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次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大联合。
这是一个靠垄断优势而占有国有资本的利益集团,他们寄希望于从证券这个"朝阳产业"中分享更为丰厚的"垄断利润"。
然而垄断利润的前提是加速对国有资本的垄断。
最终损害的是自由市场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机会平等。
光大向前更迈进了一步
1999年对中国的证券公司来讲,是一场资本大扩张的一年,先是国泰证券公司与君安证券公司经过几次艰难的商谈,最后在8月达成合并,合并后公司中的总股本是37.3亿元,总资产是300多亿元。
国泰君安证券的创立,犹如一艘巨轮驶向蔚蓝色的大海,更深远的意义是:它在中国券商急于扩张的热浪中,拉开了合并的序幕。就在国泰与君安合并后没多久,在中国证券界又传来了令人震动的消息:光大集团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进入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而在此之前的第一大股东中国工商银行则退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光大此次控股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其背后的故事是耐人寻味的。据悉光大的前任董事长在前年就为这件事作努力,其机会是:《证券法》出台以后,银行业必须与证券公司分业经营,政府要求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脱离。因为证券业的高风险随时会使金融资产化为泡沫,而亚洲金融风暴使中国政府认识到,要采取各种措施确保金融业稳定发展。
光大集团看准银证分离这一机会,主动与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商谈。背景很深的光大集团,起初想通过获得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进而达成与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合并,以求在证券市场的竞争中,获得更强大的优势。另外,从获取利益的角度来看,申银万国强劲的承销能力及遍及中国各地的经营网点,对光大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能控股申银万国,对光大集团在上海的扩张是有利的。但是在事情进展中,出现了波折,光大集团的董事长被突然调离,据说是"经济问题"。
直到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明康出任光大集团董事长后,光大入股申银万国的事又开始进行商谈,最终光大以18%的股份取得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第一股东地位。
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曾3年被国际权威杂志《欧洲货币》评为"中国最佳证券机构",堪称中国证券业的拓荒者和先行者。其营业部在中国已扩张到108家,拥有中国证券经营机构最大的业务网络。对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来说,当前证券业务环境和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而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的创立,打破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称雄上海的局面,与中信证券、光大证券等几家背景较深的大券商相比,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在股票承销方面的市场优势也明显减弱。
另外,地方证券公司的迅猛发展,也夺走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占据的市场,而且从1998年以来,证券市场的经营局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主承销商在配股项目上的的资金被套,全国范围内的一些营业部由于股市持续低迷,而使营业成本上升。
这些情况不仅使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追求市场第一的目标变得很艰难,而且公司面临竞争压力加大,急需通过资本运营来摆脱当前的不利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增资扩股,改善公司的负债结构,成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一大选择,而实力雄厚,具有金融业背景的光大入股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恰恰能满足这两家公司在某种程度上的共同需要。
从当前券商格局来看,国泰君安、中信、华夏、南方、海通等证券公司,都成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并且打破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过去依托上海这一金融城市,得以保持在证券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的局面。
因此,无论从市场的均衡原则来说,还是从争做一流综合性证券公司来讲,申银万国证券公司都要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资本规模和经营实力,以求参与未来新一层次上的竞争,这也是光大集团能成为申银万国第一大股东的一个重要原因。光大此次入股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还表明光大集团在上海金融市场的扩张中,向前更迈进了一步。
