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之有道,行之有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真正内化和实现这一目标,通过优化课堂提问设计来有效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分别从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等方面阐述课堂提问的方式对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改善策略 教学有效性
  
  西方学者德加默有这样一种看法:“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提问就是这样一种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因此,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但是随着发展智能的日益重视,如何改善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有效性成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等等。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不如不问。
  如何改善课堂提问的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跳一跳,摘果果”——“问”出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能促其知识内化,培养其思维,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例如教学《认钟表》一课:
  片段一:
  教师出示7时、1时、5时三个钟面让学生认。
  师: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点?
  生:分针都指着12。
  师:那么时针呢?
  生:时针指着7、1、5。(其实时针并没有共同点)
  师: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片段二:
  师出示7时整的钟面。
  师:你知道钟面上是几时吗?
  生:7时。
  再点击出示一组钟(1时、5时)让学生认。
  学生快速认出后,师:哎呀,你们真聪明啊!怎么一下子就认出这些时间呢?是不是有诀窍呀?把你的方法向其他同学介绍介绍吧。
  学生都争着举手。
  生1:我看到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生2:我看到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
  生3:我看到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5就是5时。
  师:你们说得真棒!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
  显然,第二个教学片段中的提问设计得比较好,因为前者的提问看似给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小台阶,但如此程式化的提问却使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受到了限制,教师只注意了提问的提示性和序列化,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而后者的提问设计重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用智慧的手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借助课堂,智慧性地层层设疑提问,能促思益智,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问”出学生的激情
  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乘法的认识》,以导课部分为例:
  师: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是以打猎为生的。如果一位猎人一天能打两只野兔,那么他4天能打多少只野兔?你能说出连加算式吗?
  生:2 2 2 2=8。
  师:十天呢?一百天呢?
  生(议论纷纷):这么长的算式,说起来多麻烦呀!
  师:有一种方法能专门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乘法,想学吗?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时,某教师出示了一块钉子板和一些牛皮筋,用富有挑战性的口气对学生说:“你能用这些牛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出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些图形吗?”学生跃跃欲试。于是教师让他们小组内同学合作,同时进行小组间的比赛,看看哪一组围出的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图案最多。学生的探究动机在挑战性提问的激发下被唤醒了。他们用手中的牛皮筋围成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有的是横着的、有的是竖着的,还有的是斜着的。可是圆却怎么也围不起来,他们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一致得出:在钉子板上用牛皮筋是围不出圆的,因为钉子板上围出的都是直线图形,而圆形的边是弯的。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以上两片段中教师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提问,能及时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答。
  三、“万紫千红百花开”——“问”出学生的创造
  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动手,促使学生注意、记忆、思维高度凝集。让他们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下,进行尝试性和创造性学习,进而达到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例如:在一年级学习“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中,教师在黑板上写了“4”与“3”两个数,问:“这两个数哪个大,为什么?”一位学生走到黑板前,在黑板上画了四面红旗,排成一行,然后在下方又画了三面红旗,也排成一行。说:“四面红旗比三面红旗多一面,所以4比3大。”又问:“那么怎样表示4大于3?”一个学生走到黑板前面写了“4→3”,并解释说:“‘→’表示大的指挥小的。”又有一位学生说:“可把箭头上的一横抹去,变成了‘>’。”并解释说:“这样也可以用来表示大的指挥小的,但比它更简单。”接着老师再问:“刚才这两个同学用了不同的符号,都是表达同一个意思几大于几。那么,我们要选哪一个符号最合适呢?”学生又是一番思考。最后一致认为“>”又简单,又好写,而且好记(开口的一边是大数,尖角的一边是小数)。这一教学过程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教师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金建伟.提高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考试周刊,2009.
  [2]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崔金晨等.小学教学设计(数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11.9.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不仅通过言语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凭借面部表情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表达自己的教育意图,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学生透过教师表情的变化,可以领悟、觉察到教师情感的变化,获得反馈信息。正是这种教育的情感性特征,以及中小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面部表情的基调:无论课堂内外,教师在学生面前都应保持和蔼、亲切、开朗的面部表情状态。表情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晴雨伞,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后进生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引出成功教育,进而就如何对后进生进行转化,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进行探讨。  关键词: 后进生 成功教育 思路 教育策略    《时代周刊》称美国有两大象征:一是自由女神,二是卡耐基。在美国人心中,有人不知道现任总统,但没人不熟悉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在我国,“成功教育”刚刚起步。在缺乏独立意识、习惯于依赖并爱抱怨“怀才不遇”的现实环境中,我们很需要“成功教育
摘 要: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西方宗教“禁欲主义”的阴影下,爱情的抗争总是显得波澜壮阔而又徒劳无益。本文试通过两部作品诠释爱情与宗教抗争的悲剧。  关键词: 爱情 宗教抗争 悲剧     爱情,不论在现实生活中或是在文学作品中,总是免不了与宗教发生冲突。尤其在西方宗教禁欲主义的阴影下,爱情的抗争就更显得艰难而悲壮。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爱情与宗教都无法在二者的较量中
摘 要: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倡“问题式教学”不失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强调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而基于问题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一种有效途径。实际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问题式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重合作、重探究、重开放、重生成的理念。本文从加强教师的主导设问与学生的主体发问的策略角度,阐述实施“问
摘 要: 座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秉承新课改理念,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审美情趣,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 纸板 座椅设计 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纸板的切割、折曲,设计制作造型美观、功能实用的椅子与沙发。初步了解立体构成知识及在设计中的应用。  2.通过椅子的设计,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认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培养敢于想象、勇于实践的
摘 要: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时下非常流行,其更新速度也很快,实物投影仪、录音机或许已被很多教师所忽略,认为是没有必要的、传统的,其实它们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以自己的上课实例为佐,介绍英语课堂如何优化使用实物投影仪和录音机的新尝试,同时对于多媒体教学也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优化 教学媒体 新尝试    苏东坡赞
摘 要: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者根据自身的地理教学经验,从课前准备、过程优化、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总结了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出
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途径之一。  一、在唱歌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歌曲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创新动机,启动创新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生的物质条件优越,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信息交流的
“无巧不成书,有奇方可传”,引人入胜的小说情节发展常常运用巧合因素,富有传奇色彩。但是无论是“巧”,还是“奇”,都要合乎生活常理,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否则,情节发展就会失去真实性,而情节失去真实性,小说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小说家的技巧首先在于会说故事”(伊丽莎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会说故事”就要使情节发展有信度。欧·亨利的名作《最后的常春藤叶》,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而且在情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