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研究”学习模式点亮道德与法治课堂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为落实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从2016年起,笔者将“实例研究”学习模式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依法行使權利”一课为例,浅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实施“实例研究”学习模式的动因、步骤和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实例研究 学习模式
  
  所谓“实例研究”学习模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热点”或“时事政治”作为“实例”材料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的“实例”,结合课本中的知识原理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笔者从2016年起将“实例研究”学习模式搬进道德与法治课堂,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课第二框“依法行使权利”为例,谈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实施“实例研究”学习模式的粗浅做法。
  一、实施“实例研究”学习模式的动因
  (一)适应初中思政课的课程发展需要
  2016年,初中“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不单纯是课程名称的改变,同时也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升级。本课程的价值使命在于,通过“道德”与“法治”间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更清晰地懂得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什么才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和恪守的规则底线。课程同时要求我们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重新审视、探寻、定义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教学模式,用更生动鲜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思索,在师生的互动与合作实践中创立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学习模式。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显示,学生应具备“人文底蕴”“学会学习”等六大素养,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和十八个基本要点。今天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内容编排正是贯彻了这一理念,实施“实例研究”学习模式能为实现这一理念提供更为广阔的途径。在“实例研究”学习模式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培养了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学生间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了责任担当、勇于创新的参与意识;学生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培养了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的发展潜力等。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时代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接受知识,限制学生思维发展,那么,课堂教学将会封闭、无趣。因此,教师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例研究”学习模式正是秉持“源于生活”这一基本教学资源观,遴选能够准确击中学生兴趣点的生活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场景,制造和烘托出恰当的教学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实例研究”的引导者。
  二、实施“实例研究”学习模式的步骤
  一般来说,道德与法治课“实例研究”学习模式由四个环节构成,其操作步骤和要求如下:
  (一)出示材料,实例感知
  这是“实例研究”学习模式的首要环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选取并向学生展示“实例”,引导学生阅读“实例”,初步感知“实例”所反映的事实(现象或信息),形成认知冲突。在“实例”选取过程中,教师一般要遵循真实性、时效性和关联性的原则。如在教学“依法行使权利”一课时,教师结合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小区养狗”这个话题,选取了《楼下那条狗》这一“实例”贯穿全课。因为素材的落点低、思维价值点多,整堂课参与度高、学习氛围好。全课的教学素材前后勾连成切中热点的生活剧本,这一生活剧本共分三幕:第一幕,楼下张爷爷家的狗又叫了一夜!一大早,张爷爷家门口聚拢很多人。张爷爷对邻居们说,自己也没办法,家里曾被小偷光顾过,养狗为了防盗,再说法律也没有禁止养狗呀。邻居们听了顿时炸开了锅……第二幕,张爷爷只好将狗散放在门口,这下狗不叫了,扰民的问题得到解决。可小明上下楼梯都要经过狗的“地盘”,狗常常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架势。小明也因为被狗追赶而吓哭,爸爸决定找张爷爷交涉……第三幕,一天早上,小明下楼去上学,狗追撵出来,并在小明的大腿上撕咬了一道血印……爸爸立刻请假带着小明驱车80多公里去省城医院注射狂犬疫苗。如此数次奔波,造成了数千元医疗费和误工费,小明学习也被耽误。楼下张爷爷听到这件事,根本不理睬。爸爸一怒之下,差点跟他动起手。在家人的劝说下,爸爸决定找张爷爷协商解决……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这是“实例研究”学习模式的重要环节。教师围绕“实例”材料提出问题,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设计一般要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也要从多角度设问,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和多维度的生活逻辑。如在上述三则“实例”中,教师可逐幕引导学生探究:①第一幕中张爷爷的话有道理吗?张爷爷的这种做法违反了什么规定?②第二幕中爸爸应该跟张爷爷怎样交涉?这说明了什么?③第三幕中爸爸为什么先与张爷爷协商解决?假设爸爸与张爷爷的协商没有结果,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维权?
  (三)展开讨论,合作交流
  这是“实例研究”学习模式的主体环节。合作交流形式可分为邻座互助、小组讨论和向全班汇报等,交流内容包括问题思考过程和所得出的结论。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起“主持人”的作用,对学生的回答、讨论,教师要认真倾听,并适时进行启发和点评。交流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甄别,帮助分清主次,归纳正确答案。如通过对上述三则“实例”的讨论,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①张爷爷的话没有道理,他违反了我国宪法的规定,因为公民在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自由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②张爷爷行使权利时是有范围和界限的,他不得损害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③爸爸从维护邻里关系的角度考虑,先与张爷爷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还可以通过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来维权,这些维权方式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视情况而定。   (四)拓展提升,应用训练
  这是“实例研究”学习模式的终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然后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如在上述“实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设置“微信朋友圈内散布谣言”“公交车上霸座”“非法上访、闹访”等情境,让学生跳出课堂素材,用所学知识解析生活现象,实现知识的再应用、再提升。
  三、实施“实例研究”学习模式的思考
  (一)“实例”设计要讲究科学性
  “实例”设计的好坏,直接关乎学生“研究活动”的动机。一般来说,“实例”的设计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所选取的“实例”应符合教学目标要求,材料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特别是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材料。因此,教师在选取“实例”时应注意研究教材知识和智能体系,按照教学需求进行选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增强“实例”运用的针对性;②所设计的问题要有意义、有价值,要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学生通过较短时间的思考、讨论就能解决的问题;③问题呈现的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以单个分批呈现,也可以把一组问题同时呈现,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根据课堂教学需求确定呈现方式。
  (二)灵活运用“实例研究”学习模式
  和其他为人称道的学习方式一样,“实例研究”学习模式也注重用最简便快捷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获得新知。因此,“实例研究”学习模式形成了以“多、少、迟”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多”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多,教师把“实例研究”作为课堂教学核心,学生根据“实例”材料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少”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述少,教师的教学语言力求简练,既节省时间又不至于在师生关系上喧宾夺主,力求通过少量的引导,促进学生能力的飞跃。“迟”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答案呈现迟,“实例研究”学习模式追求的不仅是知识获得这一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研究活动”中认知、感悟、提炼的过程,是在相互讨论中如何推演出答案的过程。
  (三)构建积极主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发展积极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传统的课堂生态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扼杀。在道德与法治课“实例研究”学习模式中,教学内容不再作为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看作需求进行探索的东西,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人;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实例研究”学习模式中,教师既要扮演着“促进者”和“顾问者”的角色,接纳每一位学生,接纳学生的异见,又要与学生一起占有材料、共同探讨问题,为学生的主动建构与发展创造安全、民主、宽松、愉悦的环境。
  总之,在“实例研究”学习模式中,教师通过精选“实例”,让学生去研究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光平.基于核心素养的“四维五段”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24).