尽管光大集团控股申银万国证券公司,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高层领导并未变动,据说还是由上海市政府任命,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表面上喊着要按现代法人制度管理企业,而公司法人的产生却来自政府的任命。
绝对控制权受到了制约
成立于1995年的中信证券公司,在短短的3年多时间,其资本扩张的速度是惊人的。中信证券公司的主要股东是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由于这一特殊背景,使中信证券公司在为国有大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齐鲁石化是1998年上市发行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而中信证券公司夺取了该股票的发行主承销商资格。
由于发行债券是长期以来政府和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考验着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而中信证券公司在承销债券方面,重点争取的是汽车、電力、铁路等行业,目的是获取长期、稳定的利润。1999年,中国券商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围绕入关谈判的消息不断传到人们的耳里。在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进行观察之后,中信证券公司提出了自己的资本扩张战略:由3亿元的注册资本扩股增加到21亿元。
中信证券公司的特殊背景,自然能吸引到那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入股,据悉增资扩股后,中信证券公司的股东达到48家。中信证券公司过去作为单一股东持有95%以上的股份,通过这次增资扩股和股份改造以后,中信证券公司的持股比例降到50%。很明显,持股比例的下降也意味着中信证券公司的绝对控股权受到了制约。同时增强了其他股东对公司的监督,这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中一直呼喊的原则:通过股东的投票,来选择经营公司的企业家,为法人制度开辟道路。
谁能成为明天最有实力的券商
就在中信等证券公司获准增资扩股时,华夏证券公司也展开了增资扩股行动,华夏证券公司目前的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计划扩股到20~30亿元,具体扩股多少还待最后决定。中国工商银行曾是华夏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在公司发起成立时,就入股5000万元,在以后的发展中,华夏证券公司一直与中国工商银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去年12月10日,中国工商银行与华夏证券公司在北京签署了全面业务合作协议,中国工商银行在中央银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向华夏证券公司提供8亿元的融资额度,以支持业务发展,同时利用国内最先进的资金汇划清算网络,为华夏证券公司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 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一直难以提高,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加大,而对于华夏证券公司担保的企业,工商银行将在贷款通则范围内,给予贷款支持。因为工商银行相信华夏证券公司的声誉,能确保工行贷款的安全性。
很明显,工商银行对华夏证券公司的支持,表明银行业看好证券这个"朝阳产业",并希望得到长期稳定的回报。从华厦证券公司的股东背景来看,大多数是国有垄断企业,如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等。由于这些具有垄断性质、资金雄厚的国有企业入股华夏证券公司,使华夏证券公司能在资产规模上高速扩张,曾在一年内为15家发行A股的企业担任了主承销商,特别是在承销中国铁路建设债券上,華夏证券公司几乎垄断了铁路债券的承销。
可以预见,如果华夏证券公司这次增资扩股计划能获得证监会的批准,那将又是中国证券市场一支强劲的力量。如果说一些大的证券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来扩张自己的实力,那么地方的证券公司也不甘落后,正在奋起直追。如湖北证券公司的增资扩股于1999年6月10日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资本金从3.02亿元增加到10亿元,并更名为"长江证券公司",在这次增资扩股中,有15家公司入股湖北证券。
而湖南的湘财证券公司的步子迈得更为迅速,从1亿元资本金扩股到10亿元,并获得证监会批准。湘财证券公司还在北京、上海设立总部,并计划在北京增设营业部,此次增资扩股表明湘财证券公司要以其迅猛的扩展速度,全方位、深层次渗透到证券市场,以求扩大自己在中国证券业的影响力。
据悉,中国人民保险信托公司、华融信托、东方信托、信达、长城信托等5家信托投资公司,将合并属下的证券业务,于2000年组建一家名为"银河"的大型证券公司。虽然注册资金还未确定,但银河证券公司的出现,会在中国证券市场掀起又一阵热潮。
可以预见,中国证券公司所进行的增资扩股,是中国券商走向资本扩张的开端,谁能在今天聚集巨额资本,谁就能成为明天最有实力的券商。
资本联合:一个利益集团的形成
毫无疑问,在对证券市场和券商发展的资本密集特征充分认识的背景下,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开始批准一些资本雄厚,市场营销能力强,市场服务网络高效,业绩突出,规范经营的证券公司进行增资扩股。
但是证券公司在增资扩股后会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吗?会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走向繁荣吗?这将给中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呢?
