笑脸,所以就先准备了低色温的钨丝灯和高色温的镝灯以适应室内外的拍摄,而在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则采用了米菠萝(反光板)和镜子、铝板作为补光之用。在最终的画面中所使用的就是人物灿烂笑容的一瞬间。虽然可能比较常见,但将这些大量的瞬间笑容剪辑到一块时效果是很震撼的。
  除了请了大量少数民族演员外,在画面中还有很多人物是在城市、乡村里“拉”来,而当地人的服装在平时大部分都是普通服装,色彩不够丰富,于是摄影师文闵会对一些小孩提出“过分”的要求:“回家把你过年衣服穿过来。”(因为到了新年或庆典的日子,藏族老百姓会将色彩鲜艳、漂亮的服饰穿出来以庆祝节日。)
  
  航拍拉萨
  
  在拉萨城里的拍摄中,最惊险的是用热气球航拍拉萨。一开始准备在早晨的第一束阳光洒在布达拉宫前,在布达拉宫广场升起来热气球,同时还想用一辆汽车上拉着热气球下的绳子移动,但后来发现不好实施,于是就放手让热气球自由随风飞行了。
  热气球在拉萨上空飞行时不仅可以看到布达拉宫周围磕长头的人群,还能拍摄到千里迢迢地朝圣到拉萨,在布达拉宫、大昭寺等转山的百姓。在拍摄的时候镜头非常平稳,但因为移动的速度比飞机慢很多,所以在后期要进行加速特技处理,而且运动镜头的拍摄上还采用了不少推、拉和跟被摄物反向运动的处理。
  
  “拆”了公交当“轨道”
  
  在拉萨的布达拉宫广场,为了取得一个可以平稳移动拍摄拉萨街景的高视角,摄制组把一辆“征调”来的双层的98路公交汽车卸掉上层的前挡风玻璃,在二层架上摄像机。这些都是为了能得到更美的画面。总导演孙健君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拍建筑物得拍得衡平竖直,要拍得堂堂正正!”于是这部影片中的建筑都是规规矩矩,庄严肃穆,体现一种历史的厚重。同时在拍摄过程中更是大量使用两级镜头:大广角的宽广和使用了40倍的超长焦镜头的远摄,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特殊的视觉角度和创作方法。
  有着“日光之城”的拉萨,即使在冬天也有着充足的日照,冬日的白天当有阳光时可达9度左右,但太阳落山之后,晚上的温度急剧下降到零下8-9度,此时对设备来说,是个很严格的考验。RED ONE因为使用硬盘存储,所以对于设备使用的环境有很大要求,因此RED ONE就需要一个保暖的防护罩或者在车内捂热开机之后再进行拍摄。即使这样,由于RED ONE的本身设计,开机需要好几分钟,而且在恶劣环境下容易出现拍摄中间忽然死机的情况,在抓拍突然出现的镜头时容易错过时机。这个问题到了以磁带为存储介质的设备上就体现了其开机速度快、抗恶劣环境的好处了。不过针对这次在高原、高寒环境下拍摄,剧组对RED ONE的防护做了充足的准备,除了保暖的防护罩外还专门给机器准备了“热宝”等自发热物品。
  在世博会西藏馆的第一展区,观众们可以在模拟的列车车窗前观赏青藏铁路沿线的生态风光。为了拍摄这些从火车车厢观看外景的效果,摄制组采用RED ONE双机4K拍摄,然后分别按顺序裁减出部分小画面,在模拟列车车窗的LED显示屏上按顺序排列播放,即可让观众们身临其境的在列车车厢中观看到青藏铁路沿线的壮丽风光以及西藏漂亮的建设成就。
  
