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南京师范大学自2006年开始实施博雅教育课程。本文作者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管理机构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其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通识教育 课程设置 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业化教育逐渐取代了“通才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过于专业化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对人才的基础素养、技能的要求逐渐增强。在这一趋势下,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改革受到了普遍关注。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进行基础教育,加强学科渗透,拓宽专业口径,重视能力培养等措施都体现了新时期对通识教育理念的重新理解与践行。“通识教育”即General Education,来源于传统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该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译法,在大陆被译为素质教育,在台湾为通识教育,在香港则译为博雅教育。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采用博雅课程的译法。我对南京师范大学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博雅教育课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其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博雅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①
1.开设博雅教育课程的目标
我考察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为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学校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通专并重、分流培养”作为教改方针,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力求把单一、狭窄的专才教育转变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并提出:在本科教育中建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的优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历史视野、认知风格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创造知识、自我更新,以适应社会多种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
在博雅课程的选课说明中,南京师范大学将博雅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归结为:培养学生对人类各种主要知识领域的认识和了解,引导他们掌握不同领域的重要方法,提高人文素养,使之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从而形成包容和理解的风范;同时通过蕴含博雅精神的互动式学习方法的实施,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能力,使之形成“追求卓越”的创新思想。
2.博雅教育课程的设置
在南京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博雅教育课程是与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并列的课程,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人文与社会、科技与社会、艺术与人生、政治与法律、中国与世界五大类。其中,政治与法律、中国与世界两大类分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外语课的高级选修课。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在人文与社会、科技与社会、艺术与人生等三大类博雅教育课程中修读8学分。除了有关专业的特殊规定外,学生在每一类的课程中至少要修读2学分。
博雅课程采取立项建设制度,教师根据《南京师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参考目录(征求意见稿)》,以及自身的情况进行课程申报,经过遴选后,确定是否开课,遴选的标准为: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统一;多样性与整合性相统一;普适性与深刻性统一。
学校为各学院承担博雅教育课程设定了最低配额,以人文科学学科及社会科学学科为主的学院承担的配额远高于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的学院。
表一 南京师范大学各院系承担博雅教育课程的最低配额
三年来,开设的课程数目逐年增加,但科技与社会课程及艺术与人生课程数目几乎维持不变,主要是人文与社会课程数目在增多。在已开设的三批博雅教育课程中,人文与社会课程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两类课程,而科技与社会课程的比重一直高于艺术与人生课程。
表三 三批博雅课程中各类课程的比例
3.博雅课程的管理
对于博雅课程的管理,南京师范大学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立项、撤项、开课、课务安排、考察均由教务处来执行。
二、问题及讨论
1.课程目标存在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左的现象
通识教育的盛行是为了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不是给学生一种专业训练或职业训练,而是通过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丰富高雅的情趣,让学生的一切才能、素质得到完全的发展,最终能够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完善的人并且对于国家来说成为一位合格的公民。首先,通识教育的目标应当反应学生对深厚文化素养的需求。纵观历史,任何能够开疆僻壤,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人都不仅仅是精通某一门学科,他们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方面都有极高的素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通识教育的目标应当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大学教育中的个性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曾要求人们注意这一事实:“发展个性与强调社会责任,是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高等教育的两个强有力的传统。”②因此,通识教育的目标应当反应对合格“公民”的需求。通识教育应当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素养的养成。
我们可以看到,专业教育思想毕竟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占据了很长的时间,南京师范大学博雅教育课程目标仍带有专业教育的痕迹,是对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修补,与完全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理念存在差距。具体看来,南京师范大学的博雅课程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1)简单提及重视各领域知识的获得,但忽视各领域知识的比例、程度,在这些方面需要深入的挖掘、明确。(2)重视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合理的能力结构的建构考虑不多。目标中已经提出对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社会交往能力,审美能力等的考虑不够,仍不利于合理的能力结构的建构。(3)未提及公民基本素养的培养。
从以上分析来看,制定一套完整、明确、合理的课程目标是急需的,因为课程目标毕竟影响着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发展方向,以及教学方式的使用。
2.课程领域分布存在不合理现象
