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会看戏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x81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他们男人多么自大,今日的许多明白女人,嘴上不一定讲破,内心里却很清楚,他们实在都很小。
  举例说,克林顿够大了吧?可是女人们已经看见他哭过好几回了。在去年,我最想知道的事情之一,就是当全世界的女人们从电视上看到克林顿哭了,那会儿,她们心里是怎么看他。无奈,没有哪个女人肯把真实想法告诉我。我就只好自己猜了,约摸她们内心里会觉得克林顿怪可怜的,而不管她们嘴上是怎么议论。女人们倒不是那么容易就原谅了他对妻子的不忠,而仅仅是:他哭了……他还小嘛。
  真拿他们没办法,恨也不是,疼也不是。看他们走在街上,道貌岸然,一派帅气。可一回到家,就像是进了幼儿园,要你服侍,要你哄,要你撸顺毛……
  女人们便有理由感慨:从前那样顶天立地的汉子,那种既能“修身齐家”又能到外面去“治国平天下”的男人,如今何在?
  但恐怕这里面有许多误会。我晓得的倒是。一百年前的男人们,比起现在的,还更肮脏,更粗野,更多给女人添乱呢。那时的美国男人,多半是屁股上挂着左轮枪,靴子上沾满了泥,不是聚在酒吧里吵闹、打斗,便是骑着马儿风风火火地跑来跑去。总算回家来了,靴子也不脱就往床上一倒,嘴里一边骂着脏话一边就呼呼地睡去。还有十九世纪的俄国小说,也是给了我这样的印象。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陀斯妥耶夫斯基或者屠格涅夫小说里的俄国女人,都是那么人高马大的?那是因为,俄国的娘儿们不得不很有力气,以便三天两头把她们的那一个个喝得烂醉、人事不省的男人从街上连拖带扛地弄回家去!
  至于那时的中国男人,有点身份、钱财的,不光讨小老婆,许多人还倾家荡产地吸食鸦片,更把女人害惨了。
  大约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一代又一代的女人们,开始了对男人的改造、教化,持之以恒,步步为营,愚公移山。有史为证,现代文明的很大一块,实际上是靠十九世纪的女人们创意、规划并且言传身教的。英国大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在美国,“文明方式”的代表非妇女莫属——读书、讲究卫生、漂亮并布置得当的住房,以及端庄、不酗酒,正好反衬出男人的粗野、凶暴、烂醉如泥。母亲督促儿子“检点、长进”的可能性远远大于父亲。(参见《资本的年代》)
  母亲们的督促,果真是让儿子们有了很大长进。~个多世纪之后,今天的男人们可是体面多了,斯文多了,穿西装,打领带,勤洗澡,勤换衬衫,每天刮胡子,有的还喷香水。骑马改成了坐车,脚上的皮鞋一尘不染,而他们经常走动之处实际上也没有多少泥土了。腰里或许还是别着点儿什么的。但决不会再是左轮枪了。总之,时间没有白过,女人们坚持不懈的文明教化,终于让男人的形象大为改观,看上去好多了。
  但“文明”的意思之一,是把赤裸裸的事物遮掩一下(最好还能包装一下),说话绕点弯儿,做坏事别太明火执仗。而一旦事情败露,要避免闹大,赶紧认错、检讨,必要时还不妨哭得像个孩子那样。二十世纪的家庭生活,无数次地重复着相似的故事情节。
  不要以为这是在挖苦。恰恰相反,我想说的是,只要别太露骨、太过分,男人和女人应该是那样过生活的,那样地做戏和看戏。那样就有故事,有艺术,有涵养,或者你愿意的话也可以说是有刺激。如若不然,婚姻就只剩下了丁是丁卯是卯的一堆俗事,烧饭,搞卫生,督促孩子做作业,然后上床睡觉。几十年这样过下来,谁还不乏味?
