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和策略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科学课堂要想优质高效,就必须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有效参与。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主要从启发性提问、梯度性提问、激疑式提问等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初中科学 提问有效性 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注重学生参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实,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死学、苦学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问题,问题之一就是提问无效性现象。例如,在初中科学课堂,为问而问的现象明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盲目地为问而问,具体表现在:只提出选择性的问题。如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这类认知水平低的问题只需用对或不对、好或不好来回答;提出的问题没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展开。还有就是提出的问题逻辑顺序混乱。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往往在一开始就问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如“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看”等问题,反而把“是什么”这样较为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造成整个课堂提出的问题次序混乱。所有的现象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提问的有效性存在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以启发性的提问投石击水
  例如学生学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电流表为什么不能并联到被测电路的两端?电压表为什么不能串联到被测电路中?如果电压表串联到被测电路中、电流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会有什么现象?能不能达到测量的目的?作为教师可让学生先分析、判别、思考再用实验来验证。
  二、以梯度性的提问拾级而上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1.怎样才能使运动中的小车继续前进?物体做各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2.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正确吗?你是否同意?观察斜面小车实验后,教师可继续提问: 3.从实验现象中你可得到什么结论?4.小车为什么在毛巾表面上前进的距离最短,而在光滑的玻璃上滑行的距离变得更长?5.假设小车在比玻璃更光滑的物体表面上运动,即看成没有阻碍力,小车将如何运动?6.在上述情况下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变化?小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小车处于这种状态需要力吗?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得出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错的。这类提问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它能使学生在掌握研究方法的同时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由此可见,教师通过一个接着一个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
  三、以激疑式的提问引导探究
  例如,在讲“液化”一节的时候,指出“白气”现象就是一种常见的液化现象,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所见的“白气”,于是他们纷纷说冬天口中呵出的是“白气”、冰箱门打开涌出的是“白气”……暑天撕开冰糕纸冰糕散发的是“白气”,学生对类似现象发言踊跃积极,此时老师问道:这一些白气是气体吗?多数学生会答“是”。老师于是画龙点睛,指出:其实这些不是气体,而是一些雾状的液体。激疑式的提问,不仅纠正了学生错误的生活经验、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然后,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获取证据,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开放性的提问启发联想
  例如,在复习“透镜”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鉴别两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根据表象和本质不同,可以总结出许多鉴别方法。教师通过开放性问题,会刺激学生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五、以比较性的提问引导理解
  如学完光学后,教师可以抓住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异同,对成像的特征(虚或实、正或倒、放大或缩小)进行比较提问,然后抓住三者的成像原理进行提问,再就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提问。这样由浅入深地比较提问,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三者实质的理解,而且容易掌握三者的区别和联系,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六、以情境式的提问让学生生疑
  如在学习电功率时,教师首先让大家猜想:60W和40W的灯泡接入电路哪一个更亮?学生集体回答60W。将60W和40W的灯泡串联后,学生观察到结果与日常生活不一样,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迅速提出疑问:为什么60W的灯泡要暗一些?灯泡的亮度与电功率有什么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清楚实际功率越大,灯泡越亮。学生又产生新的疑问:灯泡消耗的实际电功率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分组讨论,建立假设和设计实验。由于学生是自己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极高,教师只是在学生设计实验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就能够自己归纳出电功率公式,并解决上课提出的问题,即串联时,电流相等,电阻越大,实际功率越大,而家庭电路为并联,电压相等,所以60W的灯泡要亮。
  参考文献
  [1]朱志平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基本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7,(10),38一40。
  [2]赵小雅 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中国教育报[N],2006,5,17。
  [3]罗星凯 李萍昌 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其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12),36—37。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用题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起着颇为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展现了新的概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
期刊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考虑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因素,也不能怠慢情感因素。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能产生学习动机和需要,激起对知识的强烈需求。国家教育部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情感如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如果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英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教师“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
期刊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方式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大放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朗读 感悟 情景 发展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学生对文本认知和理解、感悟的重要体
期刊
一、教学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小学6年级结束时达到二级目标。二级目标读的语言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故事或短文;写的语言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新起点教材供一年级起始,其最终目标介于二、三级,故六年级上册的环节设计以二级目标为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新起点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6 Fam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教育方式有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革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但是目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有待提高。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馈做了分析总结,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善。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反馈 有效性  课堂的有效性是课程的核心。何为有效?就是达到预期的目的。预期的目的不仅指完成教学目标,还要使每一位学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就是以有效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分组合作学习的有利之处体现在:1.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2.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不同层次学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交流自己对节日的喜好;介绍中西方主要节日。  2.知识目标:掌握“Can you tell me about festivals?Yes.My favourite is….When is it?It’s in….What do you eat?I eat….”   3.情感目标:通过对比中西方节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4.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启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琅琅的读书声就不能称其为合格的语文课堂!朗读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朗读,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悟。  一、强调朗读的作用和功能  一位教师在讲授《鲸》
期刊
【教学设想】  《范进中举》是九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文本内容丰富而深刻,在授课中若要一一讲授、面面俱到,势必导致课堂虽然热热闹闹、精彩纷呈,但往往给人留下片段展示的印象,缺少整体感知,授课实际效果难遂人愿。  本课设计意在抓准文章的切入点——范进中举发疯说的一个“好”字,“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课堂自然地生成推动,快捷深入地把握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