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革命老区太行山,绵延辽阔,风光旖旎,气势恢宏,雄伟壮丽。在这里,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组织指挥了威震四方的百团大战、七亘大捷等著名战役,独特的文化孕育了这方红色土地独有的文化景观,当年八路军抗日的主战场、新中国建立的摇篮,今天依然让人壮思飞扬,热血沸腾。
狮脑山·百团大战漫硝烟
从太原出发沿太旧高速公路向东,一路山峦竞秀,树木葱郁,首先到达了位于太行山中部西侧的山西省阳泉市,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座著名的煤炭城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它还是中共创建的第一座城市,更留下了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主战场遗址等中国共产党奋斗的足迹。
进入阳泉市区,远处西南方向的一座雄秀壮丽的山峰映入眼帘,那就是当年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的狮脑山。如今它已发展成为了狮脑山森林公园,整个景观布置得庄严肃穆,不同区域利用自然地形分区设置,每区景观各具特色。在狮脑山公园门口左边,修建有印园,有很多文化石刻、古代印章;中南部依势挖山建湖筑榭;各景区皆以古朴、典雅的园林建筑及小品点缀其间。满目秀景,美不胜收,何曾想到这儿曾是厮杀战场?遥想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出动105个团,约40万兵力,在250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了规模最大的以“彻底破坏正太路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截断该线交通”为目的的“百团大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在狮脑山顶峰,直插云宵的百团大战纪念碑高达40公尺,形如一把锋利的刺刀,寓意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威武不屈、抗击外敌的革命精神永不磨灭。整个纪念碑建筑群,结构严谨,美观新颖,气势雄伟,威严壮观,展现了“百团大战”的宏伟气魄。
在狮脑山百团大战景区东侧,还建有中共第一城纪念广场,占地面积约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65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革命历史纪念碑、中共第一城纪念墙、展览陈列室等。烈士纪念碑由三片高低错落的弧形巨大墙片和一道纪念墙组成,碑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则详尽介绍阳泉光荣的革命历史;“中共第一城”纪念墙长19.47米,高5.4米,隐喻阳泉建市于1947年5月4日。纪念广场的修建可以追溯到1947年5月2日,平定县阳泉镇解放,为了动用阳泉丰富的煤铁资源支援解放战争,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将阳泉镇从平定县划出,建设为新型工业城市,阳泉成为我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如今,硝烟不再弥漫,喊杀声早已远去。依稀间,多年前那场举世闻名的战役喊杀声仿佛仍在耳畔响起。这里的夏日凉风习习,浓荫蔽日,万绿丛丛,八方宾客旅游踏青、登高望远,鸟瞰市区,美不胜收!作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日有很多人前来瞻仰和祭奠先烈。让人们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中找寻着当年的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阳泉火车站还是山西现存年代最早的火车站遗址,在1947年建市之前,“阳泉”只是一个小火车站的名称,旧址位于阳泉市德胜街北侧,石太铁路线南侧,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6年)所建,阳泉火车站旧址是山西现存年代最早的火车站,是正太窄轨铁路时期的重要建筑。1904年,法国银行公司修筑了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两年之后建起了阳泉站,使阳泉成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没有铁路前,阳泉站旧址所属地域是乱石荒滩;有了这个车站,开了近代采煤、冶铁的先河,国内一些店铺、商号开始进驻阳泉,从此阳泉镇开始繁荣。阳泉能从一百余年前的一个小村庄发展成地级大都市,铁路功不可没,此时更能体会到阳泉火车站的真正意义。
