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经典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总是在变化的情绪反应中得以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与学的双边互动的主导过程中要求清晰解读学生思维中的情绪要素,从而理解学生在知识与能力学习中的最后发展区,有针对性地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因材施教,同时需要把艺术创作与教学沟通中的情感成分渗透内化为学生的目标认知,进一步指导学习与生活实践中的行为过程。本文旨在描述美术课程教学实施中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进行情境塑造及氛围渲染,提高美术课堂的有效性,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
问题的提出:初中生尚处于身心发育过渡时期,在审美技巧与方法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与熟悉,但对事物形体与价值认识仍处于模糊阶段,特别是对事物的造型与主题、色彩与情感、常理与创新等有待进一步探究与发现。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美术学科过度地把知识与能力目标作为唯一教学主旨,实际上这样是扼杀了学生在认知世界的广泛性和思维角度的多元性。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内心需要的最高境界概括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要求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各个阶段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与智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活跃在定势之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和未来的开拓者。其间,情绪反应不但能够完全体现学生心中的需求层次和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双边沟通的内在联系,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酝酿教学情绪,熏陶情绪氛围
一堂优秀课的重要体现在于教师激情的展示。诚然,艺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不但要熟悉整个教学步骤和细节处理,而且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出细致分析和科学预测,还要在充分备课之外酝酿一定的教学情绪去感染自己,使自己进入课题角色,了解内在情感目标的递进和转化。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避免气氛的单调与进程的茫然,又能够在贯穿总体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教学环节的设置和教学重点的突破。如湘教版的九年级美术教材中的课题《静物有声》,我通过练习—描述—内化等,使学生站在有形艺术的角度提炼客观事物中的主观感受,并学会用色彩、肌理、构图等元素表达主体情感。
二、塑造教学情境,激发学习情绪
美术之所以又称之为视觉美术,是因为有许多的符号形象在刺激着我们的视觉器官,影响着我们的大脑思维。常规的导入课题经常采用大量的视觉形象,如符合主题的摄影图片或名师范作。虽在意识形态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影响,但需要引起学生正常的情绪反应远远不够。有的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因为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讲,对名家范作缺乏必要的背景理解,对审美技巧也存在严重的不足。他们可能认为目标太高觉得望尘莫及,或是理解不透而误入歧途。其实,美术与音乐、语言等听觉艺术有密切的关联,而情感又是满足个体需要的主观体验,有效借助器乐与声乐以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时刻辅以课堂口语变速与变调,也可以带动学生条件反射性的情绪反应,从而使其集中注意力,打开师生互动的通道,形成共鸣。引题时,还可以出示生活中熟悉的客观原型,有利于增强视觉的直观性,也为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有效尝试做好铺垫,使学生自然进入观察思考的角色。如:七年级美术的《贺卡的制作》课题,我在导课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教室墙壁上用年画作品装点空白之处,课前播放音乐《新年好》,而在讲台上摆放了两个大灯笼。如此全方位的布置与设计顿时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其间,并积极搜索有关词句描绘新年,并分析与年有关的图片,引起积极的关注和讨论。
三、沟通师生情感,活跃思维情绪
对于有些课目的内容,学生较为陌生,甚至难以欣赏。课堂中,优化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便于学生找到生活与美术的情感沟通切合点,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埋下了伏笔。如借助文学里的情感表述和写法特点准确概括艺术原型的本质特色,借助音乐的韵律节奏全面分析美术形式的审美技巧、借助数学的形体结构客观评价造型元素的组合方法,或是借助民间艺术的色彩启示丰富表现手法的多样参与,还有社会实践的地方特色强化美术功能的社会意义。如八年级美术《大提琴》其表现形式为“抽象组合”,学生在认知实践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难点。我首先是在大提琴演奏曲目伴奏下出示了大提琴的原型,和学生共同讨论并运用数学知识概括了器具的形体特点,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活跃与连通。随后追踪到造型元素的点、线、面、体,并用音乐的鼓点、独奏曲、交响曲、歌曲作了类比。学生从内心开始对造型元素有了半立体的认识。接着,运用多媒体技术处理对大提琴的局部展开解析,以快捷的方式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满足了学习需要,以此连接旧识与新知的结合。教师以身比拟,形象逼真地描画出物体拟人化的特点,便于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使双方达成共识,更利于理解造型元素内在蕴含的抽象情感意义,为后面的作品分解与价值判断做了展开。
四、体验评价情感,激发健康情绪
我在教学最后环节习惯安排“猜想”环节(代替自我评价),即对操作过程作无声的回想或对作品意境的联想活动,旨在对思想进行冷静与调适,使学生的情绪反应趋向稳定、有序,避免作业中的冲动与茫然。因为美术作业的出品能够体现学生对教学影响作出的情绪冲突与调适,特别是综合反映对课堂实施中情感体验的价值判断。所以教师在学生作出相当的自我评价后,仍然需要在导向之后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与多元发现,使内在意识得到提升。通过结合作业布置的难易程度不同,倡导鼓励学生尝试比较、精彩回顾、亮点描述等综合性评价手段,加强体验心得的交流,再次引起价值冲突的主动完善与及时修正。还有,在交流与评价时适时播放背景音乐,意在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带着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去感悟、去装饰周围的大千世界。通过这些作业评价必将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美术学习上的形式与内容、色彩与主题,作品与情感等综合性意义,由此使课题具有更好的辐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审美技能的内化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术课堂需要教师时时充满着活力与激情来带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也需要教师细心发现与整合各种适合的社会资源来满足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使学生由波动而感性的情趣或情绪成为理性而健康的情感与意识,其过程更加需要教师的素质积累与文化底蕴。这些有待年轻教师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努力,真正做到在美术的课堂的课堂上激发健康的情绪,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得到充分实现。
注释:
①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
②湘教版:指美术教材版本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③有形艺术:相比较音乐来讲,美术习惯采用可见的视觉形象和造型元素来显现,通常把美术成为“有形无声”的艺术,也称之为视觉艺术.
