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 事半功倍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题背景
   我校是一所位于农村的省三星级高中,所以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化学课一般安排在下午,学生往往容易打瞌睡。因此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这也恰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化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问题情境,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因此,新课程标准下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就应该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就要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对学生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教师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
   二、案例描述
   原电池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理论性较强且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在高中化学必修2中,只作最基本的介绍,只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出发,介绍最基本的装置及其原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能初步认识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如何引入课题,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经仔细思考,笔者尝试利用化学故事——“格林太太的假牙”改编版创设问题情境。
   师:有个富婆长着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但其中镶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这是她富有的象征,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从车祸以后,她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尽管一些国际上知名的专家教授绞尽脑汁,但她的病症未有丝毫的减轻,而且日趋严重……她的病真的没治吗?一位化学家为她揭开了病因。请问化学家发现了什么?学习这一节的内容后,也许你和那位化学家一样,为她找出了病因,并会有很好的治疗建议。
   学生顿时精神抖擞,注意力集中。学生很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带着故事中的悬念,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接下来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师:大家想不想帮这位女士治病呢?
   生:想!(兴奋地)
   师: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分组完成实验1,2,3。仔细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实验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2,锌片和铜片(不接触)同时插入稀硫酸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3,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4,锌片和铜片之间用电流表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电流表的指针。
   此时,学生积极实验,经过热烈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师:你能帮本节课开始提到的那位女士分析可能的病因并提出可能的治疗方案吗?
   学生甲:两颗假牙构成了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而唾液中含有电解质,这三者之间形成了原电池,产生微小的电流,长时间刺激神经,导致生理系统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症。所以,我给她开的药方是:拔掉一颗假牙。当然把不锈钢的拔掉,那个便宜。
   (学生笑)
   师:病因找得准,药方开得好。你很有经济意识。不愧是90后!
   三、分析与反思
   1.一定要上好常规课
   本节内容涉及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电子的转移、两极的判断、电子的流向等,因而抽象、难记、易混淆。学生在学习这节时,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但由于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很普遍,如:MP3、手表、手机、电动自行车、电脑等的电池就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制造的;金属的腐蚀和防护问题也需要原电池原理。所以原电池原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一定要把常规课上好。
   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从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社会、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的一些矛盾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特别要注意的是:创设问题情境要力求生动、新颖、有趣味性。
   化学史、化学故事、化学传闻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通过介绍化学史等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以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两颗假牙”的故事,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无法对问题进行解释,学生会问:问题会出在哪里?这个时候,教师引进原电池的概念,学生又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与原电池有联系呢?究竟原电池是什么呢?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实际上故事和传说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道的,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教师通过对与新课有关的故事和传说的叙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课上来。
   3.狠抓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事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一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教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因此,本节课的实验是由教师预先设计的,但同样起到了实验探究应有的作用。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学生的积极性全给调动起来了。这一点也可以从学生课后的巩固练习看得出来,教学效果显著。
   4.反思不足之处
   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能多种多样,但是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无法一一满足学生,使学生的探究受到限制。另外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往往发现许多新的问题,但因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他们的问题有时无法得到及时的解释。如做实验2时,铜片上也有气泡产生,对现象的观察有干扰。因此,实验时,笔者强调注意观察锌片,等原理弄清后,返回来让学生解释为何铜片上也有气泡——铜片不纯所致,这样在后继学习中得到及时补充,消除盲点,同时巩固原电池原理。
   所以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使用化学故事、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外,其他的还有利用信息技术、社会热点等创设问题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合理的问题情境,必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责任编辑:罗艳)
其他文献
问题的提出比喻法是通过比喻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特征的方法,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比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具体的案例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及生活的多元化,比喻的运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浅谈几种高中生物教学中比喻的运用类型。一、激趣型在生物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中
目前,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计算机教学因此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积极探索和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一、明確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
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对于高中生物而言,探究式教学方式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尝试,因为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高中生物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就要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 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究  “问题”指引着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的状态,它的作用主
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瑞典人克洛普以登山为生。1996年春,他骑自行车从瑞典出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喜马拉雅山脚下,与其他12名登山者一起登珠峰。但在距离峰顶仅剩下300英尺时,他毅然决定放弃此次登峰,返身下山。那意味着前功尽弃、功败垂成啊。而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在于,他预定的返回时间是下午2点,虽然他仅需45分钟就能登顶,但那样他会超过安全返回的时限,无法在夜幕降临前下山。同行的另外1
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改的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各种观摩课花样百出.然而很多学校进行的实验教学,只限于表演,让听课教师开开眼界.实验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实际在广大教师心中是冷冷清清的.教育专家的理论与一线教师的课堂行为距离依然遥远.先进的教育理念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缺少的就是实践.要改变目前的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学现状,急需一大批专家型的教师,而吴正宪老师正是一位在实践探索中成长起来典型代表.倾听
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发人对事物的求知欲,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学生学习数学能否学得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数学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使其产生学好该课程的强烈愿望,应该成为初中数学老师值得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本人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认为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可以使学生爱上数学课.  一、创设教学情境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
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发挥知识形成过程的价值,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物理学习的探究活动过程,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再发现”地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2009年11月28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江苏省泗洪县雪枫中学一座新的教学楼开始动工了。刚建的新楼和旧楼之间只有十几米地之遥,这客观上给我们师生教育教学带来一定影响,但就长远考虑,这一举措又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我们的旧楼时间太久且是危楼,根据省教育厅指示必须重建。为了新楼保质、保量、如期完工,建筑工地引进许多大型机械,这些大型机械,我们师生是头一次看到,大家都感到新鲜好奇,而且这些大型机械的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改革过分侧重于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既重视结论,又强调知识获取,既关注建构,又注重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   问题是创造之源。杜威根据思维能力的发展规律,提出了“问题教学五步法”,其具体过程是:设置
预习是许多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一种方法。一种有效的预习,应该是课前的自学。既是自学,在预习中不仅要熟悉新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巧妙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梳理出知识要点;尽可能多地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整理出难点和疑点。这样,带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带着自己的难点和疑问走进课堂,去和同学讨论,去听老师讲解。如有位学生预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对“催化剂”的概念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