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和拗见背后的人文关怀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8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首诗歌,该倾注多少情感才能跃然纸上;一段历史,该用尽多少悲伤才能彪炳千古。这是一代人的履历,被践踏的人权,被荒废的仁义,被丢失的伦理,悲剧的潜伏却遮蔽了历史背后的隐痛。北岛用深邃的思考控诉时代,这是历史的沉沦和拗见!
  关键词:北岛 《履历》 文革 话语 强权 人文关怀
  北岛是行走的诗人,用笔和诗写出一个时代的伤痛。从迷惘到觉醒,从顺服到反抗,他冷静却不冷漠,他寂寞却不孤单,一代人的沉默,换来一段历史的沉沦。他不愿意做“在黄昏留下了伤痕的搜寻爱情的小人物”,他只是看到了“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他思考“从星星的弹孔里流出血红的黎明”,他走在疼痛上,建造一个曾经沦丧的年代。深刻和思辨,北岛嘲讽人性扭曲的世界,反思和追寻;他踏破历史呼唤人性的本初,他从未停下,一直行走在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的路上。
  一、狂热: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巴金曾回忆:“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大街上全是红旗和标语,沸沸扬扬的人群和出丑的阶级敌人。”当红旗招展,插入每一个寻常百姓家里时,那是来自和平时期的革命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被席卷的人们是无意识的跟随,仿佛有集体的地方就有爱和关怀,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曾正步走过广场,剃光脑袋,为了更好地寻找太阳。”“广场”是一个特定的话语概念,通常是人民群众游行集会的地方,表达对领导人的崇拜和认可。辽宁省暨沈陽市曾在中山广场召开有30万人参加的“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会”。难以想象,在一个普通的省城竟然能召集如此多的人群参与活动,在今日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青年来说,这是表达对伟大领袖尊崇和膜拜的最好时刻。“剃光脑袋”是一种标志化的文化认同,不仅头发被剃光了,更为重要的是在狂热的氛围中失去了对自我的认知,是思维上形成了对自身价值的否定,为了“更好地寻找太阳”,为了更好地在人群中找到共同的文化话语,正如那时一句红遍大江南北的“普通话”——毛主席是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对毛主席要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只有这样,彼此才能处于相同的维度,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建立在统一的对领袖的无限膜拜下的。
  北岛是曾经的狂热人群中的一员,那是所有生活在七十年代年轻人的共同记忆。那时,少不更事,他也曾领头去北京食品学校煽风点火,鼓动学生罢课闹革命,甚至他还和同学一道穿越枪林弹雨去“串联”调查。然而,看到残垣破壁,那被推倒的孔子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他的心上,久久无法呼吸,那被鞭笞无数次的斗争像心底的隐痛被无声地刻印。他开始“在疯狂的季节里,转了向,隔着栅栏,会见那些表情冷漠的山羊”。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要想获得对某一阶段的正确的认识,只有跳出历史看历史。”只有在对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经历了狂热的他做到了,他开始了孤独的前行之路,思索、徘徊。那些曾经“志同道合”的青年人已经成为了他眼中的冷漠者,这种冷漠是精神上无法达到共鸣理解的悲伤,是一位思考者不愿融入主流价值的旁观。
  二、反抗: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朱光潜先生说:“对苦难说来紧要的不光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历史造成的伤痛,既是对肉体鲜血淋淋的摧残,更是对精神世界的崩溃性打击,更为严重的是抗争失败后留下的心理恐惧,它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文人的后半生。