首先证券公司在发起创立时,大多数是商业银行以第一大股东注入资金,也就是说证券公司有一部分资金来自金融机构的投资,而另外一些股东,大部分是具有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参与到证券公司,如电力、石化、汽车、钢铁等行业。
这些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凭借垄断优势获取垄断利润,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在高额回报的引诱下,这些垄断型的国有企业又相继把资本投入到风险性较高的证券业。
值得深思的是,由于证券公司在成立时,受到政策制约而未能让民营资本进入,这就决定了证券公司这个在中国的新型行业,还是按照国有企业老一套机制运行。虽说有些证券公司按公司法,组建成股份公司,并成立董事会,股东会等机构,但由于其资产是国有,公司的法人就只能由政府来任命,这就导致股东们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有能力的经营者。
由于证券公司是一个资本高度密集的行业,这就决定了证券公司要靠大量资本的营运,来获取高额利润,而有些证券公司在过去特定的历史时期,违规拆借资金,从事投机性的房地产等行业,致使到期不能回收投资,造成严重亏损。
为了改变公司的不利局面,证券公司急需要通过增资扩股,吸引那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入股证券公司,以求改变公司的负债结构。但这只是券商构想的一个资本游戏,即上市公司把募集到的资金变为企业资产,再以股东身份把资金投入到证券公司,而证券公司通过股东的投资,来弥补公司的资金缺口,缓解融资压力,其过程仅仅是资本从国有企业流入到证券公司,并不能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一些垄断型的国有企业之所以愿意入股证券公司,一方面是在经济发展出现紧缩的情况下,难以找到盈利高的项目投资,只好把资金投向证券公司,以求获得高额回报。由于资金不属于个人所有,这些国有企业的股东很难有动力去监督证券公司运营资本,它会导致大量国有资本的无效配置与损失。事实上,不断出现一些证券公司的高层领导人因经济问题而被查处,使人们看到国有资产是怎样从证券公司流入少数人手中的。
1998年,审计部门开始对中国的证券公司进行审计,使证券公司内部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一些证券公司负债和损益严重不实,资产质量较差,投资收益低,以及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违规融资,挪用客户保证金,非法获利。
如原国泰证券公司有81家股东,在过去的几年中,把大笔款项拆借给他人用于房地产投机等,致使大量债权到期无法收回,据统计在国泰高达16.1亿元的逾期债权中,有8.78亿元已经逾期3年以上。如此多的逾期债权,是股东们难以想象的,更令他们难以接受。上述证券公司出现的情况,实际上是在重演许多国有企业早已出现的问题,这是证券业发展的悲哀。应该说,国有企业入股证券公司,是中国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一次大联合,它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利益集团,即证券公司通过承销上市公司的股票,获得高额利润,而企业通过虚假包装,并借助证券公司推荐上市,从而在股市上"圈钱"。
由于二者之间存在强烈的利益关系,即上市公司是证券公司的股东,即使上市公司亏损累累,编造虚假财务报表,欺骗投资者,证券公司也不会主动向投资者披露上市公司的真实信息,其结果将扭曲整个证券市场。事实上,一些亏损累累、虚假包装的企业之所以能上市,证券公司从中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的,如红光实业、东方锅炉、琼民源等。这些公司的上市,不仅极大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而且使整个股市弥漫着极不信任的气氛。另外,由于证券公司的股东大部分来自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垄断型行业,他们凭借这种垄断优势,形成了一个靠权力占有资本,并在内部分享利益的集团,这就使得证券公司很难产生一种企业家的开创精神,其结果是破坏整个社会的公平竞争。
由此可见,证券公司为了提高自身的实力而进行的增资扩股,从根本上不能给证券公司带来活力,在法人治理机制不解决的情况下,增资扩股只是在给证券公司进行体外输血。
一个开放的制度就是一个竞争的制度,自由市场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就是机会均等,因此只有大批民营资本进入证券公司参与竞争,并真正由出资人选举经营者,行使监督权,中国的证券公司才可能在新的商业精神中进行资本扩张。
□(编辑:张良摄影:史利)
这是一个靠垄断优势而占有国有资本的利益集团,他们寄希望于从证券这个"朝阳产业"中分享更为丰厚的"垄断利润"。
然而垄断利润的前提是加速对国有资本的垄断。
最终损害的是自由市场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机会平等。
光大向前更迈进了一步
1999年对中国的证券公司来讲,是一场资本大扩张的一年,先是国泰证券公司与君安证券公司经过几次艰难的商谈,最后在8月达成合并,合并后公司中的总股本是37.3亿元,总资产是300多亿元。
