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欠德生一顿酒。当时说,等他出差回来就在北京找家饭店,几个高中同学一起好好聚聚。很多时候,我感觉他就站在我身边,穿着体面的西服,拎着公文包,一副要做大事的样子。有次梦见他,惊诧地问:你不是已经“走”了吗!醒来后,发现在梦里哭了一场。没有当初他的鼓动,我不会选择来北京开始新生活;没有他这样的弟兄,我沉浸在新生活中越发地孤独。
德生是我们那届文科班的班长,原本要学理科,班主任在文理分班时使了个“招”,将其强行揽入帐下。他有灵气,做什么就能像什么,很有将来能成大器的样子。那时因为青春期,他的脸部“坎坷不平”,红红的痘痘极为耀眼。从他兴奋躁动的态势判断,他对这样的青春特征似乎很满意,越是脸上有痘越是同异性打得火热。
说起来德生有些世故,虽不势利,然而太过精明总给人滑头的印象。他并不抵触这样的评价。他喜欢表达,喜欢用他的观点来制造氛围,好像有意让周围人产生这样的感觉:这辈子不做点大事,实在对不起这个令人深感刺激的时代。那次,德生刚到北京,我特意从天津赶过去吃饭。他在餐桌上说,“才”分四类天才,可遇不可求;人才,善待礼遇之;庸才,用无妨,不用也无妨;恶才,除恶务尽。问他属于哪一类,他说:人要藏得住。
2002年夏天,德生从安徽师大毕业,先是到江苏溧阳一所中学教书。一到学校就当班主任。他后来不太愿意提那段经历,只反复念叨校长对他的赏识。德生的姐姐跟我说,德生在那所中学时,跟同学借了点钱,除了吃饭,就是想抽点烟。德生的父亲后来哭着埋怨,为什么有难处不和家里人说!
德生当然不会满足于就这么一辈子站在中学讲台上,他要寻求更为广阔的空间。他总向我提及那段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这点上,德生和他父亲很像。他父亲是很要强的人,通过经营私人企业,将一个家操持得令村里人嫉妒。德生的姐姐说,德生很敬重父亲。
德生来北京是吃了苦头的。他将全国司法职业资格考试当成一块跳板。他琢磨的,不是简单的地域腾挪,而是人生轨迹的彻底变更。大学毕业后再学习,最难的,可能就是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刚开始为考试做准备时,德生还在中学里一边带课一边复习。最终,他还是认定应该把事情做绝一点,把工作给辞了。提出辞职时,赏识他的校长还嘱托,如果考试不顺,学校的大门还向他敞开,还回来当班主任。后来在北京时,德生念念不忘此语,慨叹:大丈夫做事,就要赢得天下人心。
有段时间,他在姐姐家里为司法考试做准备。独处既不符合他的性格,也不利于他的心境,一个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不久,他就和3个也在为考试受苦的好朋友搬到贵池县“窝藏”了很长一段时间。德生后来用两个字描述那段岁月——“孤单”。
德生在网络校友录上的活跃,还是通过资格考试后开始的,很有春风得意、长安看花的气象。扬眉之时,他在校友录上有如下留言:
我终于通过了第二届国家司法考试!在此我郑重感谢兄弟们的长期关怀(2003-12-0800:28:14)。
这次考试我曾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全国30多万的报名者中我的学历很低,而且大学也不是主修法律的,这次全国共录取了1.7万人,我很侥幸地进入了前500名。面对着满案翻烂了的书籍,我终于深切地体会到天道酬勤的道理。我准备做一名职业律师(2003-12-0816:58:45)。
谢谢冰兄!我被北京的一家律师事务所聘用了,将来各位有什么需要法律服务的可一定要照顾我呀,我给大家打8折(2004-01-12 16:56:24)。
2004年年初德生来北京工作后,我就时常从天津赶过来,一起喝酒一起长聊。他鼓动我来北京,希望我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既然从安徽出来了,那就横下心,来北京闯荡;做媒体,各路牛人汇聚京城,“水深的地方才刺激”。我原本也是希望直接到北京,一旦在天津有了稳定的工作,我的心里会产生一种安逸感。我那时很担心来了北京工作不顺。没有绝对的把握,不敢轻易辞掉工作。
2005年3月底,我被北京一家报社录用。德生说,等他稍微空闲一点,就为我接风洗尘。我当时就说了,不用为我接风洗尘,等领了4月份工资,我请哥几个好好喝一顿。就这么忙了一个多月,在5月中旬给德生打了电话,说好五一期间,大家聚一聚,吃饭的地方由他定。他说等他从江苏出差回来后“会晤”。
4月底一天凌晨,李享给我打来电话,问我那几天有没有给德生打电话。我说,头天下午给德生发短信,问他什么时候的飞机回北京,还没收到回复。李享说德生出差路上出了车祸。我下意识地追问一句:伤得重吗?李享的嗓音令人窒息:德生已经走了。
后来知道,德生是在去溧阳那所中学取档案的路上出事的。
我和李享,还有一帮同学,在江苏的南渡殡仪馆看到德生时,他就躺在冰柜里,还是一贯的着装,穿着衬衫系着领带。
我再也无法和这样难觅的知己一起喝贴心酒说暖心话。