  历史是残酷的,知识分子臭老九的身份一直伴随着北岛,跟着上山下乡和工农改造,一直无法被丢掉。白天汗如雨下,面朝黄土背朝天,晚上则疲惫不堪,早早入睡省力气,而这时北岛却“从盐碱地似的白纸上看到理想”。这是多么可贵的希望呀,有一支笔,一张纸,对于绝望的文人来说便如荒漠中一抹耀眼的绿洲,只要有绿色,生命的常青树便不会凋零。哪怕盐碱地上的高盐量刺痛了皮肤,泡酸了手臂,也仍要在这贫瘠的环境中挣扎出一片自己的“土地”来。选择了坚忍,人便有了无数个活下去的理由,人们“弓起了脊背,自以为找到了表达真理的,唯一方式,如同烘烤着的鱼梦见海洋”卑微地,小心翼翼地去求索,微躬的脊背被田间地头的农活压倒,这么“毕恭毕敬”的、不干扰公众秩序的知识求索,换来的也只能是一种关于知识的幻想,不可实现的卑躬屈膝。
  “万岁!我只他妈喊了一声,胡子就长出来了。”这是诗人对整个时代的控诉,语言的粗鲁是内心所有不满情绪的迸发,是所有十年来一事无成枉度青春的将人的呐喊!这个时代,留下了一堆渴望有所作为、渴望建功立业的青年,十年,他们荒废了本该在学堂享受的大学时光,错过了一场本该令人羡慕的爱情,他们走上街头,丢掉书本,挥舞着红旗,在无所依附的人群中浪费着最宝贵的年华!他们只是顺应时代潮流,在最容易迷失自我的青春阶段犯了一个小错,便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余生。李雪峰说:“这十年的经历让我从一个壮志凌云的青年到了一个心怀愧疚的罪人。”“纠缠着,像无数个世纪”,时间被人为地拉长了,冯骥才说:“在延绵不绝的历史时间里,十年不过是眨眼的一瞬。但对于一代中国人有如熬度整整一个世纪。”他们感慨于十年一事无成的悲哀,恍如隔世;又感慨人们所承受的肉体和精神的痛苦,前者可以通过调养愈合,但是后者的伤害却可以无限的延伸,直到生命的终结。对于压迫者来说,他们把十年的光阴都迷失在了毫无意义的事上,到头来一无所获;又后悔这十年来所做的事,精神的痛苦对于被压迫者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迷惘: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迷惘的前进,芒克看到转向的向日葵“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那套在它脖子上的,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顾城走在没有门没有窗的小巷里“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北岛则在呐喊:“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是的,他们执着的追求,却终究无法追寻到答案,处于特殊的政治环境下,谁也不知道前路在何方。   “我不得不和历史作战”,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诉求,“并用刀子与偶像们,结成亲眷,倒不是为了应付,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刀子作为武器的形式存在,与具有崇敬意味的偶像放在一起,构成了意象上的冲突,两者不仅没有发生矛盾,反而是结成亲眷,实在是引人困惑。原来“刀子”是自我保护意识的外在体现,也是自我反抗精神的内在蕴涵,但现实社会道德沦丧,人性不复,人与人之间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任,每个人都忧虑于生存权利的保障,面对与理想完全不同的现实世界时,作者也无奈地选择了妥协。在追求心灵的真实与考量现实生存之间,许多人都无奈地选择了后者。北岛是迷惘的,许多事让他难以做出抉择——诗和远方,生存与毁灭。不愿屈服,却又不得不屈服,时代的力量让人难以抗拒,正如米歇尔·福柯指出:“话语常常是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这是北岛等人所无法改变的。
  显意识的迷惘尚可以“用刀子与偶像们”画出一条理性的界限,但潜意识的迷惘就难以控制了。“在争吵不休的书堆里,我们安然平分了,倒卖每一颗星星的小钱”,喋喋不休的论争显得如此激烈,口诛笔伐的文章全是派系斗争,尔虞我诈,难辨真假,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总会下意识地去周旋。正如费因伯格所說:“任何人最终所能够欲求或寻求的(作为目的自身的)东西只能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基于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放心地对每一颗“星星”进行摧残,对那些反抗的人进行无情的压迫。这也许并非是他们的真实想法,但是面对实际利益时,却又无法控制。
  “一夜之间,我赌输了。”这既是对前文倒卖“星星”所赚得的“小钱”的论证,也是一语双关——过去已经成为过去,把潜意识里的性格劣根性丢掉,同时又向所有人发出叩问:接下来又该何去何从?