阳泉火车站整体建筑属于法国风格,是一处典型的欧式建筑。现存有候车厅、贵宾室和钟楼,候车厅南侧的大门上写着“阳泉站”三字,贵宾楼的东侧墙上写着“国家工业化”字样。该建筑的布局和结构至今完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农业学大寨期间曾接待了许多来宾,1973年4月23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墨西哥总统参观大寨时曾在此下车停留。1973年6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陪同马里国家元首参观大寨时也曾在此下车驻足。由于阳泉火车站的诞生和发展,开启了阳泉由乡村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孕育了阳泉这座新型的能源重化工城市,并使之成为享誉中外的煤城,促进了山西全省经济和社会的腾飞与振兴。如今,新型动车线路的开通,已代替了老火车站的全部功能,而这座历经风雨的建筑,却像一位沧桑的老人,默默地见证着百年来阳泉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百多年光阴,弹指一挥间。“中共第一城”——阳泉市由昔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车站,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成为晋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如今这座英雄的城市高楼耸立、林地满园,正昂首阔步向新型现代化工业城市迈进。
七亘·叠伏奇兵报大捷
“赏心无远近,芳月好登望。胜事引幽人,山下复山上。”从阳泉向晋冀两省接壤处,地属平定县的七亘村进发,一路山道盘复,几经峰回路转终于顺利到达。七亘村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峡谷陡峭,道路奇险,素有“龙虎环抱”之称。漫步在七亘村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然耸立的丰碑,上面镌刻着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七亘大捷纪念碑”7个大字。今朝松柏绿,当年战旗红。站在纪念碑前,枪声仿佛回响在耳边,那一声声呐喊,那一阵阵枪炮声带我们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特殊年代……
七亘的出名是因为1937年10月刘伯承元帅指挥的“重叠待伏”战例发生在此,当年八路军129师东渡黄河,以太行山为中心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侵华日军川岸二十师团辎重部队于10月25日越过太行山,迂回向平定开进,由于地势所限,七亘是必经之路。八路军借峡谷地利设伏,给侵略者以痛击。按兵家常规,我军得胜则撤,日寇28日沿原路再次进犯。刘伯承出敌意外,反常用兵,再次于七亘巧摆奇阵,致敌重陷伏击,这成为“兵家所忌”一次大胆、巧妙用兵的辉煌战例。同时,两度设伏,运用“重叠待伏”战术,给入侵之敌以迎头痛击,抗战史称“七亘大捷”。
走进七亘村,我们来到了曾参加过抗日、解放战争的老战士董书亮家中,董老如今已年过90,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依旧激情满怀,如数家珍:刘伯承师长巧布奇兵,军民齐上阵,七亘大捷,痛击敌人,辉煌战例代代美传。八年抗战间,七亘人骨头硬,意志坚,交公粮,做军鞋,扛炮弹,抬坑木,送伤员,驮军粮,无愧爱国支前模范村。
回望重峦叠嶂的雄关故道,心中充满敬仰之情。这里淳朴的乡风,这里厚重的历史、雄壮的关隘、秀丽的风光,永远沉淀在七亘的山山水水间,向一代代后人,无言地述说着辉煌的历史。
麻田·英雄鲜血染山河
太行山深处的左权县麻田镇,群山环抱,奇峰壁立,是一片由英雄鲜血染红的土地。1940年,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在路经太行山时,相中了麻田这个地势险峻、物产丰饶的屯兵绝佳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前方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抗日首脑机关在这里驻扎战斗长达五年之久,麻田素有太行山上的“小延安”之称。
如今,在镇南端的八路军总部旧址,建有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推开纪念馆的两扇黑色的沉重木门,便真正走进了当年八路军总部、 129师师部等150余个党、政、军首脑机关的驻地,走进了当年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在纪念馆的展室中,挂满了记录着日军滔天罪行的图片资料,也再现了当年八路军与老区人民并肩英勇作战的难忘情景。千余件图片、实物、专题资料深深凝聚着伟大的太行精神。
“将军殉国于太行,英雄山河染红装。辽州大地生辉煌,更名左权赞名将。”抗日战争期间,左权将军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长期战斗在太行山上,创建抗日根据地,先后参与指挥了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和黄崖洞保卫战等,为我军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日寇在屡次遭受我军打击后,不甘失败,于1942年5月,调集了3万多兵力发动了空前残酷的 “铁壁合围”大“扫荡”,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麻田进犯。25日,在十字岭战斗中为了掩护后方机关的同志们跳出包围圈,左权不幸英勇牺牲,年仅37岁。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以永远怀念这位把热血洒在这块土地上的英雄。驻足麻田,我们感受了革命圣地的庄严肃穆,也领略了太行腹地的绮丽风光,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巍巍太行山间熠熠发光。