依据表三,博雅教育课程的构成比例不平衡,人文与社会课程占据了总课程数的一半。通识教育课程不是简单的课程的堆积,不仅要有广阔的覆盖面,还必须要有合理的比例。南京师范大学从历史渊源及学科分布来说,偏向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在师资力量、重视程度、资源条件等方面,自然科学较前两个领域就处于劣势,但对于一个致力于成为综合性大学的学校来说,自然科学学科因素是不能被忽略的。要想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各领域的知识、理论都应得到合理的吸收。并且,在课程的构成上,由于科学论证不足,造成了“拼盘”现象,教师申报、学校立项,学生从一门狭窄的课程修读到另一门狭窄的课程,没有机会掌握不同领域知识间的联系,也没有机会综合各领域的信息和概念。
3.课程缺乏系统的管理
博雅教育课程主要由教务处负责制订计划和实施。由于教务处是全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全校的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因而,博雅教育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类由教务处负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一般来说,我国高校鲜有实施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不善,注重表面课程种类的丰富,但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课程的设置随意性较大,例如,各院系承担博雅课程的最低配额从何得出,无据可考。另外,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管理上,以一种管理业余课程或是次要课程的态度去看待博雅教育课程,而且许多教师是在讲授专业课后的空余时间才参与博雅教育的教学等,这些课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利于博雅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甚至会使博雅课程沦为一种形式。
三、建议
1.在深入了解通识教育内涵和本质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角度来明确博雅教育课程的目标,形成一个完整、全面、清晰的目标体系。
2.在课程的遴选、立项、实施、评价时以课程目标为纲,使课程目标非形式化,得到切实的贯彻。为课程目标的达成创造良好的物质、人文环境。
3.课程的申报、立项应通过科学的论证,合理调整,使课程体系科学、有效。
4.博雅教育课程不应一味追求数量,课程的种类应当全面反应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领域,不同领域的课程数量应当形成一定恰当的比例,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其他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理论。
5.课程的内容应能够反映通识教育的理念,并不应按照过去专业式的思路组织,也就是说不能仅仅是将原来专业课的程度降低来作为博雅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应是基础的、联系的。
6.不一定要设置专门的博雅教育管理机构,但是,对于博雅课程的管理不能置于学科专业课程管理之下,应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予以重视。在管理中,要以通识教育的理念为中心,及时调整不当的条件。
7.博雅教育目标的达成不仅可以通过显性课程来实现,而且可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例如,建设与学校性质相一致的特色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博雅教育,多渠道、多途径地展开博雅教育。
注释:
①数据资料来自于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网站.
②欧内斯特·博耶.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84.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2]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
[3]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4]余凯.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3:1.
[5]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通识教育 课程设置 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业化教育逐渐取代了“通才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过于专业化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对人才的基础素养、技能的要求逐渐增强。在这一趋势下,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改革受到了普遍关注。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进行基础教育,加强学科渗透,拓宽专业口径,重视能力培养等措施都体现了新时期对通识教育理念的重新理解与践行。“通识教育”即General Education,来源于传统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该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译法,在大陆被译为素质教育,在台湾为通识教育,在香港则译为博雅教育。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采用博雅课程的译法。我对南京师范大学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博雅教育课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其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博雅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①
1.开设博雅教育课程的目标
我考察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为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学校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通专并重、分流培养”作为教改方针,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力求把单一、狭窄的专才教育转变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并提出:在本科教育中建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的优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历史视野、认知风格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创造知识、自我更新,以适应社会多种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
在博雅课程的选课说明中,南京师范大学将博雅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归结为:培养学生对人类各种主要知识领域的认识和了解,引导他们掌握不同领域的重要方法,提高人文素养,使之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从而形成包容和理解的风范;同时通过蕴含博雅精神的互动式学习方法的实施,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能力,使之形成“追求卓越”的创新思想。
2.博雅教育课程的设置
在南京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博雅教育课程是与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并列的课程,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人文与社会、科技与社会、艺术与人生、政治与法律、中国与世界五大类。其中,政治与法律、中国与世界两大类分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外语课的高级选修课。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在人文与社会、科技与社会、艺术与人生等三大类博雅教育课程中修读8学分。除了有关专业的特殊规定外,学生在每一类的课程中至少要修读2学分。