  四、等待: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腰带,又赤条条地回到世上,点着无声的烟卷,是给这午夜致命的一枪。”腰带,是一种朴素的象征,就像纤夫拉船时捆绑在腰上的带子,又像黄土高原上打安塞腰鼓的汉子们的装饰。“赤条条”的意蕴是最本初的人性回归,是爱和善良,是勤劳与信任,满怀希望,从头再来。“无声”和“致命的一枪”形成了在听觉上的张力结构,更能表现黎明前紧张、激烈的斗争,在窒息的氛围中给人以曙光的希望,同时态度坚决地预言了黑暗的没落和灭亡。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思考者对于现存事物的怀疑,一个社会的健康,离不开思考者对于弊病的批判。“当天地翻转过来,我被倒挂在,一棵墩布似的老树上,眺望。”作为自由的独立个体,北岛更愿意保持一种孤独的状态,曾经的创伤让他难以再用毫无保留的信念去相信人和事,这是无法愈合的心理恐惧,基于此,他选择了听从潜意识的号召,让自己时刻保持怀疑与批判,把思考留给了正在谋求发展的国家。
  等待,是一种归宿,是踽踽前行还能见到光明的希望。当人性成为炮烙上被压制的对象,当人道成为人们口中的唾沫,当人权成为脚下蹂躏的泥巴,那么,是时候呐喊出反抗的音符了!把所有的不公,所有的扭曲,都统统地破坏掉,纵然会迷惘,纵然会不知所措,但是,只要坚定内心最真诚的声音,相信自己,美和善终究会回到世上!
  五、结语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这是北岛的《一切》,也是一个时代的一切,当阴影蒙蔽了光明,当黑暗驱逐了太阳,青年一代盲目地丢失了自己,追随了社会主流,然而,这却是一个错误!十年恍惚,心灵留下的不是创伤就是遗憾,无论哪一种,都将成为时代的一个轮印,或轻或重,都足以碾压一个人的灵魂。
  《履历》不仅揭示了一个诗人从狂热到抗争到迷惘最后到等待的全过程,而且从自我价值出发,批判迷失心灵的符号化趋向,同时又显现出对特殊时代人的心灵的人文关怀,许多人是不得已而为之,抗争的失败不是个体的错误,在最无可奈何的时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保持自我的清醒和批判是个体在社会大背景下最大限度上能做的事,北岛展示了对于人性的关怀,对于苦难人群的新理解。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这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这是历史的沉沦和拗见,是个体话语屈服于现实,是一代被误解、被错读的青年人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北岛:北岛诗歌集[M].海南:南海出版社,2003.
  [2]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125—126.
  [3] 张化.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94—95.
  [4]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355—357.