赤岸·刘邓大军显神勇
穿行太行山中,丝丝微风令人清爽无比,从麻田沿着谷底穿行,约三十多公里就到达了被称为“刘邓大军”第二故乡的河北省涉县赤岸村。层峦叠嶂下,群山怀抱中,赤岸村静静地“潜伏”在涉县清漳河畔。只有走进去,才能发现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有着辉煌的历史和博大的胸怀——“刘邓和他的战友们”的群像,赫然矗立在村口的广场上。群像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将军岭纪念碑,将军岭上安放着刘伯承、徐向前、李达等将帅的灵骨。从左边沿斑驳的石板路而上,灰瓦飞檐白墙花格窗的庭院错落有致,129师司令部旧址、刘邓旧居就坐落在威严古朴的张氏祠堂里。
今年89岁高龄的老八路张水来,就住在司令部旧址旁边,老房子已显破旧。儿子几次让他搬到新建的三层小楼里享福,可他还是不愿住得离司令部旧址太远,因为这里有他对青春的美好记忆。张水来说:“刘伯承和邓小平在我们村住了6年,村里上年纪的老人都见过他们。刘、邓吃完饭爱在村里散步,说话可和气了,看见村民干农活,还主动过去帮忙。”正是在129师的感召下,张水来当上了民兵,一年后正式参军,成为129师385旅一名战士。虽然张水来的耳朵有些聋了,记忆力也不如原先好了,但他仍不愿意闲着,只要有时间,他就爱到129师司令部旧址当义务讲解员,向年轻一代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抗战期间,刘伯承、邓小平曾驻扎赤岸村,浴血千里太行山,直到1945年12月离开。他们粉碎日军对根据地残酷扫荡、指挥上党战役等大小战斗3100多场。在抗战中他们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9100人,发展为具有30万正规军和40万民兵的部队,造就了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2位元帅、3位大将、18名上将、48名中将、295名少将。建国后,先后有几十人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职务,这块红色热土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者的摇篮”,它将同129师的丰功伟绩一起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永放光辉!
狮脑山·百团大战漫硝烟
从太原出发沿太旧高速公路向东,一路山峦竞秀,树木葱郁,首先到达了位于太行山中部西侧的山西省阳泉市,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座著名的煤炭城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它还是中共创建的第一座城市,更留下了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主战场遗址等中国共产党奋斗的足迹。
进入阳泉市区,远处西南方向的一座雄秀壮丽的山峰映入眼帘,那就是当年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的狮脑山。如今它已发展成为了狮脑山森林公园,整个景观布置得庄严肃穆,不同区域利用自然地形分区设置,每区景观各具特色。在狮脑山公园门口左边,修建有印园,有很多文化石刻、古代印章;中南部依势挖山建湖筑榭;各景区皆以古朴、典雅的园林建筑及小品点缀其间。满目秀景,美不胜收,何曾想到这儿曾是厮杀战场?遥想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出动105个团,约40万兵力,在250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了规模最大的以“彻底破坏正太路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截断该线交通”为目的的“百团大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在狮脑山顶峰,直插云宵的百团大战纪念碑高达40公尺,形如一把锋利的刺刀,寓意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威武不屈、抗击外敌的革命精神永不磨灭。整个纪念碑建筑群,结构严谨,美观新颖,气势雄伟,威严壮观,展现了“百团大战”的宏伟气魄。