国泰君安证券的创立,犹如一艘巨轮驶向蔚蓝色的大海,更深远的意义是:它在中国券商急于扩张的热浪中,拉开了合并的序幕。就在国泰与君安合并后没多久,在中国证券界又传来了令人震动的消息:光大集团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进入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而在此之前的第一大股东中国工商银行则退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光大此次控股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其背后的故事是耐人寻味的。据悉光大的前任董事长在前年就为这件事作努力,其机会是:《证券法》出台以后,银行业必须与证券公司分业经营,政府要求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脱离。因为证券业的高风险随时会使金融资产化为泡沫,而亚洲金融风暴使中国政府认识到,要采取各种措施确保金融业稳定发展。
光大集团看准银证分离这一机会,主动与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商谈。背景很深的光大集团,起初想通过获得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进而达成与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合并,以求在证券市场的竞争中,获得更强大的优势。另外,从获取利益的角度来看,申银万国强劲的承销能力及遍及中国各地的经营网点,对光大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能控股申银万国,对光大集团在上海的扩张是有利的。但是在事情进展中,出现了波折,光大集团的董事长被突然调离,据说是"经济问题"。
直到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明康出任光大集团董事长后,光大入股申银万国的事又开始进行商谈,最终光大以18%的股份取得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第一股东地位。
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曾3年被国际权威杂志《欧洲货币》评为"中国最佳证券机构",堪称中国证券业的拓荒者和先行者。其营业部在中国已扩张到108家,拥有中国证券经营机构最大的业务网络。对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来说,当前证券业务环境和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而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的创立,打破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称雄上海的局面,与中信证券、光大证券等几家背景较深的大券商相比,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在股票承销方面的市场优势也明显减弱。
另外,地方证券公司的迅猛发展,也夺走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占据的市场,而且从1998年以来,证券市场的经营局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主承销商在配股项目上的的资金被套,全国范围内的一些营业部由于股市持续低迷,而使营业成本上升。
这些情况不仅使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追求市场第一的目标变得很艰难,而且公司面临竞争压力加大,急需通过资本运营来摆脱当前的不利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增资扩股,改善公司的负债结构,成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一大选择,而实力雄厚,具有金融业背景的光大入股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恰恰能满足这两家公司在某种程度上的共同需要。
从当前券商格局来看,国泰君安、中信、华夏、南方、海通等证券公司,都成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并且打破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过去依托上海这一金融城市,得以保持在证券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的局面。
因此,无论从市场的均衡原则来说,还是从争做一流综合性证券公司来讲,申银万国证券公司都要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资本规模和经营实力,以求参与未来新一层次上的竞争,这也是光大集团能成为申银万国第一大股东的一个重要原因。光大此次入股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还表明光大集团在上海金融市场的扩张中,向前更迈进了一步。
尽管光大集团控股申银万国证券公司,但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高层领导并未变动,据说还是由上海市政府任命,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表面上喊着要按现代法人制度管理企业,而公司法人的产生却来自政府的任命。
绝对控制权受到了制约