博雅课程采取立项建设制度,教师根据《南京师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参考目录(征求意见稿)》,以及自身的情况进行课程申报,经过遴选后,确定是否开课,遴选的标准为: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统一;多样性与整合性相统一;普适性与深刻性统一。
学校为各学院承担博雅教育课程设定了最低配额,以人文科学学科及社会科学学科为主的学院承担的配额远高于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的学院。
表一 南京师范大学各院系承担博雅教育课程的最低配额
三年来,开设的课程数目逐年增加,但科技与社会课程及艺术与人生课程数目几乎维持不变,主要是人文与社会课程数目在增多。在已开设的三批博雅教育课程中,人文与社会课程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两类课程,而科技与社会课程的比重一直高于艺术与人生课程。
表三 三批博雅课程中各类课程的比例
3.博雅课程的管理
对于博雅课程的管理,南京师范大学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立项、撤项、开课、课务安排、考察均由教务处来执行。
二、问题及讨论
1.课程目标存在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左的现象
通识教育的盛行是为了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不是给学生一种专业训练或职业训练,而是通过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丰富高雅的情趣,让学生的一切才能、素质得到完全的发展,最终能够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完善的人并且对于国家来说成为一位合格的公民。首先,通识教育的目标应当反应学生对深厚文化素养的需求。纵观历史,任何能够开疆僻壤,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人都不仅仅是精通某一门学科,他们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方面都有极高的素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通识教育的目标应当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大学教育中的个性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曾要求人们注意这一事实:“发展个性与强调社会责任,是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高等教育的两个强有力的传统。”②因此,通识教育的目标应当反应对合格“公民”的需求。通识教育应当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素养的养成。
我们可以看到,专业教育思想毕竟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占据了很长的时间,南京师范大学博雅教育课程目标仍带有专业教育的痕迹,是对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修补,与完全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理念存在差距。具体看来,南京师范大学的博雅课程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1)简单提及重视各领域知识的获得,但忽视各领域知识的比例、程度,在这些方面需要深入的挖掘、明确。(2)重视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合理的能力结构的建构考虑不多。目标中已经提出对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社会交往能力,审美能力等的考虑不够,仍不利于合理的能力结构的建构。(3)未提及公民基本素养的培养。
从以上分析来看,制定一套完整、明确、合理的课程目标是急需的,因为课程目标毕竟影响着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发展方向,以及教学方式的使用。
2.课程领域分布存在不合理现象
依据表三,博雅教育课程的构成比例不平衡,人文与社会课程占据了总课程数的一半。通识教育课程不是简单的课程的堆积,不仅要有广阔的覆盖面,还必须要有合理的比例。南京师范大学从历史渊源及学科分布来说,偏向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在师资力量、重视程度、资源条件等方面,自然科学较前两个领域就处于劣势,但对于一个致力于成为综合性大学的学校来说,自然科学学科因素是不能被忽略的。要想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各领域的知识、理论都应得到合理的吸收。并且,在课程的构成上,由于科学论证不足,造成了“拼盘”现象,教师申报、学校立项,学生从一门狭窄的课程修读到另一门狭窄的课程,没有机会掌握不同领域知识间的联系,也没有机会综合各领域的信息和概念。
3.课程缺乏系统的管理
博雅教育课程主要由教务处负责制订计划和实施。由于教务处是全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全校的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因而,博雅教育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类由教务处负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一般来说,我国高校鲜有实施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不善,注重表面课程种类的丰富,但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课程的设置随意性较大,例如,各院系承担博雅课程的最低配额从何得出,无据可考。另外,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管理上,以一种管理业余课程或是次要课程的态度去看待博雅教育课程,而且许多教师是在讲授专业课后的空余时间才参与博雅教育的教学等,这些课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利于博雅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甚至会使博雅课程沦为一种形式。
三、建议
1.在深入了解通识教育内涵和本质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角度来明确博雅教育课程的目标,形成一个完整、全面、清晰的目标体系。
2.在课程的遴选、立项、实施、评价时以课程目标为纲,使课程目标非形式化,得到切实的贯彻。为课程目标的达成创造良好的物质、人文环境。
3.课程的申报、立项应通过科学的论证,合理调整,使课程体系科学、有效。
4.博雅教育课程不应一味追求数量,课程的种类应当全面反应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领域,不同领域的课程数量应当形成一定恰当的比例,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其他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理论。
5.课程的内容应能够反映通识教育的理念,并不应按照过去专业式的思路组织,也就是说不能仅仅是将原来专业课的程度降低来作为博雅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应是基础的、联系的。
6.不一定要设置专门的博雅教育管理机构,但是,对于博雅课程的管理不能置于学科专业课程管理之下,应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予以重视。在管理中,要以通识教育的理念为中心,及时调整不当的条件。
7.博雅教育目标的达成不仅可以通过显性课程来实现,而且可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例如,建设与学校性质相一致的特色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博雅教育,多渠道、多途径地展开博雅教育。
注释:
①数据资料来自于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网站.
②欧内斯特·博耶.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84.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2]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
[3]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4]余凯.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3:1.
[5]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