在狮脑山百团大战景区东侧,还建有中共第一城纪念广场,占地面积约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65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革命历史纪念碑、中共第一城纪念墙、展览陈列室等。烈士纪念碑由三片高低错落的弧形巨大墙片和一道纪念墙组成,碑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则详尽介绍阳泉光荣的革命历史;“中共第一城”纪念墙长19.47米,高5.4米,隐喻阳泉建市于1947年5月4日。纪念广场的修建可以追溯到1947年5月2日,平定县阳泉镇解放,为了动用阳泉丰富的煤铁资源支援解放战争,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将阳泉镇从平定县划出,建设为新型工业城市,阳泉成为我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如今,硝烟不再弥漫,喊杀声早已远去。依稀间,多年前那场举世闻名的战役喊杀声仿佛仍在耳畔响起。这里的夏日凉风习习,浓荫蔽日,万绿丛丛,八方宾客旅游踏青、登高望远,鸟瞰市区,美不胜收!作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日有很多人前来瞻仰和祭奠先烈。让人们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中找寻着当年的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阳泉火车站还是山西现存年代最早的火车站遗址,在1947年建市之前,“阳泉”只是一个小火车站的名称,旧址位于阳泉市德胜街北侧,石太铁路线南侧,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6年)所建,阳泉火车站旧址是山西现存年代最早的火车站,是正太窄轨铁路时期的重要建筑。1904年,法国银行公司修筑了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两年之后建起了阳泉站,使阳泉成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没有铁路前,阳泉站旧址所属地域是乱石荒滩;有了这个车站,开了近代采煤、冶铁的先河,国内一些店铺、商号开始进驻阳泉,从此阳泉镇开始繁荣。阳泉能从一百余年前的一个小村庄发展成地级大都市,铁路功不可没,此时更能体会到阳泉火车站的真正意义。
阳泉火车站整体建筑属于法国风格,是一处典型的欧式建筑。现存有候车厅、贵宾室和钟楼,候车厅南侧的大门上写着“阳泉站”三字,贵宾楼的东侧墙上写着“国家工业化”字样。该建筑的布局和结构至今完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农业学大寨期间曾接待了许多来宾,1973年4月23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墨西哥总统参观大寨时曾在此下车停留。1973年6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陪同马里国家元首参观大寨时也曾在此下车驻足。由于阳泉火车站的诞生和发展,开启了阳泉由乡村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孕育了阳泉这座新型的能源重化工城市,并使之成为享誉中外的煤城,促进了山西全省经济和社会的腾飞与振兴。如今,新型动车线路的开通,已代替了老火车站的全部功能,而这座历经风雨的建筑,却像一位沧桑的老人,默默地见证着百年来阳泉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百多年光阴,弹指一挥间。“中共第一城”——阳泉市由昔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车站,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成为晋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如今这座英雄的城市高楼耸立、林地满园,正昂首阔步向新型现代化工业城市迈进。
七亘·叠伏奇兵报大捷
“赏心无远近,芳月好登望。胜事引幽人,山下复山上。”从阳泉向晋冀两省接壤处,地属平定县的七亘村进发,一路山道盘复,几经峰回路转终于顺利到达。七亘村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峡谷陡峭,道路奇险,素有“龙虎环抱”之称。漫步在七亘村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然耸立的丰碑,上面镌刻着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七亘大捷纪念碑”7个大字。今朝松柏绿,当年战旗红。站在纪念碑前,枪声仿佛回响在耳边,那一声声呐喊,那一阵阵枪炮声带我们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特殊年代……
七亘的出名是因为1937年10月刘伯承元帅指挥的“重叠待伏”战例发生在此,当年八路军129师东渡黄河,以太行山为中心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侵华日军川岸二十师团辎重部队于10月25日越过太行山,迂回向平定开进,由于地势所限,七亘是必经之路。八路军借峡谷地利设伏,给侵略者以痛击。按兵家常规,我军得胜则撤,日寇28日沿原路再次进犯。刘伯承出敌意外,反常用兵,再次于七亘巧摆奇阵,致敌重陷伏击,这成为“兵家所忌”一次大胆、巧妙用兵的辉煌战例。同时,两度设伏,运用“重叠待伏”战术,给入侵之敌以迎头痛击,抗战史称“七亘大捷”。