关键词: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
问题的提出:初中生尚处于身心发育过渡时期,在审美技巧与方法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与熟悉,但对事物形体与价值认识仍处于模糊阶段,特别是对事物的造型与主题、色彩与情感、常理与创新等有待进一步探究与发现。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美术学科过度地把知识与能力目标作为唯一教学主旨,实际上这样是扼杀了学生在认知世界的广泛性和思维角度的多元性。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内心需要的最高境界概括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要求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各个阶段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与智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活跃在定势之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和未来的开拓者。其间,情绪反应不但能够完全体现学生心中的需求层次和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双边沟通的内在联系,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酝酿教学情绪,熏陶情绪氛围
一堂优秀课的重要体现在于教师激情的展示。诚然,艺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不但要熟悉整个教学步骤和细节处理,而且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出细致分析和科学预测,还要在充分备课之外酝酿一定的教学情绪去感染自己,使自己进入课题角色,了解内在情感目标的递进和转化。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避免气氛的单调与进程的茫然,又能够在贯穿总体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教学环节的设置和教学重点的突破。如湘教版的九年级美术教材中的课题《静物有声》,我通过练习—描述—内化等,使学生站在有形艺术的角度提炼客观事物中的主观感受,并学会用色彩、肌理、构图等元素表达主体情感。
二、塑造教学情境,激发学习情绪
美术之所以又称之为视觉美术,是因为有许多的符号形象在刺激着我们的视觉器官,影响着我们的大脑思维。常规的导入课题经常采用大量的视觉形象,如符合主题的摄影图片或名师范作。虽在意识形态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影响,但需要引起学生正常的情绪反应远远不够。有的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因为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讲,对名家范作缺乏必要的背景理解,对审美技巧也存在严重的不足。他们可能认为目标太高觉得望尘莫及,或是理解不透而误入歧途。其实,美术与音乐、语言等听觉艺术有密切的关联,而情感又是满足个体需要的主观体验,有效借助器乐与声乐以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时刻辅以课堂口语变速与变调,也可以带动学生条件反射性的情绪反应,从而使其集中注意力,打开师生互动的通道,形成共鸣。引题时,还可以出示生活中熟悉的客观原型,有利于增强视觉的直观性,也为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有效尝试做好铺垫,使学生自然进入观察思考的角色。如:七年级美术的《贺卡的制作》课题,我在导课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教室墙壁上用年画作品装点空白之处,课前播放音乐《新年好》,而在讲台上摆放了两个大灯笼。如此全方位的布置与设计顿时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其间,并积极搜索有关词句描绘新年,并分析与年有关的图片,引起积极的关注和讨论。
三、沟通师生情感,活跃思维情绪
对于有些课目的内容,学生较为陌生,甚至难以欣赏。课堂中,优化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便于学生找到生活与美术的情感沟通切合点,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埋下了伏笔。如借助文学里的情感表述和写法特点准确概括艺术原型的本质特色,借助音乐的韵律节奏全面分析美术形式的审美技巧、借助数学的形体结构客观评价造型元素的组合方法,或是借助民间艺术的色彩启示丰富表现手法的多样参与,还有社会实践的地方特色强化美术功能的社会意义。如八年级美术《大提琴》其表现形式为“抽象组合”,学生在认知实践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难点。我首先是在大提琴演奏曲目伴奏下出示了大提琴的原型,和学生共同讨论并运用数学知识概括了器具的形体特点,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活跃与连通。随后追踪到造型元素的点、线、面、体,并用音乐的鼓点、独奏曲、交响曲、歌曲作了类比。学生从内心开始对造型元素有了半立体的认识。接着,运用多媒体技术处理对大提琴的局部展开解析,以快捷的方式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满足了学习需要,以此连接旧识与新知的结合。教师以身比拟,形象逼真地描画出物体拟人化的特点,便于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使双方达成共识,更利于理解造型元素内在蕴含的抽象情感意义,为后面的作品分解与价值判断做了展开。
四、体验评价情感,激发健康情绪
我在教学最后环节习惯安排“猜想”环节(代替自我评价),即对操作过程作无声的回想或对作品意境的联想活动,旨在对思想进行冷静与调适,使学生的情绪反应趋向稳定、有序,避免作业中的冲动与茫然。因为美术作业的出品能够体现学生对教学影响作出的情绪冲突与调适,特别是综合反映对课堂实施中情感体验的价值判断。所以教师在学生作出相当的自我评价后,仍然需要在导向之后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与多元发现,使内在意识得到提升。通过结合作业布置的难易程度不同,倡导鼓励学生尝试比较、精彩回顾、亮点描述等综合性评价手段,加强体验心得的交流,再次引起价值冲突的主动完善与及时修正。还有,在交流与评价时适时播放背景音乐,意在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带着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去感悟、去装饰周围的大千世界。通过这些作业评价必将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美术学习上的形式与内容、色彩与主题,作品与情感等综合性意义,由此使课题具有更好的辐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审美技能的内化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术课堂需要教师时时充满着活力与激情来带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也需要教师细心发现与整合各种适合的社会资源来满足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使学生由波动而感性的情趣或情绪成为理性而健康的情感与意识,其过程更加需要教师的素质积累与文化底蕴。这些有待年轻教师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努力,真正做到在美术的课堂的课堂上激发健康的情绪,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得到充分实现。
注释:
①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
②湘教版:指美术教材版本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③有形艺术:相比较音乐来讲,美术习惯采用可见的视觉形象和造型元素来显现,通常把美术成为“有形无声”的艺术,也称之为视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