  [2]董磊.政治课研究性教學的特点[J].快乐阅读,经典教学:2011(12).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代的班主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借网络东风,做管理班级的新型舵手,更好地引领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中学 网络 班主任管理 创新     近年来,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为班主任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也为新形势下农村中学班级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新时代的班主任,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发挥网络技术的优
期刊
摘要: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旅行团的标志和旗帜》,是第十课《策划出游活动》的延伸,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由于此课的知识点呈现复合性,既要强调“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及“小旗帜信息清晰又有美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又要突出“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的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容易导致教学难、重点不分,目标不清晰。为此,笔者在“以问题为导向”教学中不断实践,逐步提炼出“减法”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美
期刊
摘要:微课优化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活力,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教学的优势,让微课的便捷性、针对性、趣味性助力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微课资源 多种形式 有效应用     “微课”,是以生动形象的视频为载体,结合直观的图文,应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知识点展示出来。“微课”区别于传统的教学,
期刊
摘要:小学生的人物习作存在脸谱化、模式化的现象,一些专家提倡习作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教育的规律,于是生活化的习作策略就应运而生了。下面笔者就带领三年级的孩子走进田间地头,以日记的形式去认识“传统农民”。  关键词:生活化 习作 农民 小学生     一、小学生习作存在脸谱化、模式化现象  老师在批改小学生作文的时候非常困惑,孩子们在写作时通常脱离生活实际,提笔就想着编造,假大空的现象比较常见,写
期刊
摘要:合肥市稻香村小学近年来致力于学校课程的规划和研究,形成了有學校文化基因和逻辑的“稻香村”课程体系。学校不断进行课程触点变革,通过对国家学科课程融合学科素养、超越学科边界、统整学科延展、丰盈课程资源、丰富生活经验,建设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醇香学科”课程群,让学生在带“香味”的学习中“拔节孕穗”。  关键词:“稻香村”课程 “醇香学科”课程群 校本课程     合肥市稻香村小学申报安徽省教育科学
期刊
摘要:自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感”颇受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青睐。关于“语感培养”的教学实践已在广泛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使命。散文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占有很高比例,在提升、丰富学生语感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部编版教材以写景抒情散文单元开启初中生语文学习之门,笔者以《春》为例,探讨出诵读感知、触发语感,诵读点拨、品味涵泳,迁移训练、背诵积累的读写一体化语感培
期刊
摘要:一本教材是否具有实践性、针对性、有效性,关键在于“生本融合”的效果如何。作为研究目标之一,课题组对于“生本融合”达到的程度采用了三级达标维度的方式来进行检测,并以此为抓手,将“生本融合”往前推进了一步。“三级达标维度”用孩子们极易接受的方式验证了这套校本教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效地促进了生本融合。课题组也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得出:校本教材的实践运用重在平时的积累,重在方法的创新,重在教材的温度。
期刊
摘要:2014年海南省高考生物试卷第20题是一道有关物种鉴定的选择题。98名同学来做这道题,正确率不到25%。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依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和物种鉴定知识的匮乏是导致该题选择错误选项的主要原因。怎样鉴别物种令不少同学和老师都感到十分困惑。本文将从植物、动物、微生物三个方向介绍物种分类鉴别的方法和依据,并且介绍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物种鉴定上的应用。  关键词:高考题 鉴别物种 植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涉及很多图形知识,其中求解图形面积、线段长度是重要考點。部分问题具有一定难度,不仅需要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具备灵活的思维,需要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进行巧妙的转化。为让学生掌握转化技巧,提升图形问题的解题能力,教学中应做好题型的总结,为学生逐一的剖析,为他们解答相关习题带来启发。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图形问题 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中涉及的图形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
期刊
摘要:“前置性学习”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是生本课堂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概念。如何让学生的“前置性学习”高效?落实笔者学校倡导的“把课堂变学堂”“从学过到学会”教学理念,真正让学生高效愉悦地学习。笔者主要从前置性学习的有必要、前置性学习有争议和前置性学习不简单三个方面来分析前置性学习对于现在的课堂教学作用。  关键词:对比分析 高效 前置性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变革的
期刊