  美丽与危险并存的川藏公路
  
  为了拍摄西藏靠近四川的东部城市——昌都,从拉萨开车到昌都需要三天的路程,大部分路途都是在川藏公路(成都到拉萨的公路)上,这就会经过一段川藏路上最险峻的“通麦天险”。通麦天险又被人称为“通麦坟场”,在山中开辟出来的稀松土路只有不足3m宽,却有14公里长,雨季时,塌方造成的交通瘫痪经常以月为单位计算,在这里守候和建设维修公路的都是我们可爱、可敬的武警战士们。在通过通麦大桥后,就算是进入通麦天险范围,车辆行驶在通麦颠簸中,一边是飞石,一边是汹涌的帕龙藏布江。
  通麦天险虽然这么惊险,万幸司机师傅的经验丰富,并且车开得慢而两次顺利通过,不过当车从昌都返回波密县的路上就出了点小意外。那天,从昌都返回拉萨的第一天,要赶500公里左右的路,司机师傅整整开了一整天,经过了川藏公路的另一处惊险之处——业拉山垭口的怒江九十九道弯(车辆翻越业拉山垭口后下山,要急剧的连续拐行许多弯道),司机师傅的踩刹车踩得脚都麻了。路过然乌湖,摄制组休息了一会,此时太阳已落山,并且开始下起了小雪,急剧的降温让平时光照就少的路面结上了暗冰,摄制组的一辆越野车在公路的拐弯处打滑,车子控制不住方向,一只车轮陷入了公路旁的排水沟里,还好没有人员受伤。最后通过往沟里倒放了石粒,铲除冰雪后,靠另一辆越野车的拖拽,这辆车终于脱离了险境。
  
  即使是山峰也要有人文气质
  
  在川藏公路路过林芝境内的色季拉山时,如果你运气好可以看到屹立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南迦巴瓦峰,这座藏语意为“燃烧天杵般”的山峰海拔7782米,是世界海拔7000米山峰的最高峰,由于南迦巴瓦山脚海拔仅2900米,让这座山峰相对高度优势无可比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远远看去缭绕的云雾变化万千,更衬托出南迦巴瓦峰的神秘莫测。据文闵介绍,他们在此拍摄的时候,仍然注意画面的前景,因为是川藏公路上,没有太多的景物,他们就利用路边的石头搭了一个西藏常见的玛尼石堆,并将司机师傅的哈达绕在了上面,这样画面中“中国最美丽山峰”的南迦巴瓦峰更增加了一份凝重和庄严的气氛。
  
  数字后期锦上添花
  
  这次《天上西藏》的拍摄可谓时间紧任务重,由于制作周期短,在西藏前期取景时仍然是冬天,而在成片的画面中,如果城市建设的画面中没有绿色的绿植、花卉做前景会非常不好看,因此这些画面只能在后期处理中合成上这些东西。据介绍,在前期拍摄时,摄影机的运动只能采用单向运动,因为如果运动的轨迹复杂时,比如一边移动一边推拉时,画面在后期合成制作时,跟踪点的选择就会更加复杂。
  
