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最后的堡垒不再坚硬……
美国《大西洋月刊》记者杰弗里•戈德堡在博客上称:他最近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停留期间,发现不少特别现象,最不寻常的莫过于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反思。他访问卡斯特罗,谈了三个小时伊朗和中东问题。在之后的午餐时间,他询问卡斯特罗是否认为古巴模式仍值得向他国推广。不料正在喝红酒、吃鱼排的卡斯特罗居然回答说:“古巴模式甚至对我们自己都不适应了。”卡斯特罗的话让全球感到意外及惊讶。尽管几天后他又否认,但事实是:古巴现任的执政者、他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确实正在一步步走上“修正主义”的道路。
前此,朝鲜领导人金正日访华,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也表示赞赏,说要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
这真是无独有偶。卡斯特罗与金正日、古巴与朝鲜,各自面对着可能不尽相同的问题,但却在面对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做出了相同的选择。用中国人熟悉的话语讲,就是“要换一条路走”了、“要摸着石头过河”了,认为“发展是硬道理”了,决定要“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了。
金正日与卡斯特罗的表态,象征着一个模式,甚至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的真正终结。
中国打破了半个世纪的半球化
这个模式与阶段始自于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开始根据马克思、列宁思想,实施全球第一个计划经济公有体制的实验。这个实验,由于初步表现出色,很快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及政党的学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加入计划公有体制模式的国家,大约已占到全球的一半。
除了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形态之外,苏联在生产力上的杰出表现,也具有莫大说服力。苏联把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射上了太空,在冷战时期能与美国针锋相对、旗鼓相当,都令世人印象深刻。
然而,两种体制在长期的比较与竞争后,终于分出了高下。苏联在1991年终于撑不下去而解体。比苏联更早发现问题,并断然开始推动改革开放的,是中国。中国在极大程度上是引领全球计划公有体制国家纷纷走上市场经济的先驱者。
1978年以前的全球经济,依体制的不同可以分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个截然二分的体制。两个阵营各自内部的成员之间,生产要素的移动与投资、贸易的行为相对比较方便;而阵营之间,生产要素的移动与投资、贸易的行为则相对不很方便。借用“全球化”的概念,1978年之前的全球,只能说是“半球化”的。
而中国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打破了长久以来这个“半球化”的格局。
1978年时的中国,邓小平判断原有的计划公有体制是一条再也走不下去的路了,决定要换一条路走。但怎么走法,委实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说要摸着石头过河。是时也,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多数成员也都在关注中国邓小平的这一条路究竟走不走得通,因为大家处境类似。如果走通了,就跟进;走不通,再等着瞧。1984年,中国8亿人民基本解决了吃饱问题,初步证明这条路是走对了——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视察经济特区,看了深圳、珠海,都未表态,一直到了中山,才终于说出“特区这个思路是我想的,看来这条路是走对了”——未久,苏联戈尔巴乔夫决定跟进。接着,更多的东欧、南欧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纷纷地走上了市场经济。到2009年,30年时光,原本属于计划公有体制的国家,除了朝鲜与古巴,几乎都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终于“几乎”一统全球,“全球化”形成,但毕竟还留下了两个“化外”之国。
如今,连朝鲜的金正日跟古巴的卡斯特罗也都终于表态了,看来,一个模式是真正终结了,而全球的“全球化”时代也才真正开始。
(本文作者系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责任编辑:杨 光
美国《大西洋月刊》记者杰弗里•戈德堡在博客上称:他最近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停留期间,发现不少特别现象,最不寻常的莫过于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反思。他访问卡斯特罗,谈了三个小时伊朗和中东问题。在之后的午餐时间,他询问卡斯特罗是否认为古巴模式仍值得向他国推广。不料正在喝红酒、吃鱼排的卡斯特罗居然回答说:“古巴模式甚至对我们自己都不适应了。”卡斯特罗的话让全球感到意外及惊讶。尽管几天后他又否认,但事实是:古巴现任的执政者、他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确实正在一步步走上“修正主义”的道路。
前此,朝鲜领导人金正日访华,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也表示赞赏,说要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
这真是无独有偶。卡斯特罗与金正日、古巴与朝鲜,各自面对着可能不尽相同的问题,但却在面对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做出了相同的选择。用中国人熟悉的话语讲,就是“要换一条路走”了、“要摸着石头过河”了,认为“发展是硬道理”了,决定要“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了。
金正日与卡斯特罗的表态,象征着一个模式,甚至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的真正终结。
中国打破了半个世纪的半球化
这个模式与阶段始自于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开始根据马克思、列宁思想,实施全球第一个计划经济公有体制的实验。这个实验,由于初步表现出色,很快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及政党的学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加入计划公有体制模式的国家,大约已占到全球的一半。
除了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形态之外,苏联在生产力上的杰出表现,也具有莫大说服力。苏联把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射上了太空,在冷战时期能与美国针锋相对、旗鼓相当,都令世人印象深刻。
然而,两种体制在长期的比较与竞争后,终于分出了高下。苏联在1991年终于撑不下去而解体。比苏联更早发现问题,并断然开始推动改革开放的,是中国。中国在极大程度上是引领全球计划公有体制国家纷纷走上市场经济的先驱者。
1978年以前的全球经济,依体制的不同可以分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个截然二分的体制。两个阵营各自内部的成员之间,生产要素的移动与投资、贸易的行为相对比较方便;而阵营之间,生产要素的移动与投资、贸易的行为则相对不很方便。借用“全球化”的概念,1978年之前的全球,只能说是“半球化”的。
而中国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打破了长久以来这个“半球化”的格局。
1978年时的中国,邓小平判断原有的计划公有体制是一条再也走不下去的路了,决定要换一条路走。但怎么走法,委实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说要摸着石头过河。是时也,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多数成员也都在关注中国邓小平的这一条路究竟走不走得通,因为大家处境类似。如果走通了,就跟进;走不通,再等着瞧。1984年,中国8亿人民基本解决了吃饱问题,初步证明这条路是走对了——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视察经济特区,看了深圳、珠海,都未表态,一直到了中山,才终于说出“特区这个思路是我想的,看来这条路是走对了”——未久,苏联戈尔巴乔夫决定跟进。接着,更多的东欧、南欧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纷纷地走上了市场经济。到2009年,30年时光,原本属于计划公有体制的国家,除了朝鲜与古巴,几乎都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终于“几乎”一统全球,“全球化”形成,但毕竟还留下了两个“化外”之国。
如今,连朝鲜的金正日跟古巴的卡斯特罗也都终于表态了,看来,一个模式是真正终结了,而全球的“全球化”时代也才真正开始。
(本文作者系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责任编辑:杨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