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全面改革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措施包括:校企对接,共同开发“三阶段三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模具相关课程实施;共同制定开发“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课程改革方案; “引厂入校”,建成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为主的校内实训生产基地;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模具设计与制造 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13年度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厅:立项号:2013C35083,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45-02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专业培养岗位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适应企业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的设置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要实现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对接,课程的开发要基于工作过程是必然的选择。学校在宁海建立机电分院,通过引厂入校,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地方经济服务。
一、校企对接,开发“三阶段三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及时了解行业信息,与校内企业广泛开展合作,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形成“三阶段三能力”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培养的特征有: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来看,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素质能力,“三阶段三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课程实施
1.课程开发的方法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按三阶段三能力“工学结合,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培养路径,通过企业调研确定课程的主线,课程设计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能力的任职要求相对应;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机械制图与识图、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绘图及公差与技术测量等能力为核心,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体系,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改革思路。
2.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顺利“对接”,宁海产学研基地将“引厂入校”,学生不出学校门就可以接触到生产第一线,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标准,实训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企业单位对模具设计师、模具工和项目管理等岗位的工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特长分配到相应的实训岗位上,最终确立就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如图2 所示。
学校与宁波华宝塑胶模具有限公司、宁海县阳超模塑厂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设计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开展项目教学,学校以校内企业为平台,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进企业、并且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上课,使得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相互交流、共同培养学生,企业工程师与专任教师相互学习,将企业最新技术带入课程,并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打造真正的“双师”教学团队。
三、制定开发模具专业方向的课程改革方案
1.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2.专业课程改革内容
首先是人才市场调研,对职业分析,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特点。对职业行动领域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类与分并,确定教学设计方案,划分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教学实施环节中设计若干个单元,完成学习情境的设计,需要学生完成若干个学习性工作任务。
学习情境一:模具CAD基础知识:CADCAM系统概述;产品开发流程;常用CADCAM软件;零件曲面建模。
学习情境二:注塑模CAD设计:塑模CAD分模技术;型腔排布、标准件选用;浇注系统设计;塑模整体CAD设计。
学习情境三:冷冲模CAD设计:简单冲模CAD设计;简单复合模CAD设计;简单级进模CAD设计。
四、“引厂入校”,建成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为主的校内实训生产基地
2007年8月,宁海产学研基地建成,至今已引进宁海当地企业宁波华宝塑胶模具有限公司和阳超塑胶模具厂入驻校内,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两家工厂共同建成了的标准化厂房,分别是“华宝模具教学工厂”与“阳超模具教学工厂”,企业按照现代化模具制造生产标准建立生产线。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可以接触到企业的真实环境,校内教学工厂企业管理,设备和生产流程真实化,两家教学工厂与学校积极开展顶岗实习与课程教学,实现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整个生产流程。
五、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省示范建设专业,要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的作用。通过与宁海县政府开展的模具设计师、数控加工培训,密切了与当地企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同时与企业开展师资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打造优秀“双师”师资教学团队;进一步提高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达到校企“双赢”,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宁海产学研基地知名度,积极为当地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罗丹.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4):84-88.
[3]熊运星,肖国华.模具CAD/CAE/CAM课程的改革实践[J].机械职业技术,2012(8):28-29.
[4]张翠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技术,2011(1):57-58.
[5]盛国.“工学结合、校企联动”的通信技术专业建设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18-20.
作者简介:
夏雨(1979-),男,讲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教学和科研工作。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模具设计与制造 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13年度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厅:立项号:2013C35083,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45-02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专业培养岗位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适应企业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的设置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要实现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对接,课程的开发要基于工作过程是必然的选择。学校在宁海建立机电分院,通过引厂入校,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地方经济服务。
一、校企对接,开发“三阶段三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及时了解行业信息,与校内企业广泛开展合作,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形成“三阶段三能力”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培养的特征有: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来看,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素质能力,“三阶段三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课程实施
1.课程开发的方法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按三阶段三能力“工学结合,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培养路径,通过企业调研确定课程的主线,课程设计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能力的任职要求相对应;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机械制图与识图、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绘图及公差与技术测量等能力为核心,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体系,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改革思路。
2.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顺利“对接”,宁海产学研基地将“引厂入校”,学生不出学校门就可以接触到生产第一线,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标准,实训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企业单位对模具设计师、模具工和项目管理等岗位的工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特长分配到相应的实训岗位上,最终确立就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如图2 所示。
学校与宁波华宝塑胶模具有限公司、宁海县阳超模塑厂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设计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开展项目教学,学校以校内企业为平台,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进企业、并且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上课,使得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相互交流、共同培养学生,企业工程师与专任教师相互学习,将企业最新技术带入课程,并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打造真正的“双师”教学团队。
三、制定开发模具专业方向的课程改革方案
1.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2.专业课程改革内容
首先是人才市场调研,对职业分析,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特点。对职业行动领域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类与分并,确定教学设计方案,划分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教学实施环节中设计若干个单元,完成学习情境的设计,需要学生完成若干个学习性工作任务。
学习情境一:模具CAD基础知识:CADCAM系统概述;产品开发流程;常用CADCAM软件;零件曲面建模。
学习情境二:注塑模CAD设计:塑模CAD分模技术;型腔排布、标准件选用;浇注系统设计;塑模整体CAD设计。
学习情境三:冷冲模CAD设计:简单冲模CAD设计;简单复合模CAD设计;简单级进模CAD设计。
四、“引厂入校”,建成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为主的校内实训生产基地
2007年8月,宁海产学研基地建成,至今已引进宁海当地企业宁波华宝塑胶模具有限公司和阳超塑胶模具厂入驻校内,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两家工厂共同建成了的标准化厂房,分别是“华宝模具教学工厂”与“阳超模具教学工厂”,企业按照现代化模具制造生产标准建立生产线。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可以接触到企业的真实环境,校内教学工厂企业管理,设备和生产流程真实化,两家教学工厂与学校积极开展顶岗实习与课程教学,实现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整个生产流程。
五、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省示范建设专业,要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的作用。通过与宁海县政府开展的模具设计师、数控加工培训,密切了与当地企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同时与企业开展师资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打造优秀“双师”师资教学团队;进一步提高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达到校企“双赢”,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宁海产学研基地知名度,积极为当地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罗丹.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4):84-88.
[3]熊运星,肖国华.模具CAD/CAE/CAM课程的改革实践[J].机械职业技术,2012(8):28-29.
[4]张翠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技术,2011(1):57-58.
[5]盛国.“工学结合、校企联动”的通信技术专业建设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18-20.
作者简介:
夏雨(1979-),男,讲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