现在偶尔打开QQ,还能看到德生的号,网名“首都在线律师”。他个人信息库内有句格言,带有明显的“德生风格”:“人们不因为学历和天赋而成功,而是技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QQ上,德生在这句话后加了个补注:“业务QQ,闲聊莫入”。
德生是我们那届文科班的班长,原本要学理科,班主任在文理分班时使了个“招”,将其强行揽入帐下。他有灵气,做什么就能像什么,很有将来能成大器的样子。那时因为青春期,他的脸部“坎坷不平”,红红的痘痘极为耀眼。从他兴奋躁动的态势判断,他对这样的青春特征似乎很满意,越是脸上有痘越是同异性打得火热。
说起来德生有些世故,虽不势利,然而太过精明总给人滑头的印象。他并不抵触这样的评价。他喜欢表达,喜欢用他的观点来制造氛围,好像有意让周围人产生这样的感觉:这辈子不做点大事,实在对不起这个令人深感刺激的时代。那次,德生刚到北京,我特意从天津赶过去吃饭。他在餐桌上说,“才”分四类天才,可遇不可求;人才,善待礼遇之;庸才,用无妨,不用也无妨;恶才,除恶务尽。问他属于哪一类,他说:人要藏得住。
2002年夏天,德生从安徽师大毕业,先是到江苏溧阳一所中学教书。一到学校就当班主任。他后来不太愿意提那段经历,只反复念叨校长对他的赏识。德生的姐姐跟我说,德生在那所中学时,跟同学借了点钱,除了吃饭,就是想抽点烟。德生的父亲后来哭着埋怨,为什么有难处不和家里人说!
德生当然不会满足于就这么一辈子站在中学讲台上,他要寻求更为广阔的空间。他总向我提及那段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这点上,德生和他父亲很像。他父亲是很要强的人,通过经营私人企业,将一个家操持得令村里人嫉妒。德生的姐姐说,德生很敬重父亲。
德生来北京是吃了苦头的。他将全国司法职业资格考试当成一块跳板。他琢磨的,不是简单的地域腾挪,而是人生轨迹的彻底变更。大学毕业后再学习,最难的,可能就是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刚开始为考试做准备时,德生还在中学里一边带课一边复习。最终,他还是认定应该把事情做绝一点,把工作给辞了。提出辞职时,赏识他的校长还嘱托,如果考试不顺,学校的大门还向他敞开,还回来当班主任。后来在北京时,德生念念不忘此语,慨叹:大丈夫做事,就要赢得天下人心。
有段时间,他在姐姐家里为司法考试做准备。独处既不符合他的性格,也不利于他的心境,一个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不久,他就和3个也在为考试受苦的好朋友搬到贵池县“窝藏”了很长一段时间。德生后来用两个字描述那段岁月——“孤单”。
德生在网络校友录上的活跃,还是通过资格考试后开始的,很有春风得意、长安看花的气象。扬眉之时,他在校友录上有如下留言:
我终于通过了第二届国家司法考试!在此我郑重感谢兄弟们的长期关怀(2003-12-0800:28:14)。
这次考试我曾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全国30多万的报名者中我的学历很低,而且大学也不是主修法律的,这次全国共录取了1.7万人,我很侥幸地进入了前500名。面对着满案翻烂了的书籍,我终于深切地体会到天道酬勤的道理。我准备做一名职业律师(2003-12-0816:58:45)。
谢谢冰兄!我被北京的一家律师事务所聘用了,将来各位有什么需要法律服务的可一定要照顾我呀,我给大家打8折(2004-01-12 16:56:24)。
2004年年初德生来北京工作后,我就时常从天津赶过来,一起喝酒一起长聊。他鼓动我来北京,希望我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既然从安徽出来了,那就横下心,来北京闯荡;做媒体,各路牛人汇聚京城,“水深的地方才刺激”。我原本也是希望直接到北京,一旦在天津有了稳定的工作,我的心里会产生一种安逸感。我那时很担心来了北京工作不顺。没有绝对的把握,不敢轻易辞掉工作。
2005年3月底,我被北京一家报社录用。德生说,等他稍微空闲一点,就为我接风洗尘。我当时就说了,不用为我接风洗尘,等领了4月份工资,我请哥几个好好喝一顿。就这么忙了一个多月,在5月中旬给德生打了电话,说好五一期间,大家聚一聚,吃饭的地方由他定。他说等他从江苏出差回来后“会晤”。
4月底一天凌晨,李享给我打来电话,问我那几天有没有给德生打电话。我说,头天下午给德生发短信,问他什么时候的飞机回北京,还没收到回复。李享说德生出差路上出了车祸。我下意识地追问一句:伤得重吗?李享的嗓音令人窒息:德生已经走了。
后来知道,德生是在去溧阳那所中学取档案的路上出事的。
我和李享,还有一帮同学,在江苏的南渡殡仪馆看到德生时,他就躺在冰柜里,还是一贯的着装,穿着衬衫系着领带。
我再也无法和这样难觅的知己一起喝贴心酒说暖心话。
现在偶尔打开QQ,还能看到德生的号,网名“首都在线律师”。他个人信息库内有句格言,带有明显的“德生风格”:“人们不因为学历和天赋而成功,而是技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QQ上,德生在这句话后加了个补注:“业务QQ,闲聊莫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