成立于1995年的中信证券公司,在短短的3年多时间,其资本扩张的速度是惊人的。中信证券公司的主要股东是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由于这一特殊背景,使中信证券公司在为国有大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齐鲁石化是1998年上市发行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而中信证券公司夺取了该股票的发行主承销商资格。
由于发行债券是长期以来政府和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考验着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而中信证券公司在承销债券方面,重点争取的是汽车、電力、铁路等行业,目的是获取长期、稳定的利润。1999年,中国券商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围绕入关谈判的消息不断传到人们的耳里。在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进行观察之后,中信证券公司提出了自己的资本扩张战略:由3亿元的注册资本扩股增加到21亿元。
中信证券公司的特殊背景,自然能吸引到那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入股,据悉增资扩股后,中信证券公司的股东达到48家。中信证券公司过去作为单一股东持有95%以上的股份,通过这次增资扩股和股份改造以后,中信证券公司的持股比例降到50%。很明显,持股比例的下降也意味着中信证券公司的绝对控股权受到了制约。同时增强了其他股东对公司的监督,这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中一直呼喊的原则:通过股东的投票,来选择经营公司的企业家,为法人制度开辟道路。
谁能成为明天最有实力的券商
就在中信等证券公司获准增资扩股时,华夏证券公司也展开了增资扩股行动,华夏证券公司目前的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计划扩股到20~30亿元,具体扩股多少还待最后决定。中国工商银行曾是华夏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在公司发起成立时,就入股5000万元,在以后的发展中,华夏证券公司一直与中国工商银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去年12月10日,中国工商银行与华夏证券公司在北京签署了全面业务合作协议,中国工商银行在中央银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向华夏证券公司提供8亿元的融资额度,以支持业务发展,同时利用国内最先进的资金汇划清算网络,为华夏证券公司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 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一直难以提高,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加大,而对于华夏证券公司担保的企业,工商银行将在贷款通则范围内,给予贷款支持。因为工商银行相信华夏证券公司的声誉,能确保工行贷款的安全性。
很明显,工商银行对华夏证券公司的支持,表明银行业看好证券这个"朝阳产业",并希望得到长期稳定的回报。从华厦证券公司的股东背景来看,大多数是国有垄断企业,如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等。由于这些具有垄断性质、资金雄厚的国有企业入股华夏证券公司,使华夏证券公司能在资产规模上高速扩张,曾在一年内为15家发行A股的企业担任了主承销商,特别是在承销中国铁路建设债券上,華夏证券公司几乎垄断了铁路债券的承销。
可以预见,如果华夏证券公司这次增资扩股计划能获得证监会的批准,那将又是中国证券市场一支强劲的力量。如果说一些大的证券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来扩张自己的实力,那么地方的证券公司也不甘落后,正在奋起直追。如湖北证券公司的增资扩股于1999年6月10日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资本金从3.02亿元增加到10亿元,并更名为"长江证券公司",在这次增资扩股中,有15家公司入股湖北证券。
而湖南的湘财证券公司的步子迈得更为迅速,从1亿元资本金扩股到10亿元,并获得证监会批准。湘财证券公司还在北京、上海设立总部,并计划在北京增设营业部,此次增资扩股表明湘财证券公司要以其迅猛的扩展速度,全方位、深层次渗透到证券市场,以求扩大自己在中国证券业的影响力。
据悉,中国人民保险信托公司、华融信托、东方信托、信达、长城信托等5家信托投资公司,将合并属下的证券业务,于2000年组建一家名为"银河"的大型证券公司。虽然注册资金还未确定,但银河证券公司的出现,会在中国证券市场掀起又一阵热潮。
可以预见,中国证券公司所进行的增资扩股,是中国券商走向资本扩张的开端,谁能在今天聚集巨额资本,谁就能成为明天最有实力的券商。
资本联合:一个利益集团的形成
毫无疑问,在对证券市场和券商发展的资本密集特征充分认识的背景下,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开始批准一些资本雄厚,市场营销能力强,市场服务网络高效,业绩突出,规范经营的证券公司进行增资扩股。
但是证券公司在增资扩股后会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吗?会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走向繁荣吗?这将给中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呢?