  [5]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化将身份认同的艰难愈加凸显出来,而少数民族个体则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境遇。电影《塔洛》中,藏族导演万玛才旦将镜头对准藏民族中的边缘、渺小个体,以藏族人在现代社会中自我迷失的故事谱写了一曲以生命叩问“自我”的悲歌。  关键词:塔洛 自我 荒谬 悲剧  “在根深蒂固的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冲突中的那种身份焦虑和无所适从是普遍的”{1},这促使万玛才旦不断地围绕“身份认同”进行作者式创作。《塔洛》是
期刊
摘 要:“追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文化母题之一。鲁迅开创的“归乡”模式其实也是追寻母题的一种具体模式呈现。旧海棠的《橙红银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归乡”模式的再次演绎,旧海棠借主人公季三叔及其女儿回回的“归乡”和“逃离”再次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农村人的生存困境进行了发问。  关键词:追寻 焦虑 亲情 城乡  鲁迅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这一模式又叫作“归乡”模式,在《祝
期刊
摘 要:存在主义是在人类面对社会矛盾和灾难时迅速兴起的危机哲学,它是首先对个体的命运和存在状态表示高度关注的哲学,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更是提出了用积极的行动去确立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哲学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特性使卧底的生存困惑得到观照。本文主要以韩国电影《新世界》为例,以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以及自由选择的观点为切入点,扼要阐述卧底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萨特
期刊
摘 要:张一曼盲从孙校长,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把性放纵当作性解放,软弱没有反抗精神,她没有真正的“身体和意识的双重觉醒”。她的性放纵和自我牺牲其实分别是对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提倡的“性解放”和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提倡的“自我牺牲”的一种误读。  关键词:《驴得水》 张一曼 觉醒  《驴得水》这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小成本电影以一个深刻揭示人性弱点的好故事在国产电影普遍缺乏好故事和深思想的当下显得
期刊
摘 要:花园是元明以来的戏曲和小说中频繁出现的场所。本文从花园意象的象征隐喻功能、反讽警示功能、空间叙事功能及文化意蕴作为研究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花园意象在叙事模式中的革新、寓意揭示上的深化和意象交织上的创造等功能,并肯定其在文化意义上的超越。  关键词:《红楼梦》 花园意象 功能  一、引言  意象,是承载着创作主体情感活动的客观物象,作为艺术形象而存在,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康德讲:“精神
期刊
摘 要: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他的《前卫与庸俗》中,谈及了现代前卫艺术(Avant-garde)所具有的纯粹性特征与革命的政治化倾向,同时谈及了庸俗艺术(Kitsch)被政治的利用。而在此存在着关于前卫艺术的双重悖论:其一,具有独立性的前卫艺术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具有艺术本身的独立性特征,然而却企图僭越其本有的界限,想要对政治产生影响,那么前卫艺术究竟是纯艺术还是激进的带
期刊
摘 要:曾子作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人追封为“宗圣公”,其形象在不断塑造和变化中。本文以《论语》为核心史料,讨论曾子的原始形象,从忠信、忠恕、谨慎、修身等角度进行分析,并分析曾子“孝”的形象的形成过程。此外,也借助《论语》的材料对孔子和曾子的形象进行比较,更准确地理解曾子的特征。  关键词:曾参 曾子 忠信 忠恕 孝 孔子  顾颉刚先生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这种文化现象同样适用于考察儒家圣
期刊
摘 要:爱·摩·福斯特是20世纪著名的英国作家。《印度之行》这部长篇小说的问世源自爱·摩·福斯特先生两次访问印度的经历,这是一部直接描述印度作为殖民地时期英印民族冲突的小说,他通过一次不愉快的旅行反映了在殖民背景下,英国人民和印度人民在政治、文化和精神上的隔阂,并以此批判了导致这种隔阂的英国殖民统治者根深蒂固的殖民主义意识和帝国主义殖民制度。作者融合了自己印度之行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试图在英印两国文
期刊
摘 要:《叫我第一名》是根据真实人物布拉德·科恩的故事而改编的影片。对梦想的执着让妥瑞氏症变成了他的伙伴和朋友,他自卑但不自弃,孤单但不孤立,将自己的弱点变为优势,在找寻生活的意义中获得超越。  关键词:《叫我第一名》 自卑与超越 社会兴趣 社群感  《叫我第一名》讲述的是布拉德·科恩自六岁时就有一个终身“伙伴”——妥瑞氏症。这个伙伴极其执着并带有极强的破坏性和伤害性:每时每刻、如影随形。他做事的
期刊
摘 要:随着文学地理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文学地理学的概念、方法也不断地被学界认可和接受;但是作为一门正在成长的新学科,文学地理学需要对于其理论方法的不断思考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文学地理学的一整套方法范式和研究体系;本文针对文学地理学的“地理基因”“地理性”等概念进行再思考和追问,希望在地理如何在文学中发挥作用这个问题上廓清一些心中迷雾,为文学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浅见。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