  我相信婚姻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一种戏剧。我还相信,会看戏的女人是最富智慧的女人。她知道在她和男人的世界里,最好要戏剧,不要诗,不要小说,更不要调查报告。因为只有戏,真正是发生在两个人(顶多三个人)之间,让他们互相观看,乃至学会互相欣赏。
其他文献
我一直觉得我和母亲是有隔阂的。  她是医生,最重要的是她的病人,我的记忆里,她永远在医院,或者随时准备着有人打电话来就走,我什么时候梳成了小辫子,什么时候来了例假,什么时候和男生有了第一次约会,她并不清楚。  母亲永远是忙的,她的忙让她忽略了我,我曾怀疑自己是个多余的小孩,如果不是有耐心和温存的父亲,我真想离家出走了。  17岁的时候,我爱上了一个男孩子,他是个画家,比我大5岁。我是背着母亲和他交
期刊
居委会要在所辖的街道内评出一对最恩爱的夫妻。几经筛选后,有三对夫妻入围。于是,居委会通知这三对夫妻,叫他们星期六的上午去居委会办公室,参加最后的评比。  三对夫妻如约来到,他们一对对相拥着在居委会办公室外的条椅上坐着,等待评委的召见。  评委将第一对夫妻请进了办公室,叫他们说说他们是如何恩爱的。  妻子说,前几年她瘫痪了,卧病在床,医生说她能站起来的可能性很小,她绝望得几乎要自杀。但她丈夫鼓励她活
期刊
气候变化无常,“低碳生活”已经成了现在最时髦的生活方式。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回收再利用,人人都能数出许多低碳准则,不过,下面这些另类低碳Idea可能你想都想不到,但是,他们也是有理有据的哦,而且就会陪你度过一生。    生:改变呼吸也能低碳    呼吸是生命的象征,也是人出生要做的第一件事,人们以为呼吸与生俱来,无需去了解,其实关于它的秘密很多。健康的新生儿每分钟呼吸次数接近40次,成人
期刊
遭到朱炜如此直白的拒绝,我很受伤,但我心有不甘。我向姐妹们打听朱炜的个人情况,姐妹们告诉我,朱炜28岁,以前是有个女朋友,是他读军校时的同学,但后来不知为什么分了手,以后朱炜就再没谈过女朋友。  我一连向上级首长递了三封申请书,要求调到侦察大队去,只有调到侦察大队,我才能天天看到朱炜。但总队领导一直没有答应我的要求。,  不能去侦察大队,我很难有见到朱炜的机会。我开始给朱炜写信,每半个月一封。前面
期刊
今天,物质之丰富与获食之轻易,直至出现“全球同吃一种汉堡包”的商业奇迹,堪称宏大景观。没有科学研究表明现代人比古代人吃得更多,但从可支配食物数量、想像力和浪费的程度等诸多方面来看,人类餐桌正上演越来越疯狂的戏码。  许多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注意到现代饮食所体现的不寻常行为。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丁·琼斯在专著《宴飨的故事》中写道:“今天,进餐者们跨越了整个地球,固着一个巨大的营火分享食物。”  
期刊
考倒郎成平的伪命题    参加郎咸平的新闻发布会时,他讲了自己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博士时一件有意思的小事。  郎咸平的博士生导师以教学不循规蹈矩出名。导师给郎咸平和他的同学们上的第一节课是这样的:首先导师发给每人一打厚厚的稿纸,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命题,说:“我们先来考试,请用你学过的知识求证推导出一个结论。”能做郎成平同学的自然不是等闲之辈,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提笔就写。  转眼两个多
期刊
到国外上学是我最先提出来的,那时我11岁。当时就读的景山学校整体水平虽然很高,但对我压力不大,放学以后就没事了,心里感到有点“空”,不满足。爷爷说过:“花盆难养万年松,有志气的孩子要敢于闯一闯。”我想,自己为什么不能离开这个环境到外面闯一闯?我的想法得到姥爷、姥姥和四姨的支持,他们鼓励我“好男儿志在四方”。当时到哪儿去八字还没一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从景山退了学在家自学,那时我刚上初一。  至于为
期刊
你已经被最热烈地爱恋过  一次两次三四五次  乃至万千无量如恒河沙数  我仍然要将我的爱露注入  在你的海中  你或许不会因此而满溢  但若非如此  我将必定干枯  你愿意接受我的倾注吗  就像我自始而终的承受  你的熟视无睹
期刊
读胡锦涛同志登在《求是》杂志的年度开篇,有个感觉,总书记非常强调科学。共提到“科学”39次。  这也是当代大趋势。美国去年出版了一本书,《科学就是文化》(Science is Culture),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社会学家、小说家在书中对谈科学对文化的影响。他们说,到了今天,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包括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谈话。科学和当代整体文化已经无法分列。  笔者很同意
期刊
苏紫紫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学生,也是一个裸体模特。女大学生很多,女模特也很多,但是这两种身份放在一起,用媒体的话来说,“两个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名词,被她拽在一起”,于是就有了张力,有了故事。  苏紫紫的身份还有很多。她自述年幼时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她的家遭遇了强拆,奶奶被打伤住进医院;她曾经在贫困线上挣扎,站过柜台,发过传单,然后才当上了裸模。简言之,她是一个苦孩子,一个奋斗者,一个对现实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