首先证券公司在发起创立时,大多数是商业银行以第一大股东注入资金,也就是说证券公司有一部分资金来自金融机构的投资,而另外一些股东,大部分是具有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参与到证券公司,如电力、石化、汽车、钢铁等行业。
这些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凭借垄断优势获取垄断利润,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在高额回报的引诱下,这些垄断型的国有企业又相继把资本投入到风险性较高的证券业。
值得深思的是,由于证券公司在成立时,受到政策制约而未能让民营资本进入,这就决定了证券公司这个在中国的新型行业,还是按照国有企业老一套机制运行。虽说有些证券公司按公司法,组建成股份公司,并成立董事会,股东会等机构,但由于其资产是国有,公司的法人就只能由政府来任命,这就导致股东们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有能力的经营者。
由于证券公司是一个资本高度密集的行业,这就决定了证券公司要靠大量资本的营运,来获取高额利润,而有些证券公司在过去特定的历史时期,违规拆借资金,从事投机性的房地产等行业,致使到期不能回收投资,造成严重亏损。
为了改变公司的不利局面,证券公司急需要通过增资扩股,吸引那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入股证券公司,以求改变公司的负债结构。但这只是券商构想的一个资本游戏,即上市公司把募集到的资金变为企业资产,再以股东身份把资金投入到证券公司,而证券公司通过股东的投资,来弥补公司的资金缺口,缓解融资压力,其过程仅仅是资本从国有企业流入到证券公司,并不能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一些垄断型的国有企业之所以愿意入股证券公司,一方面是在经济发展出现紧缩的情况下,难以找到盈利高的项目投资,只好把资金投向证券公司,以求获得高额回报。由于资金不属于个人所有,这些国有企业的股东很难有动力去监督证券公司运营资本,它会导致大量国有资本的无效配置与损失。事实上,不断出现一些证券公司的高层领导人因经济问题而被查处,使人们看到国有资产是怎样从证券公司流入少数人手中的。
1998年,审计部门开始对中国的证券公司进行审计,使证券公司内部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一些证券公司负债和损益严重不实,资产质量较差,投资收益低,以及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违规融资,挪用客户保证金,非法获利。
如原国泰证券公司有81家股东,在过去的几年中,把大笔款项拆借给他人用于房地产投机等,致使大量债权到期无法收回,据统计在国泰高达16.1亿元的逾期债权中,有8.78亿元已经逾期3年以上。如此多的逾期债权,是股东们难以想象的,更令他们难以接受。上述证券公司出现的情况,实际上是在重演许多国有企业早已出现的问题,这是证券业发展的悲哀。应该说,国有企业入股证券公司,是中国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一次大联合,它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利益集团,即证券公司通过承销上市公司的股票,获得高额利润,而企业通过虚假包装,并借助证券公司推荐上市,从而在股市上"圈钱"。
由于二者之间存在强烈的利益关系,即上市公司是证券公司的股东,即使上市公司亏损累累,编造虚假财务报表,欺骗投资者,证券公司也不会主动向投资者披露上市公司的真实信息,其结果将扭曲整个证券市场。事实上,一些亏损累累、虚假包装的企业之所以能上市,证券公司从中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的,如红光实业、东方锅炉、琼民源等。这些公司的上市,不仅极大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而且使整个股市弥漫着极不信任的气氛。另外,由于证券公司的股东大部分来自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垄断型行业,他们凭借这种垄断优势,形成了一个靠权力占有资本,并在内部分享利益的集团,这就使得证券公司很难产生一种企业家的开创精神,其结果是破坏整个社会的公平竞争。
由此可见,证券公司为了提高自身的实力而进行的增资扩股,从根本上不能给证券公司带来活力,在法人治理机制不解决的情况下,增资扩股只是在给证券公司进行体外输血。
一个开放的制度就是一个竞争的制度,自由市场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就是机会均等,因此只有大批民营资本进入证券公司参与竞争,并真正由出资人选举经营者,行使监督权,中国的证券公司才可能在新的商业精神中进行资本扩张。
□(编辑:张良摄影: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