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手段,让习作教学走出高效低耗的尴尬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men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中的图像、声音、文字等诸多材料进行巧妙整合,实现教学资源和手段的优化,在顺应学生形象化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为消融习作教学这块坚冰服务。因此,本文提出要穿越时空体验,在践行信息技术中再现习作素材;深入全面感知,在运用信息技术中提供观察视角;创设认知情境,在运用信息技术中激活表达情感,从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再现素材 提供视角 激活情感 信息技术
  习作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顽疾,不仅很多学生谈“作”色变,更有很多教师对习作教学望而却步。究其缘由,主要在于当下习作教学并没有真正尊重学生形象化认知思维的规律,忽视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勾连。鉴于此,笔者以为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中的图像、声音、文字等诸多材料进行巧妙整合,实现教学资源和手段的优化,在顺应学生形象化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为消融习作教学这块坚冰服务。
  一、穿越时空体验,在践行信息技术中再现习作素材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生活犹如泉水,丰盛不会枯竭。因此,学生的习作教学必要要引领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关注生活、体悟生活,在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素材。但受到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对很多经历过的体验往往只能再认,却无法直接再现,随着年级的升高,习作数量地急剧增加,学生自身所积累的相关体验也就难以胜任学生的习作需要。此时看,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听资源,将学生原始意识中存有的表象得到充分感知,从而促进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在突破传统时空的限制下,促进学生习作素材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一次学习场面描写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了“略写常规镜头+紧扣典型画面”的方法,来描写春运期间火车站候车大厅时人头攒动的画面。很显然,所有学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画面,对候车大厅的氛围也曾有所体验。但此时要想践行这一写作方法,就必须要对这一场景有更加深入、细致、全面的了解。因此,教师及时为学生出示了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并播放了一段视频,通过形象直观的视觉形象唤醒学生内在的感知体验,并引导学生选择几个富有代表性的常规镜头,随后聚焦典型画面,进行深入描写。
  学生的习作片段不仅结构合理有序,语言表达也丰满细致。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在于教师写作方法指导得当,更在于教师信息技术手段链接了学生认知与生活实际的之间的联系,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深入全面感知,在运用信息技术中提供观察视角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与表达的密切整合。由此可见,深入细致的观察对于习作具有重要的价值,更是引领学生进行思维与表达的基础。而信息技术手段对于学生的观察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通过技术手段的整合运用,多媒体可以将相关事物进行进行各种形式的变换处理,引领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向本质的处理,为学生有序、全面、深入地观察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四年级习作“秋天的树叶”这篇课文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收集各种树叶之外,更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了特色鲜明的树叶,并通过视频拍摄角度的变化,引领学生尝试从不同的维度对叶片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教师则根據学生的观察需要,对一般容易忽视了叶脉等细节进行聚焦放大,为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有序观察、深入观察的方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则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中的镜头定格、重播、特写等整合功能,生动再现了文本中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三、创设认知情境,在运用信息技术中激活表达情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的古训。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之时,学生才能真正调整自己的认知思维,流淌出属于自己内心世界中的真挚情感。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中声光电影,冲击学生内在的体验感官,将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情感状态调整到最佳,从而形成特定的情境与氛围,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一次描写“感恩亲情”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步步为营,将教学逐步引向高潮:首先,教师借助播放了歌曲《懂你》,优美的旋律、感人的歌词、质朴的画面,对学生的心灵感官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心理情绪得到了相应的调整;随后,教师以幻灯片的方式播放了生活中孩子与亲人,尤其是父母的生活瞬间,将习作要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连接;紧接着,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内容的修改时,则借助音乐背景的渲染为学生深情朗诵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在一连串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下,学生的内心被深深打动,教室里也弥漫着浓郁的亲情,学生满意识中都是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画面。此时,正是学生内在情感的奔涌之际,写作表达也就成为了一种不得不宣泄的倾吐需要。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浸润,真正达到了“情动而辞发”的效益,写出的文章自然感人至深。
  在本案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就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在意识,让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多重冲击之下,为学生写作表达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手段作为一种全面的认知手段,为学生习作内容选择、深入感知、情感激发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在自身的习作教学中多加整合与运用,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其他文献
小学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现代小学美术教学需要关注的部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小学美术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的学习不仅需要细心、认真,更需要兴趣爱好,如果学生无法对美术绘画产生兴趣,就无法真正的感受到艺术的美,更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过程当中去,对于美
企业并购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正以迅猛之势在中国大地扩展.这一并购浪潮给中国企业和社会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并购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各种矛盾和
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是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无论在师范类学生的学位论文还是在职教师的研究论文中,“设疑”一直活跃在各类研究中,人们对“设疑”的重视显而易见。  一、趣味之处设疑,激发阅读兴趣  不管是哪个年段的学生,大都比较喜欢趣味性较强的文章。如果在导入时就能利用课文中趣味性较强的部分进行设疑,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
<正>最近几年,由于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影响,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持续下降。基于这样的背景,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使命,那就是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其良好的诵读习惯,充分利用其
1.IntroductionOne way of thinking aboutculture is to contrastit with nature. Nature refers to what is born andgrows Organically ( from the L atin nascere:to be
期刊
新近发现的"前期太平天国崇阳县路凭"和"太平军中与天地会结义凭证"为目前有关太平天国资料中所不载,对研究太平天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价值.
《物权法》的初衷也许是想通过确权来定分止争,不过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突变成火上浇油的场景,也未尝完全没有可能,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历史上的这一幕可谓层出不穷那种过
在近代中国,加入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中国教徒,追随帝国主义侵略者胡作非为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是一般教徒,其中不乏爱国之士.这些爱国教徒不仅大力支持辛亥革命,而且能积极参加
思想上高度重视,实事求是,开明,公正地对待业主“维权”。1.物业管理企业应以一种健康、开明、公正的心态来对待业主的维权,不应采取敌视的态度,更不能视维权为洪水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