   总体下来,在这四十多天的拍摄中,摄影师文闵体验最深的就是“奔波”,只有足够多的素材量才能更加丰富地展现一个地域的精神面貌,而这片土地上的灵魂也在一张张笑脸中诉说着西藏人民淳朴的性格、自然的天性。要想欣赏这部宣传片的神奇美丽就请快到世博会西藏馆的展厅去感受吧!
其他文献
2010年5月1日全球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盛大开幕。对于阔步走向世界的中国来说,正如160年前的英国一样,需要行之有效的方式正面宣传我们的形象,世博会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将成功举办完2010年世博会的上海,定会成为人们难以忘怀的城市,就像第一次举办世博会的伦敦那样永载史册。  回望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展出各种各样的大型影像设备,而这距首次向公众放映电影不过5年时间。在那届世博会上,劳尔·格里
期刊
现在才开始做索尼HDR-AX2000E的测评是有一点晚了,这款从冬季就发布的机器一直非常令人惊喜,异常火爆的销售让我们在夏季才能拿到样机做测评。虽然之前没有从官方渠道得到索尼HDR-AX2000E,但是我身边已经有很多朋友都成为了它的使用用户,我也可以说是从第一时间就开始使用了这款设备,下面我就来谈谈使用感受。    全面升级的旗舰    如果从使用者的选择和硬件指标来讲,索尼HDR-AX2000
期刊
电影中的新现实主义流派发轫于意大利。其来源是在意大利盛行一时的文学中的“真实主义”,而“真实主义”又直接地受到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的影响,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尽量逼真地描写现实生活,让其在文学价值之外有一种史料价值。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秉承了“真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多以真人真事为创作题材,重视现实中真实细节的再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西斯的残暴统治和二战的爆发让意大利社会备受蹂躏,人民生活苦
期刊
严格地说,“私影像”的历史几乎与电影的历史一样长,但有意识的“私影像”创作则是另外一回事。DV出现之后,“私影像”就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了。   在这里,仅选取一些重要时间点的重要人物和作品,对“私影像”做一个潦草的描摹。    追溯到电影刚诞生的时候,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的《婴儿午餐》可能是最初的“私影像”作品了。当然,卢米埃尔兄弟在创作这部影片时只是完全无意识地记录了一个晴朗的夏日午后,奥古
期刊
上海世博会五大主题馆之一的“城市生命馆”将城市形容为一个有肌肉,有骨骼,有循环系统的生命肌体,但最终让我们可以看到整座城灵魂的,却是鲜活的人。可以说,城市的脉动与味道正是由这座城中,在所有人身上正在发生的一切凝结成的。   以往看过太多的宛如样板戏效果的“高”、“大”、“全”的城市宣传片,不过是各种大场景的叠加铺垫,将整个城市中的有名有姓的场景都记录在案;看到了太多不见灵魂的城市宣传片,不过是几段
期刊
田明和秦军在一所公司做了五年同事,同样是“半路出家”,同样凭借着对行业的巨大热情投身进个人工作室单干。今天的他们已经有数量不菲的作品,并且寻找到和电视台合作的契机。体现了电视台制播分离的大环境下,个人影像工作室的生存机遇和可能。    “神兵”与“天将”    田明与秦军合伙成立的神兵天将文化传媒公司成立于2009年10月份,不大的工作室中悬挂着许多电影海报,田明谦虚地笑着说:“都是以前制作的作品
期刊
半个月前,在朋友拷给我的几个参考影片中看到了他的《LOVE 嘉定》。这部描写上海嘉定的宣传片是那么与众不同,不仅仅是因为这部影片早已在网上“盛名远播”,更重要的是片中一个个温情脉脉的故事更像是在现实中刚刚发生过的。感动和震撼之余,一时心里无法平静的我疯狂地把这部“主旋律”背景的城市宣传片的链接转发给很多业内的同行。    大众DV:《LOVE 嘉定》的创作是出于什么缘由?  林旭坚:嘉定电视台每两
期刊
类型、形式、主题不限地去拍摄一个城市宣传片?听上去,这似乎是每个城市宣传片导演的梦想,谁料没有限制,却给导演出了难题。想别出心裁的用手机拍城市宣传片,却要面对重重困境……跟随和照工作室,为你解构手机拍摄城市宣传片全过程。   2009年秋天,我们工作室接到丽江市古城区委的委托,拍摄一个用于网络传播的丽江城市宣传片。类型和形式不限,主题也不限制,我们可以自由发挥。要求是片子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丽
期刊
1907年,美国维太格拉夫公司的纽约制片厂里一个无名技师发明了“逐格拍摄法”。世界电影先驱斯图亚特·勃拉克顿将此手法运用于影片拍摄,由此,为电影的展示开辟了新的道路。如今,逐格摄影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影视领域,特别是在奥运会、世博会中那些城市宣传片中的巧妙运用,更是呈现出令人难以忘怀的视觉盛宴。    结缘逐格摄影     大众DV:现在逐格摄影在专题片和纪录片领域运用得越来越多了,这种摄影技术在使
期刊
城市化的进行已经让城市变的无限地发达起来,从建筑到交通,从绿地到学校,从广场到车站,这种发达爆发出一种实力的阳刚之劲,但是城市化也在抹杀城市的本来面目,千篇一律,甚至可以做到“只把杭州当汴州”的“惟妙惟肖”,这种城市美学的类型化当然不只是规划的问题,它其实也正代表着社会对于美学的类型化,这里也包括今天我们要谈到的视频创作,城市宣传片的不真实美学之旅。    导游,名词的蜕变    先来说说城市宣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