走进七亘村,我们来到了曾参加过抗日、解放战争的老战士董书亮家中,董老如今已年过90,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依旧激情满怀,如数家珍:刘伯承师长巧布奇兵,军民齐上阵,七亘大捷,痛击敌人,辉煌战例代代美传。八年抗战间,七亘人骨头硬,意志坚,交公粮,做军鞋,扛炮弹,抬坑木,送伤员,驮军粮,无愧爱国支前模范村。
回望重峦叠嶂的雄关故道,心中充满敬仰之情。这里淳朴的乡风,这里厚重的历史、雄壮的关隘、秀丽的风光,永远沉淀在七亘的山山水水间,向一代代后人,无言地述说着辉煌的历史。
麻田·英雄鲜血染山河
太行山深处的左权县麻田镇,群山环抱,奇峰壁立,是一片由英雄鲜血染红的土地。1940年,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在路经太行山时,相中了麻田这个地势险峻、物产丰饶的屯兵绝佳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前方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抗日首脑机关在这里驻扎战斗长达五年之久,麻田素有太行山上的“小延安”之称。
如今,在镇南端的八路军总部旧址,建有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推开纪念馆的两扇黑色的沉重木门,便真正走进了当年八路军总部、 129师师部等150余个党、政、军首脑机关的驻地,走进了当年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在纪念馆的展室中,挂满了记录着日军滔天罪行的图片资料,也再现了当年八路军与老区人民并肩英勇作战的难忘情景。千余件图片、实物、专题资料深深凝聚着伟大的太行精神。
“将军殉国于太行,英雄山河染红装。辽州大地生辉煌,更名左权赞名将。”抗日战争期间,左权将军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长期战斗在太行山上,创建抗日根据地,先后参与指挥了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和黄崖洞保卫战等,为我军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日寇在屡次遭受我军打击后,不甘失败,于1942年5月,调集了3万多兵力发动了空前残酷的 “铁壁合围”大“扫荡”,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麻田进犯。25日,在十字岭战斗中为了掩护后方机关的同志们跳出包围圈,左权不幸英勇牺牲,年仅37岁。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以永远怀念这位把热血洒在这块土地上的英雄。驻足麻田,我们感受了革命圣地的庄严肃穆,也领略了太行腹地的绮丽风光,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巍巍太行山间熠熠发光。
赤岸·刘邓大军显神勇
穿行太行山中,丝丝微风令人清爽无比,从麻田沿着谷底穿行,约三十多公里就到达了被称为“刘邓大军”第二故乡的河北省涉县赤岸村。层峦叠嶂下,群山怀抱中,赤岸村静静地“潜伏”在涉县清漳河畔。只有走进去,才能发现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有着辉煌的历史和博大的胸怀——“刘邓和他的战友们”的群像,赫然矗立在村口的广场上。群像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将军岭纪念碑,将军岭上安放着刘伯承、徐向前、李达等将帅的灵骨。从左边沿斑驳的石板路而上,灰瓦飞檐白墙花格窗的庭院错落有致,129师司令部旧址、刘邓旧居就坐落在威严古朴的张氏祠堂里。
今年89岁高龄的老八路张水来,就住在司令部旧址旁边,老房子已显破旧。儿子几次让他搬到新建的三层小楼里享福,可他还是不愿住得离司令部旧址太远,因为这里有他对青春的美好记忆。张水来说:“刘伯承和邓小平在我们村住了6年,村里上年纪的老人都见过他们。刘、邓吃完饭爱在村里散步,说话可和气了,看见村民干农活,还主动过去帮忙。”正是在129师的感召下,张水来当上了民兵,一年后正式参军,成为129师385旅一名战士。虽然张水来的耳朵有些聋了,记忆力也不如原先好了,但他仍不愿意闲着,只要有时间,他就爱到129师司令部旧址当义务讲解员,向年轻一代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抗战期间,刘伯承、邓小平曾驻扎赤岸村,浴血千里太行山,直到1945年12月离开。他们粉碎日军对根据地残酷扫荡、指挥上党战役等大小战斗3100多场。在抗战中他们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9100人,发展为具有30万正规军和40万民兵的部队,造就了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2位元帅、3位大将、18名上将、48名中将、295名少将。建国后,先后有几十人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职务,这块红色热土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者的摇篮”,它将同129师的丰功伟绩一起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永放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